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4-06-07 10:04:30 职场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

  摘 要: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是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与完善程度的标志。文章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概念和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引发对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科学的职业教育的建立与完善。

  一、库恩“范式”论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启发

  (一)什么是“范式”?“范式”理论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科学共同体”是“在一种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因此,“范式”在库恩那里被理解为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理论背景及框架、共有的传统和信念。总而言之,“范式”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上所具有的共同的知识基础、信念,这些共同的知识基础和信念规定了他们在基本理论走向、基本观点及基本方法上具有可通约性(commensurability),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和历史路径。库恩认为,“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范式”才配称科学,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学科门类。任何一门学科在没有形成“范式”以前,只处在前科学时期,在该时期,科学工作者们各持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对各种问题无不互相争论、莫衷一是。只有有了共同的“范式”,科学家集团才可以通力合作,在共同的背景和传统下共同发展、贡献。

  (二)“范式”论对学科发展的启发:1.一个学科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调整对象和研究方法不是仅有的因素,该学科在逻辑层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基本问题将决定该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2.不能仅从学科内部的逻辑结构找寻依据,而应当同时从该学科的学术传统、共同的理论背景与信念及从业人员有无组成自觉共同体等方面找寻依据,这种界定方式将会使我们对该学科的理解更立体、更具历史感;3.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的发展应具备规范化的特质,即该学科的从业人员应有共同的学术传统,这些传统将构成该学科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评估和自我证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获得学术认同的重要方面;(4)应将学科的发展放在生动的历史境遇中考量,充分顾及学科本身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学科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自己的传统,使学科内容具有生命力。

  二、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真空”状态及其原因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基本理论框架,即没有自己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包括基本问题意识及其提问方式、基本概念和自足自给的理论体系。在基本理论问题上,依然没有完全摆脱经验体系的窠臼,以相对分离的经验形态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形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表达;没有完全从普通教育学的逻辑框架中摆脱出来,有的甚至直接将普通教育学的逻辑框架套用在职业教育上;没有深切体认职业教育实践领域的崭新发展,尤其没有全面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因而该学科的现有基本理论很难恰切地概括和统摄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

  (二)职业教育的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或达成共识)的方法,这其实也是我国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职业教育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缺乏自身独特的方法论构建,职业教育研究在获取研究对象中缺乏应有的学科筛选,往往简单地将现实的职业教育生活事实直接当作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缺乏应有的学科反思,因而很容易形成学科建构对实践的亦步亦趋,丧失学术研究应有的自主性。

  (三)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交流平台和自觉的学术共同体,因而在学科体制上依然呈现出明显的边缘性和分散化特征,制约了职业教育科向纵深发展。首先,职业教育研究的从业人员依然没有按照严格的学术传统和平台形成学术共同体,很多学科点的从业人员多是其他领域的'人员,甚至有一些属于“玩票”性质,他们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少有学科自觉的,有浓厚的经验实用和点状分散色彩,相互之间也缺乏关联度,因而在职业教育研究中很难形成学术积累,也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争鸣;其次,职业教育学术性组织不健全,严重缺乏学术组织应有的学术自治品格;再次,职业教育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公共论坛、学术交流载体和权威杂志或真正的旗舰期刊。

  三、构建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几点思考

  (一)在职业教育“公共论坛”的建设上,要建设真正的精品学术刊物,除了在经费上要重点扶持外,也要给予其重大的智力支持,使其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真正树立学术上的权威性。加强职业教育学术组织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杜绝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混同现象,大力增强学术组织的自治能力,赋予职业教育研究者团体以更多的学术自治权力。另外,职业教育学术组织必须加强学术自律,进一步加强学术权力运行程序与规则的制度建设,按照学术权力自身运动发展的法则实现高度自治。

  (二)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真正确立独立成熟学科应有的基本问题意识,包括基本的提问方式、基本问题群和基本的理论框架及方法论。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一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行学术上的科学解说,二是能够在理论上解决实践中突出而普遍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职业教育研究要有跨学科研究的超前意识。在研究内容和领域上,主要整理和阐释职业教育的历史及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现阶段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而普遍的现象,比如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研究、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模式的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或教育公正公平问题的研究、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理论和师资培养理论模式研究等。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将使职业教育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可能,从而为形成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理论范式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思维契机。

  (三)理顺学术研究内在机制,建立和培育良好、健康的学术规范与氛围。这主要涉及到两点:一是职业教育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品性与能力,二是职业教育的学术共同体建设问题。

  四、跨学科研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可能范式

  (一)跨学科研究正成为进行学科研究的趋势。学者孟卫青认为,“现代科学的特征是越来越专门化,科学分裂为无数学科,它们又不断产生新的亚学科。这种分科研究确实给西方科学带来可观的成就。然而,过分专门化却使各科研究的范围日益狭小,也使科学进步的步伐放慢,其结果是,科学工作的成效本身成为问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包括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学者能单独解决的,而需要会同相关学科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发展出相关学科间基本是共同的工作假设、共同的理论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语言。这就构成科学整合的基础,也使得科学研究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成绩,许多新学科应运而生。”西班牙比较教育学者费兰费雷尔认为,“近来,跨学科研究已是一种确定的科学做法,而单纯的多学科研究正在逐渐失去意义。”

  (二)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含义。跨学科研究是从研究对象本身的具体丰富性出发,立足于问题,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源生并分散于其他各学科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组织成有机的方法体系来解决问题。这个有机的方法体系,是所研究问题及其所属学科的独特方法体系,而不是其他有关的多个学科方法的机械杂凑。跨学科研究是综合提炼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策略、技术、手段等而促成的一种研究方法上的超越。就职业教育而言,跨学科的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对职业教育相邻学科方法、策略、技术、手段“职业教育”化后的综合、提炼与超越。

  (三)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科的交叉性,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由此产生了它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和普遍性。具体来讲,跨学科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大量事实证明,跨学科研究能卓有成效地解决现实发展中所提出的、已经或可能面临的综合性问题。这种研究的主要活力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它主要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服务的。职业教育的学科性质(作为交叉学科)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运用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大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括系统的运行、宏观管理和决策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其一,复杂性在于研究对象包含着许多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能分解更不能人为地舍去一些,保留一些,即使其中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将对系统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二,这种复杂性,除了指研究对象由多个因素构成外,尤为重要的是指这些因素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有完整的结构而不能“拆零”。这一点告诫我们,职业教育的研究要注意职业教育系统的完整性或不可分割性,过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拆零”研究方式已不可取,是有害的。其三,跨学科研究实现了研究主体的变革,使研究主体从个体发展到群体主体。群体将产生群体效应,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综合的方法。这样,势必会产生对学科发展有利的新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

  (四)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研究需要一个过程。首先,需要培养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跨学科意识的培养需要让研究人员了解职业教育的学科性质,使研究人员了解职业教育研究是研究关于职业教育规律的,其研究范围是有人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和问题,但从一个学科研究职业教育不能认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容易导致片面的深刻性。其次,培养研究者跨学科的研究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方面入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本着教育的一体化精神,保证研究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储备。当前高校注重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是这方面很有益的探索。再次,要有职业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制度保障。跨学科教育研究转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组织结构的重组,这种重组在研究对象和选题层面上表现为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整合。由于我国科学管理体制和分科教育传统的影响,很多跨学科研究因为制度方面的原因导致立项困难、研究协调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推进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研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科研管理机构对待跨学科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应该从智力支持、资金配备、人员协调等方面给以应有的关照。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2

