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论文

时间:2024-07-09 14:59:38 职场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职业道德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业道德论文(汇编15篇)

职业道德论文1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错误的思想观念

  一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着错误的思想观念,他们缺乏创业意识,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在学习中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悲观心态。这种思想观念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校为酒店管理培养专业的、优秀的人才,长期以往,这也危害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2.服务态度差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服务态度较差,根本没有达到酒店管理行业的要求。这种较差的服务态度主要表现为:冷淡的服务态度,行为懒散怠慢,对待客人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酒店行业作为一个以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为衡量基准的行业,能否对宾客全心全意服务关系到了未来酒店的发展。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也关系到了职业道德的问题。

  3.缺乏敬岗爱业精神

  敬岗爱业体现了人们对所选职业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同与热爱,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话,是人们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的表现。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少热情,工作中一旦发生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的冲突现象时,那么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会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由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之余,还要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4.诚信度不高

  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通常会忽略顾客的需求,对客户许下难以兑现的承诺,对行业形象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还应当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二、引起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

  长久以来,在中国教育行业中,学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两者通常被混淆,因而,在教学中老师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甚至根本未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即便是有,也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对职业性质、就业形势与政策只能通过学校以外的信息途径。如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学生迥然不同的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影响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人,他们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扮演着表率和榜样。但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一种与职业道德相悖的错误观念,在学生中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

  1.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岗之前,他们的择业动机与职业理想,多是专业思想的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刚入学之际,普遍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甚至带有偏见。“酒店行业低人一等”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业导致引起他们的错误行为。因此学校要对新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提高非专业任课老师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中,非专业课老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通常是片面,在授课过程中业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提高非专业课老师对本专业的认识极为有必要。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酒店行业中,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里汇聚了各种思想,倘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那么很容易就被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所腐蚀,从而影响价值观与道德观。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根本起不到作用,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所有机会和场所。利用酒店管理的实训基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训练。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结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我国酒店行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入人力资源,从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中国酒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最终促进和实现中国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

职业道德论文2

  摘要: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道德水平的优劣,直拔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质量。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再度引起财会领域的普遍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也有不少提法.如“精打细算”、“秉公理财”、“廉洁奉公”、“照章办事”等等.应该说,这些提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但仍感片面,缺乏鲜明的职业特色,本文作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括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各种经济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会计职业道德允许个人和各经济主体获取自身合法利益,但反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获取违法利益。

  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附于历史继承性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

  济关系不断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制度能够容忍虚假会计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会允许会计人员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是会计职业的普遍要求。

  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会计因其服务对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会计信息质量直撞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基础,也是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会计行为规范化要求会计行为合法化、合理化。而会计职业道德将主导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会计人员的内心信念将支配其会计行为。会计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决定着其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与否。而会计目标尽管理论界争论不休,但受托责任也好,决策有用也好,要实现会计目标,其前提是会计人员要提供其实的会计信息。显然,只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才能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有限的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不是一个纯经济活动过程,人的参与是一个逻辑事实。人的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导致人际关系协调状态将直接影响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式和程度。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道德观念引导下出现的假合同、假商标、、偷税漏税,直接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仅破坏了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原则,也必将阻碍物质资源合理配置过程和效益。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

  3.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市场经济管理的高效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需要有效的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的应有作用,则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一方面,良好道德精神是规章制度运行发挥作用的润滑剂。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所作用的程度多少还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觉悟,倘若缺乏道德力量,规章制度就难以顺利运行从而不能到达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进步的道德观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进步道德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社会舆论进行评价,考察改革及其相应行为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4.弘扬进步道德是克服市场经济负丽效应的制衡力量

  道德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与管理、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一般而言,管理、行政、法律是一种强制性手段,它通过国家行政部门强制推行一些政策法令,尽管可以收到明显效果,但对处于市场经经济活动的人来说,终究是一种外在力量,若不能被心悦诚服地接受,往往济各经济主只能造成一种暂时效应,一旦市场经济运行出现“障碍”,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仍有被冲跨的危险。

  作为会计职业的从此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不同个体将道德原则变成自身信念,自觉地抵制和排除各种负面效应,从而达到经济行为合理的“持久效应”。从功能的调节范围上看,道德的功能比法律要广泛得多。在市场经济中还有许多法律触及不到的领域,这需要道德来调节。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建立一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1.从会计人员“自律”抓起

  所谓“自律”就是会计人员应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对照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和修养。职业道德是非强制性的、以内心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范。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其对决策的有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一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就此而言,会计人员必须在职业生活中对自己的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把履行会计职责转变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业准则。

  2.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为了保证《会计法》的有效施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法规、规章,使《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具体化。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发布实施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会计工作中依然存在秩序混乱、信息失真等问题,其主要的原因是执法力度不强。因此,必须切实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大会计工作执法力度,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必须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3.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监督和检查、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的驱动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会计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采取种种有效的措施,全面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

职业道德论文3

  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形成崇高的护理职业思想

  形成较强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并献身护理事业是护理人员崇高的职业思想。随着医疗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分工更细、更复杂化和科学化,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因此,能成为一名护士应感到光荣和自豪。只有形成崇高的职业思想,才能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热爱护理职业、真正爱护并尊重护理工作对象,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事业之中。

  1.2规范护理职业道德

  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强调护士应由品德优良、有献身精神和高尚的人担任,并且要有良好的教养、进取心、思维敏捷、判断力强等条件才适合成为护士。从南丁格尔创立护理专业之日起,护理工作便与人道主义精神和体贴患者、关爱生命的职业道德密切联系在一起。护理职业道德是在护理活动中所产生的护理意识现象和用于调整护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突出“患者第一,患者至上”的准则。建立和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护士与服务对象、患者家属、医生、其他护士、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信任,使护士能发挥在医疗服务体系中人际枢纽的作用,协调好各种护理人际关系,相互配合,为解决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发挥作用,对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1.3加强职业道德责任感和事业心

  道德责任感和事业心是紧密相联的,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情感的支配下,自觉履行对社会、对人的责任。护士对患者负有重大责任,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在护理工作中,每一项技术操作都可直接反映护士的责任心。如某医院有一名护士因责任心不强,在给患者静脉注射时,把氯化钾误当作葡萄糖给患者注射,造成了重大事故与恶劣影响。可见,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牢记护士的宗旨。在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2培养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

  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是护士实施整体护理重要的心理基础。护士的情绪变化对患者及其家属有直接的影响,护士积极的.情绪不仅能调节病房和治疗环境的气氛,而且能坚定患者的信心,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当然,护士也有不顺心、不愉快的时候,这就更要求其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对患者诚恳、正直、热情;对护理工作满腔热情、认真负责、沉着冷静、干净利索、作风严谨;自己应当开朗稳重、自尊大方、自爱自强、充满活力。

