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1
十月二十九日,我们组织了有关人员,到市职业教育中心,对该校近几年办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察看了教学秩序、教师和学生管理秩序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全体领导干部进行座谈讨论,详细听取了校级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办学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5平方米,教职工225名,教师188名,34个教学班,1200名在校生。学校主要面向第三产业设置了计算机、服装、烹饪、旅游、财会、电子电工、汽车维修、商贸等8个专业。其中,计算机、服装两专业为青岛市骨干专业。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文化课教学为基础,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抓住专业技能训练和对口高职升学两个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搭建立体化联合办学网络,实现了“招生、培训、实习、专业人才交流”一体化,为学生开辟了优质就业、高职升学、自主创业、出国研修四条成才渠道,合格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学校贯彻“科研兴校”方针,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科研协作课题两个,独立承担省级科研课题一个,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高职对口升学工作一直走在青岛市前列,XX年以来,向高等院校输送学生2300多名,高考达线率一直保持95%以上,有160多名考生达本科线,本科达线率和达线总数均列青岛市百余所学校之首, 高考经验在青岛市推广。
学校注重加强德育工作。树立了德育为首的观念和意识,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比较完备,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措施得力,重视班主任队伍的校本培训,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德育系列活动。
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新形势,勇于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办学新形式,采取工读结合、高职套读、校企联合、校社联合等多种办学形式,使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达到有机结合,办学路子越走越宽广。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生学习素质的构成与培养研究》实验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国情教育》、《现代教育》、《职教论坛》等十多家报刊和新闻媒体都先后报道过学校办学经验。
二、学校今后发展方向
1、办学规模:
在积极稳妥发展、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到XX年秋季开学,学生班额达到60个,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000人,今后根据我市生源情况逐年增加,5年时间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300人以上,在校教职工(在编)人数达到260人以上。
2、专业设置:
学校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自1992年以来,先后停办了预备役、保安、法律文秘、美术、数控和电气焊等专业,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就业前景逐渐暗淡,从业待遇低,用人市场缩少。二是专业与对口升学不能对接,满足不了学生高层次就业需要。三是专业与市内其它学校重复,为避免不良竞争,主动停办。鉴于上述原因,学校今后3-5年,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开设和发展:计算机专业、服装专业、烹饪专业、旅游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商贸专业,共八大专业。
服装和烹饪专业是学校的“老字号”专业。服装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不仅办得早,学校师资力量强,而且人才市场需求量也大,毕业生对口升学前景也好。从明年开始,招生力争保持在4个班以上。烹饪专业不仅办得早,且是全市唯一专业,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和归并为餐旅专业后的对口升学前景都看好。从明年开始,力争保持年招生2-3个班。
计算机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该专业办得早,规模大,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不断加大,同时,对专业办学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校发展该专业的思路是:强化专业资源配备,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公用性;优化教学资源,设置相关子专业,强化专业性。力争明年招生4个班,200人。XX年达到6个班。
旅游专业是近几年学校重点发展的一个专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口升学前景好。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3个班。
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口升学前景好,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配备强,也是近几年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4个班。
汽车维修专业是学校近年和今后几年重点发展的专业。去年以来,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校投资780万元,建设汽车实训中心,对专业发展将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4个班以上。
财会和商贸专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发展的思路确定为:紧紧依托计算机专业,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结合两个专业的特点,逐步实现两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嫁接,向财会信息化和电子商贸专业过度。从明年开始,两专业分别力争保持年招生2—3个班。
3、硬件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现状,明年内部教学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汽修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明年新学期开学,完成计算机更新换代。外部设施主攻方向是汽修专业,明年年内完成汽修专业实训中心内部设施建设。XX年开始主要加强电子电工、旅游等专业建设。力争5年内有60%的专业内部设施达到青岛市骨干专业标准要求。
4、办学体制:
继续坚持自主办学为主,广开联合办学渠道,走多形式、多层次,上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横联企业、行业的内涵发展的路子。采取工读结合、高职套读、校企联合、校社联合等形式,学历教育、长短期社会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出国研修培训等多层次教育并重,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技术力量、调动各界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盘活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校规模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5、基地建设:
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坚持走内外并重,教练结合的发展路子。今年开始,着力建设校办服装厂,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力量,建成能容纳100多名学生的半工半读的校内实习基地。XX年吸纳社会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管理人才,与学校共同办起能容纳150名学生实训和年培训800人次的“汽修专业实训中心”。烹饪和旅游专业,在充分利用学校宾馆实习的同时,重点在青岛巩固和扩大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其他各专业逐步建立2—3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6、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局总体要求,通过落实“六讲三评”、定期考核考察和培训、加强监督监察、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等措施,建立一支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学习、讲奉献、讲廉洁、特别懂管理、特别能战斗,结构合理、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构成,文化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主要通过教体局给予调配,专业实践老师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可聘用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充实进来,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按照市局总体要求,通过落实“八比四评”、能力业绩考评、定期培训等措施,打造一支纪律和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作风硬、有奉献精神、工作质量高、业绩优秀、结构合理、后劲充足的教师队伍。3-5年内,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高级职称占2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50%,获高、中级资格证专业教师达100%。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争取专任教师中的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
