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时间:2024-06-18 11:06:24 职场 我要投稿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集锦15篇]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

  教师在教育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的基本观点。因为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们,他根据一定的社会委托,对学生们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他跟学生们的关系是据此而产生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通过教师来体现,教师是一定社会教育方针、政策去培养人,使学生们的身心朝着社会的要求方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教育计划、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而学生们则知之在后,知之较少,教师要针对学生们实际,对前人的文化成果,加以消化,进行一番取舍、组织、加工、转化为学生们的知识、能力和观点,教师不仅用丰富的知识观点哺育学生们,还要教给学生们获得知识能力的正确方法,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者。美国的心理学家科克实验证明:“学生们的成优劣与指导多寡成正比,指导越具体、细致,成绩越优,缺乏指导,成绩最差,各组的成绩均因指导的增加而上升。”

  第二,教师又是年青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加里宁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意义?这就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学生们期间内,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们地就是说,要把学生们造就成人。”

  儿童步入学校后,他的知识,智力的开拓和发展,道德观、人生观,个性的形成都与教师的启蒙和塑造密切相关,不仅如此,教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是塑造学生们心灵的工程师,是使学生们健康成长发展的保健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者,这种建设者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对教师寄予莫大的希望。

  此外,“凡是学生们都感到自己是学生们,都有一种‘向师性’,都会产生‘学生们感’,他要学习,要听教师的指挥。”这种属性,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起着主导作用,这有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起主导作用并不属于教师说的算,教师可以包办、代替,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当成“白纸”、“瓶子”、“罐子”,将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成果移植到他脑中去,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学生们,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培育的结果,所以,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的重要标志。

  可见,无论从教与学的全过程看,或者是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起主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显然那种认为教师应该放弃主导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然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主导作用能否发挥或发挥多大,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思想水平、工作水平和客观的工作条件密切相关。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作用,是和教育这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人类要把历代长期积累的社会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等一代地传下去,不能没有教育,没有教师,否则人类文化遗传的传递就在中断,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和发展。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他在人类社会有继承和发展中启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人类由于有了这个环节,才有光辉的未来。

  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教师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同样体现了一定阶级的要求。教师在客观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需要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继承人。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因此从总体上否定教师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人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教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而“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在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的工作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四个现代化的成败,影响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

  教师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永恒的,这是由教育的永恒所决定的。 列宁把教育现象称之为永恒的范畴,因为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就需要教育,教师的职业出就不可缺少,即使阶级消灭,教师职业永存,教师的'职业与社会其存亡。

  教师的劳动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了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的职业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模和道德准则,它是教育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教育准则。如前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它不是单凭经济招待会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们智慧的火花。

  2、对待学生们的道德

  热爱学生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们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们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热爱学生们,是基于学生们是革命的后代,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师热爱学生们应该表现在对学生们的全面关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们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学生们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们,使他们发展各自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只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们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们要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一所学校要强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学生们的塑造也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复杂的整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必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份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事业”负责。如教师所教的每门学科都是形成学生们完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教师就不能采取贬低其他学科的方式来提高本学科的威信,每个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钻研教材主要依靠个别劳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往往是面对学生们单独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可是这种个别性劳动的形式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产物道德观点,这样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协作。

  4、对待自己的道德

  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们,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们而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显得特别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们的表率,成为其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屡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智能素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2

  一、适宜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

  (一)教师职能主要靠角色扮演体现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与其他职业道德比较,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朋友、知己、榜样的角色。杂家、学者、权威的角色。医生、向导、人师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地在扮演这些角色中来实现自己的职能,那就耽误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耽误了学生的发展,那教师就成为一个“罪人”角色。作为处于人才培养地位的教师之间形成的各种角色,实际上就是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大角色的统一。教师的各种角色都是在这三大角色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当前在面临信息爆炸凸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世事复杂折射教师视角有限、社会进步显示教师与时俱进等角色转换的压力下,需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应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只有把“教师”定位成一种角色或多重角色,其角色职责与规范才更加具体与明细,也才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这种角色道德的道德主体地位以及多元化角色道德的内涵。

  (二)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核心内涵

  1.角色职责角色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如果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应承担过失。“教师责任是指教师基于教师这一角色主动承担应尽的义务和对因过失所造成后果的追究。”教师的角色责任从宏观上讲就是为学生服务。从微观上看,教师的角色责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职业道德责任,即教书的责任、育人的责任与钻研业务的责任;二是法律责任,即遵纪守法的.责任、教育教学的责任、教育学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责任、保护学生的责任、提高业务水平的责任;三是道德责任,即前两类责任的升华。

  2.角色能力“能力是指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按照特定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对教师而言,角色技能主要是指其专业能力,即学科专业能力,也就是倾向于强调教师的“才”。实际上,“才”与“德”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才就是德,德就是才。要扮演好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的角色,教师不能没有能力,教师角色道德的彰显需要角色能力驱动。

  3.角色调解角色调解是指教师要在前述所说的多重角色之间调解因素、根据工作情景与角色扮演的难度对自身角色扮演进行适宜性的判断,以此提高角色扮演的有效性。角色调解分为“内部调解”与“外部调解”。内部调解指角色承担者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角色冲突。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作为客体,他必须考虑接受外界对他的角色要求,但是,作为主体,他又可以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角色行为。外部调解是通过发挥角色承担者以外的力量解决个人角色承担中的冲突。例如,一个教师在扮演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等角色时,对传道者、授业者与解惑者三者关系的处理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师德作为角色道德的实施范式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角色的道德承担与对学生身份规训的内涵。那教师究竟适合用什么样的德育范式进行道德教育呢?答案是不外乎从两条道路中选其一,即理性德育与感性德育,因为除了这两条路外从来没有第三条道路,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德育范式的探索。理性德育学派起源于人类对理性的认识与崇拜,他们坚信并注重对德育理性的研究,强调道德理性的作用,认为道德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呈现。这种学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人类自身的理性力量和道德自身的理性属性。其核心观点就是对个体道德理性的建构。感性德育学派又叫关怀德育派,起源于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在启蒙主义时代,关怀德育开始盛行。而关怀德育学派的真正确立是在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出现之后。在中国,关怀教育在鲁洁、叶澜、朱小曼三位当代中国教育界杰出的女性学者的德育研究理论与观念中彰显得非常明显。教师在履行自己角色道德范式时,主要应考虑选择并坚信哪种范式来进行自己的德育实施。