  一、计算机职业教育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多,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职业教育最近几年发展迅速,院校和招生规模甚至能够与普通本科教育平分江山。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根据以上定义,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大专毕业生。

  随着社会信息化在纵横方向加深发展,各个层次的计算机人才缺口很大,然而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这一自相矛盾的现象说明,面向社会岗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职业学院不具备举办计算机技术教育的软硬件,在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满足不了教学需要,为了赶时髦盲目上了计算机技术专业;

  第二,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在专业规划、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上照搬本科教育方式,而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培养年限上与本科有着本质的差别,从根本上导致培养的失败;

  第三,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专升本、就业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没有明确定位;第四,计算机技术发展快,如果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则 很难跟上岗位技术发展的要求;第五,社会岗位对职业素养要求很高,而这正是职业教育所缺乏的。

  二、案例教学和校企合作培养中的问题

  案例教学或者面向工作过程教学或者工作导向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理论——习题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进步,这种重视实践过程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学生厌学、课程枯燥等问题,但是在解决社会需求技能与学校培养知识不一致的问题上,还是治标不治本。

  第一,缺乏真正的案例做指导。职业学院的教师很少有企业一线实践经验,计算机职业教育要想达到所培养学生与社会岗位接轨的目的,所采用的案例必须跟社会企业一致,而既有经验又有学历的计算机教师是非常稀少的,因此目前的“案例”教学模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习题提到课堂开始讲。

  第二,企业项目无法进入课堂。除了专业教师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是企业出于保密原则,项目一般会涉及客户或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愿意泄露出去;二是项目比较巨大,企业一般有固定的开发平台,而这个开发平台是企业经过很长时间累积起来的,是企业得以发展生存的根本,更不可能拿出来共享;三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第三,班级内学生数目太多。由于扩招等原因,近年来在上课组织等方面一直采用大班的授课方式,一个班级通常是几百人,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案例教学,只能是一种空想,实践证明,在上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辅导的学生数量最多是30人。

  第四,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过程中往往要使用某种软件,而软件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课堂教学中,这些软件很难与企业中所使用的软件保持一致,阻碍了案例教学的进行。

  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推行案例教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而不能解决彻底解决教学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那么,校企合作是否就能够解决该问题呢?

  首先,企业规模特征决定校企合作难以规模化。无论软件开发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还是广告设计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规模大的企业有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等着实习,而小规模的企业,设计人员一般在十人以下,很难大批量的接收。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主动联系,与企业之间维持关系需要人力、时间、物力都很巨大,合作规模较少的情况下,很难维持合作关系,这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校企合作未必能够解决计算机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问题。计算机行业主要依靠个人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于缺乏真正管理机制约束,对自己要求不是很严格,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锻炼,甚至可能由于学校和企业管理都不到位,造成学生更加懒散的局面。

  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动手实践能力,也是我国参照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而提出的。欧美与我国高职教育相当的教育模式中,企业在教育过程所作的工作比较多,企业为培养学生付出的也比较多,这部分补贴由政府提供,并且政府给予在教育过程中付出的企业以更多的优惠政策,而我国政府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补贴,但是受国情限制,这种补贴还是有限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校企合作难以落实到实处,即使开展一些校企合作,其具体内容也很难推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职业教育,无论是改变教学模式,还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在教育体制上进行创新。

  三、解决办法:体制创新

  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体制创新,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体制所包括的内容。有的人认为体制是指一种组织的制度,也有人认为体制不仅包括组织制度,同时还包括对组织中资源的配置,即组织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计算机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是包括对学生管理方式的改革,还应该包括对教师、学生考核方法的一次改革。这里提到的体制改革,是参照社会企业管理模式,将职业教育管理“虚拟企业化”,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激烈,从而在竞争中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体制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师考核管理方式创新;教师授课方式创新;学生管理考核方式创新。

  “虚拟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是在计算机职业教育引进企业管理方法,使学生不再享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而是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教育,让“看不见的手”发挥有效作用。学生在接受实践的过程中,职业素质得到培养和锻炼,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轨的目的。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资本一体化的发展,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会计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研究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认识

  我国会计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但有许多人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我认为是不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是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二是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分别说明如下:

  (一) 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

  会计职业教育是与会计知识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类教育。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是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误解。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强、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服从于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将日臻完善,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将不断得到应用,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也将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岗位终身教育。而传统的会计教育是指会计知识的普通教育,即学校内的会计课程教育。它侧重于以现有的会计教材作为教学主导,通过教师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是会计专业教育,由于所用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并且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会计法规教育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种不完善的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如果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就会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 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性服务工作。由此造成我国会计人员的基础素质先天不足,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而进行。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是导致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岗位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参谋岗位,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大约70%来源于会计部门。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会计职业岗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内容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信息不但要继续服务于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社会事务管理者的需要,同时还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不但要服务于国内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还要服务于境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过程中,及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领域和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就对会计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新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经济知识,还要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经营过程,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还应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必须立足于服务会计职业岗位新要求。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 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对适合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我认为,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一个包含职前、职中和职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动态教育模式,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应该由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教育任务。因此,建议建立“三教一体”的动态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三教一体”即岗前职业教育,岗中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教育及岗位考核体系。

  (一) 岗前职业教育

  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主要指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具有表达、沟通、思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标准,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可以并存于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等不同层次教育中。在各层次的职前教育中,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职前教育,另一类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职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它们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以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与传统的学校会计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就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会计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的新需求。

  (二) 岗中继续教育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指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整个过程中的职业性再教育。包括就业上岗初的熟悉岗位特点的短期培训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因各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当前所处的经营状况不同,所以在有关会计人员上岗初,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熟知企业情况的短期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做好为企业努力工作的准备。这种教育应该由企业组织进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岗位就业要求的不断变化的需要。这种教育应该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队伍迎接科技进步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是适合会计改革形势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所接受的常规教育,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很多知识就会失去效能,人就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应该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必要的教育学习时间。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此已经作出一些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 专业技术资格教育

  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取得不同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而进行的教育。它与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对会计新理论、新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不涉及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和考核。不同的技术岗位有不同的技术等级要求,需掌握与该技术等级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技能。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会计人员取得与岗位相适应的技术等级资格,如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核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经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国家统一颁发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从事教育的教学人员应具备比所承担的专业技术等级教育任务要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 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

  会计职业岗位考核是指对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其所从事的会计岗位要求是否相适应的考核。为保证会计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因此,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会计人员的考核部门应该与会计人员的使用部门相分离。由特定的社会机构如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会计人员的实有专业水平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判断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事该种会计职业岗位的资格,并发给相应专业水平的考核证书。用人单位不负责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水平考核,只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择优选择最适合该岗位的人员上岗,即凭证上岗。凡是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不能上岗,跟不上知识更新、不符合当前岗位要求的在岗人员要转岗或下岗。会计职业教育部门与会计职业岗位考核部门也要分离,即实现教考分离。

