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职业教育论文1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就业引导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愿望、学科教育、社会需求等角度出发,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20xx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态度,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下,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需要,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十一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自身优势,很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仿效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过分追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少体现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的岗位针对性。据有关资料一显示,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80%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局域网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和软件编程等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较少。这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的内容多侧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表现是教学内容多而杂,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授课质量,蜻蜓点水,把一些重要内容一带而过。
(二)办学条件欠缺和教学资源不足
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各个院校实际硬件投入和配置水平千差万别。很多院校还没有建设校园网,很多涉及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都无法开设,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多,有不少硕博毕业生加入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数量、素质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在行业的从业经验,存在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最后,适合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特点、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学习资料、网络教学资源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生源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降。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一般来自城市郊区、农村乡镇,大多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选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下降的情况。部分学生选择读计算机的动机不成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玩游戏,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计算机学习,很多学生就放弃了,这也提高了教学难度。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思路
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各职业技术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组织办学,使就业需要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去,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一)针对就业导向设立“精理论、多实践”的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办学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把握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要。在开设各种课程之前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公司企业进行考察,把握当前的形势,大胆放弃一些陈旧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紧跟工作需要,尽量缩短工作后的培训周期。
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培养学习兴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针对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可以以就业中心月报情况和企业及时反馈的用工信息为培训参考依据,与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开办培训教育基地。这样可以达到通过为企业定向培训,把合格的员工输送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把培训合格的就业人员向用工企业积极输送的目的。
(二)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
上文己提到,近年来随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多。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师定期送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和实践,了解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应积极提供教师在大学或者国外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课程的设制要体现学科特点,为教学机构灵活地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提供多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职业教育论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育;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要学习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视域下提高语文教育的开放性,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发挥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价值的实践。在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拓语文人文教育,有利于语文教育创新发展。本文以职业教育视域下的语文教育人文性探析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一、提高职业教育中语文的学科地位
语文学科,是每一个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公共课程。正是这种普及性,让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职业,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也自然意识不到语言知识掌握的价值。要在职业教育视域下开发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必须打破思维限制,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语文教育能够丰富职业人的知识,提高职业人的能力,更能提升职业人的素养。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丰富内心世界。利用语文实施人文教育,职业院校要提高语文学科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重视职业特色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强调素质教育,重视语文教育,用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带动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科。正确定位,是语文教育人文化的第一步。
二、开创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借助语文教育落实人文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职业观,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保障人文教育的高效实施,创新前进,大胆突破,才能取得丰富的教育成果。
(一)借助课本内容,实施人文教育
课本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语文教育实施的平台。利用课本内容,开发人文教育内容,有利于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情感丰厚的文章,有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文章,有语言优美的散文,更有科普类的小品文。能够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语言灵动且优美,形式精致,都是人文教育的好资源。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文章结构的分析与内容的理解,而要借助人物特点与文章题材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这首诗,饱满爱国之情,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朗读“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这样柔情、深情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作者于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与向往。在朗读与学习后,教师可就课本内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祖国写两句简单的诗,表达个人情感。借助课本内容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有益于语文教育的人文化。
(二)借助职业学习,实施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因此,选择了不同的工作与人生。每一个专业、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活动,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与学生分析个人发展前景,让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诗歌中,作者借助“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诗句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阐述人生中的困境。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或者专业发展结合在一起。让护理专业学生写一写临床困难,让机械专业写一写机床操作困难,并表达自己的乐观想法,有益于学生积极面对专业学习挑战,成为主动提高者。
三、营造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氛围
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落实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高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接受过不同的教育,体验过不同的人生,有过不同的喜、怒、哀、乐。要促进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成功,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情感,营造平等、民主的人文教育环境,让教师的教育内容与行为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青春》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分享一个自己的青春故事,突出青春主题,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课堂中,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珍惜青春时光,也欢迎学生分享自己的青春趣事与困惑,让语文教学主题得以升华,使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综上所述,科学定位语文课程,在不过度夸大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利用语文教育内容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要平衡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开创整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栗瑛.职业教育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现代交际,20xx(6):217.
[2]主毅.职业教育视域下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xx(7):91-92.
职业教育论文3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体系不断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力量的联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从对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入手,探索了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途径,希望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升级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对增强校企双方的持续性发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上手能力等具有显著意义,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开展的一项必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具有双赢作用。一方面,企业联合学校开展办学,企业通过借助学校的人才、科研优势,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短缺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从而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同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例如,企业通过向学校定时反馈师生在企业中实习、实训的有关情况,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专业教师也可以有重点地对学生开展技能、理论知识亦或是素质方面的补充教育。此外,校企合作通过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资源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可以从发展战略上促进校企强强联合合作关系的建立,即形成优势互补作用,以此来促进校企双方的协同发展。