  二、结语

  总之,不宜把师德定位成职业道德,而应该把师德定位成角色道德。把师德放在角色化趋势的潮流中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判断,将更有利于使师德从一般的职业道德中区分出来,进而提升社会对师德的道德理解与道德要求,将更有助于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师德建设,使教师更能具体化自己的职责。

  作者:王飞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教师发展研究院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3

  【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所以,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对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也作了些思考。

  【关键词】中学教师 职业道德 建设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要求。我们的思考是,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1.1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方面,起着基础性和长久性的作用。各中学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规范教育,要让他(她)们了解和掌握关于师德建设的各种理论及师德修养的多种途径,特别是在教师中间系统、全面的'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显得十分重要,通过相关的培训,让教师真正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每位教师只有认真做到上述几条,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才算真正具备了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各中学要切实抓好师德规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说服教育学生。

  1.2 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所谓教师职业理想,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工作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力量源泉。教师职业由于其特殊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我们更要重视对教师职业理想的培养。这是因为只对教师进行外在的师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任何外在的东西只有转化为内心的信念,才会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准则,真正发挥其作用。

  2 成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督考评小组

  制度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师德建设的长远措施。只有从制度着手,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才能体现正确的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各中学要针对自己学校师德建设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成立师德建设的监督考评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以此协调师德建设的各项监督考评工作。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分管领导及教务、宣传、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共同进行调查研究、规划实施、检查评估、组织落实等,重点对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等进行监督考评。督评组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教师意见,了解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定期召开会议,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各方面表现好的教师,要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榜样作用,通过正面教育的宣传,在广大师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从而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德智教育。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通过切实加强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监督考评机制,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的有利保障。建章立制为教师树立了师德活动准则和处理问题的规范,学校应将教师工作尤其是师德建设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通过领导方式的变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监督考评力度的强化,使教师中间自发地形成加强师德修养、争做优秀教师的良好氛围。学校为了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的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护教师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校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3.1 大力宣传师德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学校要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通过这种正面教育的宣传,在教师中树立榜样和示范带动,更好地督促他(她)们自觉自愿地开展师德修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整体师德水平。

  3.2 切实加强领导、统筹部署、狠抓落实。学校各级领导通过走访、调查,真正深入到教师中去,了解他(她)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掌握他(她)们在师德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相关领导召开专门会议,重新安排部署工作。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应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党委和行政应共同抓,主要领导应具体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发挥工会和教代会的重要作用,形成促进师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3.3 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精神激励会给人巨大的前进动力,但这种方法对人的推动力往往不会很持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只片面看重物质奖励,虽然会在短期内产生较理想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只会使人的一切言行向“钱”看,也同样不利于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只有将精神与物质两种激励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发挥激励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8.7

  2 周之良主编.思想道德修养[G].北京出版社,20xx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4

  摘 要:"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关键词:教师;爱;情感;学生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爱"要做到广泛性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二、"教师爱"要做到有引导性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三、"教师爱"要做到纯洁性,不要偏狭、庸俗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四、"教师爱"要做到严肃性,也就是既爱又严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5

  现如今,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学习基本文化课程的同时,开设了多种艺术类课程,旨在挖掘学生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语文是艺术类院校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类文化课程。艺术与语文具有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师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与文化修养,注重艺术学科与语文学科间的衔接,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性训练,对学生艺术学科学习具有良好的帮助。

  一、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艺术类院校数量急剧增加,艺术类学科设置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旨在培养艺术人才。语文是艺术类院校中各个艺术专业的基础文化课程,学习语文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品格,且语文也蕴含有一定的艺术特色,都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结晶。在文化课程与艺术类课程中,语文与艺术类课程间的衔接最为密切,语文教师在灌输基本语文知识点的同时,多多联系艺术学科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的艺术性元素,在提升学生基本语文基础点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艺术知识点的灌输,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科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基本的语文知识点与艺术性观点传递给学生,会对后期学生的艺术学科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1.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

  在艺术类院校,语文是基础性课程,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选择一个优质的'语文教师非常关键。在选择语文教师时,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素养,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独到的见解与知识素养,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饱读诗书,不断的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创意性的语文教学手段,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将艺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爱岗敬业

  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教师还应爱岗敬业,意识到自身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教师就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要目标,也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意识,教育与人,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3.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呵护,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兴趣爱好,能有助于后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艺术院校的学生纪律相对较差,学生自律性差,且学生都选择住校,长时间无法回家。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管理,经常与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苦难,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1.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实现语文与艺术学科的巧妙融合

  现如今,相较于普通的文化课而言,艺术性学科也并不逊色,且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艺术类学科设置更具多元化,能满足学生来自不同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又拓宽了道路。作为艺术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其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转变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应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应与所属的艺术类专业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既可灌输语文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了解自身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语文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例如,对于戏剧类专业教学来说,教师应把握戏剧学科的关键点,在开展语文知识点教学时,可以用戏剧的形式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演绎。在语文中学习《西游记》的相关片段时,为了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师应在课下对《西游记》中所涉及的情境进行研究,根据情节与角色的设定,来充分设计与完善课堂,保证自身的教学计划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积极推进心理教育学习,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一项关键要素,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心态,消除学生消极的情绪。在艺术类学校中,相较于文化课来说,艺术学科的竞争力更大,学生为了日后的发展都拼劲全力在训练艺术课程,存在一点瑕疵就可能会被社会所抛弃,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多的德育思想,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系数,这样才能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与生活态度,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借助微信、QQ等聊天平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在艺术类院校中,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专门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以便后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与实践类活动,针对不同的艺术学科展开不同的实践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到著名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学习与进修,了解其他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从中总结经验,结合学生所学习的艺术学科内容,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既要具备专业的语文教学能力,还要增强艺术学科认知,提高心理健康系数,以学生就业为前提,发挥自身的榜样带头作用,利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中等院校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前提,充实教师的学习生活,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教学心得,了解艺术生的特点与兴趣,在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职业教育为前提,从长远角度着手,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将艺术与语文相互衔接,进而打造更为实效性的课堂教学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院校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艺术学科的类型在不断增多,利于实现学生的多向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涵养,语文教师应发挥重要作用,将艺术类学科的知识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全面考量。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注重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增强语文教师对艺术学科的认知,寻求学科间的衔接点,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米合尔尼沙·依那依提 单位:新疆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甄静.高职艺术专业语文课教学要与专业定位相适应[J].辽宁高职学报,20xx,(04):26-27.