  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上岗资格要求,如何评定上岗资格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岗位对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考核应由有关学校组织,以取得毕业证为合格依据。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的考核应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以取得合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由国家统一组织,也以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的教育部门、考核部门和用人部门都应该给每个会计人员建立职业档案,详细记录其接受教育过程、考核结果及岗位工作情况,并通过联网互通信息,由此评审其是否具有上岗资格。用人单位如果使用了不符合上岗要求的会计人员,有关部门应对其作出处罚。教育和考核部门如果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用人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并可拒绝接收。这样可以实现会计人员的教育、考核、使用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因人设岗、用人唯亲,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每个教育环节和不同的教育层次都应有法定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课时数。特别是岗中继续教育要每年定期进行和考核,并且是终身教育和终身考核。这样就能促进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可以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体现职业性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4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学目标,高职教学要求,教学方式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我院20xx、20xx级在校学生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特点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专业学生,包括广告、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现场观察、问卷抽样调查、心理访谈、集体座谈、个别谈话、主题讨论等形式。调查样本批量达到了90%以上。此次调查研究,力图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寻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院校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传统专科教育院校,以接收高中以上层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生源结构主要为来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数不及国家本科录取分数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鲜明的学习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力类型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习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以上智能,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一个学习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并因此而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影响其学习行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可将个体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智力类型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性、设计型的专家,而智力类型主要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的智力类型80%以上属于形象思维类型,对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喜欢体验操作式的学习方式,比较善于接受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数理推断、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普通高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再加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误解,以及就业的相对困难,许多高职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身的前途感到渺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常常出现兴奋与悲观两极情绪的频繁波动,而恒定性与韧性较差,对困难的处理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把高职院校的学习片面理解为技能学习,追求实用,片面重视实践操作,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较弱,常常产生悲观情绪。

  再次,在学习动机上,或盲目最求高分,或片面追求“实用”—满足就业所需技能,或盲目追随,或放任迷茫。普遍存在缺少宏大的目标,大多指向眼前的具体的对象,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学习动机表层化、庸俗化。

  最后,在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与厌学情绪,缺少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而不是专业能力需要,课后学习仅限于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而拓展性的自主学习比例较低。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1.互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网络学习、交流讨论等交互方式;2.行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实际操作、动手尝试等实践方式;3.听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朗读背诵、口头解释等听觉方式;4.视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资料默读、图形自绘等视觉方式。”1〕【1】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欠缺学习方法,从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以及调查看,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没有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之间的关联性来进行学习;学习手段也显得陈旧老套,基本上是被动上课、听课,被动地应付、机械操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课后完成作业。许多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缺乏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

  (一)教学方式的含义

  教学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和形式的总称。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呈现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形式,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方式服务的,教学方式是抽象的,而教学方法是具体的。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体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练习的机会。

  (三)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

  这正是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情感表达是显性的,教师可以直接地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材为本,而教材的组织和安排是非常有序的,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谈道:学习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新知识与己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系统化了的知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周围世界的复杂联系和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理解复杂事物现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

  3.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掌控空间较大,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教师来掌控课堂节奏。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控制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情绪、教学的进度等。

  4.有利于学生建立明确的认知结构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它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己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联系的效率。同时,有利于教师对信息进行整体控制,并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尽量多的人。

  (四)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以听为主,很少积极主动思考,缺少独立思考的余地,即使是动手操作也是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布置的操作步骤来模仿完成。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无法与自己的活动、生活经验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获取知识,使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问题的思考局限于教师的思维,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精神,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追求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接受,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学习主体地位被剥夺,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与之相适应的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与人协作及组织管理能力未得到锻炼,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并与实践脱节。

  3.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抽象思维智力类型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优秀人才的标准确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优良的道德品质,仅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讲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只有身临其境的耳濡目染和言行一致的千锤百炼,才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震撼。再如,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一项复杂的艰辛的脑力劳动,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达到智育的要求真正理解掌握。

  4.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要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要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要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必须凸现行业职业能力和素养。传统教学的手段单一,对教师的素质相对要求较低,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

  三、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要求

  研究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必须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目标出发。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主要有:

  1.教学方式要体现职业性的教学目标,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这种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而是职业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同时,还需要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技术型人才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他们所应具有的能力构成中,合作、公关、组织、协调、创新及风险承受等能力及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以,高职教育教学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教学内容要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相结合

  技术型人才的总体特征是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理论技术为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但是,理论技术并不排斥经验技术,而是多以经验技术为基础的,同时,理论技术的应用还会伴随出现新的经验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理论技术的操作含量,应强化学生的操作动机。

  3.教学方式要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一般说来,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无数研究实验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有效地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教学形式灵活,体现师生互动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既有赖于教师的优教,又有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再有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教学互促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由于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和教学体系的“能力为本位”,必然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5.课堂管理科学有序

  良好的课堂管理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指科学性。二是指有序性。科学性,一般而言指课堂内的有效时间。它是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形成课堂内的有效时间,从而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6.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强调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

  基于以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学生真实操作体验、理论技能并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高职教学方式。

  【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姜大源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04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教育对策探讨》储争流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20xx.10.30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5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教育在中职院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但是,在中职院校的推广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技术技巧和基本功的培养,而没有过多的对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进行加强,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在进人学校之前,大多数没有舞蹈学习的经历,其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相对科班舞蹈生来说比较薄弱,以至于中职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知和表现力不够,使舞蹈的表达只有形,没有神。

  一、什么是舞蹈表现力

  舞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具备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把这种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传达出来,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鲜明的人物性格,并传达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舞蹈的表现力。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现力和情感表现力,在对舞蹈作品的表演过程中要用形体和内心双重语言去表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意义

  中职学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处在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接受能力比较快,因此,在中职院校进行舞蹈教育对于加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来说至关重要,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也就必不可少。

  (一)符合我国现在推行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人们一直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学习。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艺术修养方面。现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顺应了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舞蹈学科跟其他学科比较,有着很大的优势,它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成为中职学生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艺术水平,德艺双馨。近年来,职业教育已经得到教育部门的髙度重视,并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舞蹈教学越来越多地融人中职院校的课程中,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及铁路运输、民航服务等专业,这也体现了我国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同国际化接轨。

  (二)可以完善舞蹈教学体系

  大家都知道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学习舞蹈的经历,只是他们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接触过舞蹈学习,或者有小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过舞蹈兴趣培训班,如今校外培训班的舞蹈作为他们的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老师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柔韧性、技术技巧、体能)的训练,没有过多的对舞蹈的表现力进行培训,如果说有也只是加强肢体的表现力,单纯的对舞蹈动作进行统一和规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舞蹈动作的整与齐。舞蹈的表现力还包括情感上的表现,教师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忽视情感的表达。就拿舞蹈《好日子》来说,学生学习此舞蹈只知道要高兴,脸上要笑起来,老师也是这样教,学生也就按此做,殊不知舞蹈作品背后的内容,究竟因何高兴,怎样去表达。随着舞蹈课程在中职院校的开设,它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摆脱这种现状,教师在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可以使学生更加深人地探寻出舞蹈的根源,对学习舞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教学成果。也可以解决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骨骼”与“灵魂”合二为一,完善舞蹈教学体系,解决舞蹈单一教学问题。