(二)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十一世纪以来,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企业选择人才非常重视的一项具体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但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来看,依然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距离培养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重理论同时也重实践,重知识传授也重能力培养。同时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力度,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此时,校企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是校企合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去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二是企业将获得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针对性地制定教材,传授知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三是校企合作,实质上是学校与企业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极大地保障了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我国产业化的升级转型还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都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其各自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一种跨行业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互补不仅仅可以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向创造型企业的升级改造,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拉近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使职业教育在内容、方式、手段、模式、目标等各个方面都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由此看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展实施实际上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二、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策略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在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的同时,还需要双方之间的通力配合。为此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就职业院校而言,要想依靠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质”这一问题。“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企业需求。而教学内容选取的合理与否、是否具备时代特性、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等等这些都对教学的“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为此,无论单纯从促进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强化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角度考虑,都必须积极重视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抛弃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企业的作用下,对实践教学提起高度的重视,重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的企业实践,来明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所在,并积极吸收一切可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育,弥补传职业教育内容的不足。
(二)要壮大师资力量
职业教育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专业的实践技能。如果教师空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跟不上,无疑会阻碍学生实践活动质量的提升。因此,为有效保障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展,从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壮大师资力量,这其中不仅仅指的是教师整体数量的扩大,更要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为此,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去企业参观实习,更多接触到实际的操作过程,或者亲身加入到生产过程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在合作项目上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从而改善学校师资配比现状,达到壮大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目的。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定期组织学校各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工开展技术、理论交流研讨会,来达到更新教师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要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
职业教育实习课程是培养企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必经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是保障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保障。为此,必须加强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学校方面来看,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力度的基础上,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成熟的科研成果;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在保障自身经营状况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场地以及设备支持。保障实习实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作为政府而言,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发挥支持,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学校予以表扬和鼓励。可以说在倡导校企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其发展的必然之举。学校和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共同进行管理,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不断更新软件和硬件资源,学校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企业安排员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这样可以确保实习基地的先进性,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是职业教育稳固发展的根基,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以产学相结合为纽带,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双赢局面,是校企合作的归宿。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展校企合作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主体“1+N”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三企业创办皇冠学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2]彭解华,周平,刘一兵.关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四元联动机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xx,2
[3]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外部效应和企业合作意愿: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xx,6
职业教育论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领域、各行业都提升了对人才素质及数量的需求,这就要求各教育学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尤其针对中等教育职业学校,更是要重视课程的改革,站在社会的需求角度上,对课程进行革新,培养出各方面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就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践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改革提供更加适合的思路。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推行,中等职业教育也相应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从目前来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改革还需要在源头上进行分析,制定适应社会的改革措施,才能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本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做了简单分析,并对课改的重要性及改革实践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现状
国家教育部近几年不断推出新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鼓励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但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自身危机,其中涉及到课程的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①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优点是“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强,但专业科目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操作、实际应用缺乏应有的重视,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②缺乏校本教材的开发,课程结构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③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没有真正体现出评价对于应用的指导作用[2]。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进行课程改革是我国提升综合实力、落实人才工程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坚实的支撑和基础,它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重任。
2.进行课程改革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它最大的特点是使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是支撑经济形态的重要方面,而支撑知识的关键因素是教育。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通过课程改革,使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由轻基础、单一型向厚基础、复合型发生转变。
3.进行课程改革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定向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与之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容完全与市场脱节,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距较远等问题,都非常突出地摆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前。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重视培养和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劳动素质、智能素质、独立自主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中职学校的课程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要积极、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主动为市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进行课程改革是提升生源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学生由过去的统分统包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低学历、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为弱势群体;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高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下滑、个体差异增大。因此,应通过课程改革,创建适合学生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
1.要坚持把就业作为课改的导向
随着中职学校课程理念的提升,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市场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思想、积极的劳动态度与健康的职业道德。在课程的结构上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第一要素,通过课程改革,建立就业市场需求什么就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的实际需求去调整文化基础课程及课时数。在课程实施上,实现活动化的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2.加强专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要注重专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要让专业教师真正参与到改革中来,多听取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课程内容要完成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任务为中心转变,课程实施以过去的单纯知识灌输向以项目驱动为转变。此外,课程改革还要实行专家论证,完善课改体系并切合实际。
3.坚持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
要坚持产学合作的原则,把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教学。企业、学校及学生都能从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中受益。具体而言,企业得到了需要的技能人才,通过学校与学生的无形宣传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学校方面,解决了教学设备、办学场所及专业教学教师等资源缺乏的问题,促进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生获得了一个锻炼自己的真实职业环境,职业素质与能力得到了发展,并获得了就业机会[3]。
4.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改革队伍
课程改革设计到众多方面,因此,实现课程改革需要既有基础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包含教育行政部门、校长、专家、教师及企业等。行政部门要提供宏观上的指导和专项资金的落实。校长和教师是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的实施者。专家能提供高水平的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企业的参与便于使课程内容与学生以后的就业相结合,体现就业导向。
5.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在课程的评价上,一定要遵循:课程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目标”、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训练着三个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上也要注重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机制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4]。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教育上的重大任务,虽然艰巨但需要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探索,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采取可行的改革方案,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尽快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论文5