  [2]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20xx,(07):95-96.

  [3]孙璐.浅谈促进中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教学艺术[J].科技创新导报,20xx,(13):125-126.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6

  老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老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老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老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老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老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我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老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老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老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赞可夫说:“当老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老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老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老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老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老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老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老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老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老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老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老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老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老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老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老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老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老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择了老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在教学《猫》这课时,学生非常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我教起来也很轻松,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我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后,问那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我马上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我脸上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可以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查字典,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老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在如今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老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一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活水源。老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老师。

  老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知道,并认为老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老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老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老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老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老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老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现在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终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老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老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老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老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7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与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好处。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我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与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与其他动物所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持续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理解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与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务必热爱自我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与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

  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与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构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构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与批评就会在与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用心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与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与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与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务必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取了教师职业就选取了艰辛与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在教学《猫》这课时,学生十分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我教起来也很简单,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我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学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后,问那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我立刻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我脸上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能够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能够透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查字典,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

  。在如今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就应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资料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与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持续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与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明白,并认为教师什么都明白。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我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我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以前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就应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我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此刻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必须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那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最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我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务必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超多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与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我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与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期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必须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务必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与。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我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8

  摘要: 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是针对社会上幼儿教师部分不良甚至恶劣言行屡屡曝光而提出的。加强师德建设,重塑幼师形象是广大幼教人任重道远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师德”概念入手,对师德建设的前提、基础与保障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引入命题。

  关键词:道德 师德 幼儿教师师德

  “师德”是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爱”是师德的草根。教育根植于爱,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爱。

  我们主张只有喜欢孩子的人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很无奈的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道德自律很脆弱,就有可能出现职业道德败坏的现象。

  他律到自律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规范管理是前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一、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是前提

  没有堤岸无以成江河,有了堤岸,江河才能自由的奔腾,对幼儿园来说,这个堤岸就是规则,就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教师之所以任性随便而为,甚至作出违背教师师德的行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是非不明,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二是:没有自律意识。三是:主观上有约束意识但行动上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举例)因此:建立规则意识,进行规范管理,实施“他律”,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步。

  心中装着规则的老师,做事比较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用心对待家长和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幼儿园的工作就是一件自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二步。

  我们在师德建设中,曾经做过一个小游戏,老师们用筷子夹豆豆比赛,体验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一开始老师们习惯性的用右手拿筷子夹豆豆,大家非常自如而迅速的完成了所有动作,鼓掌、欢呼声一片;然后,让老师们用左手拿筷子夹豆豆,结果,大家突然间变得笨手笨脚了,完成后满头大汗,也没有了鼓掌,也没有了欢呼声。这就是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老师迅速的完成任务,为老师们带来成就感,那么,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带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安全、有序;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促进团队又好又快的发展。怎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呢?

  1、每位教师要认真执行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中的职责、标准、流程、要求,这些职责、标准、流程、要求,一定要写下来并加以规定,保证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每天都按照所写的内容去做,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此负责任。

  2、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确保各项工作不出问题,即使有问题,可循着这条线路追溯过去,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3、园领导班子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职工督促、检查。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约22天,对成人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人而异。

  三、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能力。纵观师德缺失的幼儿教师,都是缺少自律的人,她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带着不良情绪上岗,关注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三步。

  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从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做起。

  1、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

  整洁通常和有序连在一起,做到了整洁,便是有序。把事物都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有序,整洁的幼儿园培养出有秩序的教师。

  一是:还原意识的培养,各种物品都要注意还原,如抹布、拖把用完是否放回原处;

  二是:环境保持干净请洁,教师的衣着、鞋子,桌面等是否干净清洁;

  三是:工作是否条理性,即使是一张纸,一支笔也要看到有管理;

  四是:拿到公共场所去的东西要完美,如贴出去的文字性的东西,不能有错别字,页面要干干净净等等。

  2、读书习惯的养成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引导教师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读书,“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通过读书,养成沉稳的性格,避免偏激性格的养成,对自律精神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四、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神圣的大爱,是我们幼儿教师之魂。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幼儿,应该成为我们幼儿老师们教育教学的灵魂,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搭建活动平台、培植教师们的“爱”。

  我们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植“爱”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妈妈老师”评选活动;由全园家长参与评选,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公平、公正的评选出孩子心目中,家长心目中的“妈妈老师”。为大家树立了更好的教师形象。

  2、“师爱无限”演讲活动;宣传一批爱岗敬业、深受幼儿、家长、同事欢迎的优秀教师典型,教育、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楷模,强化师德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明确责任使命!

  3、“付出我的爱”研讨活动;老、中、青三代教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谈怎样为孩子付出爱心,怎样赢得孩子的爱。

  4、“身边的榜样”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步:寻找榜样――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反省自己的内心;学习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榜样――不断进取,发挥带头作用。

  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提升了职业素养,陶冶了高尚情操,增强了团队向心力。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锻造一支师德高尚的员工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确定目标,形成机制,落实措施,我们幼儿园的师德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心系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系幼儿园的发展壮大,弘扬高尚的师德之风,为孩子和幼儿园的未来发展不懈努力!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9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我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在教学《猫》这课时,学生非常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我教起来也很轻松,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我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后,问那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我马上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我脸上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可以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查字典,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在如今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知道,并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现在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终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0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咱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咱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咱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咱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咱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咱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非常累,非常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咱们培养,这是对咱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咱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咱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本领。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育人理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咱们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1

  摘要:本文以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师生伦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中心内容“师道尊严”进行分析,以“常”与“变”为角度,论证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以“为师之道”完善自己,努力去获得“为师至尊”。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师生伦理;“常”与“变”

  回顾20xx年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大事件,“人大教授孙家洲发公开信断绝与其硕士生的师生关系”应是其中最具话题性的事件之一,教授决意与学生断绝来往,师生伦理再度引发思考。教师职业道德当中的师生伦理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二者间的关系应当包括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及垂范与效法的关系。同时,由于年龄的差距使教师与学生在认知、思想、阅历、经验等诸方面存在差异与矛盾,在信息社会中,学生不再是单向度的接受知识,尤其在面对不少新生事物时教师也需要向学生学习,正所谓教学相长,因此,在师生伦理关系中就有必要强调平等。也许,这里的平等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教师做为教育者,很难主观上将学生视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应当是双方平等相待,以诚相见。而教师尤其应当发挥其主动性,努力践行师生的平等关系。