  (三)使学生加强对舞蹈角色的认识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我们所见的每一部舞蹈作品,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都是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反映,也可以这样说,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代表它的时代特征。每一部作品都蕴藏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表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也融人作品当中。我们唯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思、感悟和想表达的内容。但是,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不成熟,领悟理解能力欠缺。这样一来,在中职院校中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训可以弥补中职学生领悟能力差的不足,加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进行舞蹈表现力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角色的认识。舞蹈作品一般表现的都是事物或人物,人物角色也是舞蹈表现中较难表演的,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学习就可以了解到关于人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就可以从这些出发去感受角色氛围,加快学生对角色的认识以及生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对舞蹈作品进行表现。

  (四)可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在于你是否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会感知美,但每个人感知美和发现美的程度有所差别。中职学生年龄较小,绝大多数没有社会阅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大多是美的一面,但是对美的认识却是低层面的,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呢?通过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以美的.姿态和状态去展现,教师也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憎厌假、恶、丑的行径,深层面地去发现美。也通过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具体形象、环境,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积极地去追求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以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孩子“乖”“听话”“静”,以固定的方式来教学生认识世界和事物。因此,学生总是被动地来接受世界,鉴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加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会使学生以主动的、乐观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对事物的鉴赏水平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五)可以让学生抒发情感,适应新环境

  舞蹈,它有着神秘的魅力,它会使人不自觉地被吸弓丨。有时它可以带人们进人癫狂的世界,有时又可以将人们带入安静唯美的世界。中职学生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情绪进行发泄。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例如,舞蹈《丰收季节》主要讲述的就是葡萄丰收、开心喜悦的场景。中职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必然怀着愉悦的心情去诠释,所表现的状态自然也是开心的。不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依托舞蹈来表现自己的状态,以此作为发泄,平复心情。人类一生会经历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的环境简单有序,有的环境复杂脏乱。舞蹈作品是特定事物、特定场合、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反映。中职学生培养舞蹈表现力可以借助舞蹈作品所展现的不同场景、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来接触和了解不同的社会层面、各种人物、多变环境,为以后适应新环境做准备。

  三、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一)引起学校重视,增加专业师资力量

  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开设舞蹈课程,而开设舞蹈课程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增加学校师资力量。因此,对教师的聘请也要有所要求。首先,引进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舞蹈知识面的直接因素。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时,要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然后根据学生自身条件把知识活化,因材施教,科学地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其次,舞蹈教师自身应具备精深的专业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榜样,舞蹈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才能教授给学生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使学生舞蹈表现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生成。

  (二)对学生进行舞蹈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舞蹈表现力,对于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因为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舞蹈氛围中。通过对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加上舞蹈自身娱人娱己的功能,让学生对舞蹈的印象发生改变,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可使学生更好地对舞蹈表现力进行发挥。

  (三)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培养,提高肢体表现力

  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建立在规范准确的舞蹈动作之上的,因此,表演者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是肢体表现力的根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包括扎实的舞蹈基础、高度协调的舞蹈动作以及优美的身体线条。舞蹈基础上要对学生的基本功、技术技巧进行规范,科学地训练,以达到动作标准、方位明确和收放自如;动作的协调就需要平时对学生多进行舞蹈作品组合的加强,由量变到质变,以此提高舞感;优美的线条则是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的规范,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情感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因此,良好的舞蹈表现力除肢体上的表现外就是要加强对舞蹈的情感表现。情感表现可以通过加深对舞蹈作品理解来进行培养。加深舞蹈作品的理解,要求教师在舞蹈学习前和学习期间不断对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讲述,说出舞蹈本身想要表现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抓住舞蹈的风格、中心思想以及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表现,以此来提高情感表现力。舞蹈演员的艺术创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启发、激励学生大胆地幻想。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学习舞蹈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用头脑和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内容,才能领悟到其含义,探求到艺术的真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一个人敏锐洞察力的必要条件,也必然会反映出他的出身、教养、气质和艺术倾向。简而言之,即形成艺术家的个性的各种才能与品质。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浓郁深厚的底蕴,它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涵养的提升。艺术与舞蹈之间也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表现舞蹈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艺术涵养和生活经验积累,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加出色地表现舞蹈。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学习更多方面的艺术知识,例如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拓宽艺术接触面,从而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课外知识。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学生对祖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已经成为少年强的重要一环,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为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它顺应了时代教育潮流,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为适应新环境做铺垫等众多好处。另外,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必然会引起舞蹈教育者的关注,它也将会给中职学生带来更加全面、更加宽广的艺术素养,谱写华美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xx(5).

  [2]龙朝辉.浅谈舞蹈教学中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及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xx(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6

  本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背景、内涵、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发展目标、培养体系、保障制度三方面探讨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教师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国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则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转变,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以专业化为主线,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明确我国现阶段教师专业化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背景

  “教师专业化”这一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之后,国际教育大会于1999年明确了“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产业界的共识。但就发展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质量仍不高,制约其质量提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素质问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xx-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来。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化的过程

  职业教育同职业工作密不可分,职业的内涵不仅规范了职业工作的维度,同时也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修正教师培训的目标、内容,融入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制定新的教师执业标准,引导教师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社会化首先是选用的社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持有职业教师资格证,在专业方面还要有国家、行业颁发的专业资质方面的证明。教师社会化其次是教师职业特性的社会化。同普通教师相比,职业教师同企业、行业部门交流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管理和培训制度化的过程

  高职教师专业化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合理的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立科学的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与社会建立高职教师培训专门机构,从政策层面上支持教师参与专业技能提升。

  三、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紧缺问题也日益严重。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师生比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xx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20∶1,个别院校竟然达到40∶1,专任教师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影响了企业实践的开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比重较大,他们大多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无法成为科研骨干;学历结构方面,教师大多只持有中专学历,拥有硕士及博士学历的教师较为缺乏;职称结构上,新设置专业及实践课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非专任教师职称偏低。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比例均大于40%。此外,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其缺乏一线生产经验,直接导致教学同实际联系不紧密,难以胜任实训教学。

  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20xx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但目前师资状况很难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师大多缺乏科研服务和攻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极为有限,不利于学生从教师方面获得更为全面的职业信息与行业信息。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一是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学历达标指标清楚,易操作,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不够完善。二是重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从行政角度出发,侧重对教师评聘、晋升等方面的考察,忽略了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

  教师来源上的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高职教师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吸纳,对于企业选调、企业兼职教师聘请等来源渠道的准入机制尚未规范,妨碍了高职院校吸引优质教师资源。二是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教师在上岗之前除了教师资格考试并未经过专业性质的职业测评,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师培训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到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学术性、教育性、职业性的统一,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性较差,缺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二是培养模式不科学。教师无法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完成培训,培训完毕又缺乏贴近专业实际的考核方式,教师的培训效果不佳。

  四、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从外延上看,“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目标同教师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是一致的;从形式上讲,“双师型”教师指同时持有职业技能等级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这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具体来讲,要做到“双师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培养行业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师要学习同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知识,具备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注重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传授。二是要了解企业行业管理规律。教师要深入一线生产中,了解企业对专业工种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组织同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三是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教师要站在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多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向市场,接触更多行业内精英,培养学生的职业交往与协调能力。四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双师型”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7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性,上手慢,就业难,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高职院校需要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方便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等数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一、前言