摘要:德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德国经济腾飞提供了人才保障。德国构建了以联邦就业局对评估机构的认证、评估机构对职业教育供给者的认证以及职业教育供给者的自我认证为核心的三层职业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形成“倡导竞争来提升职业教育供给者的项目教育质量;倡导校企合作来提升学员就业率;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宗旨”的特色。
关键词:供给者;认证;职业教育;培训
德国的职业教育认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联邦就业局对于评估机构的认证;第二,评估机构对于职业教育供给者的认证;第三,职业教育供给者的自我认证。这三个层次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领域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每一个层次的认证体系都拥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德国职业教育腾飞的重要武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一、德国职业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文化
(一)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三个系统组成:第一个系统是双元制教育系统。双元制教育系统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实施的教育模式,即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学生在企业中开展大部分的实践技能培训,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第二个系统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这个教育系统是由联邦或者州法律控制,在学校当局的责任监管下运行。第三个系统覆盖了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训练项目,此系统职业教育虽然无法获得一个官方认证的职业资格,但是可以获得一些法律上认可的“职业资格模块”。(二)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文化。以上三个系统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层次上都受到严格的监控,其中,双元制系统接受职业教育法案(BBIG)和工艺贸易法典(HWO)的监管,另外还有一个全国性的法规《联邦职业教育法》,决定着双元制教育系统中的职业名称、培训过程、课程框架以及职业考试的规定和要求,双元制职业培训内容的制定由评估机构或者相关主体根据全国统一标准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对于以上三个职业教育系统来说,只有一个单一的认证体系是行不通的,关于职业教育三个系统认证标准的研究,最多的是针对行业内部认证体系研究,因为是由企业自身资助和组织的,经费充足。另外,关于职业教育部门认证体系的研究经费是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自身负担,但是财政支持较少,故研究不多。而第三个系统的训练项目具有较大的劳动力市场,所以获取整个职业教育公共财政开支12%的经费,一般用于那些具有全国性的认证系统的公共教育培训活动。职业教育自1997年产业化后,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财政,为了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政府出台了有关职业教育供给者关于自我评估、监管和实施方法的目录,目录要求供给者有义务建立一个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自从20xx年,建立了有关职业教育认证的审批制度,职业教育认证的审批制度提升了公共财政资助的透明度和质量,尤其是在资助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根据Hartz的改革建议,要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员会收到来自本地就业机构发放的具有指定培训目标的培训券,培训券的有效期是三个月,必须在每天的工作时间使用,想要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教育供给者,然后到当地的就业机构报销费用,但是当地的就业机构只报销已经得到认证的供给者和供应券上提供的相关训练项目。
二、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构成
(一)认证体系的宏观层面:1.认证主体。德国职业教育认证体系中包括两个过程:认证和鉴定过程。职业教育供给者的外部评估和课程实施均由“评估机构”和“鉴定中心”监管,而“评估机构”和“鉴定中心”开展活动首先要经过德国联邦就业局(联邦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认证。德国联邦就业局选派第三方的专家作为评估者,建立认证咨询委员会为认证提供建议和支持。认证咨询委员会主要由九名成员组成:一名代表、一名工会成员代表、一名雇主协会成员代表、一名职业教育供给者代表、一名联邦教育和研究部成员代表、一名联邦劳工和社会服务部成员代表以及三名独立专家,其中,职业教育供给者代表遵循每年轮换制委派代表。2.对评估机构的认证标准。自20xx年1月起,DINENISO/IEC17021标准成为认证和鉴定的标准,根据认证标准要求,评估机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被认证:要保证适当的组织结构,比如,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对于职业教育供给者和培训计划的评估,该评估机构要具有指定专业知识的权威人士;评估机构必须是独立的、可信赖的.,与他们所要评估的供给者之间不能够具有经济、人员以及组织等方面的联系;对待保密工作和商业秘密要有专业的知识。评估机构要有一个公认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在使用中改进;同时还具有一个已经完善的投诉程序。申请认证的评估机构或者鉴定中心必须提供他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件(如法律形式、组织计划、员工总数),需要认证的文件(如质量管理手册、课程运行、审批规章制度和要求、合同范本和证书样本),最主要的是申请认证的评估机构必须有一个正在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具有一个符合质量保证和发展标准的文件系统。3.对评估机构的认证结果与应用。德国联邦就业局对于机构的认证是建立在文案评估和实地检验的基础上,德国联邦就业局根据机构提交的文件进行分析和实地考察,准备评估报告,认证的最终结果是由联邦就业局权衡决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机构的认定程序可以在两周内完成,鉴定中心可以接收认证通知和认证证书,这个认证结果每年由审计中心进行现场审计。认证有效期为三年,三年后重新递交认证申请。到目前为止,在国家层面,已经有27个评估机构得到德国联邦就业局的认证。有些较大的、掌握全国范围内供给者评估的评估机构通常是按照德国认证协会的标准进行认证,TAG标准拥有更加细致的设施和配置文件要求。在联邦就业局的网站上,可以查询到已经得到就业局认证通过的评估机构的相关信息。在一些特定的工业或教育部门或某些区域,认证结果适用于德国全境。如有得到欧盟其他成员国认证体系中等效机构在的认证,德国也予以承认,但认证过程必须遵循由认证咨询委员会颁布的《鉴定中心认证指南》,该指南包含的认证准则和程序步骤,是认证质量管理手册的一部分。(二)认证体系的中观层面———对职业教育供给者的认证:1.认证程序。对于职业教育供给者进行评估的评估机构,就是代表联邦就业局和供给者的要求,他们必须核查供给者符合特定的质量标准。职业教育供给者可以找到相关评估机构列表和认证程序的信息,由供给者自主选择评估机构,评估机构核查供给者(制度核查)和培训计划(项目核查)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根据对供给者的要求,评估机构会从供给者提供的训练项目的总数中选取适当的比例来确定核查项目,从中进行随机抽查。评估机构必须对供给者进行强制性的实地核查,一个职业教育供给者会存在很多不同区域的分支,评估机构会根据不同分支的个体情况确定审计规模,从而做出评估决定。评估机构要记录已经通过认证的训练项目的成本花费并且要呈报联邦就业局,然后基于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成本率用于精确的评估。对于供给者的认证过程可以在几周内完成,特别是如果供给者已经通过相似的认证过程和认证标准被认证过。对于职业教育供给者认证的决定是由评估机构做出的,当职业教育供给者提供的资料与认证标准不符合的时候,评估机构可以选择给供给者一个完善的机会或者直接拒绝并否定这个认证申请。通过评审或获得评估机构认证的职业教育供给者,认证有效期为三年,每年的年度审计表明质量保证系统的实施效果非常明显。2.认证要求。20xx年3月13日,认证咨询委员会已经订立对职业教育供给者认证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评估机构审核职业教育供给者是否能够得到认证,必须满足或者包含以下文件或信息:(1)以客户为导向的职责声明:公司档案、培训的参与者以及潜在的公司雇员。(2)对于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要考虑到整合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提供劳动力市场中有关客户的最新分析。(3)具有明确的业务目标、教学目标以及对岗位成就的评估方法,包括职责声明的发展,对于参与培训的人员的操作性目标,对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监控体制。(4)对接受职业教育学员的培训方法:测试和确认个体学习需求的方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个人学习过程进行支持和监管。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降低辍学率,完成培训目标。(5)制订定期评估培训计划,对于学员的学习目标、参与率、辍学率以及安置率有持续监测,对于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评价结果的有效探索,确保培训质量。(6)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组织职责明确,有健全的交流机制、监测和控制机制,能够使目标绩效和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过程得以实现。(7)与外部质量专家进行合作。(8)协议目标,基于收集的关键数据或指标的变化改进管理措施。3.认证标准。认证标准是根据DINENISO标准的目录以及德国联邦职业介绍所对训练供给者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供给者,适用以下标准。(1)财务状况良好、专业能力优秀;(2)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趋势和参与者工作职位的可行性支持;(3)管理、咨询和教学人员具有成功实施培训项目的能力,拥有获取的职业资格的证书;(4)具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而申请认证的培训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即能够为潜在学员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能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关联和区域发展趋势;培训旨在实现学员高就业率;有一个可以量化的认证模块。(三)认证体系的微观层面———职业教育供给者的自我评估。对职业教育供给者自我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他们的经济实力,即他们的技术、财政实力。在这方面,有资历和经验的管理人员被认为是改进训练项目的潜在因素。对于所有培训项目的认证,职业教育供给者必须保证他们的培训设施和技术设备能够满足项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质量上,职业教育供给者还必须提供以下信息:训练指导教师与顾问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他们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成人教育经验,他们掌握先进的训练方法以及能够在学员中针对教学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供给者必须确认自身的培训项目必须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这意味着供给者必须展示其与企业、行业协会或者当地的就业机构合作文件,与行业、企业合作有助于帮助学员安排工作,提高就业率。
三、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特色
(一)倡导竞争,以提升供给者的教育质量。德国职业教育创建评估机构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竞争、提升透明度、获取更好的质量。在德国,一个认证系统的核心标准是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发展体系,通过建立和持续使用质量管理机制,职业教育供给者应该保证他们的工作具有永久的质量保证,从而改进他们的训练项目。职业教育认证审批制度并不要求建立一个明确定义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反,在系统层次上职业教育认证审批制度倡导在不同的质量管理系统(QMS)中开展竞争。在职业教育供给者中,通过认证就能够提升被选择的几率。目前,德国具有3500个职业教育供给者通过认证后获得公共财政资助;而在认证制度实施前有约10000个职业教育供给者存在,所以认证制度存在的主要结果就是清理职业教育供给者市场,从而带来更好的质量,使得不合格的职业教育供给者被淘汰。在认证体系中,增强职业教育供给者之间的竞争,提升了教育培训质量,展示了质量认证制度对供给者进入市场的重要性。此外,供给者也以通过认证效应吸引新的目标群体,增加该职业教育供给者的被大量潜在学员选择的概率。
(二)倡导校企合作,提升学员就业率。在认证体系中,一个训练项目如果得到认证,这个训练供给者必须按照预估的要求提供与劳动力市场相关联的数据和文件、职位空缺以及最新的关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市场报告和详细信息。职业教育供给者为了获得评估机构的认证,必须展示其与企业、行业协会或者当地的就业机构合作文件。职业教育供给者也必须收集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相关数据,确定学员就业目标,评估已经完成训练项目中的学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原来设置的关于职业教育供给者必须在六个月内完成70%的就业安置率的目标已经被取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避免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职业教育供给者必须详细地阐述他们对学员的就业安置方法,学员可以了解到他们即将要参加的训练项目的评估信息以及对于他们今后获取工作机会的帮助。
(三)以公共认证保障受教育者权益。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教育供给者被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德国已开始了关于提升学习服务的项目是ISO/DIS29990:20xx———“非正式教育训练项目的学习服务”,阐述了对于服务供给者的基本要求,对于学习服务的评估机构是由评估机构收集、发送到认证主体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认证每两年一次,认证结果由咨询委员会和机构参与者共同讨论决定。质量认证体系在实施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全国有8%左右的职业教育供给者在没有任何目标准则的情况下得到认证,职业教育供给者们抱怨不同的评估机构具有不同的认证标准和评价尺度。一般来说,评估机构被认为是评估职业教育供给者的权威,但是在职业教育供给者能力和成本评估方面开始出现分歧。另外,一个关于质量的指标是由德国联邦就业局中的劳动力市场服务审计部门开展的。这个部门成立于20xx年,负责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进行详细的检查。20xx年,在255个职业教育供给者的项目审计中,有大概60个被否定,占24%,与其他劳动力市场服务相比较,这个否定率相对比较低。认证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参与者安置工作,成功地通过考试,不中途退出,提升对于培训项目的满意度。
(四)以超高标准提升教育与培训质量。一个质量管理系统的使用并不能保证一个高质量的训练,一个高质量的培训要求训练内容合理、恰当的训练方法、定制的客户需求、全面的学习资料、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合作参与。德国构建的职业教育认证审批制度在质量要求方面比质量管理系统更加严格,它对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职业教育认证审批制度的质量框架被视为一个特殊的力量,其框架是为了开发一个公共财政资助的质量体系,包括建立一个权限分明的质量管理体系,DINISO标准是进行申报认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过程导向的认证方法代替了传统导向的认证方法,它要求超越质量管理系统标准,对于审计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强。职业教育认证审批制度的要求和ISO标准是一致的,但是职业教育认证审批制度标准在组织流程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性、培训效率和成本方面要求更加细致,因为职业教育认证审批制度框架的需求对应其他已经得到认证的质量标准的需求,如ISO或教育质量管理标准(BildungsQualityManagement,BQM),德国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其他国家认证中可以使用。
参考文献:
[1]EuropeanNetworkforQualityAssuranceinVET.De-velopingguidelinesforsupportingqualityassuranceinVETsystems[R].20xx.
