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职业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论文1
TAFE学院简称技术与继续教育——澳大利亚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联合管理的国有机构,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和英国的理工学校,以能力本位训练和评估为基础,迎合产业需求和雇主需要,旨在创造更多课程来满足各种层次的资格认证,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体系。
学生可在此体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职业规划灵活地选择专业进行培训,循序渐进,学生可获得全国体系认证的相关证书,就业竞争力提高;雇主对每个资格认证所蕴含的技能和知识一目了然;雇主和雇员能轻易捕捉特定工作中存在的技能差距,并做出决策开展相关培训来填补这类空白。TAFE学院的培训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内容紧贴企业行业需求
按照政府规定,TAFE学院每两年根据企业的需求更新教学大纲,和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同步,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否则学生通过不了证书考核。而每项证书的技能和能力要求及考核标准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行业协会由企业组成,因此,证书的技能和能力要求及考核标准紧贴企业行业需求。并且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学校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多元文化融合,具备国际视野。政府作为主推者,行业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办学机构作为实施者,三者共同推动了澳洲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寻求革新的发展。
2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悉尼TAFE学院提供了700多种不同等级的证书课程,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了服务区域经济,根据地区产业的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比如在皮尔巴拉地区,铁矿资源多,物流专业设置矿区物流相关的课程;在维多利亚州,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耀眼夺目,特别是牛奶、羊奶及奶制品,物流专业设置农产品物流相关课程,不仅便于学生实践和就业,还为该区域培养了专业人才,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
悉尼TAFE学院处处可见方便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场所,教室采用圆桌会议室形式,话筒、投影是必备的,方便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进行探究性学习。Mr. Stuart Parry以《分销渠道管理》课程示范,由大班(90人)讲解和小班辅导大作业(30个人)组成,上课采用了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学习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校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免费电子教材、微课、学习视频、课程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料,还有在线学习时间统计、在线测试考核、在线答疑等功能,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
4 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TAFE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理论+实践考核,主要以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理论考核较为宽松。在流程优化、模拟操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方案制定、作品设计等测试方法中要求教师至少选择两种以上的方式进行考核,保障考试以学生能力考核为主,整个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有5年以上相关行业企业工作背景。
通过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学习,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4.1 深化物流职业课程改革,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
虽然我院一直遵循产学研结合,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但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课程内容更新动力小,频次低,因此,要深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施考教分离,加大学生能力考核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胜任岗位。
4.2 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化师资培训
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是师资,目前我院的师资培训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方法等如何教学上,但企业实践培训少,真正的“双师型”老师匮乏,课程改革缺乏有效支撑。悉尼TAFE学院60%的老师是企业兼职老师,专职老师也都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首先需真正走进企业,通过校企订单班的形式,系统有计划的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其次,聘请行业内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及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从事教学教研活动,既弥补了“双师”师资的不足,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互通。
4.3 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澳政府特别重视安全质量管理,TAFE学院中把职业健康与安全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单独列出,并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环境布置、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等措施保证安全质量管理在企业的有效实施。悉尼TAFE学院教学楼、实训室随处可见各种醒目的安全提示,特别是在关键位置关于逃生出口、火灾预警文字的标志更是反复设置,并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目前我院现行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可操作性不强,多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缺少实际可操作性,需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
总之,TAFE学院职业教育以能力本位训练,迎合产业需求和雇主需要及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倡导,但只有由上而下,加大课程、师资与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制定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论文2
一、准确把握课程教材
首先教师要分析市场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研究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课程计划及课程标准,弄懂教材,吃透教材,精炼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关键点三方面把课程教材研究透彻。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处理教材,重新组织材料,经过加工之后将其转化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以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以及教学经验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细化。细致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整个教学设计的条理性与充分性,能更好的指导教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出自于工作过程知识,应该是复杂、灵活的创造性动作技能以及智力技能。对于难点,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情尤其是学生的认知来判断,难点是基于学生而言的。专业技能课的难点是指教师难教、难讲、难以示范、学生较难掌握或容易产生错误的教学内容。而关键点,是学生解决重点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目标与任务决定教学方法。无论是选择成熟的教学方法还是选择自身正在探索实践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基于实际的.课程、学生、教师及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抓住关键的主要手段。其次,课程性质与内容制约教学方法。比如,专业技能课程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一些具体教学方法,并结合讲授法与之配合。课程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内容的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与之相对应。另外,学生的年龄与知识水平、教师个性与风格也能影响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怎样选择教学方法,最终一定要落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样的认识上。
三、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具体步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的匹配。比如,对于陈述性知识多采用讲授法,与之匹配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步课堂教学结构。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诸如四阶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项目教学法等,此时的教学结构就应为“计划、实施、评价”这样的三步课堂教学结构。另外,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掌控课堂的应变能力。无论课前教师计划的有多么周密,课堂上总是会发生一些预想不到是问题,甚至是比较复杂教学情况。这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加以应对,并表现出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和应变的教学机智。
四、深刻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仅满足于以往的经验而不进行教学反思,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要重视并深刻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教学设计反思主要从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标准、岗位设置要求,是否清晰准确;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特点,是否实施了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突出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过程反思要从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如何,是否巧妙应对突发事件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成长点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反思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参与思考、讨论、行动是否积极主动等。
五、教师要成为导师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古至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肩负着对青少年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的重任。但是,现代的教育方法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应将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讲清基本知识之后,更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教。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自我提升空间,最终达到教学效果质与量提高;另外要将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六、小结
我们的学生朝气蓬勃,但自律性不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我们职业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职业教育论文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高职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当中。英国是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范例之一,考察其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
英国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其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或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型工程师。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有较强竞争力,职业教育尤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并特别强调“关键能力”训练。
1974年,梅腾斯(Mertens)首次提出“关键能力”概念。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1]“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越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如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独立计划与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等”。[2]在西方,随着工业社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不断发生变化。非专业化的“关键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学会生存,同时培养了应对市场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职业流动的适应“迁徙”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等。英国高职强调关键能力,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选择的基础》,在以后的20多年中,无论是操作部门还是所规定的关键能力内容都发生了多次变化。从最初强调交流、数字运用、自我提高和管理,到20世纪末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学习和业绩提高及合作能力等。[3]英国引入了“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细分:主要关键能力和广泛关键能力,在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中要求必修;广泛关键能力则被包括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受训制中。对关键能力的界定经历了从粗到细、从平行到有层次的过程,可以看出英国对关键能力是相当重视,“关键能力”获得成为英国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工读交替与现代学徒式的教学模式
英国高职教育机构普遍实行“三明治”合作教学计划,即实施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对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认识,再回到学校完成2-3年课程,使实践联系理论,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1年,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即所谓的“1+2+1”“1+3+1”教学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1、2、4年在学校学习3年理论,第3学期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实践培养方式。以贝尔凡斯脱大学为例,该校与工业部门联合开设了工程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性工程技术人才,实行这种“三明治”教学计划。申请者需在入学前提出申请,提交中学成绩单,由大学和工业部门分别对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方面的知识进行面试。合格者从学年开始在企业度过1年学徒期,由企业部门指定导师给予指导。在此期间,学生每周有1天到大学学习数学、设计导论、现代制造技术等课程。1年后转入大学学习3年。其中最后一年,学生要从事一项来自工业部门正在进行的具体工程项目的课题设计。“三明治”教学计划能把工程设计、研究、实验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工业环境中学习,并伴有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等活动,它不仅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使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