  现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这样几个必要性,首先,是现在的高校扩招、生源不足、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这时候生源的整体质量就会下降,生源本身的水平不高、基础不好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处,所以有必要革新教学方法;其次,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尤其是数学这样一门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如果教学方法再那么死板、没有新意,就更难开展教学工作了;再次,从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来分析,一方面高等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另一方面在数学长期的发展中,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教育操作性比较强。从这些必要性来看,提高高等数学教育刻不容缓。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现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无非就那么几方面,下面我们来一一梳理。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是因为考试成绩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所以他们的基础普遍不好。数学这门学科是比较重基础的,基础不好会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提高。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很多学生都思维不集中,贪玩,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不能够自己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开始,只要能够及格就行,完全不会考虑数学知识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三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很多学生也是很刻苦的研究了数学知识,但是效果不明显,学习效率低,甚至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出数学成绩的提高。四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这一点也是学习效果差的一个原因,因为掌握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时间的刻苦研究都是无用功,完全没有效果,加之数学本身的枯燥性,学生就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五是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这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实践人才的,如果知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契合点的话,学生不愿意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方法解析

  1.转变教学思维。在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涵盖在一般的高等教育之内,但又不同于本科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是要和就业直接挂钩的,学校培养的最大目的是他们从学校毕业以后能够立刻去从事一线工作,要实现就业的快速性和高效率。而普通的本科院校往往没有这么强的技术性,在学校学习理论的课程比较多。其次,教师要转变讲课的思维,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要过于重视数学教育的逻辑性,而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地看到这个世界前沿的一些成果,增加学生的见识,同时也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让他们去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一些理论性过强而在实际中用处很少的知识,这样又浪费了学生们的时间,又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没有好处,得不偿失。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身为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首先,要在课堂中穿插趣味性的东西,比如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讲一些幽默的小笑话,缓解沉闷的气氛,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其次,加强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们互相激发热情,在讨论中调动气氛,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发现彼此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再次,要充分发挥讲故事在课堂中的作用,在讲一些历史上的数学理论时,可以穿插故事教学,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处理好培养要求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要求不同于其它的高等院校,更多强调的是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体现出实用性,一些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体系,高等数学的课时被无情的缩减,使得教师的'讲解没有系统性,一些重要的概念没能进一步的得到扩展,势必会影响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因此,要处理好培养要求与课时多少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汲取一定量数学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缩减课时,同时通过采用一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4.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我们在分析现在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这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的,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从创新学习方法上下功夫,这要从教师做起,教师队伍通过发动头脑风暴研究新式的学习方法,然后再将这些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拿来就用,快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无用功。其次,要创新教学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手写的形式,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多媒体逐渐的应用到教学中。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授高职学生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本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能直观表达出来的概念、原理等,通过利用动画、图形的形式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得灵活多样,形成了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再次,建立数学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联系。因为多媒体教学需要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有着熟练的掌握,把这些任务交给数学老师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在计算机课程上加入一些这样的要素。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模拟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总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四、结论

  现在的高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担当重任,尤其是国家正在大力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所以职业教育的作用就越来越凸显,它为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目前高等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数学这一科目,从教学方面来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突出,从学生方面来讲,数学基础差、学习自主性差、学习效率低、学习方法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所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等职校数学教育的新方法,是经过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新方法,相信能够为改进现在的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涂蓉.对高职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xx,(08).

  [2]王丽芬.谈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商,20xx,(05).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8

  【摘要】近年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令人拍手称赞的成绩。但是在此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信息化建设

  1引言

  职业教育是国家目前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1]。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各种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来实施教学。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变革了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是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1成绩取得2.1.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健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基础设施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只是空谈[3]。经过前期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多数院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园网,拥有相应的信息中心。计算机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室基本都安装配置了投影仪等设备,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2.1.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成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若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毫无实质内容。近些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各级精品课程网站平台、部分课程录制了微课视频,形成了教学资源库以及仿真实训基地等。2.1.3教师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最核心的环节,它决定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成功与否。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通过举办各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比赛(如备受关注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和比赛,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2.2存在问题2.2.1设备利用率低,建设环境不佳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大部分资金还是集中放在在硬件设备的采购上,在虚拟化与云计算软件、教学管理及应用软件等方面的投入较少,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窘境,虽然采购了大批设备,但是设备利用率很低,没有将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最新技术运用到教育信息化中。2.2.2教育信息化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推进国家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由于传统思想和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俨然成摆设。虽然部分院校也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但缺乏必要的考核措施,教师只是在开设公开课时对课程进行信息化包装,在日常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2.2.3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建设要求不可否认,现在已有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在学习及应用信息化技术方面存在种种困难,导致信息化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3.1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硬件设备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而软件是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核心与灵魂[4]。两者同等重要,应保持同步与平衡。一般来说,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各种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及常规教学设施(包括计算机、投影、网络中控、电子白板、移频功放、电子讲台等);软件主要包括云计算软件及各类教学管理及应用软件。职业院校在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时应该合理规划、配置软硬件资源,改变过去重硬件而轻软件的做法。教育云平台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将为学校用户提供教育信息化所需的网络空间及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通过企业合作、自主研究建立以“云应用”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5]。3.2完善教学信息化考核体系,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环节,要想全面实现教学信息化,最根本的是扭转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确实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现有的环境下对其进行突破。但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教育理念需要一个过程。而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化考核体系是必要的,只有建立良好的考核及激励机制,才能促使教师更加主动的接受新事物,摈弃旧习惯。3.3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增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意识教师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者,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以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指导实践,并且让教师在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4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可以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理论研究,给予教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科研来促进教学改革。

  4结语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各类职业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前进,职业教育事业也会在变革和创新中寻得突破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xx(1):20-23.

  [2]蒋鹏,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26):251-252.

  [3]樊丽,赵艳莉,张金娜,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24):47-49.

  [4]纪宏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xx(7):18-21.

  [5]叶文胜,熊发涯,操惊雷,基于“云应用”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4):78-8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9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长跑运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双重功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长跑的好处有很多,但由于中长跑耗时较长、需要足够耐力,很多学生对其存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因此,为了促使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中长跑教学顺利开展,笔者就中长跑教学的意义进行探讨,对中长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教学参考。

  一、中长跑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长跑运动项目有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其中最常见的则是男子1500米、3000米和女子800米、1500米,这是田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中长跑是长时间连续的肌肉活动的消耗,主要是发展身体耐力素质的项目,对学生的耐力、协调性和爆发力以及柔韧度都有较高要求,也是考验学生各方面运动技能的运动项目。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中长跑要求运动者在较长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完成长跑项目,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长跑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和促进新陈代谢。从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中长跑看起来和跑步差别不大,但中长跑有很多运动的小技巧。学生在中长跑教学中学习运动技巧,可以避免学生在长跑中出现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运动障碍,从而让学生勇于接受挑战,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中长跑,对提高学生身体耐力和身体机能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长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短训为主,运动量过大

  学生在校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接受普通的课程学习之外,还需要接受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体育教学只是日常学习的一小部分,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任务。因此,学生参与训练的'课时有限,教师在认识到学生训练时间不足时就会急于求成,加大每节课的训练量,从而增加了原本中长跑教学强度,对学生的长跑锻炼带来不利影响。