  一、师道尊严之常

  我们传统的教育伦理内涵丰富,包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师道尊严;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其中,“师道尊严”的内涵最为丰富,它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是说大凡为学的道理,让老师有威严是很不容易的,只要老师有威严了,那么学说和道理才会庄严。道理庄严了,人们才懂得尊重学业。“为师者道既尊且严”。人们只要提起“师道尊严”,很多人的脑中便出现一副专门板脸对付学生的冷冰冰的不容置喙的面孔。实际上,它原本是对教师自身道德的严格要求。“只有在敬德修业方面,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都能符合为人师表的标准了,堪为晚辈后生师法效从了,一个人才算是符合了‘为师之道’,也才算凭靠着后天的修养,获得了‘为师之尊’”。[1]每个人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老师,其中一些以“为师之道”获得了“为师之尊”的师者最终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未来个人生活场景与价值观念的主干。由此可见,师道尊严对于学生的重要价值以及深远影响。而真正践行了“师道尊严”的老师也格外值得敬重。

  二、师生伦理之变

  也许,有人会针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日渐式微这一不争的事实,认为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契约关系,这就意味着解除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那么就有必要追问什么是契约关系?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契约精神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师生伦理在当下时代应具有哪些基本内涵?“过去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师生伦理上,正在形成一套新的价值系统。这一套新的价值系统不一定是不如过去的,它是特定时空中的产物,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和制度,任何企图用旧传统来规范新时代的努力都是徒劳的”。[2]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样,一个时代也应当有一个时代的师生伦理关系。不是恢复旧有的,而是从旧有的当中生发出新质,让它既能面向新的时代,适应新的要求,又能与过去对话。这其中尤其应当注意出现的新变化,具体而言,师生关系中,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盲从轻信权威,敢于质疑,毕竟在信息化时代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已然成为历史,而对于在现代民主意识熏染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而言,批判精神与自我意识的较大发展,使他们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与信仰几无可能。从教师方面来说,应当提倡更加宽容的胸襟,时常提醒自己“与我意见不同的并不一定是错的”。

  三、如何面对常与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师生之间两代人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导致双方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也并不足为怪。如事件中的人大孙教授是1950年代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生长经历必然使他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无法容忍学生晚辈对该领域学术权威的质疑与嘲讽,硕士生郝某是“90后”,年轻人的锐气与勇敢使他“无端嘲讽”几位名教授,还用了“垃圾”一词,这让他在导师眼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狂徒”,进而怒不可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观点:怒是教师的大忌。愤怒的情绪会使教师发生行为偏离,因而造成某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情绪可能带来更大危害。发公开信断绝师生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非常严厉的,郝某一下子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大概从未想过在微信朋友圈中逞一时口舌之快,却给自己带来如此厄运,据说他本人意识到未来在京读博的计划已经十分渺茫。教授如此做自然是要以正视听,让郝某深刻反省,但如若仔细考量,未必就没有利己之义,将私议变为公论,话语权并不对等,恐怕也是担心学生的“狂妄之论”累及自己,所以坚定的撇清关系。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教师的主要职责究竟是什么?韩愈在《师说》中以“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扼要概括了教师的作用,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传授知识是其中的核心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被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由之而来的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接受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帮助”与“互相”,这两个词更加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两方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这也符合某些人所说的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其前提应当是尊重与平等。不以身份之威强加于对方。在此前提下,允许受教育者有更多自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当中难免存在偏颇甚至不符合实际的看法,理应得到修正,这样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修正?这个问题又与修正的目的密切相关。教育的主旨是教育人、改造人。做为教育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即使是研究生)也是会出现某些过失的,如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且及时进行修正呢?沟通自然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反观事件中的孙教授必定是想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郝某认识到自己的“狂妄无知”,修正之前的不当言论,原本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才是适宜的?适宜意味着这种方式既可以使教师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失,然后及时修正。此事最终之所以成为事件,主要在于孙教授处理的方式,将断绝师生关系的决定形成文字发在个人博客中,后来被数次转发后,成为公共话题。有人拍手称快,认为是在当下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时代,力挽狂澜之举,但若站在学生郝某的立场上,此举无疑将他推向人人挞伐之地,在舆论的狂风巨浪中几近颠覆,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过于严厉了。或许,孙教授可以有断绝师生关系的权力与自由,但这完全可以私下协商解决,一旦成为公众事件后,郝某这个进入学术殿堂不久的年轻人被陷入窘境,前途也十分渺茫。这大概也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事已至此。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没人能永远做到在任何情境下的心平气和,但做为教师理应最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护学生,宽容他们的过错,否则,一时之怒,结果却是难以设想的。我们不禁要问:师道尊严果真就这样树立起来了吗?难道这不是以扼杀一个年轻人异见的方式进行的吗?学生固然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巨大代价,那么教师是不是也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师生伦理呢?如果我们承认存在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那么就应当以“为师之道”完善自己,努力去获得“为师至尊”。这才是真正的“师道尊严”。

  参考文献:

  [1]刘东.我们的学术生态—被污染与被损害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254.

  [2]周质平.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328.

  [3]王玬.教育的意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2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一篇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道德和其它职业的区别。教师是传道授业,塑造人的,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它既有同志之间的关系,也有长辈和幼辈之间的情谊,表现了一种不是亲情胜亲情的带有继承性的伦理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确立一条信息渠道形成师生关系之间道德品质的血缘特点。另外,学校教育的原则所确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一切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并且还要给学生以道德示范。一个道德高尚的教师,他的思想、性格、作风、为人处事等道德行为,都会在学生身上折射出来。这就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继承关系。但是,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教师对于学生的长处也应学习,取学生之长补自己之短,与学生一起快乐地成长,也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为一种高尚的关系。