  3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1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才可从患者身上获取有关资料,对预测和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判断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要、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对一位可能发生休克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有计划地密切观察休克体征,如发现患者脸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就要警惕休克发生的可能。

  3.2准确的记忆力

  护理工作者还要培养准确的记忆力,这是因为护士要严格执行医嘱,如打针、发药、量体温、测脉搏等都要求数量化和准确,一旦记忆不准、发生数量差错,轻则贻误病情,重则造成严重的责任事故。面对众多患者,他们的病情不断变化,护理计划也不断改变,用药品种及数量也经常改变,一旦相互混淆,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3.3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护士在工作中不会把医生的医嘱当成“金科玉律”,而是先按医生的思路去思考,然后在病程的动态变化中发现问题,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当前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更加要求充分发挥护士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

  4具有娴熟的技术,使用积极美好的语言

  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对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品质往往有促进作用。护士要有稳、准、快、好的技术,做到稳定协调、准确无误、手疾眼快,使护患双方满意。护士的语言修养是培养高尚护理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护士的语言艺术表现在护士以语言为手段,通过语言的桥梁作用,使患者摆脱心理困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工作中使用积极美好的语言,可以给患者以安慰、开导、鼓励,增强其治疗信心。护患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护患交往的过程中,应本着尊重患者的原则,使用礼貌的语言。当然,要根据不同层次患者的习惯和心理,因人而异,具备针对性;要体现平等原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综上所述,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护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在工作中加强实践锻炼,不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心理品质,自觉而严格地遵守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

职业道德论文4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由于人才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其具备较好的技术水平,道德标准尤其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其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三段式研究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专业技术水平只是评价人才的一个方面,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其能够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社会的一个必要素质。对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等可能不具备优势,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能从道德方面提升。因此,对于任何人,都应该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法律之外的另外一种约束力。对高职生这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说,他们更加应该具备过硬的道德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要求。然而,对职业道德方面,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高职院校要想通过教学来提高其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是很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道德行为相关的课程或者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学科中,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形式并不重要;第二,为高职生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学校也应该明确其教学的目的,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其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学校的`重视,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他们了解自己专业或者今后从事行业的一些特有的道德标准,比如会计专业,他们对财务的管理需要极强的道德素养来完成;第三,通过实习教学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其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这种培养的效果极好,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该行业的道德标准,与教师的讲解相比,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根据我们对道德的认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好坏不仅与其自身的修养有关,与外界的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能够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转化为其个人道德品德,能够达到固化其道德认知。对高职院校来说,在培养其学生职业道德时,一定要坚持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结合道德教育的特点,教学工作者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教育的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构建道德体系。他们自己对道德的认知可以帮助其自主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实现自律的效果。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般表现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个方面。外显行为是可以明确观察到的,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道德素养,这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方式。然而,内隐行为就是无法观察到的,至少是很难被别人发现的一种心理,这种行为的存在给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他们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教育工作也很难进行。其次,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因而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也非常有限,其未来可能受到的社会诱惑也不明确。因此,只有学校提前帮助他们认知社会,明确培养其职业道德的目标,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不与社会脱节。与此同死,良好的环境也有助于学生自我身心的培养,这就说明学校良好的范围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熏陶作用。

  三、促进学生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好的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要想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自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通过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平时的一些小事看似不重要,但是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也是高校进行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即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或者没有开展过,导致其道德教育工作始终没有成效。第二,加强学生的信念教育。职业道德的养成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由自觉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足够强的信念,让学生自己自觉地坚持其规范的行为,是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自然行为来认知,而不是将其作为自我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生这类人才来说,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义不容辞地应该帮助其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然,通过以上所述,通过三段式的教育工作,即使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困难,但是至少为学校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作者:郭学霖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袁家才.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xx(31):478~479.

  [2]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6(4):67~68.

  [3]何静,杜立林.浅谈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0(1):13~114.

职业道德论文5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对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走出社会在人生路上的指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此,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对现今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展开探究,分析当前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

  1引言

  近年来,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和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要求越来越重要。要使高职学生能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必须从源头做起。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强化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十分重要。〔2004〕16号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来,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高职学校的辅导员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2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涵盖了职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领导、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等多重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是在职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有的社会道德现象。我们必须清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才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目前,随着国家的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辅导员体系也日趋完善,正沿着专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敬业爱生精神不足

  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足,对辅导员工作的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否定自我。具体体现在部分高职辅导员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事事从学生出发”这种教育奉献精神,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是一种为了生活温饱的工具。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和管理好学生,处理好学生的大小事务。而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总体没有本科院校要高,品德差异相对较大,日常生活需要辅导员指导、辅助的问题也非常多、非常繁琐。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平均要带人数都在250人以上,有的甚至更多,远远高于1∶200的比例,工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维护学生的安全与稳定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还要为学院其他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因此辅导员工作是繁琐的,责任更是重大的。再加上大多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的职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利益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使其失去了对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在处理日常性学生事务上,工作态度消极,对学生生活、思想品德发展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自身工作要求下降,过分注重一成不变地完成任务,缺乏工作热情与耐心,很少去探索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造成职业倦怠性。与学生感情交流不足,更谈不上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和教育。

  2.2职业道德行为的敷衍,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意识日渐淡薄,具体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价值的否定,认为他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报酬,他们对本职工作马虎了事,而更热衷于轻松获利的“副业”。他们或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外兼职赚外快,或是日常自主创业。由此带来的极其不好的影响便是他们日渐将精力和重心放在副业中,而对本职辅导员工作越来越敷衍。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按部就班,大部分时候只与学生干部沟通,当学生出现严重思想道德缺失或是学习的消极性、生活情感出现问题时,辅导员才后知后觉去处理,而没有做到日常关心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很多学生的生活、思想道德缺失问题原本可以防范于未然,而由于学生在校园里,辅导员对他们生活不管不顾。学生刚从高中校园走出,被束缚惯了后到了高职院校,没有以往老师的密切关心关怀,这个时候辅导员除了日常管理之外,没有对他们生活上适当的管束和及时的思想指导,使得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都会严重不规律。特别是一些个性不是很活跃的学生,是很少会得到辅导员的关注的。因此辅导员和部分学生的沟通就会出现问题。

  2.3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缺乏重视

  部分学院没有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认为辅导员和班主任一样,只要管理好学生的日常事务就没问题了,还有认为辅导员就是万能工作,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帮忙,没日没夜疲于奔命,只有重任,却没有被重视。

  2.4心理素质急需完善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影响到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差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年龄、学历程度差异较大,部分辅导员是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很弱;部分辅导员缺乏工作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只是忙于应付工作与处理学生的琐碎事;大部分的辅导员只是尽一个普通班主任的角色,认为对学生关于学校日常教学通知到位就足够了,从而漠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品德发展;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情绪自控能力较差,缺乏稳定心理状态,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学生工作事件时往往个人情绪化色彩较浓,没有冷静的应对能力。