  2.追求速度,忽视运动技巧传授

  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着追求速度的问题,而忽视要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长跑技巧。例如,跑步过程中对呼吸方法和节奏的把握,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在长跑时体能消耗不均匀、呼吸不畅等情况的出现,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因为跑步时的步频和步幅增加不足,出现跑岔气的现象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3.对热身运动和中长跑技巧普及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职业院校每学期体育课时有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先进行长跑热身活动和长跑知识普及,避免长跑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出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避免很多体质较差的学生在长跑过后出现暂时性闹贫血或者其他意外。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运动前热身活动并不十分重视,只是指导学生先缓慢跑步再进入到中长跑学习中,在学生运动结束后,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放松运动

  三、职业教育类学校中长跑教学的有效方法

  1.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中长跑项目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训练,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多学生面临中长跑如临大敌,为了提高中长跑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上打消长跑顾虑。首先,给学生普及一些中长跑运动对生长发育作用的知识,用中长跑的功能价值拉近学生与中长跑的距离。重点向学生讲述参加中长跑训练对身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到中长跑训练对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作用。其次,给学生鼓励和勇气。一般情况下,身体发育正常的学生,都是可以参加中长跑训练的,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完成不了是内心自我设置障碍所至,因此教师要对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说一些“坚持一下”“你可以的”“多练练”这样的鼓励性话语,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最后,将长跑困难比喻化。很多学生只是跑到中途不能坚持,教师就可以运用体育心理学理论将困难比拟,鼓励学生精神层面的“破冰”,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2.多样化教学方法训练,增强练习的情趣

  受旧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训练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既单调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积极性。如果用学分强迫学生训练,学生就会更厌烦中长跑。针对此种情况,为了避免学生在长跑中出现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运动障碍,教师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加入训练。比如教师可以用异性激励法进行教学训练,利用学生在异性面前的表现欲,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完成中长跑教学。或者教师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在中长跑练习时调整内容,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越障碍计时比赛,这也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或者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田径场中间跨栏架、标枪、体操垫、跳高架等器材在,由学生发散思维,创编图形路线,进行越障碍教学,利用学生自己编制的图形进行障碍跑,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3.利用竞赛方式,营造中长跑教学环境

  相比其他田径项目,中长跑练习比较单一,尽管中长跑的好处有很多,但耗时较大,对学生耐力要求较高。所以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中长跑比赛和活动,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中长跑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将中长跑训练当成一种小型比赛,这也能让单一的中长跑训练变成中长跑竞赛,同时又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利用田径赛场的各种竞赛,让学生围绕着田径赛场的图形路线做出各种趣味竞赛。这种新颖的中长跑竞赛,一方面在让学生感到新意的同时,发展了肌肉力量,提高了心肺功能,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利用竞赛方式营造出中长跑教学环境,对激发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4.采用灵活的评价体系

  中长跑学习成绩是评判学生体育成绩的参考之一,因而中长跑成绩也会影响学生的运动信心和持久热情。所以,教师要积极改进原有的体育评价方式,采用灵活的评价体系。既不“一刀切”,也不“一边倒”,不以学生的最后中长跑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而是要多方面建立评价体系。比如将评价体系指标分成长跑技巧、心理素质这样的多个参考项目,让学生感觉到只要自己在中长跑教学中用心学习,每一滴进步都会被教师认可。

  四、小结

  总体而言,在技工教育类学校中长跑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中长跑训练时间有限。在具体中长跑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成枯燥单调的中长跑学习任务,在轻松、多样化的教学中,让学生能自然、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阳福文 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0

  一、建立网络资源,表现中职学习的知识集中性

  中职教学与其他教学有较大区别,他们在知识层面和应用力度方面都不同。因为中职教育是对工作技能的专门教学,其针对性强,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是非常单一化的、集中化的、有力度的教学。这就意味着中职学生要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要了解全面。而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大体现就是建立职业的信息库,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个信息库需要由专人负责,及时对职业信息做更新。而传统的信息收集方法不具有更新快、储量大这一特点。建立信息化的教学,学生能从固定的网站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能让自己一直走在职业教育的前端,保证自己所学的先进行和实用性。

  二、信息普遍化教学,教学信息化使受教者和社会多维接触

  信息化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上的信息,无论是自己职业的相关信息还是社会新闻。因为人处在社会中,和社会上的各个角色相互接触,这样就一定要有社会意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信息化的社会就要求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状态,要和社会进行多维、多角度的接触。信息化的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动态,让他们即使身在学校,也同样能关注到更多的社会新闻和消息。如今的职业教学已经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将学生圈在一个学校里面单纯地学习知识。职业教学应当具有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有互动性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同本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还能同其他学校,甚至是同行之间相互沟通。这样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行业技能,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有了这样一个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小到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职业水平,大到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该行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和信息技术挂钩,推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职业信息相互沟通,教学信息化使得受教者有更多的获取信息途径

  闭门造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行不通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也要求教学必须信息化和公开化。因为受教者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会直接走向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大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他们只是凭借自己在学校内学到的知识很难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甚至学到的相关的职业知识也只会是落后而无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教学的信息化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信息化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即使走出校门,也可以从网络等各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真正实践“学无止境”这句话。

  四、职业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

  职业教育虽然能够提高成人的工作水平,但是在此期间却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很多人不想去或是不敢去进行职业培训的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窘境,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打破了这一僵局。信息化即教学的虚拟化,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自己家,用一台电脑和网络就可以进行职业培训。这样不仅放宽了学习的时间、地点,还能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自主化的学习。而且因为目前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能够涵盖,或者是一个工作岗位需要好几种职业的能力。这样一来,有了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所需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和自己所学的深度。利用统一化的考试,实现监督和统一的评价,有利于纯化职业市场,体现竞争的公平性。总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远见和深度的一项任务,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改革,更是我国工作者素质的一个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1

  摘 要:笔者立足于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方向,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做出分析,从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依据及影响三个方面来对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级体系进行说明与研究。

  关键词:指标构成;依据;影响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又被称为“技术型”的教育,这是基于它的主要教育课程设置和最终评价体系所决定的。而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同于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培养性,同时职业培养性也是学生评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职业的实践能力。职业的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对这个职业的适应度,即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对于和本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是否能很快进入工作的模式,是否能尽快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都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所必须历经的阶段。现在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或者说这种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优势。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主要培训的就是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也就是技术性能力,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

  2.社会的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就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在学校,专业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社会的适应能力,无论哪行哪业都是实践出经验,经验就是在这个社会的重要“行驶证”。在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今天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明天就在社会上进行实践,而且最终期末考核的时候,专业课和实践课成绩各占一半,这都是职业能力导向高校的特点,也是这类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二、评价体系的依据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依据于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社会上对紧缺人才的需要,就是这两点决定了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标准和评价设置。

  1.学校的办学宗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与现代社会的职业能力相挂钩,实现人才向社会全面的输送,体现学校的培养能力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常说,有的学校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建筑设计师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机械制造师的地方,各个专业导向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些就体现了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