  二、教师的道德作用

  我们的教育方针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成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拥有者,也应是无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履行者。因而,教师既要当好业务知识的传播者,也要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者。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聚集在一起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学生的品德形成依赖于教师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我们的学生都是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在逐步形成期。他们渴望能独立又有依赖性,往往是理智不足感情有余。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信念、行为、习惯都待于培养训练加强,而这种培养训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天然的权威,他是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不仅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行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而且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意志,教师的道德修养都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催化剂”的作用。教师的爱学生是一条重要的协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较重要的.师德规范。教师如果有了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被教育者,随时对教师显示出反作用,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叛逆心理尤其突出。如果教师的一种意见和要求被学生认为是好意,是从爱护自己出发,那么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接受,就是所谓的“情通而理达”,“尊其师,信其道”。否则,则事与愿违。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之爱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催化剂”。再次、教师健康的人格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润滑剂”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分为外内两部分。外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习活动以外,如老师家长的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内部动机是指隐含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动力。

  学生是一个主动的认识者和追求者,都有实现自己内在潜能的需要,都想取得好成绩,都想有胜任力。而他们的这种动机是不稳定的,它只有变成稳定的理想信念对学习的激励才能持久而有效。而学生的这种内部动力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影响来发展。而教师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总有几位教师具有他们钦佩、渴望的理想品质,学生信任他们,崇拜他们,遵循他们的思想方法和采取他们的人生态度,这些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愿意听,渴望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愿意学好这些老师的课程。

  这种以钦佩的老师为榜样的动机,是强大的学习动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健康的人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润滑剂”。

  三、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如何实施教育

  学生成长有一个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说作为一个教师光有责任感和情感还不够,还必须依据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周边的环境构成的。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必须把握时机和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往往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等过程。

  因而教师要晓之有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以行。首先,学生在提高道德认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晓之以理。作为学生的道德认识是由浅到深的,所以要教育他们从简单的好与坏的认识逐渐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这是道德认识深化。其次,学生产生了正确的道德认识还不够,还必须有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而在道德情感培养中必须动之以情。所谓道德情感就是学生对周围事物所做的善恶判断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只有具备这明辨是非的感情,道德认识才会深化。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从对学生真挚的爱出发,“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用感情融化感情,学生的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才会产生。再次,青年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因而道德意志不够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时会彷徨迷惘。那么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就显得深为重要。所谓道德意志,就是根据善恶荣辱观念,履行其中道德义务或道德责任而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效力与能力。

  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人有坚定的某种道德行为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伟大理想、伟大抱负教育形成的坚强的心理品质。这种培养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加任务、目的性考验来进行,而教师本身道德意志,道德理想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人民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用自己的道德实践来完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二篇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一)职业理想现实化。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存在越来越现实的倾向。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本身就是很实在的,只要认真按照要求去做,基本上都是可以完成的。理想太实在,容易达到,就会使人变得现实,还会重新确定个人理想。当前,有些高校教师将自己的“理想”定位于评上教授,或拥有更响亮的头衔;也有的教师希望评上高级职称后再当学校领导。高校教师人生的理想取向趋于实在,价值的评定标准偏重现实。这种将职业理想现实化的取向,也受到现代社会注重个人价值,在竞争中强调效益与公平的影响。

  (二)职业行为趋利化。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存在职业行为功利化倾向,注重实际利益的得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公平、效益、竞争的一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行为也都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一是大学的办学思路或多或少都存在功利化倾向。一方面,大学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进行评价和衡量教育的行为明显存在。另一方面,大学面临着市场化、功利化、大众化的多重压力,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在办学行为上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二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受到办学思路的很大影响。也因受到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日渐功利化。部分高校教师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职业形象庸俗化。大学的大众化和功利化导致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庸俗化。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大学以及大学教育早已进入普通家庭的视野,特别是大学教育暴露出来种种问题的时候,大学就已经失去了他的崇高和神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的影响下,大学教育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和专业教育,轻视人的道德培养。部分高校教师心态浮躁,不认真履行“身正为范”的育人职责,个人行为越来越庸俗。在现代,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仅仅把从事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受趋利原则的影响,有的高校教师人生价值取向定位于物质报酬,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上有失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这些是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庸俗化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传统师德与当代师德的比较

  (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以地主庄园制经济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传统社会。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属于“治人”的阶层,他们将自己定位于几乎可以不从事体力劳动,衣食住用行皆由人照顾。传统社会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可以比作“圣人”。例如,孔子和孟子就被尊为“圣人”,他们的学说称为“圣人之学”,而在近世,康有为就曾被人称为“圣人为”。传统乡土文化的基本点是稳定性,乡土社会人口流动较少,小农经济不发达,缺少交流也就缺少比较与竞争。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安心进行教学与思考,很少去想普通体力劳动者和商人的烦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特征都与传统社会迥然相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同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也就意味着,生活中各种琐事都要亲历亲为,他们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再高的荣誉,也无法达到“圣人”的高度,也不可能自诩或被他人称作“圣人”。

  (二)教育理想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想重在“道义”层面。教育理想与政治理想有很大重合,其根本就是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学》的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代大学的育人宗旨,也说明古代的教师职责是要弘扬高尚的品德,教化人民,而使整个社会止于至善之镜地。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理想很难做到,许多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也只是接近理想的实现。纲要”中有明确的体现,可以概括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高校教师比传统的教师工作内容更加细化,目标更加明确。传统大学“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而不是“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现在的大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内容的不同。传统教育内容重在“如何做”上,最常见的是如何为人、处事、修身、为学。传统典籍多通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对话或叙述等方式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和做的方法。例如:谈论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寥寥数语既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仁”,也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仁”。从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书院学规中也可以看出传统教育重在培养人“如何做”。如“白鹿洞书院学规”即分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五部分,“岳麓书院学规”共18条,前9条是讲如何为人,后9条是讲如何为学。传统教育内容本身,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为学生做表率。我国当代教育更注重“能做什么”,也即人才“有什么用”上,强调知识的研习,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以各种考试作为选拔和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当代高校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以“学高为师”为学生作出表率,对于如何修身重视不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视野下,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理想和教育内容都与当代社会有巨大的不同,因此在研究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借鉴传统优良师德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高校教师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面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三篇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原因

  (一)政治信仰迷茫,政治素养低。高校是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许多教师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有的甚至不加分辨地美化西方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狭隘地批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崇洋媚外。加之只重视专业技术学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不高,当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缺乏冷静分析,最终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甚至在授课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二)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差。有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自我要求低,满足于应付差事,备课不充分,知识更新慢,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怎样改进教学效果,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没有兴趣听课,而教师自然没有兴趣教课,出现恶性循环。还有的在教师职业外从事兼职,分散了精力,没有心思改进教学,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不负责任。