  3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虽不是主流,但在有些辅导员身上是会存在的。所以学校首先要正视辅导员的选拔、聘用,建立和健全考核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机制。而辅导员自身首先要正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能力知识的强化,而最重要的就是端正自身职业价值观,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核心目标去完善自我。

  3.1要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重视辅导员的地位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将“承担学生管理事务”写入辅导员职责要求,不要让辅导员成为万能工具,哪里需要哪里搬,哪个部门需要就服务于哪个部门。因此,要想让辅导员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想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就必须转变这种错误的认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地位,树立他们的信心。

  3.2辅导员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职业道德建设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对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走出社会在人生路上的指向产生深远影响。辅导员不够自律,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工作,辅导员要育人,必须先要育己。其身不正,何以正人?不正其身,何以育人?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增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明白自己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和自我教育,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3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平台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从工作条件、发展空间和待遇保障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决贯彻党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编制、职称评定、晋升等问题,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解决后顾之忧。

  4结论

  现今社会是人才型社会,注重个性化,培养一技之长人才,在这种趋势下,高职院校生源就业成为社会就业主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作为这些不可或缺部分的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指导者的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日趋重要。相信这个趋势下,通过构建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长效机制,目前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中反映出来的弊端会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从而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让我们辅导员更加自律、自强,为教育事业贡献出必不可少的后备力量!为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创建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EB/OL].

  [2]朱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2.

职业道德论文6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化,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笔者从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以及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但同时也滋长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其它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日前我国新增劳动力中,约有60%是由各类职业学校输送,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技工学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加强技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技工生的成才‘意识很强烈,但一部分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在实际丁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对工作环境、待遇等较为挑剔。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却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技工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差距,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技工学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兴衰和市场形象。如果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上,那么学生即使了解和掌握了,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它们转换成为必要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毕业生的认知与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出现错位,就容易造成企业用人方面的职业道德风险,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而这些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风险的大小,技工学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所以,降低和缓解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作为用人单位企业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问题。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

  1.正确认识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技工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技工学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爱校、爱专业;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好高骜,也不妄自菲薄;教育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技工学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主要任务。

  2.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技工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并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可采用: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4.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强化实习、实训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师组织建筑专业的学生讨论建筑业的x贿s贿问题、豆腐渣的工程、欺骗性广告问题等。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技工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5.引入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它包括坚持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 方面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应变能力。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成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7.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职业道德课是显性课程,而整个职业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技工学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初步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据家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企业、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一般职业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8.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职业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在教育的方法上,应使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改变为平等、民主、开放式的教学,尊重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主动系统地学习有关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按照应承担的社会道德义务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矫正,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论文7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投资兴办企业,一时间企业数量和规模连年高速攀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会计从业人员数量也在急速增加,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会计人员队伍在规模不等各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公益性组织中从事着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计人员队伍的庞大一方面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组织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及使用提供了规范、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有力的促进了会计事业发展。但是会计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会计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促进会计职业更好更快发展[1]。

  二、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一)整体缺乏责任意识

  现如今,虽然财会行业业正在如日中天的蓬勃发展,但会计人员中仍不乏一些投机取巧、缺乏敬业精神的。甚至有些会计人员根本就不遵循常规工作流程,工作怎么轻松就怎么进行,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再加上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会计理念以及现有的会计就业招聘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不够

  近年来由于财会专业的热门,越来越多的人在千军万马中选择一条“会计路”。从表面上看,激烈的竞争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由于会计行业门槛较低,手里仅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大批存在。也就是说,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连初级会计水平都达不到。这导致会计从业人员群体整体专业素质较低,总体结构失衡,高端会计不足,而普通会计人员饱和的现象[2]。

  (三)法制观念意识淡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会计职业来说,法制观念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来看,很多会计人员不懂法、不守法,甚至在工作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知法犯法,例如挪用公款、偷税漏税等,严重破坏了行业作风,对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三、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会计职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会计职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认为会计职业就是算算数字、做做账。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聘请专业会计从事财务核算工作,认为自己账务简单,随随便便找一个懂点会计知识的单位已有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就可以了,这样还能够避免聘请专业会计而节省一笔开支,或者很多小微企业自身并没有按要求设置会计账薄,或账目混乱,因此向税务机关申请了定期定额核定征收税款,没有设置会计岗位,没有聘请会计人员。此外,有些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也不愿意推行会计电算化,仅仅用来进行简单的记账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填制会计报表还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3]。

  四、优化会计职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人们对会计职业的认知水平

  当前,我国会计行业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向广大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广会计工作,加速推进我国的会计职业进程。要积极向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普及会计知识,让其知晓会计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让其接受会计职业,支持会计工作。各地财政部门要引导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小微企业正确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聘请专业化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聘请专业会计人员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并建立健全单位账簿和会计制度,配备会计人员,积极稳妥有序的开展会计工作,并购置一些价格便宜,功能齐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二)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

  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要选聘哪些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财务会计人员。一些中小企业,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选派接受能力强的会计骨干到专门的,接受专业化的会计知识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准确运用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能力。要向中老年会计工作者普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技巧,尤其是一些会计软件和数据处理技巧,让会计人员都能够接受会计电算化,借助专业化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各个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轮岗,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不同的会计工作,尽可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4]。

  (三)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会计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为参训会计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以求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制度建设等方面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还要联系国内开设会计课程的高职、大专,乃至本科院校,对会计人员进行远程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也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学习和掌握新的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财经纪律,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坚守职业道德[5]。

  五、结论

  本文通过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在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加快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步伐。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会计事业必将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朱承亮 单位:中铝昆明铜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毛玉萍,马香梅.关于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诚信建设问题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xx,08(15):218-219.

  [2]吴志清.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8(25):224-225.

  [3]荐敏,邰晓红,林芍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辽宁经济,20xx,04(19):105-106.

  [4]王莉.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性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xx,09:37-38.

  [5]尹延艳.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xx,06:87-88.