  2.社会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总是不定时、不定期、不定量的,无法去预测对于人才需要的准确指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人才需要重点做出基本趋势的推断,根据政策、法规、新闻,预测社会人才的需要方向,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在政策这一方面就占了绝对的优势。高等教育是社会储备人才的摇篮,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更是社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往往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并且在社会的实践中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所以这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会经常更新,更新的主要来源就是社会人才的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认清社会人才需要的方向,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有精确地定位。专业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永远是最重要,所以社会人才的需要成为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评价体系的影响

  1.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主要影响就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评价体系里,学生可以看到自己专业能力成长的阶段和程度,对于这个专业的适应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评价体系带给学生的重要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重要信息,针对自己的不足和能力不够的地方重新建构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这个评价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适应性做出判断。

  2.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储备了资源。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场所,没有人天生就对某一个专业有经验,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才实现的,那么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就是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进行培训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最后的专业精英。一旦社会相关方面的人才出现紧缺,可以直接将学生由学校送到工作场所,不需要学生在人才招聘市场摸索,节省了学生和人才需要公司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实现了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直接人才输送,也为学生的工作和学校的评价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2

  信息化发展是国家的一大发展趋势,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大突破性理念,它对于优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因为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课程的独特性,导致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热点。以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

  职业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学理念,这也给受教育者好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其主要方向是以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实际作业能力为主。所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就要以增加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使用改变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大胆突破,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并且在改革中使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改革成果。本文就对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化技术的应用做出一些研究。

  一、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掌握信息技术,也是未来公民和任何职业的基本生活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设计中涉及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与普通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教学内容是表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有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大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维修等通过传统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硬件保障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机房和实训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教学资源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信息时代,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生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以及日常看不到或拍不到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得到理解和感知。通过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对一些不能实际操作的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获得传统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广泛,随着后示范校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都将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对象的变化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喜欢体验式学习,喜欢观看有意思的动画和视频,不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学习方式上,已不满足于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和看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环顾课堂,我们会遗憾的发现学生上课很少带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更加多样,这也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吸引学生回归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二、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步骤

  俗话说,教无定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唯一固定的方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是有一些步骤可以参考的。

  (一)收集软硬件教学资源

  收集整理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老师开发的资源,不一定每一个资源都亲自开发,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即使参加大赛,也可以选择已有资源,但要注明。若现有资源不足,或满足不了要求,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开发。

  (二)根据课程类型选择教学环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当课程类型确定后,就可以确定教学场所,如专业课程可能在实训中心,体育课可能在体育场,计算机类课程可能在机房,还有一些理论课程在多媒体教师等。确定好教学场地,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要选择相对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要合理。我们不能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体育课选在教室上,也不能在为了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化,让学生来回在操场和教室穿梭。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信息化,却是不合理的、经不起推敲的。

  (三)分析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模式的适应性,学习的兴趣点,关注点,对学习的参与习惯,参与度,参与形式等。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四)根据教学内容,判定教学设计类型。

  通过教学内容来确定课程的类型,按课型一般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不同类型,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课,语文课与体育课差别也很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手段是不同的。

  (五)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确定重点难点,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化解,确定信息化的类型。

  (六)确定教学策略并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有多种,如理实一体化策略、做中学做中教策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跟进策略等等。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两种即可,不宜过多。

  一般除了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许多知识点、技巧点、技术点、能力点、互动点、考核点、演示点等等,分析这点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加入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练习技能,拓展视野、参与互动、激发兴趣、考核评价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数字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课前预习;利用数字资源和投影设备,进行重点内容引入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耳麦、QQ群、论坛、微信等交流,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评价软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游戏软件等,进行课堂或课后练习、训练的设计;利用拍照、视频录像,进行现场评价和示范操作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等进行个性化浏览学习资源设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点,绝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课程,或一门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哪些需要,借助何种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比例如何,都是要在教学设计之初进行分析论证的。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就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谈几点建议。

  (一)统一管理,通盘考虑全院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院校各部门开发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缺少一个专门机构对全院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系统零散,生命周期短,降低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统一布局,科学管理,分布实施,把这些功能分散的系统集中到一个独立平台,整体构建和应用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综合环境。

  (二)信息化手段用来解决教学中的中重难点问题

  信息化手段一般用来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这点比较好理解,尤其是投入很高的信息化手段,我们一般不会花很大力气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始终牢记,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强化评价环节,优化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良莠不均。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评价环节,强调建设,重视评价。制定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涵盖课件建设、精品课资源建设。把优质的资源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出来,学习推广。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给予评价,并给予奖励。

  (四)信息化的使用一定是必要的、恰当的、合理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记,信息化教学设计绝不是多媒体素材的堆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在选择何种信息化手段时,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宁可不用,否则可能会显得牵强。此外,应选择能够充分表现该段教学设计对象的最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不是越先进或越贵越好。当然,如果两种媒体都可选,那就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体现先进性。

  (五)更新高校教师的理念,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日常讲授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不容易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体纵深层面来领会知识点。把教师传统的教书过程发展设计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师辅导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教育,摒弃了复杂理论知识的推导,强调知识的经验积累,通过信息化辅助教学就能够更容易的实现教学目标。

  (六)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建设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课题,对于从教人员是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创新,还是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观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没有了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再提高,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标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职业院校热衷购买实训设备,上项目,实训室和实训资源在建成之后无后期跟进、后期维护。所以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来全局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七)信息化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化应立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些都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实体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帮助学生去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八)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建立鼓励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以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比赛。全方位提供教师参加先进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机会,根据每位教师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和方案,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确保教师熟悉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掌握各教学平台的功能。鼓励教师从事信息化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学院的信息化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将教育技术作用全面的融入到教学管理和实践中。

  结束语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支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质量。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内部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3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融入城镇化进程,他们没有返乡务农的意愿;追求融入现代化进程,更愿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员,享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可是在他们身上却面临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调研,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没有务农经历,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为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可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又将如何融入到这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探讨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具体有:

  1、政府宣传不够、缺乏政策引导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调研了解,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收到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参加的职业教育培训也比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传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外打工,经济基础较差,很少考虑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宣传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农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导和落实的,作为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必须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们,让他们看到职业教育对他们未来的收入影响,只有这样在政府的宣传下,在政策的激励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走进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

  2、职业教育不接地气,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考虑最多的问题,不是学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会获得多少收益,作为职业教育,让他们体会到了吗?让他们感受到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呢!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让他们学会挣钱的本领,而进行职业教育,就应该农民工们看到让门想要的技术,让他们看到通过职业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过这种直观的说法,只希望让大家明白,新生代农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很多职业教育不接地气,既然要服务新生代农民工,那么专业设置就应该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需求,职业教育开设航空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轮船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空乘专业等,可是多少农民工能用得上。农民工需要的很多职业教育给不了,那么又怎样让他们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呢!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企业经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限,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没有吸引性。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到具体的应用技能,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这些华而不实的教育,无法实现新生带农民工的预期目标,当然也就影响了新生带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设进程,如何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团队调研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补偿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都远离家乡,为了赚钱而四处奔波,没有经历和资本参与职业教育,这将极大的影响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那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流入本市农民工职业教育补偿政策,通过政策补偿,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各种福利,让他们看到融入城镇的希望。通过这种职业教育补偿政策,让这部分流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热情的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这部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落户城市,肩负起城市建设的任务。

  2、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职业认证的方式,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化建设的技术工人阶层。职业资格的认证,让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自身的社会地位通过职业教育,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通过提升职业资格的技术含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水平。