此外,英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更为学生获得深入、全面的指导提供了制度保障。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计划,并于次年9月首次在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现代学徒制在全国范围更多的行业部门逐步展开,至1999年3月,共有83个部门获准提供现代学徒制培训,有88%的现代学徒制学员在工程制造、商务管理、汽车工业、信息技术、管道维护、建筑等15个部门接受工作本位的培训。[4]20xx年,英国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公布了《学徒制的蓝图,统一规定了由四要素组成的学徒制学习内容框架,并提出知识要素的学习应成为从学徒制升入高级学徒制和高等教育的必要条件。[5]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有层次划分,分为基础、高级现代学徒制,分别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熟练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NVQ)三级水平和关键技能二级水平及相关的技术证书。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从事职业所必备的职业和工作实际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对具体职业知识的理解力等。在现代学徒制下,各地方培训与企业协会(TECs)、学徒和企业雇主三者之间达成契约性协议,规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就行业技能、
课程设置、培训计划等进行协商确定,保证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
三、职业资格为核心的证书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为了振兴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提出社会和企业对于就业、上岗、培训以及人员的使用都要有一套通用、统一的资格标准,以获得“熟练的和干劲充沛的劳动力”。[6]就此,英国政府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s),即按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公正、科学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笔者认为,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评定过程中,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对资格评定工作的考核环节是这一制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该制度的评定和考核除了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如前文所述)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一)以工作现场为核心,多元、综合评定
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评定方式是综合化的,
传统的课堂考试、理论测评继续作为新的评定体系的组成部分。执行职业资格考评的基本要求是加大工作现场考核的比重,以实际工作成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层次的资格体系。一般来说,工作现场的考评主要用于特殊职业资格评定。对于那些普通职业资格评定,口头和书面回答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现场考评是任何职业资格评定的必需环节。这种以工作现场考评为主的综合评定方式,可以从理论素质与实际技能水平等不同角度来考察被考核者,并对于职业能力本身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认可以往学习成果,实行经常性评价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大多在工作场所
进行,采取经常性考察,即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与获得不是取决于某一次工作现场评定,而由日常学习中的若干次现场评定的累积成绩来决定。这种经常性评价要求对整个评定过程实施协同管理,对评价结果作系统记录,最后把在不同地点、由不同评定者考察的材料累积起来,以综合评定成绩来反映被评者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学习成果。这种根据长期经常性考察累积的材料做出的评定结论更加客观,而且经常性职业资格评定认可以往学习成果,可以避免培训和评价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评定标准具体,力求公平、开放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每个资格都有明确的能力要素与操作标准,因此每级职业资格的内容与标准也是明确的。资格申请者按照规定的标准,有目的地学习,从低到高逐步获得新资格。由于社会职业体系本身就按照工种的不同呈梯级状存在,这种具体化的评定标准利于适应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和个体增强学习、培训的有效性。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评的组织实施由经过政府授权的考试中心负责,由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获得资格的受聘内、外部督考员负责监督与检查,从考评程序、考评标准、考评人员、考评实施到考评结果的鉴定,都力求公平、公开、全面。政府还规定,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过程应具有较大的弹性,即强调评定的达标性,只要受评定者愿意继续学习,可以再接受资格评定,直到取得资格。英国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历经数次改革,无论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还是在职业资格的考评和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的保证等方面都得到了英国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并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7]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现场考核方法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可,最终体现在它的证书上。在英国,证书就是质量的观念已深入人心。[8]使职业培训和资格考核不断适应现代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是英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劳动者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的资格凭证,强调对主体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水平的考核,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此为主导的质量观。普通职业资格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激励了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普通教育实施,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更好的适应和迁移能力。
四、英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启示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职业取向
注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即在市场变化中适应和迁移的职业能力;重视实训,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和动手实践能力;围绕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课程,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对课程或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了学生对社会、经济及市场变化的适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包含着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质量标准;从《珀西报告》《克劳瑟报告》发布到《工业训练法》《就业和培训法》的出台,体现了高职教育中法律法规的作用和国家干预主义倾向;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就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体现了通识教育、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来看,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政府的教育规划、教育方针政策,到社会对职业教育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的认可度;从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都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几个方面亟需改革:
(一)明确定位,特色发展
在职业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应首先明晰培养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非向普通高教看齐,反而失掉高职院校的特色。明晰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办学模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前提。
(二)围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建立科学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型人才立足于劳动力市场,必须具备职业型人才所应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强调优势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市场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改变盲目追求大而全、一味效仿普通高校甚至研究型大学的错误做法,立足地区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点和自身教育教学特色,建立以就业为基本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借鉴工读交替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加技能训练与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在院校评估与学生评价方面,将高职院校的基地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实训效果及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作为评估、评价的核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市场发展需要。
(三)改革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要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体系,根据社会职业的种类、性质来制定各种别、各层次的教育培训能力要素和达标标准,并对此进行详尽地解释和界定。应组织相关人员主要是高职院校中获得较高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工程师及管理者,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考核机构,负责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考核,并对承接实训实习及现场评定职责的单位进行认证。
1.考核应以累积的实习成绩与工作现场考察结果为主。职业教育考核不应以结业前“一考定终身”,而应综合考虑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训实习中的表现情况,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步状况,并把工作现场的实训实习成绩作为考核评定学生的主要依据。考核中应侧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技能掌握、能力迁移水平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2.考核应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渡阶段,对人才结构要求的变化更加复杂、迅速,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不足以使劳动者应付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关键能力使劳动者在变化剧烈的职场获得了良好的适应、开拓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职业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细化职业标准与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迁移能力。
(四)引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未广泛、切实引进职业资格鉴定和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准入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由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技能型、实践型职业人才,深受市场经济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职业资格鉴定与资格证书制度的引入,将有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对市场与人力需求变化的敏感性;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职业教育考核立足于职业本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化的质量保障。同时,引入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扩大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论文4
一、引言
随着学生培养环境不断复杂,加上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升级,在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状况,更要给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职业教学的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往往直接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同时也是个人成长转型的关键阶段,情感、生活、压力等各种问题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压力和阻碍。在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力度,同时针对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做好梳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野
人文关怀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对学生的实践性和主动创造性要求极高,不仅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关心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关注学生的本质提升。事实上,人文关怀就是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的新问题,通过对学生开展人文关怀,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也增添了时代元素和人文素材,教学工作更加人性化。心理疏导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沟通、问题解答等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大不同,需要面临更多抉择,无论是学习困惑、职业选择,还是个人生活都有很大压力,学生选择的专业大多不了解,和家人沟通也有限,往往会有选择困境。如果没有合理得当的心理疏导,那么学生很容易走极端。因此,通过合理的心理疏导,可以为学生决策提供合理借鉴,结合合理的沟通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进步成长。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人才全面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学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分析