[2]张蕴,蒋思庆.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xx(2):80-82.
[3]申文缙,周志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xx(6):109-118.
[4]PublicationsOfficeoftheEuropeanUnion,Assuringqualityin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theroleofac-creditingVETproviders[M].EuropeanCentrefor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Training,20xx.
[5]PublicationsOfficeoftheEuropeanUnion,Ensuringthequalityofcertificationin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M].EuropeanCentrefor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Training,20xx.
[6]孙晓玲.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xx(3):35.
职业教育论文6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思想道德
论文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备行备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极大地促使了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虽然可喜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共同探讨。
一、现代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首先,强化职业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国际潮流背景下,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近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说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要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思想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缺乏深度和工作力度。职业教育能否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能否确保和普通教育一样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保证。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他们来讲,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们的经历和学识水平有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此,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更需要接受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中健康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先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结合实际对此向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才能保证我们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现实社会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现象的改善,需要职业教育强化德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传统美德,“百行德为首”是我们的祖训。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面对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影响也已显现,一些行业或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道德约束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职业院校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加之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影响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生源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下降,所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较差,许多学生存在着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缺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斗志,道德、法律的观念意识更是低下,这种状况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是很不协调的.,急需改变。当今的职业教育肩负着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更肩负着教育培养有道德、有理想、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一代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面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要转变德育观念,重视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这是真正改变目前我国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这一状况最有效的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第一,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劳动者。因此,有些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专业课占一半课时,基础课约占一半课时,德育课每周仅安排一次两个课时。有的职业院校由于德育专业教师紧缺,每周一次的德育课经常以学生自学代替。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政治教育课和思想道德课改作专业课或学生自由活动课,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之差、质量之忧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对德育课的这种忽视程度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职业教育中德育课内容单调重复、方法单一、缺少创新的状况多年来一直没能得到改善。德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课程的内容应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德育理论课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跟不上新形势变化和要求等弊端,造成了教师讲着枯燥、学生学着没兴趣的现状,从而严重地制约、减弱了德育课应有的作用。 第三,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我认识有偏差,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由于职业教育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许多人也包括一些职校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的观念,总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因而造成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再者,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某些教师讲实际、讲实惠、重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口升学指导,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职业院校的一些教师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不能专心全力以赴的扑在职教事业上,表现在言行上便是不能很好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三、对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如何,可以说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探索、善于创新、追求成功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因势利导,遵循实效性和生活化的原则,把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融人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并做到以“教”带“学”,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以切实达到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注重师德教育,重塑职业教育教师高尚风范。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教师的活动对象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人,这就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要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较高职业素质;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民、对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爱护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其次,职业教育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任务,要有坚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当今世界形势多变、知识激增、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本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再者,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还要努力自塑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学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德育中显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第三,关注职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也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不仅受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德育更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教育过程中既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又必须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情感人、以德育人。要切实做到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家庭困难的职校学生要通过各种救济、激励手段和措施做好资助工作,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面临毕业的学生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对口升学的服务工作,以帮助他们顺利成才立业;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咨询和教育工作,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职校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崇高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都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结合并融为一体,依托职业院校所在地,广泛建立实践参与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机会。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增强责任感,积极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内容健康向上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协作,有效的优化校园周边及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合力。
职业教育论文7
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拥有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胜任自己的工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分析和研究,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园艺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园艺技术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这主要包括: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生产设备和实习仪器;提高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度。要做到这几点,教师除了要经常进行练习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把握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实习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实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以《设施园艺学》为例来说明实习课的内容设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园艺设备主要类型的.调查实验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以及相关应用情况。
2.园艺设施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方法。
这一板块中,学生要学习电热温床的相关设计和安装方法、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的调节办法以及光照的变化跟植物生长的关系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园艺设施内部调节温湿度变化的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并进入温室内对光照的变化进行实地的观测,真实感受并总结出光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采取能够适应生产的相应措施。
3.一些代表性的果树和蔬菜的种植栽培技术。
通过开设这一园艺技术的实践活动,学习一些蔬菜的播种、移苗、采摘等技术和果树的越冬防寒、病虫害防治等实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种蔬菜的常规种植方法和果树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
三、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掌握规范、准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和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每一项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而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操作,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根据计划中的实习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每一项实践操作进行反复的练习,直至自己的操作熟练、规范。同时,把学生在实习中即将要使用到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准备好,并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准备,以免在学生进入实习时出现材料的短缺,或者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等现象。在进行课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找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随后的实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的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来。