职业道德论文8

  摘要:当前,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既是新闻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改善新闻从业者形象,提升媒体公信力的需要。本文就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对策、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意义;对策与思路

  新闻事业是一种社会性事业,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传播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作为社会观察者、信息传播者、新闻报道者和舆论引导者的新闻从业人员,其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的高低程度,不仅影响着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程度。因此,需要从社会、媒体、新闻从业者自身等方面多管齐下地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一、健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教育是提升人们道德层次的重要途径。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须贯穿于新闻职业行为的始终。新闻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对新闻院校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完善新闻单位的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制度。三是重视新闻在职人员的岗位职业道德培训。通过上述三个环节来健全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体系,使得每个新闻从业者从就业前到整个从业过程都始终能够受到及时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对于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准将会起到有效作用。

  二、提升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质量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教育的质量。目前,全国有500余所大学设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在各种层次学习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在校学生达十几万人。据了解,在这些新闻院系中,大多数只是在新闻理论和某些新闻业务课中作为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捎带讲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教材、缺师资等。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对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许多新闻院系没有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正式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这样就很难在时间上和制度上保证教学和教育的质量。因此,当前着力提升新闻院系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十分重要。另外,新闻机构对新闻从业者的岗前与岗位职业道德培训工作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新闻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学习、考核、评估和奖惩的机制,争取实现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这样才能确保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提升新闻职业道德自律程度

  新闻职业道德属于一种软约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自我修养,靠其自律来实现。因此,提高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程度,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的博弈异常激烈,如果没有强大的道德自律作支撑,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就难以避免。为此,新闻机构要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职业道德自律规范,并建立相应的制约与惩罚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导从业人员学习与熟知我国现行的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准则与法规,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自律的自觉性。

  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他律调控

  新闻职业道德仅靠个人的道德自律,不足以完全防止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所以还要将新闻职业道德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需要在加强道德自律的前提下,积极吸引社会与公众对媒体进行监督,形成他律机制,使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处在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的双重调控之下。在对新闻职业道德进行调控的过程中,最具威力和最有效的当属法律调控,因为这是一种具有较大强制力的调控手段。我国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新闻事业要适应并服务于市场经济,就必须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实现法律调控。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这对加强法律调控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规范新闻职业道德行为的依据。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快新闻法治建设的进程,从而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法律调控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五、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也是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许多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很多都与缺乏完善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有关。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如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公众监督等,这些监督都应当加强和完善,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实践证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不能只靠内部制度约束的静态管理方法,还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包括社会监督、公众监督以及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机制,这对于促进和推动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六、明确新闻职业道德监督主体

  要加强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和调控,首先需要明确监管的主体,并充分发挥它们在监督和调控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监督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其中,公众是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最核心的主体。公众通过对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作品及其传播行为的批评和监督,对不同职业道德发挥着自己特殊的监督作用。当然,公众作为对媒体及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监督的主体是属于非组织化的主体,这种非组织化主体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但组织化的主体的监督作用更加直接。例如,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行为,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曾于20xx年5月发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同时为杜绝虚假新闻,新闻出版总署于20xx年12月1日通过了《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对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以及相应的补救、惩罚措施等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这些均是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来进行的。

  参考文献:

  [1]刘梓良.郑保卫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培训教材(下册)[M].新华出版社.

  [2]肖安,刘艺波.试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J].

职业道德论文9

  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高职会计教学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等问题。具体来讲,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按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开办会计专业的职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授课的重点也是围绕会计记账方法、电算化操作技能等问题而展开。与职业院校自上而下重视实务技能相比,对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明显欠缺。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的课程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部分构成,文化基础课和道德素质课被纳入公共课的范畴。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都对职业道德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甚至出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挤占道德素质课课时的现象。

  (二)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畴,包括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待业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应该合理分配两者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偏高,而与会计专业、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操守教育不足,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特色。从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来看,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首先看重的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而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导致学校在学生、教师考核中,也完全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手段,也无法将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最终导致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学生也因为职业道德教育与考试成绩挂钩,更加忽视对职业道德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三)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转变学生职业道德理念列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然而,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而且缺乏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即使是某些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课程,如《财经法规》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不能采用形象、生动的案例,就可能陷入灌输式教学的怪圈,课程内容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塑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念

  主要是树立从学校领导层、学院管理层、专业教师、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新认知,形成自上而下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文化氛围。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并将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品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最终成长为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总量不足”也就成为制约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全局角度出发,做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课程改革工作,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中的比重。首先,要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结构性缺陷,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以保障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要动用学校资源,鼓励教师在借鉴已有德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特色、会计工作案例等,编制既能契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职业道德建设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德育教材;再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深入剖析会计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尤其要把“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职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施教。

  (三)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大量加入案例教学,通过开放、互动的方式,将会计职业道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将抽象、生硬的文字,通过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消化和创新。要把讲座教学列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定期邀请行业专业、实务界代表、法律界人士给学生举办讲座,通过将真实的事迹展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吸引会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自省、自警的目的。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既能了解会计职能、明确会计流程,又能领会职业道德的真实内涵,真正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担当。

  (四)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具体来讲:首先,要不断增加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在学生考核中的比重,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课程理论教学、会计技能实践纳入同等地位;其次,要不断创新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考核形式,不仅可以将职业道德课程与其他主干课程合并考核,也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列为单独考核范畴,引导学生从重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转向知识、技能、道德并重;最后,要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考评中,加入日常道德行为规范考核内容,及早发现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并加以及时指导、教育。要通过学生诸如抄袭、旷课、迟到、早退、作弊等与职业道德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考核,综合评价会计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总之,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共同构成了学习的整体。强化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多个视角出发,采取积极措施,才能促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论文10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实用型技能的人才,必须坚持以就业为指导,紧抓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对于中职学校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甚至是很多高等院校依然是停留在课堂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度不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效果很不理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已经直接影响到就业状况。在很多单位,特别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加注重一个新入职者的可塑性,职业道德水平显得比技能水平还要重要。

  1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不合理性分析

  首先,在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对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中职学校的学生尽管是青少年,但绝大多数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社会价值判断,明白职业道德的认同与否,要是过多地强调职业教育是多此一举,增加学校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时是浪费教学资源和师生时间的徒劳。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却是形同虚设,很多老师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照本宣科念教材,或者跟学生探讨一些职业的实用技能等,甚至于,很多老师占用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用来讲别的课程。据笔者在山西的几所中职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在教学计划里规定的三十多课时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几乎被学校压缩成两个到三个专题讲座来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并且,笔者跟某中职学校的一位专业老师进行访谈,此位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单一乏味和课时的不足与设置不合理,她这样做了描述:“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很乏味,不想给学生讲,但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要求,也没有办法,再者,学校也不鼓励展开来讲,所以无法也得到学生的认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性密切度不够。笔者曾对山西某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课程进行追踪,记录了三次内容讲课内容。准确地讲,是三次专题性讲座。第一次讲座,时间是20xx年10月26日,总共有不同专业的四个班级参加,题目是职业道德概述,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修养内容和方法等;第二次时间是20xx年3月27日,总共有五个班级参加,题目是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为训练,内容包括忠于职守、热忱服务、讲求信誉、讲求质量以及提高技能和廉洁奉公等,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性较强的政治性教育内容。第三次讲座,时间是20xx年4月24日,总共有六个班级参加,都是毕业班学生,讲课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认清社会形势、适应社会、客观认识自我、求职策略以及终身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等内容,更加倾向于就业指导的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有一些脱节。