1.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注重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义极大。这是马克思教育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加上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就使得我们想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做好人文关怀和理解关心。
2.这是思想政治教学育人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其他观点和看法。这就让学生具备完善的思维看法,同时出现心理问题时,也会及时反馈、沟通。
3.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结合当代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的基本要求当前职业教学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的进取意识极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实践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也与以往学生不同,但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强,多数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个人主义较为明显。因此,做好学生的人文关怀工作,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价值观的过程。心理疏导也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梳理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
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路分析
1.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主导地位凸显出来,才有可能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学生为本理念正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所制定的教学思路。将学生成长放在根本位置,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全面成长。
2.构造轻松自在、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要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特点,建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成长进步的校园环境,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人文气息。同时,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编订上,也要更加人性化。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上,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讲课结束后,也要和学生有效沟通,实现师生信息沟通顺畅。
3.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解析问题的方法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引导,致使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片面、孤立的视角。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生观,才能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困境。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会自我妥善解决。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做好人文关怀,就要让学生有正确解析事物的思路。职业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全面进步、健康成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打破以往只关注学生成绩、只关注学生工作的显性问题这一不恰当的工作思路,从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野角度出发。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是结合当前学生成长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所开展的学生工作新方向。
职业教育论文5
一、现代护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分析
(一)现代护理人才的角色和功能越来越丰富步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生命健康变得更加重视,医院的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中,社会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地转型。而且,各个服务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医疗卫生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这些转变和完善也会对护理的含义造成一定的改变。现代护理应该要从功能制转变成整体制,还要从以疾病控制为中心转变成以病人为中心。例如,护士的工作地点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中心、学校等都成了现代护理人员工作的地点。传统的护理是医疗技术职业中的一种,但是现代护理却是为人们健康服务的专业。而且,社会对现代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向着多层次、高规格和跨学科发展,其功能角色也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护理学科的技术和知识也变得综合化和复杂化。现代护理的这些变化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护理职业教育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加强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的主要地方。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项就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没有工作的人找到工作,让有工作的人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所以职业教育的覆盖面非常广。随着人力资源战略的提出和医疗体系的发展,护理人才非常紧缺,而且护理人才的就业范围也变得更广。所以对现代护理的职业教育来讲应该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实际的教育。首先,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高等护理职业教育中,要对办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对办学的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最后,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和意识进行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培养出的护理人才成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三)提升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护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护理的实践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影响。现代护理职业教育中,尽量做到对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现代护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能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脱离的模式,这样才能去满足现代护理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务必从技能训练开始,加强对护理的操作技能教学的进行,逐渐树立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双重教学观。此外,安排专业课课程内容时,应当注意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该要灵活。例如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小组讨论、家庭访问、临床指导以及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让自身的`业务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有效提升。最后,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快速的进入到自己工作角色。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再教育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起现代护理的职业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结束语
医疗体制、医疗体系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改革中,现代护理和传统护理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故而,现代护理的职业教育也需要根据现代护理的含义和对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各个方面来进行转变。加以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护理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护理人才能够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现代护理更好的发展。
职业教育论文6
职业教育强调技能习得,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高绩效的概念,如教学,学习,基础设施,学生的行为和整个学术过程。实现素质职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良好的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学生的发展,工作的前景和实现学术目标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质量保证概念
职业教育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技能方面的教育,关注的是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这是一种类似教育培训或再培训的过程,是使学习者或学生更有效率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就业。
这其中强调,为了保证教学的高质量,检查和改进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习,学生有学习的机会,老师们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展示他们的严格职业标准。这个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实现是一个与前、后有关的过程服务教育,监控,专业发展和认证。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创建和改进高质量的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性一直被强调,国家教育以确保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在应用科学,技术和商业,特别是在分专业水平提供人力,保障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人才。这些人可以运用科学知识解决、改善工程和其他技术专业问题。职业院校给予培训和传授生产工艺必要的技能、技术,使之成为自力更生的技能型人才。在技术日益复杂化、智能化得今天,传统的职业教育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除非有高质量的教学标准,材料可用,教学方法和适当的评价学生的方案。对评价素质职业教育是一个持续、多维的过程,应该以过程和结果评价为基础。高质量的教学可以被视为有效性传授理论知识和教导技能教学,确保学生获得适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质量保证,因此可以被描述为教育管理部门以服务的方式为确保被教育的对象以高标准,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确保质量的责任实际上取决于教师、讲师们直接负责实施的教育方案。职业教育中的质量保证整体从进入学习和过程要求来看,包含教师、讲师,设施,教学材料,学校环境,考试,结果评价,证书考取,分级制度监督等,它们也可以用来判断在这方面已经实现了既定目标的程度。一些重要指标将有助于获得成功。
二、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质量评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资格来影响知识的工作,他们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和实践资格。并能够运用经验和技能,进行和完成某些实际工作任务。教学质量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设施来帮助教与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职业教师教育需要一个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技能。
三、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妨碍因素
一些众多困扰突出的问题如下: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比往日,但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还是存在起步晚,发展慢等问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借着投入加大,很快的达到要求,在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两手抓的同时,要合理的分解消化经费投入。
(二)职业技术专家的持续短缺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是专为那些能通过它而发展和进步的人设计的。但是这当中真正能够完成要求,适应企业、行业发展的人才寥寥无几,而就是这些人中,能够反哺职业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企业、行业高等技术人才,专业学科建设专家能够实时的走进学校走入课堂的也是为数不多。
(三)没有足够的设施、工作的课程,没有讨论的标准可以实现
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现在技术和技能的达标,可是针对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学科建设已经明显的落后,跟不上企业、行业标准制定,造成没有可讨论的现代标准,而现有标准有不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在技术和技能培养上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原有的设施设备淘汰的速度加大,导致学不能致用,甚至造成学无所成。
(四)对职业教育的消极态度,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下降和兴趣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技能的更新换代,职业教育在高学历、高门槛的压迫下,已经是苟延残喘,只有降低要求,放下“身段”,以求生存。这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导致社会认可度下降,学生素质不高,不能够完成技术技能要求,走向社会不能够自力更生。
(五)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技术、技能无法适应告诉发展的社会要求
为了谋求生存,找方法,寻出路,职业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进行学科优化。但是如果不走出校园,不让企业走进学校,所有的方法都是闭门造车。
四、结论、建议
从前面,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的需要,不能过分强调方案的性能指标,以回答众多对数量质量、市场化、创业素质、科技与教育政策的问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机构都应该在确保教育质量下,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教师、讲师应努力做好充分准备功课和使用作为教材的具体工具。应该有合格技师、高级技师走进校园,走入课堂,避免师资短缺。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严格建立质量保证、监督方案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标准,建设可供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让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高于企业行业标准,让职业教育走在社会需求的前端,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职业教育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职业教育保证更有实际意义。
职业教育论文7
中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摘 要: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如何适应当前职教(特别是2年制)改革需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职教数学课程的新理念,构建了课程框架,制定了课程目标,并给出了课程综合化实例.