为了使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实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为学生讲解完实习的目的、要求、相关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等项目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与实践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分发到小组当中,让学生用自己小组成员认为有效的方案来进行操作,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准备所需的材料、实习地点和操作方式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实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追求的热情,每个学生都特别关心本组的实践结果,也时刻关注着其他小组的实践进展,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避免了学生不动脑筋,直接抄袭实践结果的现象出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牢牢地记住了要领和方法,真正实现了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有效教学。
2.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为了避免麻烦,在实习课中只是带领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然后直接写实践总结,表面看来让学生完成了实践工作,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起到实习课的真正作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掌握扎实的实践经验。比如在观测温室内光照及温湿度变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然后让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进行观测,形成自己的一套实验数据,并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的效率。总之,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多下功夫,积极学习、不断探索,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论文8
[摘要]实操性教学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因为其教学内容和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实操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在走出学校的同时,可以满足社会岗位的直接需求。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实操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要重点讲述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职业教育者的重视。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操;重要性;技能;社会价值
目前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重视,因为它为社会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能够满足特殊岗位的需求。有效解决社会人才缺失的问题,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培养更多合格接班人。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规律并不熟悉,没有成熟的办学经验,所以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要的一点就是实操教学的实践,下面以其重要性来吸引教育者的目光,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此教学方法中。
一、实操有利于优化教学体系
职业学校需要突破教学常规,由理论型人才培养向实践型人才培养转变。实操教学是对实践学习的重视和巩固,在教学中突出技能和技术,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科学的,而实操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实践教学理念和规划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要重视学习到研究思考的过程,从知识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社会实践,逐渐提升难度和实践的意义,体现实操教学的广泛性和科学性。改变传统“一把抓”的教学局面,有重点、有中心地进行教学。每个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重组学习思路,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实现每位学生的成绩增长和能力提高。而且实操练习能够发现教学中的更多漏洞,从而及时进行弥补,优化教学体系。而学生的一些不良实践习惯也能表现出来,在学习阶段通过老师的帮助来改正,要比后来在工作中改善高效很多,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二、实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教育中更是如此,理论指导学生学习,但是实践也有理论不可代替的意义。实操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全方面发展。实操教学能够满足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在学习设计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教学中合理规划时间,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在实操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当中,提升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从工作中获得经验的能力。实操练习可以是当堂知识的练习,也可以是某一阶段的总结性练习,从细节到整体,将所学知识做好实践安排。丰富实操练习的意义,或是实施竞争体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操练习热情,可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实操教学效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三、实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深入思考,从工作中学习和提高,并且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对岗位作出相应贡献。而实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这种精神: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实操练习,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反映到工作当中。实操教学应该注意对学生总结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提倡他们的主动思考,在实操练习中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案,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要对自己的实操练习进行自我评估,是否处于上升趋势,是否上次表现出来的错误,下次没有再犯,并制定日后的实操练习计划。另外,可以实施小组式实操练习,让学生相互学习又相互监督,能够从他人的工作中获得经验,这也是吸取、学习的一种方式。
四、实操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
职业教育简单来讲就是培养实践型人才,这也是它和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之处,要更加重视实践性。如果说普通型人才是在学习中积累知识,那么他们就要求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知识。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实操练习上,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遵循。社会现在需要岗位型人才,能够从校园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实操教育满足了这种要求,给了学生社会化的学习机会。对于老师来说,要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操训练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而不是简单追随教材中的任务项目。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个岗位的工作技巧也会有所改变,而教材不可能及时同步。因此,老师必须进行与社会需求相符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踏入的社会,了解这个岗位,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总之,职业教育教学中,实操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监控好这一教学过程的质量,才能发挥职业教学的真正意义,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才,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秀波.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亚太教育,20xx(24):82.
[2]褚常胜.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xx,5(6):15-16.
[3]刘兰君.论确立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J].中国成人教育,20xx(14):126-127.
职业教育论文9
药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在药学职业教育中,模拟药房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够有效提升实训教学效果,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1 模拟药房建设
职业院校在建设模拟药房过程中,应将满足公众安全合理用药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将与实践岗位接轨作为目标,包括医药商品选购、销售、储存与养护、药学服务等。在建设模拟药房时,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学生建立仿真零售药店,设置区域包括药品仓库和营业场所。
对药品仓库实施模拟色标管理,针对药品大包装盒进行分区,并且将药品分开存放。在药品仓库中,学生可以实施药品出库管理、入库管理、贮存养护、模拟验收等实践操作。模拟药房中的营业场所包括中药调配区域、非处方药区域、处方药区域、药师咨询区域以及收银区域,并且对以上区域进行标示。中药调配区域设置陈列柜以及药斗,陈列柜用于展示配方操作和常用饮片,依据“斗谱”将不同饮片有序、合理放置在药斗内。学生在此区域模拟中西药处方的调配和销售活动,实施问病荐药以及用药指导等技能训练。非处方药运用货架进行陈列,处方药运用柜台进行陈列,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按照药物用途、药物剂型、药物规格、药物品种等对药物进行分类摆放。收银区域配备收银机和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安装药品经营系统的软件,软件要具备GSP 管理功能,通过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模拟建立药品购进记录、价格管理记录以及品种审核记录等。
在营业场所悬挂仿真的执业人员执业证明、营业执照以及经营许可证,在非处方药区与处方药区张贴忠告语和警告语,将监督电话公布于众,将服务公约张贴在墙上。学生通过在模拟药房开展实训,明确药房的服务流程,感受真实的氛围,消除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陌生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 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的意义
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当前形势下,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十分需要应用型药学人才。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具备销售、质控、服务、制剂生产、调配处方等能力。此外,各用人单位均希望毕业生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但相关研究表明,药学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药品使用、药品经营和药品生产要求。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药学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作为根本。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满足这一需求。模拟药房作为实践训练基地,可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模拟药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渠道。
3 模拟药房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3.1 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药学职业教育中,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药理学是沟通药学和医学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涉及范围广,药名繁多,学习过程乏味枯燥。特别是一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以及适应证十分相似,学生学习和记忆非常困难。再加上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觉得没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无法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此时,急需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模拟药房,通过模拟药房来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对学生个性发展进行肯定和鼓励,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增强药理学教学的多样性、民主性以及科学性。教师组织学生到模拟药房,通过模拟临床用药来验证所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完心血管系统相关药物后,学生需要对此类药品进行识别。如利血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复方卡托普利片、厄贝沙坦片、非洛地平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甲磺酸氨氯地平片、马来酸氨氯地平片以及硝酸甘油片等,要求学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药理作用进行明确和区别。教师可以结合临床医师的处方组织学生模拟发药。案例:患者孙某,女,80 岁,因高血压住院治疗。住院当日,该患者的用药处方为:长期医嘱服用尼群地平,临时医嘱服用克咳胶囊,坚持两者联合用药。此时教师要求一名学生扮演药师,模拟药师发药,使学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回答该处方的药物搭配有无不妥之处,并且说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等。同时,教师还嘱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处方,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分析处方的不合理之处。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学生探索和寻求新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2 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药事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应用模拟药房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条款和管理规范,而后全面了解药品分类摆放的规则。如在第一层摆放速效救心丸、头孢拉定霉素、阿莫西林胶囊、维A 酸乳膏等处方药;在第二层摆放伤湿止痛膏、新康泰克、皮炎平、芬必得等运动慎用药物;在第三层摆放OTC 的普通药物,如风油精、复方甘草合剂、西洋参含片、百为坦等。最后要求学生明确仓库药物的'分类摆放规则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哪些药品需要密封保存(如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A、苯酚、肾上腺素等),避免药物氧化变质,明确哪些药品需要避光保存。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药物的属性和保存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经验。
3.3 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药剂学主要通过不同制剂和剂型来实现不同治疗效果,或者通过研发新制剂,提升治疗质量和速度。在药剂学教学中运用模拟药房,促使学生对药物剂型特征进行观察和明确。比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的成分释放和pH 没有关系,释放时间为十余小时,只需要一次用药,食物对于该药物没有影响,与普通片相比较,该药物的作用期延长。此外,缓释片具有很多优点,可以提高患者顺应性,减少给药次数,提升药物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液浓度波动。告知学生分开摆放不同的剂型,防止混淆。通过在模拟药房中实际操作和讨论、观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再一次进行巩固。