  3、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新生代农民工是一只涌入城市的强大队伍,必须要将尽快的将他们进行转化,转化成城市的建设者。必须要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他们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就开设哪方面的课程,确保他们快速提升自我。与此同时,要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要符合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师资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谁开发的课程受欢迎就采纳谁的课程,哪位教师受到的评价高,就让谁参与。政府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质量。

  4、建立企业宣传与教育责任制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单位,只要存在新生代农名工,就要进行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参与职业教育。监管部门要定期了解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情况,企业要承担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责任,对没有承担起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宣传的企业,要进行追责。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一个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实时都有职业教育,时时都能够参与职业教育。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我们要动用一切力量,让他们转变观念,我们要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让他们快速提升生活品质,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4

  从不同学者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解释来看,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目前还缺乏较为规范统一的认识,对其概念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要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就必须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规范化界定。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协调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的关系,以保障职业院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人们所制定的社会各方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理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就是指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以及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所制定的协调城乡职业院校利益关系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理解这一制度还要明确两点: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是为解放和发展城乡职教生产力服务的;另一方面,是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服务的,以推进城乡职教资源的交叉互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现状

  (一)制度固态化严重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不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农民的增收,关系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与城乡统筹发展脱节,脱离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背离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思想。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担负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职责,使其掌握一定职业技术,顺利转移就业;此外,职业教育还要担负起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技能,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办学机制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城乡统筹发展缺乏来自农民自身的推动力。

  2.职业教育制度僵化,缺乏灵活性

  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分配利益,维持和稳定现有秩序,协调各方利益,调解冲突[6]。职业教育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不管是在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在社会环境、发展战略机遇上都存在差异,不能适应统一的制度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没有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整齐划一的制度供给模式不利于在实质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但受到旧有制度的约束,致使当地的优势得不到切实发挥;而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则达不到制度要求的发展水平,办学条件落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操作基地和实习设备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制度供给不足

  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制度的保驾护航,职业教育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制度的保障。并且制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制定是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精、尖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然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制定相适应的制度。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立法制度、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办学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市场调节机制方面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较少,办学制度不够灵活,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教育经费投入制度不够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投入监督机制。这些关键领域的制度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面尤为欠缺。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一的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的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而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知识的新型农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没有制度保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就需要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以及企业参与办学等各方面加强制度供给。

  (三)制度供给不平衡

  1.职业教育制度供给存在城乡差别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深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也带有城乡二元特色。与农村职业教育相比,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具备更多的优势条件,首先,办学条件方面,城市职业教育在优势制度的保障下,拥有先进的实践操作基地,与企业联系也更为紧密,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职业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操作基地,参与办学的企业也很少。其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多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广泛,主要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参与办学的企业投资、社会民间组织的赞助等;而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绝大多数是靠政府的教育拨款,其他方面的来源则很少,再加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本来就起点低,需要教育经费开支的地方很多,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城乡供给不平衡,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相差甚远,也就谈不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城市偏向性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就业就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就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就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就不平等,依次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环路。”罗伯特达尔也认为:“不平等来源于制度的偏狭,一种是制度排斥,另一种是利用制度来制造不平等。”[7]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城市偏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优先发展城市,农村支持城市发展,集中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等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城市偏向性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设计时忽略了城乡之间在教育发展环境、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异,基本上以城市教育和工业发展需求作为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标准,难以发展出具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更难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偏向型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或设计中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建议

  (一)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要扭转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滞后的局面,有效的制度设计非常必要。制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原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同样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8]。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秉承公平正义、和谐的原则,并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制度体系,对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

  1.公平原则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承载着一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写道:“在制度设计中首要价值就是公平正义,犹如真理是思想折射的首要价值一样。”[9]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然而,我国城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效率优先政策的影响,并且这种效率优先政策逐步被放大,其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善这一局面,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益和自我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也能为农村居民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国外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给予人们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时,要牢牢抓住制度设计的公平性,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2.和谐原则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辩证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以及共同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必须遵守和谐原则,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环境的基本准则。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以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交叉融合和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城乡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目的还在于尽快改变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制度性落差[10],加快和谐教育制度格局的构建。

  3.系统原则

  设计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政府与职业学校之间的沟通配合,还要充分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历史节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关起门搞制度设计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将城乡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内外部条件结合起来[11]。同时,也要求在理论视野上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并且在实践层面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制度设计。制度系统涵盖理念、对象、规则和载体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12]。制度设计中的理念要素代表的是对所设计出的制度进行的价值期许和定位,不同价值理念定位下所创设的制度体现出不同的性质。对象是指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对制度进行的范围指向,也是对制度所涉及的范围、领域进行界定和划分。规则代表的是制度的具体内容,由一系列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等组成。载体指的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法律条文、规章以及正式制度。这四个要素在制度设计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各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需要对制度要素进行系统性把握,以保证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着力点

  1.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巨著《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基本公约不仅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的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13]制度作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城乡居民平等享受职业教育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失衡现状,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进行设计时,要明确城乡职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着眼于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14]。明确了制度设计的目标方向后,就要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结构。首先,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树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域理念,在统筹城乡职教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其次,在市域范围内,要切实根据中央教育部门制定的制度建设架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落实对城乡职业教育管理的政策一致性。最后,在县域范围内,要畅通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通道,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补偿性政策所对应的制度安排,实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层制度设计目标。

  2.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性

  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利益间的协调性,这里所说利益协调性主要是指设计出的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社会制度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同时也是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的准绳,职业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设计也包含了一定利益阶层的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其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中,在强调公共教育利益的同时,还应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这里的各方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城乡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师生之间以及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城乡之间以及城乡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到国家对教育投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职业院校与师生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协调;职业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如果这些基本利益关系在制度设计中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必须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能力建设。

  3.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

  这里的双向性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具体包括师资、教学资源、信息以及资金等要素在城乡职校间的流动。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化,即城市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以及师资资源的不均等化。具体到教育类别角度,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中也表现出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职业教育学校规模优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师资配备以及教学基础设施优于农村,使得城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整体上都优于农村。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城市与农村统一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可以适当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制度倾斜。在前期阶段,职业教育要素的流动以从城市到农村为主,当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双向交流就进入正常、有序、均衡、互补的质态,使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实现“城乡共建、城乡互补、城乡共享”。

  4.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协同性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由于长期受到原有重城轻农政策的影响,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远快于农村,如在制度层面不加以干涉,这种差距还会持续加大。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二者发展的协同性,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协同化发展,不是暂停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等待农村职业教育的追赶,当然也不是单一地理解为城市支持农村或者说农村依附于城市。相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城乡职校携手共同发展、共生共荣。同时,也要认识到城乡职业院校在原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还需要适当的差别对待。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很大原因是过去几十年间重城轻农的历史“欠账”问题,所以要加快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性制度,弥合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制度设计是价值层面最为根本的保障。与此同时,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统一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制度设计向农村倾斜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逐步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制度和体制壁垒,构建一个城乡职业教育和谐共生的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20xx.4.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通用)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职业教育的调研报告05-01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04-13

职业教育心得体会01-22

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总结05-21

中等职业教育心得建议05-12

职业教育的心得体会05-15

职业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