  (三)集体观念淡漠,个人本位。一是个人本位思想严重。对于学校的发展建设不关注,对部门的工作通知不关注,对一周一次的教学例会亦心不在焉,满足于签个到、现个身、走走过场,结果错过了许多机会还浑然不觉,认为学校的事与己无关,只要教好课就可以了。殊不知,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态度反映出在学校这个集体中教师们主人翁精神的缺乏、参与意识的缺乏及创造精神的缺乏,说到底是集体精神的缺乏,总是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在学校决策中亦不能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凡是有利于个人利益的事都争着抢着去做,不管是否有利于集体,哪怕有利于集体利益暂时有损于个人利益的事都不予支持甚至结伙反对,这样不利于改革创新,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二是纪律观念淡薄。有的教师不尊重教学纪律,不遵守教学时间提前下课;有的教师不遵守会议纪律,开例会不能按时到场,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不遵守办事流程,在规定的报送时间不报送材料,已经截止了找领导托关系硬是加上。三是团队精神缺乏。有些教师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中诋毁同事,采取不正当手段等,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集体和谐,难以形成教学合力。

  (四)功利思想重,追名逐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忽视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名誉上,追逐个人利益,不能安心教书育人。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固然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负面思想影响的因素,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乏力是其根本原因。无法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无法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无法用“中国梦”的理想凝心聚力,必然将迷失于各种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中,无法辨明方向、辨别真伪,加之道德机制建设急需不断完善,师德文化、人文关怀更需发挥春风化雨般的作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容乐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价值观的向心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就两者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现阶段在思想意识领域大是大非的重要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驳清了普遍存在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清甚至颠倒的错误观念,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即十八大提出的.二十四字表述,应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建设的总体目标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思想文化交相融汇甚至激烈碰撞的场所,其思想政治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定,只有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固堡垒,牢牢守住社会主义的阵地。既然如此,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也是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袁贵仁在《求是》中指出,从历史上看,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因此,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因此,要在高校教师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工作,反腐倡廉,通过开展活动组织教师党员参与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加强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素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加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指教师要加强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树人”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两个方面要求教师在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加强修养,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教书育人,不仅在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而且要以实际行动感化学生、带动学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高质量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是坚持向真向善的师德文化。从古至今,向真向善的师德文化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和表现形式。因此,在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发挥师德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延伸至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建设师德文化必定要创新手段,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网络可以便捷地汇聚各种师德资源,并且可以将其整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整合师德文化的优质资源,将师德模范的生平事迹、思想状况等整合进网络,成为丰富的资源库,为师德教育提供方便。

  其二,创新教育形式。不仅可以宣传师德文化,也可以加强网上互动,利用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和论坛等形式吸引年轻教师的注意力,实现网络教育和网上互动的结合,帮助教师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中坚定信念,辨清真伪,明确职责,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日常行为,保持高尚品德,自觉维护师德形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发挥制度的约束。

  1.准入机制。一是制定严格准入制度。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严格考察、多方了解应聘者的思想政治状况,如果确实存在违法犯罪或者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不遵守社会公德情况,达不到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要求,就不能引进教师队伍。二是严格教师资格准入。教师经过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在办理教师资格证时,用人单位要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进行全面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有无犯罪情况、有无违反校纪校规情况,了解职业道德情况、社会公德情况等,并将其作为能否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重要衡量标准,而不是可以得过且过。对于思想政治不合格者在当年度不予办理教师资格证,待以后视其思想表现重新认定。

  2.培训机制。新入职教师要能够履行岗位职责,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深厚的教师职业修养。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必修课,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纳入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教师。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新进教师很少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不够,出勤靠督促,不督促不出勤及不督促少出勤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上不学习,考试前靠突击等,未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就教师职业修养课程而言,要创新培训机制,使岗前培训成为提高职业修养的大舞台。一是加强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要用近几年涌现出的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典型事迹感染人,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并且引入一些负面案例起到警醒的作用。二是创新教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设情境让新进教师扮演角色,比如,如果有些学生经常缺课,该如何教育;有些家庭困难学生生活困窘,该如何处理等。用这些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验新教师,考察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听讲为积极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评价机制。对于各个教师要建立师德档案。对于每位教师的思想行为,要建立档案记录。对于能够潜心教书育人,遵守职业道德甚至取得优秀成绩、在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要设立师风师德奖,并且在全校范围加强宣传,树立典型,鼓励青年教师以此为榜样。并且要规范评价机制,严格惩戒制度,使得教师不敢触碰法律的红线,不敢逾越道德的鸿沟,起到震慑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要将该师德评价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对于师德严重失范者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评价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教师提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警醒,并且可以关注榜样,学习其优秀品质达到自我提高。

  (三)注重人文关怀,发挥情感的感染力。做师德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更多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管理者要注重改进工作方法,要学点心理学,加强对教师群体及个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群体,增强职业认同感,以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一是关注青年教师发展,提高生活待遇,使其安心投入教育工作。青年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不久,面临者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单纯的教学科研不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要使青年教师安心工作,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保障,要适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使其衣食无忧。二是关注教师个体诉求,加强心理疏导,尽力帮助解决问题。教师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以及自身发展问题等等,有些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心理疏导,必然导致行为失范。因此,从学校层面上说,从同事、教研室、二级学院到职能部门都应该关心每一位教师,搞清楚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对于合理的诉求,要及时沟通,汇报领导,尽快研究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要加以引导,做好疏通、调节工作,以情感人,以真诚化解问题,尽力帮助解决问题,维护教学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建立和谐、互助的师德环境。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四篇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就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基本思路及《规范》〔20xx〕与《意见》〔20xx〕的要求,同时吸收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2“投票型”隶属度中投票规则的改进

  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合理确定评价与决策对象各指标的隶属度,其中把由多个评价主体以投票方式经统计汇总后得到的综合隶属度(或称平均隶属度)文章称为“投票型”隶属度。“投票型”隶属度是通过投票综合反映所有评价人对某评价对象各指标的综合判断结果,虽然不同评价人因学识、价值观、经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其投票结果(个人隶属度)不可避免带有评价人的主观性,但只要个人投票结果能准确的反映每个评价人的真实意见与想法,则经多人投票汇总后得到的平均隶属度便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