近几年来,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外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我们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中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总结如下。
1、 中高等数学教与学所面临的现状
目前,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中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影响。但从现阶段来看仍存在很多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从教学过程发现,大多教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课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解,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时间去思考去探寻,缺少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学生上课时觉得上课内容都是书本知识,教师在讲解一些重要知识时却没有重视,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与专业的相关性的缺失,使得大多学生觉得学而无用,从内心排斥数学课程。从教学环节上看,传统的数学课总是从复习到引入再到推导证明然后举例练习一套流程,和本科的中高等数学教学没有差别,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大多学生对定理的推导证明没有兴趣,他们在乎的是会解题即可,学生看重的也正是职业教育的理念:重视应用。另外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严重缺失,大多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点正是数学教学可以培养的。从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国内的中高等数学教学教材都如出一辙,诸多理念还是很多年前的,因此这些陈旧的理论和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加上固化的知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 、中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几点思路
打破传统高职中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单一模式,在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结构。即基础模块(极限与连续、一元微积分,重点是概念、性质及求法)、专业模块(专业学习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实验课(介绍数学软件的用法)、提高模块(数学建模),为了实现模式化教学,满足于不同专业的需要,将不同的专业案例和生活案例应用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教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进而体现出教育教学的本质。
丰富实践活动,建立数学建模思想,使得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利用实际问题所产生的条件,选择、应用或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根据常规业务、常规工艺和常规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应用或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能用于实际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驱动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入课堂,用情境真实的实际问题,创造现实工作生活中待解决问题的情境;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其要求不同,在教学时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从应用出发,不再按照学科的体系来设置课程,应根据专业所需来设置,课程的名称体现应用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根据应用的需要,舍弃现在以及以后都不会用到的内容和理论。在教育上重视应用,而非不要理论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结合实际应用引导出概念理论。实践不仅能验证理论的真伪,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充分掌握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时也应体现出应用的特点。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并能举一反三。
与专业结合,体现数学服务专业的理念,数学课的教学应是在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同专业需要相结合的同时,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服务的专业性,因此,数学的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进行分层教学,大多学校的专业是文理和各种层次的学生兼收,他们的数学基础差别非常大,为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测试,按照专业相近的学生同班的原则分成了不同的教学班级。有的班级同学数学基础特别差,他们只学习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基础较好的一些,他们则增加一些概率统计、行列式矩阵等内容。通过分层教学可克服以往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课堂上都有用武之地,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能过度强调考试,那样会陷入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误区。在平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给学生一些小课题,让他们主动思考,查阅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平时上机课介绍数学软件时,观察学生使用数学软件的熟练程度,这些平时成绩都要纳入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中。
职业教育论文8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体系不断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力量的联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从对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入手,探索了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途径,希望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升级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对增强校企双方的持续性发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上手能力等具有显著意义,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开展的一项必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具有双赢作用。一方面,企业联合学校开展办学,企业通过借助学校的人才、科研优势,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短缺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从而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同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例如,企业通过向学校定时反馈师生在企业中实习、实训的有关情况,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专业教师也可以有重点地对学生开展技能、理论知识亦或是素质方面的补充教育。此外,校企合作通过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资源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可以从发展战略上促进校企强强联合合作关系的建立,即形成优势互补作用,以此来促进校企双方的协同发展。
(二)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十一世纪以来,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企业选择人才非常重视的一项具体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但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来看,依然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距离培养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重理论同时也重实践,重知识传授也重能力培养。同时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力度,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此时,校企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是校企合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去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二是企业将获得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针对性地制定教材,传授知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三是校企合作,实质上是学校与企业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极大地保障了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我国产业化的升级转型还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都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其各自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一种跨行业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互补不仅仅可以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向创造型企业的升级改造,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拉近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使职业教育在内容、方式、手段、模式、目标等各个方面都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由此看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展实施实际上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二、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策略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在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的同时,还需要双方之间的通力配合。为此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就职业院校而言,要想依靠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质”这一问题。“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企业需求。而教学内容选取的合理与否、是否具备时代特性、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等等这些都对教学的“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为此,无论单纯从促进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强化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角度考虑,都必须积极重视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抛弃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企业的作用下,对实践教学提起高度的重视,重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的企业实践,来明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所在,并积极吸收一切可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育,弥补传职业教育内容的不足。
(二)要壮大师资力量
职业教育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专业的实践技能。如果教师空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跟不上,无疑会阻碍学生实践活动质量的提升。因此,为有效保障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展,从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壮大师资力量,这其中不仅仅指的是教师整体数量的扩大,更要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为此,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去企业参观实习,更多接触到实际的操作过程,或者亲身加入到生产过程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在合作项目上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从而改善学校师资配比现状,达到壮大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目的。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定期组织学校各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工开展技术、理论交流研讨会,来达到更新教师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要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
职业教育实习课程是培养企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必经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是保障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保障。为此,必须加强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学校方面来看,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力度的基础上,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成熟的科研成果;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在保障自身经营状况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场地以及设备支持。保障实习实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作为政府而言,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发挥支持,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学校予以表扬和鼓励。可以说在倡导校企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其发展的必然之举。学校和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共同进行管理,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不断更新软件和硬件资源,学校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企业安排员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这样可以确保实习基地的先进性,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是职业教育稳固发展的根基,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以产学相结合为纽带,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双赢局面,是校企合作的归宿。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展校企合作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主体“1+N”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三企业创办皇冠学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2]彭解华,周平,刘一兵.关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四元联动机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xx,2
[3]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外部效应和企业合作意愿: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xx,6
职业教育论文9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起点;个人教育需求;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既可以是“职业对人”的需要,也可以是“人对职业”的需要。仅从前者出发,自上而下地考察,不但会使就业导向的研究范围受限,而且助长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从后者出发,则是自下而上地寻找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就业前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办学机制与制度因素,而不是越过求职谋生这一最基本的需要,直接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入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应当结合起来。
近年来,有关“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话题一直受到关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经过归纳可以看出,现有的“就业导向”研究大致是沿着两条基本思路进行的:其一是从社会的经济需求出发,强调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其二则力图避免功利性,主张在就业之外突出人的全面或长远发展。
由不同立场出发的理论探讨均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均有片面的地方。
一、经济需求引发就业导向的理论剖析
从经济需求出发,产生“就业导向”观念的逻辑可以简单概括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驱动的,就业导向能够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需要(更准确地说是契合岗位技能要求),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许多学者习惯从经济的视角解释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颇具国际影响的理论,如“人力资本论”和“人力规划说”成了他们的立论基础。按照人力规划,经济发展决定产业目标,产业目标决定劳动力需求,将这种需求进行细化即可作为教育规划的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则说明教育投资可以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当然,只是潜力而已,并非等同于时下流行的理解—职业教育把可能劳动力转化成现实劳动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而直接的人力支持。
根据经济增长目标作出系统的人力规划是有必要的,政府(特别是市、地一级政府)据此对职业教育事业进行统筹,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就业市场供需,规范办学机构的行为,防止盲目扩张。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人力规划,其着眼点在于职业对人、而不是人对职业的需要,单从人力规划的角度谈论就业导向,需要考虑的不过是在各种类型的岗位上安置合适的劳动者,而非个人获得工作的具体方式。由此出发,研究职业教育就应集中在教学领域,重点关注受教育者能否达到岗位要求,以及该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增加人力资本。一旦出现了就业困难,即多半归咎于学校培养手段欠缺、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还有择业过程中的种种落后思想,归因虽然容易,提出的对策却往往无的放矢。
事实上,劳动者技能低下并非导致失业的`必要条件,就业市场上行为主体的选择也都有各自的充分理由。例如,现今求职者所持的教育凭证常常无法准确反映本人的知识与能力,用人单位因此希望通过提高学历门槛来减少风险,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排挤,于高职表现得尤为明显。教育体系内外诸多因素的限制,注定了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某些专家眼里,就业导向真的成了“人职匹配”的万能药,“一导就灵”,只要校方“紧跟经济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人才”,就能大幅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如此等等。且不论职业教育是否具有绝对的就业功能,单是把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率导向”,便早已招致了大批教育工作者的激烈反对。鉴于这些反对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主张职业教育重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素质培养,以下姑且称之为“素质本位论者”。
二、‘.素质本位论者”批判的得与失