总之,在职业院校应用模拟药房,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模拟药房促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将枯燥的教学活动转变为有趣、生动的操作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强化训练过程中应用模拟药房,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方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论文10
1“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城镇化发展所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城镇化概括可分为人口城镇化、城镇建设现代化两个方面,城镇化必然带来大批剩余劳动力,知识水平低、技能匮乏是影响再就业的重要因素,转移剩余劳动力资源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难题。农村职业教育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职业教育既能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订单式”培训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空间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如何构建“订单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打造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机制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发挥
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充当教育引导者、推动者和协调者。加强政府调控力度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政府应不断优化服务理念,变管理型为服务型,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立足“三农”问题,加强对剩余劳动力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条件的掌握,有计划加强技能培训,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村职工教育的扶持力度。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当前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针对性政策少之又少,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帮助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壮大。此外,政府应主导法律法规建设,使得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2.2以市场人才“订单”需求建设职业教育课程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以提高农民知识、技能,帮助农民工就业为目的,教育效果高低将直接影响受教育对象的就业率,而教学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非常重要。其一,课程设定应以“订单”为导向。针对岗位要求设定专门课程,以促进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依托“订单”的要求,“订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开发的依据,“订单”所确立岗位任务和工作能力要求是课程开发的起源。职业教育学校要仔细分析企业岗位,将岗位人员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等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其二,围绕“订单”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职业学校教学必要组成,学校要以“订单”所需具体岗位作为构建出发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建设“明线”,以提高学生技能、综合素质,满足岗位能力需要为基地建造目的。其三,教学活动评价要开放,不要以传统“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要根据“订单”确定质量要求制定方案,并由企业和消防共同评价。
2.3利用先进网络工具配合职业教育的开展
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重要手段,逐渐受到社会和教育机构认可和追逐。如今,网络开始走进农村,网上合作职业教学具有极强发展价值和成长空间。网络教育直观、形象,能够提高农民学生对知识理解,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网络教育的跨空间优势能有效提高教学传播范围,对改善农村人口素质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论文11
一、引言
随着学生培养环境不断复杂,加上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升级,在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状况,更要给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职业教学的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往往直接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同时也是个人成长转型的关键阶段,情感、生活、压力等各种问题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压力和阻碍。在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力度,同时针对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做好梳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野
人文关怀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对学生的实践性和主动创造性要求极高,不仅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关心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关注学生的本质提升。事实上,人文关怀就是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的新问题,通过对学生开展人文关怀,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也增添了时代元素和人文素材,教学工作更加人性化。心理疏导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沟通、问题解答等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大不同,需要面临更多抉择,无论是学习困惑、职业选择,还是个人生活都有很大压力,学生选择的专业大多不了解,和家人沟通也有限,往往会有选择困境。如果没有合理得当的心理疏导,那么学生很容易走极端。因此,通过合理的心理疏导,可以为学生决策提供合理借鉴,结合合理的沟通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进步成长。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人才全面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学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分析
1.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注重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义极大。这是马克思教育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加上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就使得我们想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做好人文关怀和理解关心。
2.这是思想政治教学育人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其他观点和看法。这就让学生具备完善的思维看法,同时出现心理问题时,也会及时反馈、沟通。
3.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结合当代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的基本要求当前职业教学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的进取意识极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实践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也与以往学生不同,但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强,多数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个人主义较为明显。因此,做好学生的人文关怀工作,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价值观的过程。心理疏导也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梳理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
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路分析
1.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主导地位凸显出来,才有可能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学生为本理念正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所制定的教学思路。将学生成长放在根本位置,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全面成长。
2.构造轻松自在、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要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特点,建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成长进步的.校园环境,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人文气息。同时,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编订上,也要更加人性化。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上,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讲课结束后,也要和学生有效沟通,实现师生信息沟通顺畅。
3.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解析问题的方法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引导,致使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片面、孤立的视角。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生观,才能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困境。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会自我妥善解决。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做好人文关怀,就要让学生有正确解析事物的思路。职业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全面进步、健康成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打破以往只关注学生成绩、只关注学生工作的显性问题这一不恰当的工作思路,从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野角度出发。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是结合当前学生成长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所开展的学生工作新方向。
职业教育论文12
一、对比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面临问题及原因
1.办学层面。西部少数民族办学规模地域优势明显不足。办学条件有限,教育设施落后,实践场地明显不足;师资建设落后,优秀师资难于引进,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师资队伍薄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够全面,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条件不足;传统教材不适应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2.社会层面。办学方针落实不到位,重知识轻素质,重智力轻情感,不能满足地方需求,再者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特殊,民族差异明显,社会观念落后,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由于教育长期隐性效应,受地域因素,经济条件制约,地区产业化程度不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处于落后边远地区,不能很好适应新环境压力,社会接受时代信息较少,被动依赖感强,人才就业地点局限。
3.学生层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多处于闭塞偏远贫困地区,受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家庭因素影响,普遍表现以下问题:基础较差,文化程度参差补齐,学生素质差异明显;虽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合理,缺乏学习主动性,常处于被动状态,对学习动机激发不够;人生价值观不稳定,心理状态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身心发展水平不均,人际交往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差;经济贫困,依赖心理强,生活压力困难;文艺才能突出,就业压力大。
二、对比东部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寻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东西部职业教育办学地位悬殊。西部实训条件不足,师资水平有待提升,校企对接不畅通。西部地区必须正视现实,缩短差距,从实际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地方经济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大力扶持西部职业教育,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专业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
1.学习经验,与东部建立一对一学习。共享资源,帮扶发展,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基础建设,吸收发达院校经验,培养高质量人才。
2.立足地方经验,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对口支援积极机制。贴近市场,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学研结合,完善投入机制,注重内涵发展。
3.强化师资队伍,教育者适应学校和社会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发挥职业教育作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训基地,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特殊性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推行教材建设,西部地区局限于教材的`制约,应开发适合学生的教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探究主动学习。力求在方法改革的同时,突破创新。
5.加强学校管理,在学生管理上,鼓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适当调整管理规定与成绩评定,奖惩分明,规范行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现代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准确自我定位。树立正确人生观,学会生存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三、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职业教育的思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要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办学成果,面对西部少数地区普适化和个性化需求矛盾、统一教学方法与不同认知风格矛盾、单一评价策略和多元化发展矛盾,面对社会经济价值取向多元化,民族职业教育面临挑战。要突出民族化,挖掘少数民族聚集地优势,发挥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特色,开展民族化教学改革,将民族纳入专业建设实践。少数民族区域应发展自身特色。不应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
1.突出办学专业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传承。注重本土化专业建设,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少数民族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医药、民族艺术。提供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满足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需求,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发展和振兴民族地区经济问题。