  1.2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滞后和单调

  首先,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性和实践性有待进一步发掘。多数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还是以书本的理论内容为主,进行课堂教授,对学生在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无法与实践进行很好的衔接,缺乏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这样,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悟,使得教学停留在教条空洞的层面。其次,评价标准的全面客观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上,缺乏科学性,教育评价内容单一,在评价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时候,单纯地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操作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情感、认识、信念价值观以及行为表现。再者,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只是进行试卷化的考核,不能真正与职业道德素养的测评标准结合起来,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2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

  2.1自我定位于职业的认同

  首先,对于中职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不仅要从大道理上空洞的对学生进行说教性的灌输,更应该从社会价值实现、职业前景发展、职业兴趣培养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第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其实,对于很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处于青少年阶段,对专业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说对专业几乎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因此,教学老师应该注重引导,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专业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三年的中职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所在,突出每个专业优势,使得每个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其次,建立专业职业概念。对于一个进入中职学校的青少年来讲,对很多方面的认识还不全面。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度强调校规、纪律以及法制方面的教育,把他们的思维完全的禁锢在一个强制性、说教性的框架之中。更多的,应该将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多元化地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专业介绍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新入学学生参观校史资料室、专业教室和实习基地,让他们更快适应角色转变和认识,多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掌握专业优势和发展发展,定位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有所感触,更好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2培养职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

  首先,建立职业良心。近些年来,毒、旧皮鞋胶囊以及地沟油等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也给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价值观定位方面带来的不小的冲击。因此,中职学校在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方面,要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行业现状,分析相关行业制度规范与法律法规等,多宣传灌输有关正能量的人物事件。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负面事件,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一个职业人应当具备的职业良心。其次,铸就良好的职业品质。职业品质是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设效果的内化表现。职业品质不仅是一个个人能力的间接体现,也是一名职业人协作团结、与同事相互工作相互配合的集中体现。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品质应是组织、应变、观察、判断,与同事良好配合,与顾客良好互动沟通的集中体现。

  3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3.1合理的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应该从思想的高度上真正重视起职业道德课程的讲授开设,而不是为了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中职学校结合常规的'德育教育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会贯通,从学生处到教务处,再到班主任和代课老师,明确他们之间的职能分配和责任所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紧抓职业道德教育不放。其次,实现课程的整合,不是单纯的从理论上进行职业道德课程的讲授,将其贯穿于专业课之间,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比如,在旅游专业,历史课的讲授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英雄光辉事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紧随主流价值观,从灵魂深处真正提升每个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3.2在实践实训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目前,我国多数的中职院校资源缺乏,为了节约资金,关起门来搞教育,这恰恰是职业教育应该避免的短处。因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将企业中所需要的一些职业道德素养带到学校的教育,定时聘请企业的一些技术骨干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因为,每个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三年的职业教育,最终的定位是去企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相对于目前中职学校理论化较浓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讲,企业的职业道德更具有具体性、规范性和适用性。

  3.3利用校园与家庭对学生产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潜移默化

  首先,在校园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的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从心灵深处认同主流价值观,对自身所学专业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使得校园文化中的各种正能量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得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在无意识中的心理状态中产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心理层”,包括价值观、社会问题认识以及思维方式和个人信仰等。其次,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并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老师进行良性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动态,适时纠正他们的价值观,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认识深度。让家长和学生更为客观真实的了解社会和强企业的需求要求,把目前学生具备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客观地认识到位,不断督促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和家长一起发掘学生的优势和特点,能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就业目标。

  4结论

  中职学校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从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出发,将学校教育、企业需求和家长辅助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就业规划目标,达到企业的专业需求要求,把他们培养成综合全面型的专业性人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职业道德论文11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授业而不授课的特殊群体,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这要求辅导员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本文试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作为学校传授知识的主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的目的不在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却是学生成长道路的陪伴者。这一群人就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需要兼顾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时刻关心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需要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要符合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高校教师既要扮演起学生专业领域的导师,也要担起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选择上的良师。如此,辅导员在学生培养中承担起双重角色,这增加了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就目前整体而言,辅导员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较为良好,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专业型人才,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

  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总人数已经超过十三万,但是其中师范、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型人才比例较低;同时,男女比例不均衡、新老人员交替导致的结构性人才缺失现象也较为明显。

  2.辅导员角色认同感低,主体岗位意识不强

  相对于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专业性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这种情况导致了在辅导员发展过程中,更替频繁,导致辅导员的主体岗位意识不强,很多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暂时性工作,当做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而非长期稳定性的工作。原因在于,一是辅导员工作内容较繁杂,每天都是和学生面对面的打交道,处理的事情重复性较高,日复一日基本都是相同的工作内容,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二是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

  既有学生各种日常和突发事件处理,又有学院领导、教师相关事件处理,还有学校学工部门等工作处理,工作量大导致辅导员压力徒增。三是辅导员工作评价较低。评价辅导员工作主要不在于工作开展的成就上,而是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换言之,对于辅导员而言,工作亮点不太得到单位、领导、同行的认可,而工作失误却很容易成为评价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点。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辅导员工作工作评价注重负面评价而非正面评价,不容易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下降,缺乏职业认同感,主体岗位意识下降的问题。

  3.辅导员工作任务烦琐、压力大,职业倦怠感增强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的扩招,高校层次化程度不断加深,学生来源也呈现层次性和多元化,学生之间差异愈加明显。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需求也变得多元多样,这种情况更加加大了对辅导员的能力和要求。辅导员不仅仅作为双重角色而存在,而是成为一个全能型人。一是作为学生的学习帮手。辅导员虽然不具体承担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但作为接触学生时间最多的`老师之一,关心学生学习是辅导员的必备职责,而关心学习离不开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只是这种辅导更多的强调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二是作为学习的生活助手。当前大学生更多的是独自子女,这些学生因为家庭、社会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集体互动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才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进入集体生活,这使得他们的大学生活出现不适应情况。这种不适应情况需要辅导员及时关注和调整。成为学生的生活帮手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三是成为学校的工作的执行者。辅导员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学校各部门工作具体落地,通向学生,必然离不开辅导员而开展。辅导员必须对学校诸如后勤、学工、党团等部门工作落地负责。具体执行面向学生的各种长期性重复性的工作,辅导员产生的是职业倦怠感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成就感。

  4.个别辅导员在价值取向上发生偏差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入侵校园,当然也影响到了辅导员。交换、交易成为个别辅导员的行事准则。面对学校工作,面对学生请求,面对领导要求,个别辅导员奉行金钱主义,一切以金钱衡量。要求加工资、要求送礼,要求报酬成为这些辅导员的经常选择。一定意义上,这些辅导员已不能称其为辅导员。但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是一个事实。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凡事首先考虑自身,遇事首先考虑代价,而不考虑辅导员身份与自己行为的一致性。