“素质本位论者”对于就业导向抱有另外一种思路。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的利益主体不仅是国家或社会,也应当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必须从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两个方面看待职业教育的使命,而不只是把它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素质本位论者”普遍排斥“即插即用”的就业导向,认为它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只见“人力”不见“人”,只顾眼前利益,漠视长远利益,最终也无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对广大毕业生而言,这样的就业导向简直无异于学校将他们一次性地打发到企业中去,然后就撒手不管,任其下岗。为了正本纠偏,不同的研究人员反复提起若干相似的建议,包括拓宽知识基础、灌输职业意识和加强创业教育等,目的皆在于增强学生素质,实现“人的发展”。
考虑到就业确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素质本位论者”大多不再从根本上否定就业导向,而总是试图兼顾就业与发展,寻求经济与人之间乃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平衡岁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叙述方法: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高于以往的要求,职业院校要为学生负责,就不能不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的教学环节……以下便一如经济需求引发就业导向的论证逻辑,只是在手段上有所不同,素质与发展的内容被补充到具体的任务技能之外。
基于“人”和基于“人力”的研究方向似乎正逐渐合流,“素质本位论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由经济驱动”这个前提,而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就业导向能否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需要。在指斥任务本位局限性的同时,通过充实就业导向的内涵,或者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探讨,不少开头强调发展功能的文章都设法将“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结论包容进去,单是“就业率导向”遭到了反对。
前提决定结论。“经济驱动职业教育”这个共享前提,决定了“素质本位论者”与众多从人力资本出发的研究者的对立只是策略性的,争论的实质只是课程内容的丰富或专门,以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或单一,即通过何种手段可以使受教育者达到何种目的,至于受教育者究竟从何而来,则照例是被忽视的。"
三、个人教育需求能否作为研究起点
几年之间,普通教育的快速扩张已令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受到限制,即使已被录取,也常有学生不来报到。适龄青少年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难道仅仅是因为传统文化造成的鄙薄技能的偏见吗?笔者以为,回答上述问题与研究就业导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与有效需求
最近有学者将职业教育的驱动力细分为多种,经济因素不过是其中之一。令仁文尝试采用一种更加简单的二分法,将推动职业教育进展的外因归结为“职业对人”与“人对职业”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经济部门对生产服务第一线人才的需要,即通常所说的经济需求,后者则是适龄青少年通过选择教育类型与层次逐步完成职业定向,实际反映了个人的教育需求。经济需求和个人需求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研究者倘若不能全面地认识,或者将二者混为一谈,论证就要至少失掉一半的合理性。
有的研究者也曾注意到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学选择,却又轻易地把它视为主观需求,轻易地把公众对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偏好等同于偏见,而不去进一步寻找观念产生的深层原因。按照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社会化”和“选拔”同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通过社会化,个人不仅在技能上,而且在人格上都能胜任社会角色,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则要通过选拔功能来实现。单从经济发展思考就业导向的人只看到技能的培养,“素质本位论者”也只兼顾了社会化的两个方面,而恰恰是为人忽略的选拔功能使得受教育者必定倾向于具有良好前景的教育机构,这也恰恰是那些所谓“偏见”存在的客观基础。存在决定了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个人教育需求的层次与就业导向
个人教育需求是现实的,又是分层次的。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对职业既有较低级的求职谋生的需要,也有较高级的个体发展(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情形下,受教育者求职谋生的需要普遍没有且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必然要主动地关心求职,关心就业,⑥为了谋求更高地位的职业而在可能范围内选择教育路径,即便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可见,只要劳动仍然作为谋生手段,职业仍然代表社会地位,就业的愿望即是职业院校学生(及潜在学生)全部需要的基础。如果愿望难以实现,求学者“用脚投票”,远离职业院校,那么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都没有用武之地。就业是民生之本,跳过了就业,个体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某些“素质本位论者”动辄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批评就业导向,如此立论是否真正“以人为本”就很值得怀疑。
(三)“以人为本”与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按照“以人为本”重要思想,职业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将人的全而发展作为奋斗的终点或方向,又必须从小处着手,尽量满足适龄青少年的人学要求。既然就业前景是学生优先考虑的,并且实现就业的愿望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于就业导向的研究就必然存在着一条以个人教育需求为起点,探讨如何确保受教育者根本利益的路径,正是它将职业院校的“人口”阳生)与“出口”(就业)直接联系起来。
从个人教育需求出发,决定就业导向成功与否的关键莫过于毕业后的出路。理性的求学者不止看重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就业的质量,只要还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就会通过学校或专业之间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综合比较作出自己的决策。职业院校的“出口”决定了“人口”,由此推出的就业导向即应着重研究怎样为求学者呈现一个良好的愿景,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消除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鉴于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用人单位的参与,又高度依赖社会制度因素,就业导向的研究便不仅包含着产学合作,而且会涉及有关就业的制度安排,例如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凭证上岗,或者是制定学历最低工资标准,防止人才高消费。研究起点决定了研究视野,对个人人学选择的考察最终必然落脚到学校教育体统之外,而在相当程度上,职业院校的教学领域倒不妨以“黑箱”视之,因为就求学者而言,某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并不在其考虑之列。
以个人需求作为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首先是充分理解“以人为本”,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进而去探寻满足需要的条件,直至研究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这与那种从职业对人的需要出发,据此改进教学手段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是一条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从全面性的角度衡量,无论是单纯的自上而下,还是单纯的自下而上,都难以涵盖就业导向研究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代表了研究的一个方向、一种思路,它们不是充分的,却是必要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偏于教学过程,自下而上的研究重点则在教学之外,双方互为补充。
四、简短的结论
缓解就业压力不能单靠提高教学质量,人的发展也不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因此从人对职业的需要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主要是自下而上地寻找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就业前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办学机制与制度因素,而不再将议论的焦点锁定在教育系统甚至是教学领域。
任何视角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局限性,所以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不应是单一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理应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论文10
[摘要]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日益发展,得到党、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文章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多起点、有重点,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形成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联合体”,提高其职业能力。
[关键词]两点三联;新生代农民工;多起点;联合体;职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日益发展,得到党、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主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到20xx年,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xx万人次,鼓励和要求企业要和地方职业教育的学校进行合作,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概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大约有1亿人,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就业培训为重点,针对农民工自身的背景和特点采取措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他们内心不再愿意像第一代农民工靠卖体力打拼,更渴望有一门技能。《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研究》报告指出,对受教育程度满意状况53%认为不满意,认为还需要继续学习;对未来受教育的期待,61.7%渴望接受职业技能教育,39.1%渴望接受知识教育。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调研和分析
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有阳光工程模式、三单模式、职业学校模式、社区工作模式。他们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实用性缺乏,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缺乏互动,忽视农民工多元化的社会技能知识的需求等问题。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能的制约、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提高,然而他们知识和技能不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匮乏,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职业教育,打破知识壁垒,才能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性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不仅仅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而是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建设相应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起点不一,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等起点,其基础不一,接受能力也不一。因此,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要多起点(一点),尽可能地全面覆盖他们,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有重点(另一点),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其中部分农民工率先市民化、城镇化,找到城市归属感、幸福感,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将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来,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是政府、企业、农民工的共同愿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既是农民工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要形成“联合体”(三联),共同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1.“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总体要求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特点和职业背景,采取“两点三联”职业教育,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破过去传统格局,针对其特点,资源整合,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多方联动,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利于为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有途径选择职教教育培训;二是该种教育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及社会各界多方联动,以政府组织、企业和学校为实施主体,形成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要有政策保障,制度要求,使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且能够参加与他们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且使他们职业技能得以提高,获得职业发展,从而使培训教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政府和职业学校长效发展的内在需要;四是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要有丰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类型以及相应的培训内容。
2.多起点、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多、区域背景不一、成长经历不同,导致他们基础不一,起点不同,职业教育需求多样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构建多起点、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继而构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学历提升教育。地方中等学校和高职学校要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学历提升教育的途径。让学习基础好、学习需要强烈且有经济基础并愿意继续深造的新生代农民工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应由城市转移农村,关注更多的农村青少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重点要逐渐转移到企业中有一定学习能力和一定技能基础的企业技术工人,提高职业教育比重,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延伸职业教育内涵。二是要有短期专项技能培训,使急需获得某一特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通过短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获得一定的专项技能。三是非定期职业继续教育,针对在岗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专业强化教育,拓展专业视野,接受相关新知识、新技能,为他们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四是要有各种形式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选择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根据自身的职业技能教育,选择其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学习,适应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和多样的学习基础。
3.重点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训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以及未能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途径,进一步介绍职业培训和教育。因此,需加强政策支持、财政资助,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面向这个群体,积极推进该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鼓励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特点,不断创新和建设相应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支持没有职业院校的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4.构建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合体
相比较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种“昂贵”的教育,需要的成本和资源更多,特别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起点低、接受能力低、分布比较分散,要给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不同起点的职业教育,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成本。因此,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联合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利用目前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职业院校外延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政府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统筹管理,发挥主导作用;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培训主阵地,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实效;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培训力度,支持和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5.建立保障制度,切实落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
构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需要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保障、护航。一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全局导向和引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加以积极的引导;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为向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提供财政支持;三是针对企业制定激励政策及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四是逐步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持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才能就业,并配套“城市准入”“年龄准入”制度,使新生代农民更加清楚认识和接受职业教育,转变对职业培训和教育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中来。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新生代农民工等诸多主体,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构建适合他们的“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并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色加以调整和完善,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动态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课题组.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xx-6-21
[2]马月珍.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20xx(5).