2.重现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开发民族特色教材。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加强在校生少数民族语言学习,达到提升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目的,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针对普通教材少数民族适应性差的问题,民族地区拓展自主教材,克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激励教师创新。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民族创编,丰富教材引导内涵建设。
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注重民族交往技能。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和学习习惯。教师注重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族优秀经验及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技能。探求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方法,探索民族教学模式,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交往技能。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展与汉族不同,少数民族渴望同其他民族平等相处,在交往中注重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呵护少数民族学生自尊心,对少数民族学生人格尊重,平等信任。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强,注重引导民族消极意识转化为积极意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团结意识、社会意识,保护各民族文化,进行文化融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立足本土经济、发挥民族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发展特色职业教育,使当地人才本土化,职业教育民族化。培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振兴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具有复杂性,在现代学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适应区域发展人才培养,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职业教育论文13
【摘要】近年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令人拍手称赞的成绩。但是在此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信息化建设
1引言
职业教育是国家目前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1]。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各种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来实施教学。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变革了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是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1成绩取得2.1.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健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基础设施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只是空谈[3]。经过前期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多数院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园网,拥有相应的信息中心。计算机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室基本都安装配置了投影仪等设备,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2.1.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成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若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毫无实质内容。近些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各级精品课程网站平台、部分课程录制了微课视频,形成了教学资源库以及仿真实训基地等。2.1.3教师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最核心的环节,它决定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成功与否。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通过举办各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比赛(如备受关注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和比赛,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2.2存在问题2.2.1设备利用率低,建设环境不佳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大部分资金还是集中放在在硬件设备的.采购上,在虚拟化与云计算软件、教学管理及应用软件等方面的投入较少,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窘境,虽然采购了大批设备,但是设备利用率很低,没有将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最新技术运用到教育信息化中。2.2.2教育信息化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推进国家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由于传统思想和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俨然成摆设。虽然部分院校也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但缺乏必要的考核措施,教师只是在开设公开课时对课程进行信息化包装,在日常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2.2.3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建设要求不可否认,现在已有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在学习及应用信息化技术方面存在种种困难,导致信息化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3.1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硬件设备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而软件是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核心与灵魂[4]。两者同等重要,应保持同步与平衡。一般来说,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各种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及常规教学设施(包括计算机、投影、网络中控、电子白板、移频功放、电子讲台等);软件主要包括云计算软件及各类教学管理及应用软件。职业院校在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时应该合理规划、配置软硬件资源,改变过去重硬件而轻软件的做法。教育云平台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将为学校用户提供教育信息化所需的网络空间及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通过企业合作、自主研究建立以“云应用”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5]。3.2完善教学信息化考核体系,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环节,要想全面实现教学信息化,最根本的是扭转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确实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现有的环境下对其进行突破。但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教育理念需要一个过程。而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化考核体系是必要的,只有建立良好的考核及激励机制,才能促使教师更加主动的接受新事物,摈弃旧习惯。3.3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增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意识教师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者,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以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指导实践,并且让教师在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4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可以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理论研究,给予教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科研来促进教学改革。
4结语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各类职业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前进,职业教育事业也会在变革和创新中寻得突破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xx(1):20-23.
[2]蒋鹏,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26):251-252.
[3]樊丽,赵艳莉,张金娜,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24):47-49.
[4]纪宏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xx(7):18-21.
[5]叶文胜,熊发涯,操惊雷,基于“云应用”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4):78-82.
职业教育论文14
论文关键词:就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体制牵涉面太广、子系统过多,本文主要从三个重点方面,即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教学体制来进行剖析及改革创新的思考。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是:行业部门、人民团体办中专,劳动部门和企业办技工学校,地方教育部门办职业中学以及管理民办职业中学,这种管理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等职业院校纷纷成立,有政府及职能部门举办的,也有行业、企业(国有)举办以及民办的。实际上,当前对职业教育实施管理职能的有: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中学、直属中专、成人高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理技工学校),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其直属中专、高等职业院校)。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容易造成职业院校资源整合、融通与共享等方面的不便,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办学体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正朝“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方向前进。但仍面临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办学结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由本科院校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构成“本科一专科一中职”三个层次的办学格局,但三个办学层次间互成壁垒,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分别从高考考生中录取学生,中职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缺乏优秀中职学生直接选拔进高职专科学习或优秀高职专科生直接选拔进高职本科学习的机制,不能满足人们接受高一层次职业教育的需要。二是办学经费投入问题。国家、主管单位对职业院校投人有限,而职业教育实’从室与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高昂,经费的投入不足与式‘交吸纳社会资金、盘活现有资源能力的缺乏,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三是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问题。《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组合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基于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尚未形成举办、管理和分担职业教育的机制,众多企业更乐于享受职业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缺少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
(三)教学体制
当前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教学体制上的滞后。一是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构建。部分职业院校受“学科教育”影响,未能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与关系,授课以“课堂为中心”,考试侧重于理论甚至无实践操作考试,在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乏力,出现学校认为合格的学生,与企业、行业要求不对路的情况。二是存在“重长学制、轻短学制,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培养、轻培训”倾向。部分职业院校热衷全日制学生招生与培养,对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认识不足、不够关心。三是未能真正实现面向社会办学与专业设置市场化。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开设专业未做社会需求调研、或盲目“跟风”、或根据现有师资设置专业的现象,导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高。
二、关于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考
(一)管理体制方面
1.国家层面:统一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其建设发展应遵循“体系”原则,从整体性上考虑,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避免政出多门。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通过各个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也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从理论上讲,改变多头管理现状,最好是统一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以便最大限度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包括统筹规划、统筹政策制定及实施、统筹办学、统筹资源等)。
2.地方层面: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合理规划
当前职业院校存在布局不尽合理的现状,同一区域或地方同类院校并存,重复设置专业多且各自为战。地方政府与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应对不同类职业院校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以适合各院校实际;积极引导、协调职业院校间的校际合作。对于同类院校,组建相关教育集团;鼓励、引导职业院校营造优势、打造特色,扶持强势专业,并优化其资源配置。从而迅速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能力,使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 (二)办学体制方面
1.树立职业教育体系,构架终身教育机制