  5.心理素质需要完善

  因为辅导员的种种要求和现状,导致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很多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这种年轻化给辅导员接近学生提供了先天性的优势,但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这些年轻辅导员刚刚就业,缺乏社会经验,对应辅导员能力要求,还有一些不达标之处,尤其是非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缺少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因为其年龄原因,部分辅导员存在情绪化工作,对于自身情绪控制和心理控制不能完全把控,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而丧失处理事件的关键时期。

  二、解决辅导员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1.完善人员结构,规避结构性人才缺失现象

  有针对性的选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合理分配男女教师比例,防止辅导员队伍比例结构性失调;有效规避因新老交替而出现的结构型人才流失,防止各年龄阶层辅导员断层,建立有效机制防止人才断层现象的产生和应对已经出现的风险。

  2.引进严格的竞争机制,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首先要对思想政治辅导员本身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认同其在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充分了解并帮助解决辅导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引进更加严格的竞争机制,同时将其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条件下给予辅导员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领导应掌握辅导员心理特点,通过宽渠道多形式,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座谈、工会活动等多种形式,主动接触,让辅导员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和他们成为朋友,积极争取改善他们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他们解决职业困惑和生活困难等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积极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辅导员职业道德在于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道德品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中去,在学生工作中扮演好“严父慈母”的角色,具有奉献精神,不仅仅将辅导员工作看成是一个工作,更应该将其看做一种的事业。同事每个辅导员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和坚持教师职业准则,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4.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制度

  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成败关系着辅导员职业能否全面发展,而辅导员职业能否全面发展又反向作用着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成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必须要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紧跟时代发展确实,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时代性、专业性。可以引进职业化理念,培育专业型人才,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机制,让辅导员队伍保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在思想教育专业中建设新的专业,来为高校培养专业的高校辅导员,并进行辅导员的理论研究[3]。这样就能让辅导员免除后顾之忧,在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人生价值。

  5.开展团队拓展训练

  辅导员工作繁琐,重复度高、压力大,在工作中很容易产生懈怠和抗拒心理。而同时辅导员工作有需要旺盛的精力很强的工作热情;对于辅导员本身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解决这种不良现象。团队拓展训练不仅能够释放压力、调节心态、哦诶样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促进人身体健康,同时团队的组织训练还可以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同事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凝聚力和荣誉感。这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高校辅导员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起作用会愈加明显,他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三位于一体,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学生管理者出现在学生和社会面前,更是学生事务的具体执行者,更是一个能以言传身教的形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长的角色。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整个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评价,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因此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贾挚.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xx(9):33-37.

  [2]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1-23.

  [3]张景鹏.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xx.

职业道德论文12

  【摘要】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近代著名教育家。在他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敬业乐群”’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考察“敬业乐群”思想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以及开展“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今天职业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启示

  1引言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并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表达了职业道德规范[1]。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缺失,职业院校培养的人缺乏对生产劳动的兴趣,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服务社会的意愿,职业教育会丧失存在的意义[2]。当前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2“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要求及成果:2.1社会背景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林工商”等行业。明朝中叶以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发展到顶峰,社会各阶层即使是体力劳动者都轻贱“农林工商”等体力劳动,忽视职业教育。近代的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仍然存在着,有观点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作是很低贱的事,有观点认为从事技术工作纯属体力劳动,很辛苦等。黄炎培先生认为这些观点是“职业教育之礁,必须破除”①。破除“职业教育之礁”的有效办法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提倡“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认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改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处境,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2.2理论基础19世纪的世界,人类理论的各个领域都思潮激荡,达尔文的进化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逐渐影响我国,黄炎培先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并且信奉进化论,教育则主张实用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民爱物”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黄炎培先生的人生观,进而促使了其职业教育观的形成[3]。“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2.3实践支撑清末,部分封建士大夫和开明人士投身于“洋务运动”,希冀实业兴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仍不能改变社会各阶层对“劳心”与“劳力”的固有看法,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实践的需求是理论产生的土壤,在中国首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尤其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热潮中,黄炎培先生也大力兴办学校,并组建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使黄炎培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仅靠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培养“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办学的同时,他还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认为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成了爱岗敬业、热爱职业、尊重职业的优良风气。

  3“敬业乐群”职业道德的内涵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②。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以热爱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和出发点,并要具备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化职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懈努力中完成自我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乐群”则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黄炎培先生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也就是存在着满足生存需求的本能欲望和向往社会群体生活的意愿(黄炎培称之为同情心)。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形成个体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相应物质条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个体人的本能欲望需要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则必然会损害其他个体乃至群体的利益,所以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服务社会,满足个体向往群体社会生活的意愿。因此,黄炎培借用《礼记》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思想。

  4“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4.1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开设训育课,每周2课时,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并要求除训育课外,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中,专业课也要担负起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他曾亲自制定《职业训育标准》,规定了专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列出了各科专门的职业道德,包括工科训育标准、农科训育标准、商业训育标准、女子家事训育标准等。这样整个课程体系都蕴含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黄炎培重视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其法。故增进教员智识,实为最要”③,“要真正做到教导合一,革除教师教书不教人的习惯”④。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言传身教、教导合一,教授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职业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4.3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4.3.1重视实践与习惯养成

  黄炎培深知仅懂得道德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能把“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付诸行动,而行为能力的形成必须进行实践,直到养成习惯。中华职业学校兼顾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修养标准,要求学生时时践行。如“铁的纪律”,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学习的细节,学生从早操集合到课堂、宿舍,乃至大会、实习、实验、就餐等,都必须时刻认真践行,不得懈怠。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并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4.3.2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

  努力建设利于育人的校园文化,中华职业学校在礼堂上方悬挂“劳工神圣”的匾额;校徽、校旗和校办工厂产品上标记着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把“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一致的努力,养成共同的生活”及“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⑤作为学生每日必唱的校歌等。种种举措,构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3.3重视学生自我管理

  黄炎培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在中华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运作的模式,实行学生自治管理,要求学生要全力以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为班级、学校提供服务,在付出中收获自身的价值。入学伊始,学生都必须写保证书:“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三、服务社会”⑥。通过这些努力,帮助学生改掉“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弊病,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5“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相当比重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因为高考成绩较差而不是因为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炎培先生“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尤显重要。

  5.1转变观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当下,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或者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全面的现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的认识依然有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学生乃至社会的错误观念,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5.2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渠道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是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校园文化熏陶。建设显性课程,一是在政策层面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确定课时和学分;二是要在全校达成共识,倡导和鼓励各专业教师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共同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三是广泛开展诸如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参加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勤工俭学等,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建设隐性课程,要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打造彰显职业道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如伟人名人塑像、校园职业文化长廊、广场、校训、校标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场所、办公场所、门厅、走廊等地方,张贴业内成功人士和校内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供学生铭记深思,修身处世。

  5.3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道德实践

  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络与合作,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变化,随时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调整。正如黄炎培的观点,如果学校不与社会联络,就会造成“青年之志气日高,欲望日增,不适于指挥,而反艰于待遇,则职业道德之缺乏与夫气习之不良也”,“故此责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⑦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能只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熏陶,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5.4强化师资队伍,重视言传身教

  加强课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挖掘专业教师与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潜力;对于公共课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道德规范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敬业乐群”为指引,积极工作,影响学生。

  5.5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只是对劳动者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劳动者的其他技能、肉体以及精神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将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只有加大“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在积极为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与资源,冲破错误社会观念的桎梏,达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敬业乐群”思想教育,让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3】冯韶华.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浅析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J].职教通讯,20xx(7):161-162.