[3]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xx(19).
职业教育论文11
摘要:20xx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结合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阐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0xx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4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xx年1月开始牵头组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团队,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为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并联合全国在焊接专业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等4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5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建设期为20xx年至20xx年。
一、建设意义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焊接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开办院校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优质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各类标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微课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通过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焊接人才。利用培训资源,开展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焊接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焊接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为“中国制造20xx”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开办焊接专业的院校超过330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设的焊接教学资源还很分散,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培训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立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联盟,构建与行业企业焊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使分散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专业课程与职场的契合度。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焊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社会自主学习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在线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1]。
(四)建设智慧型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建设规划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依托哈尔滨“焊接城”优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和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为: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建成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能够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xx”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是: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进行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平台资源更新、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永续利用。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
深入开展调研,明晰焊接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托全国机械行指委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IWS教学、培训体系,设计资源库总体框架。
(二)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创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资源等焊接前沿技术资源、哈焊培资源等社会培训资源、合作院校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核心课程资源、行业企业标准及工艺规范等资源,以核心课程开发为载体,将资源碎片化处理、集成化创新、结构化投放。
(三)优化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联合申报院校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部署的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构建“未来课堂”试点设计(场地布置、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将资源平台建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的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2]。
(四)建立资源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管理机制,持续及时更新资源系统[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确保资源库年更新量超过10%。
三、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类教学资源、9项培训资源包组成的培训资源、1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其中,3类教学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中心建设、资源中心建设;培训资源包为使用者提供各类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包、国际焊接技师培训包、无损检测人员等级培训包、企业员工培训包、农民工培训包、职业资格培训包、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和新技术培训包;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和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个平台。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四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专业建设
建设团队广泛开展焊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1份,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分析,明确培养具有较强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艺编制及贯彻能力,适应焊接生产一线主要操作岗位要求,并具有进一步向焊接技术及基层管理岗位拓展潜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焊接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企业焊接制造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涵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制订了焊接专业标准(试行)。分析焊接实践专家成长历程,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了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焊接类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课程中心建设
1.融入国际国内焊接职业标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际国内焊接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融入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企校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资源库建设团队发挥各自院校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优势,开发了焊条电弧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无损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特种焊接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生产管理、先进焊接与连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评定和切割技术1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已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了12门课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开发过程中,焊接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联动,针对“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资源库毫无关联的情况,为教材设计相应的动态及虚拟互动资源,弥补纸质教材图文呈现方式的不足,进行互动测验的个性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资源对应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碎片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试题等,碎片资源做成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教材中的资源二维码,调用碎片资源进行学习。
3.搭建“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搭建适合课程资源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设备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
(三)资源中心建设
1.课程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为便于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学习、充电,便于教师在线授课及学生管理,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学习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互动论坛等,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设计了PC版和手机APP版两个版本,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教学资源建设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此外还包括虚拟实训与仿真工厂、职教立交桥、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和焊接故事园等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试题库、任务工单、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按照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包括焊接专业各工作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训资源、标准、教学音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素材,为教与学平台提供开发素材,并随着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
(四)培训资源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农民工和社会大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焊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由9项培训包组成,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国际焊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无损检测人员顶级资格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培训包,每个培训包包含培训指南、培训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培训视频等。培训资源解决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工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特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以焊接专业学习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心,建成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1.站建设
站是整个资源库的入口,实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单点登录,是不同来源内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层。开发建设资源库站,网站集成了资源库管理平台、组织架构、资源库特色内容、资源库管理与维护、资源库相关新闻等内容。门户引导以向导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4类学习者进入不同的学习平台,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库。
2.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具备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发布、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提供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即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平台、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员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生教育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检索,以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完成资源库总体框架设计,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设计,确定核心课程和培训课程应完成的各类资源,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果,为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参考文献】
[1]陈拥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探讨[J].职教通讯,20xx(13):52-54.
[2]杨诚.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xx(14):89-92.
[3]叶波,刘怀恩.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xx(8):49-53.