  目前在“投票型”隶属度中的投票规则要求每位评价人对各评价指标在给定的几个类别中必选且只能选其一,即意味着评价者个人对选定类别的个人隶属度必须为1,对没有选定的其他类别的个人隶属度均必须为0。事实上这样的规定从隶属度的建立基础上就不符合模糊综合评价中关于“模糊”的概念,正是因为指标外延存在“模糊”性,有些评价人在综合评价中对给定的几个类别经常犹豫不决,难下判断。目前的投票规则显然简单易操作但过于粗糙,面对上述困境,必然导致硬性截割,得到的个人隶属度结果不准确,不能反映每个评价人的真实意见与想法,个人隶属度的不精确必然导致经统计汇总后的综合隶属度结果存在偏差。

  为使评价者的个人隶属度更为精确,其投票规则改进的思路是,首先每位评价人对某评价对象的各评价指标关于给定类别做大致判断,判断结果要么为一个很确定的类别,要么介于两个相邻类别之间;如判断结果属于某给定类别,采用目前的投票规则,若判断结果属于给定的两个相邻类别之间,只要求关于这两个类别的个人隶属度均为介于0与1之间的任意小数(一般情况下,保留一位小数位易于做出判断,又符合人们的习惯)且满足合计值为1,关于其他类别的隶属度则均为0。

  3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的.应用某高校人事处与师资处联合发文,要求各院系及各组织管理部门做好20xx年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及推荐优秀校级师德先进个人的工作,其中某学院采用由5位教研室以上院系领导评价、各专业教研室老师互评(教研室老师含各其教研室主任对除自己外的其他本教研室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对每个教师的评价,由辅导员根据课表随机选择该教师本年度内授过课的15位同学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并利用表1所示指标体系对学院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各院系以上领导的评价则由人事处与师资处组织评价。

  4结论

  在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使得定性指标得到了定量化的处理,计算简单,评价思路清晰。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高校的一线教师,对在组织管理岗位或后勤保障岗位的教师,则须考虑不同工作岗位教师的具体要求,对建立的指标体系适当增加或减少,其各指标权重也应考虑不同高校与不同教师岗位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使确定的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更加符合实际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探析论文第五篇

  1.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机制的几点个人建议

  为了能够进一步引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立,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会计专业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尤为重要。也正因如此,以下笔者基于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机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第一,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的项目内容。影响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只有明确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价的项目内容,才能更加公平、公正的做好职业能力评价,给予会计专业教师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通过大量数据与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职业能力评价项目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专业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情况、学历、资历、资格考试情况、学术成果情况、计算机条件、外语条件、继续教育条件、教学经历等方面。

  第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价方式。为了进一步确保职业能力评价的公平、公正、科学、有效,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与改进职业能力评价方式,借鉴当前会计职称的评价体系,采取考、评相结合的模式,进而杜绝一些“不学无术者”因有关系钻评审的空子。在具体考、评上可采取以下方式:笔试可采取按专业大类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的方式,以能力测试为主,采取闭卷或开卷形式。各级别笔试通过后方进行评价。申报中级,必须先通过闭卷的专业课考试。申报高级,也必须先通过专业课考试,考虑到申请这个层次的教师年龄较大,可以采取开卷形式。考试通过的有效期为3年左右,通过笔试后,进行面试(或答辩),再加上现行评价条件评定。对于申报教授级,由于已经通过了前2次笔试的筛选,可以沿用目前的评价手段。

  第三,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设置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分值,是确保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如:在工作表现上,可以3年为周期,对会计专业教师近3年的职称考核情况设定不同的分值;在学历资历上,可根据本科、硕士、博士以及任职年限,所担任的不同职务设定不同的分值;在资格考试上,可根据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考核,对笔试中的不同分数段设定不同的分值;在学术成果上,如发表的期刊论文,应该按照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给予不同的分值;在外语、计算机能力条件上,应该根据不同级别的外语、计算机成绩设定不同的分值;在继续教育情况上,应根据会计专业教师所参加的企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等级、层次进行不同分数的设定。持外,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对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自己的的获奖以及指导学生所得获奖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第四,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工作业绩构建一个可量化操作的评价指标标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其也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为教学业绩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标准则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会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形式评价等级标准,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实行分类、分层考核,以确保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得到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在学生评教上,更应该做好对学生评教得分的分析与把关工作,因为学生评教存在很大程度的学生主观意识,所以此分数并不能作为教师职能评价指标的唯一标准。

  2.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几点个人建议

  职业道德是整个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决定教师其他素质发展情况的重要基础。因此,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则尤为重要。也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则迫在眉睫,会计专业教师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可量化的评价内容。要想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就必须明确其评价内容并使其易于量化。如:在政治上,必须遵循与贯彻党的各项方针,不得违背四项基本言行;其次,在施教上,每一名教师都必须精心备课,并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做到讲好每一堂课;再次,在育人上,要做到言传身教,关爱每一名学生,不偏爱、不歧视,着重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最后,在自我学习上,每一名教师都要作到恪守学术道德,并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在确定这些评价内容以后,则要对相应的评价内容进行量化,成为考核的具体指标。

  第二,确定在整个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参与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评价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正因如此,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参与主体则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可将学生、领导、同事作为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参与主体,其中测评的权重应该设置为:学生60%,领导30%,同事10%。并利用无纸网络测试的方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另外,要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他人的评价只是外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最终要经教师自身起作用。因此,道德评价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调动教师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发挥教师自我道德评价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高职院校今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更加公平、公正的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做出有益的参考与铺垫。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3

  摘要: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忠于职守,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职业道德的整体状况是好的。然而,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地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腐蚀着,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对教育事业的成败有着关键作用,所以师德中的负面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进一步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策

  一、前言

  中小学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问题已是关系到教育品质、全民福祉的大事(檀传宝:20xx)。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引进精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当前师德形势,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有时也简称为师德,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重视师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不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虽令不从”;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已经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李春玲(20xx:46)等学者在《教师职业道德》一书中写到,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些学者把师德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品德(梁庆周:20xx)。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xx年发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等六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20xx)。综上所述,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钱焕琦:20xx)。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不可否认,当前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职业道德偏失问题。陆明玉(20xx)对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对学生缺乏爱心;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依法执教意识淡薄等问题。何智明(20xx)对农村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进行问卷、访谈和观察的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教师不道德行为比较常见。这些不道德行为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重视。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是爱岗敬业的基本价值取向。简单来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古今中外所有职业对各自的从业者设定的普遍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这些教师从事这份职业只是因为它相对稳定,他们仅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非真正热爱这份事业。