职业道德论文13

  提要 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成为当前国家审计工作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审计工作的质量,除了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审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对策

  现代国家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规范国家公共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揭露经济违法违纪事件、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审计机关的实践来看,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把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与具体的职业特点进行结合,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使审计工作满足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审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约束个人行为、调整人们在审计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转等其他职业道德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审计人员就能自觉正确地调整个人和职业、审计工作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为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审计职业道德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审计行业信誉,促进审计行业健康发展。一个行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行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要维护和提高审计行业的信誉就必须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审计职业道德是向公众表明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品质,制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取得外界理解与支持,增加外界对审计职业的信赖与支持。

  (三)审计职业道德可以补充审计法规所缺,完善审计规范体系。审计规范包括审计法规和审计职业道德两类。审计法规能够限定审计人员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却不能说明审计人员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去工作。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只能由审计职业道德提出。有些不宜纳入审计法规,但又有必要作出规定的事项,可以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如,申明审计纪律、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要求等等。审计法规是对审计人员的最低要求,审计职业道德则是对审计人员升华了的要求。

  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我国国家审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作为国家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制约,使得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较差。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和报告的一种状态,是审计的本质和灵魂之所在。在我国《宪法》和《审计法》中都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此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但《审计法》中对审计领导体制又规定:“在县级以上地区设立审计机关,由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并对其负责。”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审计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在实践中实际表现为地方政府领导,审计机关在依法从事审计时必然会屈从于地方政府的意见和利益,当所审事项依法处理会影响到地方利益时,则以维护本级政府局部利益出发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结论。对上级审计机关则采取避重就轻、隐瞒不报、甚至两套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做法。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国家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虽然在审计署20xx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中确立了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并相应规定了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范围、追究质量责任的形式和评估追究质量责任的机构,但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度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往往是审计实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有的有制度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而一旦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也难以确定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形成非良性循环。

  (三)审计人员自我约束意识不够,道德素质偏低。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须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但是,审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的审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大部分是主观故意、主动而为,这反映出审计人员的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够也有极大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在审计人员的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教育,但大多只是走走形式,实际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此外,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畏难情绪,不太愿意主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浅尝辄止和“好人主义”思想,在问题处理处罚上,存在以息事宁人的方式进行审计处理处罚,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威信的提高。

  三、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审计机关一种精神活动的过程,是国家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应该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和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说,就是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形成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从内部来说,就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加强自律。

  (一)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形成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建立审计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依法从严审计。设计良好且运行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及顺利地进行。国家各级审计部门要从推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促进建立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角度出发,抓好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保证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使审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其威慑力。

  2、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为了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强有力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包括学习培训制度、廉政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末位淘汰制、岗位轮换等项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审计人员,从而防止审计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徇私舞弊,避免损害国家和被审计单位的利益,确保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以及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声誉,促使审计干部在执行审计公务中自觉认真地遵守职业道德;二是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审计机关是一个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也置于社会、置于被审单位的监督之下,包括行政、司法等机构对审计人员执法情况的监督等等。同时,对违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行为应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处理。通过外部监督,有助于促使审计人员随时自觉地保持一种较高的职业道德风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赢得被审计单位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保障各项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

  3、奖优罚劣,建立审计激励约束机制。为了考核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激励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应制定一套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引进配套的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精神奖励等方面,创造一种竞争的环境,奖优罚劣,从而把审计人员的行为引向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轨道上来。对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要大力表彰和奖励,用榜样的力量感动人、带动人;对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审计人员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要坚决予以处理处罚,以教育和警示广大审计人员。

  4、加强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素质。要提高审计队伍素质,首先,要严把人员质量关,应该选拔和聘用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该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其次,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和方法,鼓励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外语、法律、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审计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审计专家和知识结构多样化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最后,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审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关心人,使审计人员把审计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同时,要利用各种载体抓好宣传,营造教育氛围,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养成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修养,加强自律。审计的自律是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个人的言行自觉地纳入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去。一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贵的思想品质,更要靠道德的力量严格进行自我监督,把自己管住、管严、管好。如果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能严格自律、坚持原则、忠诚老实、信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以熟练的技术体现出较高的审计业务水平,那么审计工作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取信于社会,取信于民,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审计人员也会真正成为众口皆碑的经济卫士,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使审计机关在社会上树立客观公正、执法严明、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职业道德论文14

  摘要: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过程不全面、评价结果不运用等问题,要完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该做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大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公开性,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使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更合理、更科学。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教师职业德现状后发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研究系统性不强,随意性大,因而,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实用管用的教师职业德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一、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价值取向偏差,缺乏敬业精神。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趋向现实,以利益为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赚钱为根本目的,不再专心于教学研究,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育人观点弱化,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或单纯地进行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师生之间缺乏共识,不能进行有效地交流。有的教师语言行动随意,不注重个人形象,甚至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教不育,直接破坏了职业院校的育人环境,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有的高职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不能正确看待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花费心思认真研究教学,只是一成不变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有是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走进课堂,无精打采,谈起玩乐,神采飞扬,不求真务实,更谈不上开拓创新,根本忘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虽非主流,但是毕竟存在,在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外,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师德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评价标准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现状,把学生评价定得太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泄私愤的好渠道,把平时上课要求严,作业要求严,实训操作要求严的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分数打得很低,虽然不具普遍性,但毕竟存在。所以,这种评价标准没有从客观上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科学依据,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二是评价过程不全面。只在学期末时做出一次评价,而且只凭一张测评表来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忽视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这显然有失公允。

  三是评价结果不运用。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不公布,也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也没有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中运用,因此评价结果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三、完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职业规范、传统美德、敬业精神、法律法规、学术道德、道德楷模先进事迹等,通过“强师德铸师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

  二是加大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职业道德典型,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模范辅导员”等,激励教师奋发向上。充分利用节庆日,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微电影、校园橱窗等媒体形式,集中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三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对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统一。制定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具备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

  四是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打破固有的模式,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评价内容有所侧重,评价过程中,除了领导评价、部门评价、学生评价外,家长评价和被评价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其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可信。

  五是增强评价的公开性。所有教师既是被评价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进行监督,使教师的满意度大大增加。

  六是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评价结果运用到评先选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总之,建立完善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体发展,而且能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实力,还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抓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工作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桑瑜.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xx(05).