职业教育论文12
一、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1.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演变与发展。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从整体上来看是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成立,入学人数不断上升;第二,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转变了院校的办学模式。从1990年开始到20xx年,“高职院校将培养人才目标田正伟高级应用型人才,并且通过借鉴了美国CBE职业能力人才教育模式,进而确定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原有的“压缩式”的全日制本科办学模式,但是却由于对文化理论的抛弃与专业技能知识的压缩,导致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职业化,进而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从20xx年11月开始,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投入资金支持一百所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
1.2我国职业教育呈现的问题。
职业教育地位并不被重视。我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主要将教育经费投入到普通的高等教育中,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办学经费多数来自学费,还有部分职业院校依赖地区政府的拨款与其他渠道的筹资,办学费用来源途径十分单一。这些原因导致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投入难以得到保障,让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二、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2.1充分认识到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坚定办学信心。
在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例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将职业教育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而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到10%,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急需大量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知道肩上的重任。当前社会岗位中许多高级蓝领具有优厚的待遇,职业教育作为“高级技师的摇篮”,院校不能等待与依靠,面对新时期局势要提高办学的层次,对外与发达国家联合办学,对内要提高教育质量,将专业领域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职业教育模式中人才培养标准,体现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的优势“嫁得出,使得上,坐得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面向市场,与市场需要相结合来设置专业课程。
2.2建设与开发校内外实习,建立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实践教学与普通院校的教育不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学生们的高素质技能,所以应当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加强了培训基地的统一管理,一方面提高设备利用率;一方面开通“校企实习——基地实训——产学研结合”一条龙道路,努力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院校实习基地,并且与企业相结合,构建设备优质、技术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2.3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最终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生产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将教育性与职业性特征集合于一身的,不能面对社会的压力而低头趋势,盲目追求学生学历的高层次化,并且院校也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加强职业培训,抛弃教育性的理念。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化教学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基本的东西,从事社会任何职业都要具备相应的素质。
职业教育论文13
摘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将园林植物昆虫学中的某些教学内容,在把握多媒体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施环节,构建园林植物昆虫学多媒体教学体系,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等不足,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园林植物昆虫学;职业教育;课件制作
园林植物昆虫学作为园林和观赏园艺等专业的基础课程[1],知识涵盖面广,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而内容却较为抽象,园林植物昆虫学对职业学校学生掌握病虫害防控技术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园林植物昆虫学的有关内容制作成声情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获得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2]。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著名实验表明: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的来自视觉,11%的来自听觉,视觉和听觉之和高达94%[2]。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加以归纳展示,从而增加视觉及听觉的信息量。园林植物昆虫学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1.多媒体教学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示实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采用通俗语言描绘为主,至多配以标本、挂图等形式,强化学生记忆。但是与实物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尤其是一些体型微小的昆虫或昆虫的细微结构,学生容易感到认识模糊。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制作的动画、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在讲解的同时播放给学生,增加了直观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2.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微观动态视角教学变为现实。对园林植物昆虫微观世界的动态波动,多媒体有着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目前用其他的显微拍照摄像之类的高科技设备很难客观反映昆虫的寄生及寄生现象(拟寄生昆虫发生),而多媒体技术则能将这部分内容通过虚拟手段加以表现,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3]。
3.多媒体教学不受季节性限制。受季节影响,园林植物昆虫学的教学在时间、空间上变化很大,传统教学手段很难集中全面反映,而使用多媒体就可以在展现昆虫生态生理系统结构的同时,展示个体生长发育过程,还能表现群体的季节变化。特别是发育、变态等动态过程用两节甚至一节课就能充分表现,能强化学生的记忆[4]。4.多媒体教学能更真实的反映实物。无论采取多么先进的制作及保存手段,昆虫标本的质感和色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多媒体课件能避免上述问题,不仅简便易存,而且不变形,更真实。
二、园林植物昆虫多媒体教学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也有其不足和弊端。在构建园林植物昆虫学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有时候不能客观的反眏实物。由于多媒体教学所反映出的昆虫形态及动态变化主要在屏幕上显示,对一些昆虫的个体大小等有时候表现的不客观,如明明是1毫米的昆虫,在电脑屏幕显现成1厘米甚至更大。再如,明明是一年内的变化,可以几分钟就演示完了,如不讲解清楚,容易引起学生的错解。
2.多媒体教学单位时间内信息量较大,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知识漫灌。授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时间省去了,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传统教学大大增多,不知不觉中上课节奏快了,教师授课的速度快于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学生容易盯着屏幕,原本能做的笔记也容易记不完整,上课走神,甚至滋生懒惰情绪[5]。
3.课件制作质量要求高,制作不好容易降低效果。多媒体课件质量非常关键,质量不高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课件质量方面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应加以注意:(1)制作构架容易以教师为中心。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教师容易考虑自己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2)课件容易文不对题。为了赶时间,有的课件选择的一些图片或影像资料不典型,造成认识上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观念。(3)喧宾夺主,花样繁多。有的课件制作者思路不清晰,制作的课件成了展示制作者各种技术技巧,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分散了注意力。
4.对讲授过程要求高,把握不准确容易降低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学应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应使学生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6],多媒体教学不能把讲解变成电脑操作,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课件成了平铺直叙的讲流水账,使得学生成了接受信息的容器,失去多媒体的优势。
三、园林植物昆虫学多媒体教学的构建
制作园林植物昆虫学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步骤主要有四步。
1.搜集素材。需要搜集的素材主要有:书籍中的原图及数据、表格等,对活体昆虫拍照或录影以及在影视作品中剪辑保存的有关影像等。CCTV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纪录片可以整体给学生播放,以提高学生兴趣。一些教学录像片也可以作为素材进行收集。搜集素材的过程是持续的,随着课件制作不断充实完善,要做到随时搜集,随时进行归档。
2.软件选择。制作课件选择合适的软件至关重要。目前比较普及的软件是PowerPoint,功能简单,易学易用。教师不仅可以用计算机配合投影仪演示,还可以将演示文稿打印制作成胶片用幻灯片演示。除了PowerPoint外,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多且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选择Authorware软件,此软件可将图文、音像、动画等各种多媒体元素整合起来,功能强大,动静结合。另外,根据授课需要也可以将PowerPoint软件与Authorware软件结合起来使用[6]。
3.课件制作。选择合适的制作软件后,着手课件的制作。吃透教材是制作课件的根本前提,首先要注意根据教学大纲将主体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全面反映。因此,制作课件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将搜集(或自制)的表格、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分类归档,并插入相应的位置,所选资料必须典型,要清晰直观。制作课件要注意避免因个人好恶选择炫目的色彩,怪异的按钮,跑题的音乐、图片和动画[6]。随着素材日积月累的充实,制作的课件也不断完善提高,坚决避免简单的拿别人的课件用,自己的思路和风格没有体现。
4.教学实施。实施多媒体教学,要注意掌握适当的语速,语速不宜过快,注意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不过分依赖多媒体,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对昆虫结构和形态特征等亲身观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和制作标本,以加深对园林昆虫的客观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条件的学校或教师,可把制作精美、生动形象的课件安装在校园网络(或微信、微博服务平台)上,为学生随时通过网络预习新课和复习旧课或获取相关知识提供便利,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孔雪华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平,祝树德.园林植物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1.
[2]孙淑萍,毕兆东,姜学云.现代教学媒体在园艺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生态农业,20xx,(1):118-121.
[3]孔雪华.运用多媒体增强农业昆虫学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1):96-97.
[4]张建萍,陈静,张建.多媒体技术对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62-164.
[5]马国胜,周英,吴雪芬,等.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xx,(35):11323-11324.
[6]许红春.职业院校多媒体教学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xx,(3):58-60.