  他们在工作中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也不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老套陈旧;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过分重视分数;课堂上也不因材施教,批改作业应付了事。这类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往往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上,显然就缺乏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更有为评职称而搞科研的现象,所以这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些均会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与树立。

  (二)对待学生缺乏公平原则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教师能否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和睦的关键,也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每个中小学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获得老师的尊重也有被教师尊重的权利。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体差异,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客观,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同时应该给予差生和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更多的教师会把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课堂提问也更倾向于学习好、积极性高的学生。而差生和问题学生,则缺少了很多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在施教过程中,个别教师甚至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违背了《义务教育法》(20xx)对教师应该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规定。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4

  摘要:高校教师必须要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基础,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遍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并承担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教学工作内容,故高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不仅要求高校教师知识视野要宽广,思维要活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更要乐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服务社会等方面。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的现状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特点、职业特征、工作职责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与其他职业的不同点和职业的特殊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呈现出了一些不良的问题和状况,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下降,职业道德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集中表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认知不足,师德素质降低;专注科研,社会服务意识下降,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功利性倾向严重,利益化为重;生活上贪图享受,教学质量下降;注重讲授课程,不关心教书育人等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改革开放、社会化生产及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三方利益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与迷茫,这导致大部分教师更注重个人的自身利益,而轻视了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建设和完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许多教师看重于科研、致力于争取教学基金、专注论文及获奖成果等与个人职称和今后发展的硬性指标,而忽视内在的职业道德修炼。最后,高校教师本人职业道德修养不足,虽然可以做到正常地履行教师的义务、承担教师的责任,但是,教师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比较空泛,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程度较低,生活中贪图享受,不思教学与科研,在教学与生活过程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体会不到教师的神圣感和光荣度。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日常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其含义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内容有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因此,从本质内容上说,既包括高校教师自我的一种教育、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和结果,也包括了高校教师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行为修养。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性、终身性的特点。

  三、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办学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质量水平,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包括:

  1.增强思想教育知识的学习,从思想上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个人基本职业道德和核心,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修炼个人的品行与道德规范,并用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用自身的改变去影响并帮助别人,深切体会并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2.加强自我约束,从全面性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典范和榜样的带头作用,对自己要有更高和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切实地教授给学生,做到德识统一;在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是科学的“探究者”,必须尊重科学,秉承踏实探索的精神,刻苦钻研科研项目,坚持不弄虚作假,严守科研道德;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是和谐社会的“示范者”,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家庭和睦,积极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要制定并完善各项职业道德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规范和约束,有助于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自觉思维和自律习惯,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切实地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路径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xx.5

  [2]王晓蕾、陈俊龙.浅谈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学术探讨.20xx.11

  [3]徐绍宾、刘岩.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xx.1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5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教师所要遵循和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一、何为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引导,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言行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因人而异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形成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把疑问与困难解决在当下,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

  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作明文规定并经数次修定,新规范从20xx年沿用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艰难却是不言而喻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师风是学校、区域教育环境的风向标,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人民对教育最大的期盼,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讲,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做到的。但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来说,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看似容易,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言行却与这条规范背道而驰。比如:一些教师,利用职业和职务(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在工作时间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课堂抽烟,使用移动电话,无所忌惮;衣冠不整,形象邋遢等等。对此,一些教师不以为然,认为全国教师如此之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图些小利,偷偷懒,犯点小错,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倘若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国家的教育如何发展?祖国繁荣富强如何实现?中国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由来已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老师。如果教师的德行和学识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所唾弃,那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密室 焚之突隙,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操守职业道德,才不负“人民教师 ” 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还应做到敬业和乐业。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什么样的态度?是把教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看作一项事业,其中的态度决定了工作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说过:“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制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而,我们应该以敬业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

  如果说敬业是教师的一种责任状态,那么乐业就是教师的一种境界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以“不得不”的心态做一件事时,你总会感到烦躁、感到痛苦,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最后只会煎熬了岁月荒废了事业,耽误了学子。但如果我们是情愿的、喜欢的,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任何职业,当我们以乐业的心态去看待它时,才会产生满足感,教师尤为如此,它能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去面对工作,所以有些老师虽然尽职尽责但总难取得好的效果、很难出现真心笑容就不难明了。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就像湖南电视台《变形记》的孩子们一样,他们需要的只是信任和理解。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担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教育也就有了精彩的理由。

  一些老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近来网络上常报道态度粗鲁甚至是粗野的老师,给整个教育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看过视频真是让人发指,如果没有监控录像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多少孩子要被无情的摧残和伤害,这些披着教师美丽外衣的败类真是无法让人原谅。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只看成绩而忽略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学生不能依个人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一些天分早早被扼杀,学生学得累学得烦,恶性循环,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想想面对家庭、社会的诸多压力,我们的学生能缺少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吗?没有人愿意被讽刺、侮辱,学生也一样,他们渴望被表扬,而不是被讽刺。《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些话,发人深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可见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关系。一些老师认为,讽刺学生是为了刺激学生,让学生努力学习。但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关爱学生,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懂得真善美的活人。”

  当今的学校,什么奥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学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唯分是好”取而代之,作为最重要的“德”被忽视甚至可有可无。学校、社会、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老师对如何育人概念模糊。教师仅仅为考试而教书,沦为了教书机器,学生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个现状如何改变?这样下去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教育是人才的源泉,我们国人真正要从上到下重视和改革教育,不要让领导重视总成为报道或人民盼望却实现不了愿望。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孔夫子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孔夫子总是身体力行,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认识有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正道的指引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中,老师是榜样,教师的行为、气质、谈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比如一些名人、大家对小学老师印象特别深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教师发展不竭的动力

  学无止尽,天下何其大,知识何其多,更何况新鲜事物还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那“水”从何来?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有“水”。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有“长流水。”

  三、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一个方向,它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为师”的根本在修身。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它不需要刻意去挖掘,而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教师要做的,除了内省、慎独,更要在教育生涯中完善自我、升华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有师德的教师,当回首往昔可以无愧于教育事业的人。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相关文章: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06-18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推荐]06-18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精华15篇】06-18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实用15篇06-18

职业道德议论文03-04

教师的职业道德总结06-10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01-2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1-24

【经典】教师个人职业道德学习心得05-13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