  [2]兰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xx.

  [3]刘彦.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xx.

职业道德论文15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一般状况,为更好地践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1146名医学生为样本,对其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一般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①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现状:医学生对教师人文素养、课程效果以及图书馆资源满意度均较低;②人文素养现状:80.2%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18.1%的医学生能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11.9%的医学生能明确人文概念的涵义,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不能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人文属性的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4.4%和14.5%;较之于城市医学生,农村医学生人文素养更低,且差异显著。结论优化人文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基础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46份,回收有效问卷1114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297人,占26.7%,女生817人,占73.3%。高年级学生556人,占49.9%,低年级学生558人,占50.1%。来自农村的学生548人,占49.2%,来自城市的学生566人,占50.8%。

  1.2调查方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和医学生的评价、文明修养与人生态度以及建议,共5个板块,55个条目。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校对纠错之后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如专业、生源地)医学生之间的差异。统计分析前将专业分为三大类:临床医学专业、非临床医学专业以及非医学专业。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现状

  结果显示,38.8%的医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修课)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较大的作用,不同特征(生源地、年级、专业)医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1.6%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总体人文素养一般,还有7.1%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总体人文素养较低,不同生源地之间差异显著(χ2=19.076,P<0.01),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23.333,P<0.01)。仅有46.3%的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实际效果感到满意,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8.3%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的人文类书籍有价值,另有27.5%的医学生无法作出评价,高年级、低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11.119,P<0.05),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16.452,P<0.05)(见表1)。

  2.2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2.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情况。比较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情况发现,80.2%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且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仅有18.1%的医学生能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20.108,P<0.01),不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达93.0%的医学生听说过“人文精神”等有关人文的概念,但能明确相关概念涵义的医学生却仅有11.9%。24.4%的医学生无法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属性,不同特征医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还有14.5%的医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属于人文课程,高、低年级相比较差异显著(χ2=6.740,P<0.05),不同专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2.2.2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认同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认同情况不容乐观。医学生对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点持有不同的态度,其中18.9%的医学生居然赞同此观点,城乡医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14.025,P<0.05)。仅有33.2%的医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其梦想,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47.405,P<0.01),高年级、低年级相比差异显著(χ2=14.122,P<0.01)。近20%的医学生还未认识到伦理规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22.917,P<0.01),城乡医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893,P<0.01)。针对“医生冷漠、自私、拜金”观点,60.3%的医学生对其持反对态度,其余医学生对此持赞成或无所谓的态度,不同特征医学生相比均差异显著。可见,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将会对其人本价值观的践行产生阻力(见表3)。2.2.3医学生对人文行为的遵守情况。通过对不同特征医学生人文行为遵守情况的比较发现,89%的医学生基本能“不说脏话”,城乡之间差异显

  著(χ2=11.881,P<0.05),高、低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10.842,P<0.05),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17.245,P<0.05)。86.5%的医学生基本能“拾金不昧”,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5.512,P<0.01)。87.5%的医学生基本能“助人为乐”,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2.900,P<0.05),不同专业相比差异显著(χ2=23.559,P<0.01)(见表4)。

  3讨论与建议

  3.1加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

  38.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人文素养一般或较低,这可能与教师缺乏授课技巧,人文素养不高,师生比太低,科研教学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哈佛医学院师生比最低为5∶1[4],其人文课程教师均有博士学位,部分教师不仅医术精湛,还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研究,且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者等都是其人文师资中的一部分。而国内人文教师主要是两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师生比极低,一名教师常常要承担上百名学生的人文课程教学任务。为保障人文课程教学质量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学校应增加经费投入,为教师创造走出校门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及培训班的机会,开阔其眼界,优化其知识结构;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开展“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经验交流会”、“教师一帮一”等活动,促进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思想交融,加强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适当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师文化体育健身活动,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保证教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5]。

  3.2革新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

  尽管高达80.2%的医学生认为应当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作为医学生,能完全记住医学生誓词者仅占18.1%,仅33.2%的医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其梦想。在对人文概念的理解和思修课人文属性的认同上,低年级医学生居然明显优于高年级医学生,这可能与人文课程开设集中在低年级阶段,高年级医学生人文课程开设断层有关。众所周知,思修课在人文课程中所占比重最大,师资最多,结果却发现,仅38.8%的医学生觉得思修课的.作用较大,较之于“仅有46.3%的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效果较满意”更低。由此可见,增强人文课程结构科学性、延续性,打造一个能切实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已迫在眉睫[6]。针对不同特征医学生开设不同的人文课程有利于因材施教。低年级医学生刚进入校园,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理论知识,应该开设人文知识丰富的课程;高年级医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应主要开设一些实践性更强的人文课程为其提供实习就业指南(如:医生与患者,能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与患者相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设医学人文选修课,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且将人文课程延伸至临床实习阶段,使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3.3重视图书馆人文文化宣传引领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8.3%的医学生觉得图书馆人文类书籍有价值。可能是因为学校相关部门还未意识到图书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图书馆人文类书籍较少或质量不高。图书馆的人文资源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通过非职业性人文阅读,影响并指引医学生探索人性的真谛,从而在灵魂深处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良心,有助于保持医学职业人格,远离卑鄙、阴暗和肮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7-8]建议在了解和把握医学生实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改变图书馆的陈旧布局和书籍结构,增强馆员的人文意识和服务意识,体现“以医学生为本”和“以医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吸引医学生参与阅读,进而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体味人文情怀。

  3.4关注农村地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

  对城乡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比较发现,除“科技发展应以符合伦理规范为前提”一项之外,城市医学生都优于农村医学生。城乡医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高等教育,但其人文素养却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师资和设备都得不到保障,且部分农村家长未尽到人文关怀职责,皆是影响农村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据统计,农村中小学生年人均公用经费仅28元,低于20元的县占30%,公用经费为0的县占10%,20xx年农村流动人口就已达到1.139亿,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缺失[9]。政府出台的“三支一扶”、“免费师范教育”等政策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要改善农村基础人文素质教育,还须政府进一步加大经济投入,配备软硬件设施,夯实教育基础,缩小城乡基础教育设施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应当完善“三支一扶”、“免费师范教育”等政策的配套方案,在方案中必需明确规定毕业生履行支教义务的时间以及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毕业生下基层工作,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提高待遇)。当然,一味拨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立足本地,加快村镇经济发展,吸引当地人民就近就业,保证学生家庭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

【职业道德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道德论文07-09

职业道德议论文03-04

职业道德论文优秀15篇07-09

职业道德论文锦集【15篇】07-09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06-18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推荐]06-18

【精选】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5篇06-18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实用15篇06-18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精华15篇】06-18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集锦15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