职业教育论文14
基于顾客评价的角度,以结构方程构建公路行业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模型由培养效果等潜变量以及实训指导等观察构成,通过模型检验及模型评价给出了模型合理解释。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模型也越来越丰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有CIPP评价模式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多层次加权综合评价法、马尔可夫链法、神经网络法等,但上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或过多重在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或无法适用于具体行业内学校的质量评价,对系统全面地评价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尚有不足之处。因评价者的目的、角度、方法、时机各有不同,使得质量的评价结论有所差异。所以,构建一个完整、凸显职业特色、为职业教育顾客认可的评价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模型假设
首先,明确教育服务的顾客。职业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学生既是顾客,又是服务的载体,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消费者,将质量评价者设定在学生(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这两个终端的直接顾客。所构建的评价模型既包含了职业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在校生及毕业生的评价),也包含了终结性评价(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评价)。
其次,本文中的职业教育是指公路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培养从事公路桥梁施工与养护、市政工程施工、筑路机械操作与维护等相关岗位技师、技术工人而提供的职业教育。行业的工作特点包括:工程机械更新较快,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工作地点偏僻交通不便,业余生活较枯燥;施工养护工作以团队形式为主等,在设置模型变量时应予以考虑。
最后,评价模型的使用目的不仅用于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依据。
三、模型构建
因培养质量中所涉及许多需要评价的变量(如培养效果)不能准确、直接地测量,我们使用一些与这些变量有因果关系的能够直接测量的二级指标变量(如学生具备的职业技能、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培养等)去间接测量它们。
1. 质量评价中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
模型中共包含6个因素(潜变量):学校形象、培养效果、培养过程、实训实践、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其中前4个要素是外因变量,后2个因素是内因变量。
潜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学校形象对满意度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培养过程对培养效果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实训实践对培养效果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培养效果对满意度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培养过程对满意度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实训实践对满意度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满意度对忠诚度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
模型中6个潜变量通过26个观测变量进行测量,我们通过顾客调查和专家访谈、层次分析等方法,将可能涉及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变量(涵盖符合公路行业职业的特点)随机排列,形成调查表,顾客对其感兴趣的评价指标打分排列,最终形成观测变量列表。 潜变量与其观测变量之间均为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
2. 模型表示
质量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包含:测量方程模型(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关系)和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之间关系)。
模型假设:依据因果关系的统计学原理:
①测量方程误差项?着、?啄的均值为零;
②结构方程残差项?灼的均值为零;
③误差项?着、?啄与因子?浊、?啄之间不相关,?着与?啄不相关;
④残差项与?灼、?着、?啄之间不相关。
⑤观测数据、y满足多元正态分布。
四、模型解释与评价
1. 模型评价
由于调查表属于态度、意见、评价类型,所以我们采用Cronbach’s a coefficient 方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各潜变量的信度数据较高,均大于0.6,故本次问卷的内部一致信度较高。另外,对于调查问卷效度是将主成分特征分析作为效度分析结果,6个潜变量的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均大于50%,表明这些潜变量的观测变量的选择是比较合适的。
2. 模型解释
因标准化参数估计不存在量纲的影响,使得我们清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大小,所以对标准化参数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经符号检验参数估计之后的模型符合原先的理论设定,即检查变量之间(尤其是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基本合理,模型中每一个关系系数的大小基本正常,正负符号完全正常。
通过表1的数据看到,实训实践(4)相对于培养效果(2)、培养过程(3)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要大得多,这在理论上是可以理解的,实训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及要求是较高的。培养过程(3)是对满意度影响的第二大因素,可以理解为主要教学过程在顾客心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其中教师的作用(x33 x33)在培养过程(3)中的相关系数及权重均较高。模型中,培养过程(3)对培养效果(2)的影响较大达到0.48,是符合理论预期的,毕竟实践实训过程是职业教育中较突出重要的培养过程之一。
从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及权重关系来看,该模型中绝大多数变量符合理论假设。但是,发现以下问题:①实训练习的时间是否充分(x44)与潜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这是无法解释的,可能涉及问题提出的方式及被调查者的理解。遵照从简原则,可考虑在模型修正过程中删减此观测变量。②学校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x32)与潜变量的相关性较弱,这可能与被调查者对此变量的了解不多有关。③职业素养教育(x22)和吃苦耐劳教育(x26)与其潜变量培养效果(2)的相关性较低,与变量设计时的预期不吻合。
五、结论
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建立了公路系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模型中共包含6个因素(潜变量):学校形象、培养效果、培养过程、实训实践、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以及对应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共26个。
基于相关性原理和偏最小二乘法原理,在模型构建、参数估计、模型拟合修正等基础上建立了公路系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克服了人为的主观随意性,建立了更为准确地反映评价要素与评价目标的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误差小、客观性强,是科学合理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和学校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评价观等随之发生改变,这也要求教学质量评价要素、标准不断地变化。因此,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评价主体(学生)和环境(社会和学校)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变迁、有效性、可信度等方面是教学质量评价将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职业教育论文15
摘要: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区域职业教育的特征。苏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进行机制创新,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创建统筹管理机制,协调和引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特色发展,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无锡;区域性;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一体化
一、现有运行机制剖析
无锡地区现拥有1l所高等职业院校(含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无锡办学点)及4所五年制高职院校.20xx年高职层次在校学生总数达80000多人但各院校归属不同的上级部门管理(见表1),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特色定位、招生计划等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这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造成了专业设置失调和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无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当前无锡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在当前运行机制下.各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譬如,20xx年各院校区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专业的招生比例在50%~75%之间(见表1),多数在50%左右.并且相对集中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IT领域.这些专业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中其从业岗位定位与本科层次没有区分.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发展很快.但整体实力不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现有机制已经成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机遇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目前.苏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见表2)乡镇企业转型和国外跨国企业的集群和聚集.农村城市化的加快.城际轻轨和高速列车的开通,呈现出苏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经济“一体化”为各要素资源建立了能够无障碍流动的环境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的特征。各城市之间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的深化.促使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特色优势明显的基础上.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要素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从无锡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来看.除机电一体化专业外.各院校特色专业间的区分和互补性还是比较明显的(见表1)。因此,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速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在统一协调下.各院校坚持以特色发展带动规模发展,在特色领域立足国内一流。瞄准世界一流,建立彼此专业互补、相互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以整体优势参与“长三角”职业教育市场。
三、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首先是体制创新,其次是制度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中.体制性障碍是最主要的掣肘.体制创新是关键所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单靠高职院校的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初期联席会议制度
由于各院校现存的问题较多.隶属关系比较复杂。不可能一揽子理顺和解决现存问题.“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应首先建立起一个协调机制,由政府主管领导、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协会及各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参与成立“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协作组织”.地方教育局承担秘书工作.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促进各院校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加大办学的宏观监控力度.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了解和研究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研究、调整各自的发展模式。以办学特色的凝练与彰显为内生机制.相互之间优势互补,进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为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协作组织构成(1)秘书长:分管教育的市领导:(2)成员:各高职院校校长、各行业协会秘书长、市教育局领导、市人才服务中心领导、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领导;(3)秘书处:市教育局。
会议制度校长、行业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由“协作组织”秘书长牵头每年召开一次.研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资源分配和专业布局,制定发展规划,并形成会议决议,具体指导各院校工作。
(二)构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高职院校个性定位与特色凝练为内生机制,按照学校为主、地方政府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运用特色发展战略来提升高职院校区域办学实力与竞争地位。获取特色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从而形成的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
原则导向与目标任务“一体化”不是“一统化”。各院校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地方政府不可能统筹各院校的所有问题。因此.政府应主要以区域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整合各利益主体的资源要素.本着“纵向控制适度、横向联系加强”的原则,着眼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发展需求.确保专业结构与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地适应应建立地方政府部门主导的全新的统筹管理构架.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获得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发展。无锡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发展现状见图2。
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下.各院校通过高职教育要素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专业特色优势凸现.整体实力增强,形成大型的、国内一流的乃至国际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制造与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经济贸易与现代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电子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城市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艺术与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汽车维护与营{自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以国际化的技术和水准建立国内一流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各院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心,辐射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基地的“卫星群”。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由分管教育的市领导、各行业协会秘书长、各高职院校校长、市教育局领导、市人才服务中心领导、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领导参与成立“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各基地建设工作。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打破现有的管理制度框架,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抛弃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依托、互相补充和互相流动的联合协作体。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品牌专业,突破学校本位模式,拓展特色办学空间.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成果应用技术创新为两翼。切实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扶持、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合作、合资、联办、共建等多种互动形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建开放性的区域性特色品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论文07-18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通用)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合集)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经典】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06-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精选15篇)06-07
【优】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06-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常用15篇】06-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实用15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