打破学历教育壁垒,树立技术、技能教育理念,畅通职业教育各办学层次之间的渠道,构建优秀中职学生选拔进专科高职学习、优秀专科高职学生选拔进本科高职学习机制,满足社会对接受各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条件成熟,国家应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层次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2.构建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投人不足的现状,过分强调主管部门投人与学校融资并非上策。应构建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本着“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企业、行业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成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鼓励企业、行业、人民团体以及个人捐款,对于捐款数额较大的企业免除其一定税务,对突出个人进行嘉奖;加之政府的财政投入与补贴,真正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道路,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经费,增强其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能力,培养质量过硬的技术性、技能性人才。
3.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推进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办学
由国家出台法规,要求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一方面可刺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也可激发企业参与到举办、管理和分担职业教育中来,从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发挥其在设备、工艺方面的优势与资源,与学校一道致力培养学生,并能吸纳一部分毕业生。
(三)教学体制方面
1.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侧重技术、技能,兼顾理论。摈弃“理论中心”、“课堂中心”等做法,以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中』C.",并注重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尝试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模式;以技术、技能操作作为考试标准,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其具备“零距离”上岗素质,提高就业率。
2.促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
大力开展免试入学的非学历教育,推行开放性教学,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职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服务,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企业、行业需要,提高受职业教育者的就业竞争力;学历教育也应改变单纯通过中考、高考录取普通中学生、甚至是普通教育机构淘汰的学生的现状,构建从有相关工作经验、具备一定技能且有志于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中选拔学生的机制,提高学生素质,提升成材率。
3.面向经济社会需求与职业教育实际开展教学
专业设置必须经过扎实的可行性调研、论证,一般要求与相关企业、行业联合举办,实施“订单式”培养;课程开设应摈弃片面从学科角度出发,而是从技术、技能实用的角度考虑;改革职业院校教师准人制度,改变目前职业院校从普通高等院校引进学术性人才充当技术、技能性人才教师的现状,从企业、行业聘请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技术技能人才或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教师与实习实验指导教师,真正构建明显区别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论文15
【摘 要】卫生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卫生医护人员等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其教学任务是从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即为社会和人才市场培养具有实用技术和实际业务能力的专业型人才。而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背景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必然要面临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从此角度出发,结合卫生医护人才市场所表现出的新形势,针对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探索其改革和创新的理论实践形式。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xx)10-0030-02
一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也取得了相对明显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当前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整体性把握。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国情及卫生事业基本符合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是与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之路相吻合的,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西方社会以完全的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对私营企业的支持等理念不同,我国的卫生职业教学理念注重卫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卫生职业道德塑造的紧密结合,融素质教育于卫生职业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培养事业当中,以培养医德高尚、操作规范、作风严谨、尊重科学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教学目的。可以说,这一教学理念与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全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注重德艺双馨的卫生医护人员培养是基本符合的。
2.相对薄弱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我国来说是从外引进的。西方的卫生职业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勃兴,伴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为产业升级而培养大量技术性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大量建立。尤其是到了40年代以后,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都开始了明细的专业分化,实施了更为专业化的卫生医护人员的培养。而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的,经历了“十年动乱”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影响和阻滞,到90年代才真正得到发展,虽然发展速度快,总体发展状况和趋势都很好,但是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系统的发展局面,与西方不可同日而语。
3.欠缺灵活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因此,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那种一切强调计划和行政指令的模式,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则强调了统一的政令和集中的权限,然而最终却取得了脱离市场轨道、偏离社会需求的效果,教学内容定位、教学计划制定以及培训形式选择往往按照专业的制定,实行全国统一化推行,由此形成“自上而下一线通,分业划片大一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这种严重脱离市场而大部分听命于行政指令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结果是人才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大量的市场用不上,从业人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形成了人力资源分配堆积。同样,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还缺乏用于保证产学合作的相应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正是这种脱离市场而过度依靠行政指令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培养的标准往往就模式市场需求而发展,因而学校就不会去积极拓宽与卫生企业等组织进行合作,用以塑造人才的市场适用性。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往往缺乏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职业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严重偏离正轨。
二 我国卫生职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对策研究
1.树立正确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和方针
明确和提高认识,是当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导。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是培养护理、药学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教育。”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医学教育的交叉领域,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人才储备库。因此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革新,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方针,并注重发挥这一理念的树立和塑造。在卫生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职业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体系。
2.明确有市场需求预测和岗位分析作支撑的职业培养目标
明确改革创新的目标定位,是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而这一目标定位的明确,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支撑,即市场预测和岗位分析,这两大支撑是互相作用的,市场预测是岗位分析的依据,市场预测的结果往往成为岗位设定的依据,而岗位设定之后的分析又能反馈信号给人才市场,从而影响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具体地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必须以科学的岗位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和依据,同时依据岗位的需要来设立专业并安排课程。卫生职业教育在基本顺应教育改革的这个基本前提之下,要紧紧抓住市场和社会需求这一主线,并结合自身在办学资源上和所在区域上的优势,确立、完善和调整办学方向和主要特色定位,优化专业设置,尤其是对热门专业要紧抓不懈,并准确地把握市场瞄准冷门专业,同时对前瞻专业要进行大胆预测和引进,对特色专业要不遗余力地创办。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严格按照毕业后,从事技术岗位的就职需要来确定。这就需要主管部门能够尽快研究颁发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的相关类专业目录,指导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建设。坚持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宗旨,遵循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的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而对于卫生职业教育这一实用型教学系列而言,必须要打造一个能够全面高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团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要想培养一批能够真正达到“双师”的要求的师资团队,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可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采取培训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打造和完善一支既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又有较高的专业临床经验和技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人才导向。当然,科学、合理、系统的人才制度是保证这一队伍能够长久创新教学能力的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进而健全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机制,从而将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进行全面优化,而趋于基本合理的格局。
4.完善教学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考核力度
职业技能教学考核系统是完善制度的收口,好的考核制度能起到激励作用和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有力借鉴,以克服我国卫生职业院校以单线程的知识指标考核为主的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和缺失,而将知识和能力作为兼容兼顾的双线程指标,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中对明确强调对职业能力考核的特色突出。另外,指标体系中还将“学生为主体”作为背景性考核依据,强调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并有力结合校内校际联合考核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并对接各种教育培训形式,提供给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有利平台。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指标体系有意识地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项,同时将能力标准系统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水平的基础性评价标准,这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5.立足全球视野,创新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卫生职业教育是西方舶来品,西方在此方面有着我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发展阶段、成熟程度和先进理念,因此要立足全球视野,吸取西方最先进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验和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国际卫生医护人员国际竞争力的塑。在文化、教育、科技全球化的当代,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必然要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教育环境。这就要求以国际化标准来牵引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在卫生医护人才培养质量上要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同时逐步发展更高层次的卫生职业教育,使我国卫生职业教育逐步向本科、研究生层次发展,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霁、张辉玲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对策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xx(1)
[2] 季苏醒.对构建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立交桥”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xx
[3]刘冬莹.对卫生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开发与建设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
[4]任晖.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xx
【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论文07-18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职业教育论文【必备】07-18
(通用)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职业教育论文经典(15篇)07-18
(合集)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经典】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06-07
职业教育论文15篇(通用)07-18
职业教育论文精华(15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