7、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坚持科研引路,全面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业绩档案管理和学分制管理,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积极性,继续保持教学质量市内领先,对口高职升学青岛市领先的`优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并重,就业教育要技能训练与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并重,升学教育也要把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学生管理。全面贯彻落实“为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管理理念,从培养学生说话、动手、合作、互助、礼仪等基本素质能力入手,针对90后学生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德育活动,通过调动班主任积极性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等方法,把学生管理水平提高到全市最高水平。
三、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师资力量。目前学校上课教师137名,其中兼课干部20名,兼课教师11名,因工作对外借调11名。教师人均周课时(含自习辅导)14.3节,按照学校发展规划,明年数学、语文、英语教师各缺口5名以上,专业课教师缺口更大,实习指导教师奇缺。
(二)教学设备。目前计算机、服装、烹饪等主打专业教学设备落后陈旧,严重影响教学和技能实训,急需更新换代。图书馆与阅览室的建设,需要不断扩大电子阅读的规模,提高阅览信息化程度。
(三)教师评价。市局缺乏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制约和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前些年实施的对口高考、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对调动教师积极性非常有效,由于奖励不兑现,落实不到位,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建议主管部门兑现前几年的奖励,修订教学评价办法、奖励办法。
(四)实训经费。由于学生实习实训经费来源无保障,严重影响技能教学质量。建议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实习经费保障机制。
(五)专业设置。目前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仍存在重复现象,建议主管部门尽快统筹解决,消除学校间不良竞争。
四、实现发展几项措施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盘活社会各类资源,保障资金投入。
1、抢抓当前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批专业人才这一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极寻求国家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争引项目、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投入、企业合作、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回报等形式,盘活资金来源,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学校规划目标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
对现有专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进行科学规划调整,形成服装、烹饪、计算机、旅游、财会、电子电工、汽车维修、商贸等八大专业体系。按照骨干专业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建设和管理,使财会、电子电工等专业达到骨干专业标准。充分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学校各专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1、按照教体局领导干部“六讲三评”标准要求,建设一支观念先进、业务精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具备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能力的干部队伍。
2、加快教师队伍培养步伐,深化名师工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坚定、作风端正、乐于奉献、业务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跨学科、跨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提高教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实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自己的名牌教师队伍。
(四)优化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
1、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成立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层领导竞聘上岗制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
3、建立和修订各类管理制度,完善考评和奖励制度。奖励政策向班主任、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向创造性工作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4、提高领导干部、教职员工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促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深化办学体制和模式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积极探索校校联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机制,从制度上探索职业教育企业化管理理念,探索开放办学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联合办学的辐射面,提高联合办学的层次,在充分挖掘本地优质生源的同时,加强与西部、西北乃至全国各地的联系,扩大招生规模,开展师资交流。到XX年与5所以上高校联合办学,使骨干专业的联办率达到100%,非骨干专业联办率达到70%以上。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2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月底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冯淑仙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召开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情况汇报会,赴定海、普陀、岱山三个县区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浙江海洋学院、国际海运学院、舟职技校(技师学院)等7所院校和部分培训机构、生产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并赴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进行学习交流。其间还按照全国、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和常委会对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专项视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服务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提升质量,积极构建海洋特色的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1、职教体系逐步完善。
高等职教资源进一步扩大。根据新区建设的需要,在已有1所高职院校(国际海运学院)的基础上,又创办了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和舟山技师学院(筹);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整合。全市18所中职(技工)学校整合为7所,办学规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专业设置更加贴近产业结构,构建了船舶修造、航运驾轮、机电制造、港口物流、文化旅游等5大类专业群。目前全市中职学校涉海类专业在校生比例达到87.7%,93%的毕业生直接服务舟山地方经济,职业教育对新区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20xx年以来,我市启动了职业教育“五大校建工程”(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舟山技师学院〈筹〉、舟山航海学校搬迁、岱山职业技术学校、普陀职教中心),投资总额达8.93亿元,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其中20xx年我市职业教育投入共计4.93亿元,占全市教育总投入的14.68%,比20xx年增加6.23%;20xx年市本级教育附加费的71.37%用于职业教育。待所有项目完成后,我市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实施了中职课程改革,优化重构课程体系,深化学生技能培养新机制。由舟山航海学校承担的船舶驾驶专业教学标准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舟职技校承担的船舶修造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已成为同类专业的全省标准。以技能比赛为载体,提升师生的技能水平。近几年来,在各类技能比赛中,高职院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多项,其中一等奖10多项。中职学校的数控加工等项目在省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其中机械装配项目20xx年首次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比赛,并获铜牌。加强精品建设,全市中职学校中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2所,国家级重点职校4所;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高职院校的航海、轮机等3个专业被认定为省优势和特色专业。
4、社会培训惠及民生。
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渔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基本做到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去年市本级购买培训服务投入资金约1126万元,全面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服务民生成效明显。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社会培训人数逐年递增,去年培训人数达到七万余人次。20xx年,全市各部门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2000余人次、渔业船员11800余人次、渔农民21000余人次;新增渔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340名,转移就业人数3726名。
二、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五个“难”:
1、观念改变难。
长期以来,受传统“升学观”、“择业观”的影响和政策导向的因素,职业教育的实际地位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就当前就业主渠道而言,学历仍是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学历“低人一等”。二是上升通道窄。虽然近些年,通过“3+2”、五年一贯制等途径,中、高职相互衔接有了较大改观,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通道依然不畅。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由于体制的原因,技师学院毕业生得不到大专文凭,还需要通过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三是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用工对职业资质不重视,法律规定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使用缺乏刚性监督,职工培训没有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
2、队伍建设难。
一是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人才缺乏,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引进困难。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区建设的推进,院校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需要随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这与现行固化的编制、师资和用人模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三是院校社会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与当前绩效工资政策之间产生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
3、涉海专业保持难。
受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影响,人口红利减少,现在我市中职招生量不到3000人,高职院校本地生源不足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一,这对于涉海类紧缺艰苦专业(航海、轮机、海洋工程类专业等)影响尤为突出,加上行业周期的影响,学生对此类专业的报考意愿大大下降,一些涉海特色专业比如海洋捕捞、水产加工等传统专业因招不到学生已经停办。同时,作为渔业大市,又是国家远洋捕捞基地,我市有大小海洋捕捞渔船近万艘(远洋渔船400余艘),下海渔民近10万人,文化水平大多数在初中以下,但我市缺乏开展渔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来劳力和外籍远洋船员的培训缺乏条件保障,工作难度大。
4、校企合作难。
当前校企合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企业冷。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教师实践,需要配备熟练技术骨干进行专门指导,生产业务的质量和进度由此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再则政府对实习企业尚无相关鼓励和优惠政策,所以多数企业积极性不高。
5、公共平台建设难。
一是由于场地、资金等原因,人口密集的城区缺乏职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职业培训的基础保障以及群众就近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需求。二是我市目前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运营困难多。
三、几点建议
1、转变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职业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要求具有重大而特殊的作用。要站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高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于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新区建设创新驱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要立足顶层设计,突出政策引导,消除学历歧视,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流动通道,提升职业教育地位。要加大宣传引导,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升学观”、“择业观”、“人才观”,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2、加强统筹,整合优化资源。
要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全域统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和专业建设指导,落实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具体要抓好三个方面统筹:
一是统筹办学资源。要围绕新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通过合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进一步优化全市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要继续加大“五大校建工程”推进力度,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发展。
二是统筹培训资源。加强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岗位培训、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统筹发展、协同合作,搭建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教育主体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
三是统筹经费保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统筹机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落实相关规定,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有机统筹就业、扶贫、技改、人才等培训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完善政策,激发办学活力。
一要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花大力气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制定职业院校实行更加灵活的编制、薪酬和用人政策,使职教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能随着产业发展进行灵活的动态调整,缓解目前社会培训任务与绩效工资制度之间的矛盾。
二要创新职教与普教融通机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要鼓励校企合作,探索学校、行业、企业的集团化办学途径。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激励措施,对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支出给予合理补偿,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训人才。四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让终身教育培训“社会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终身学习需求。
4、突出重点,强化“海”字特色。
一要扶持涉海特色专业。政府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对涉海专业的公共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师资培养等进行倾斜扶持。
二要出台鼓励学生报考高职院校航海、轮机等海上艰苦紧缺专业的政策,保证涉海专业的生源。积极向省里反映,争取给海上艰苦专业享受农业类学生的免学费政策。
三要加强海洋捕捞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培训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围绕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在舟山早日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国内领先的远洋渔业人才的培训服务中心。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3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xx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xx民族职业技术学院(xx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5.5%。
20xx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xx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xx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xx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xx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xx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xx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xx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xx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3、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4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自20xx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调研。县人大执法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殷翠屏的带领下,听取了县劳动局、教育局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实地走访了县职教中心、县恺风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县恺风学校)、县安庆市劳动局技校太湖分校(以下简称劳动技校)、当代学校、中腾驾校等13所职业学校,详细了解职业教育现状;深入到华硕集团、无锡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ALWU)、南京夏普电子有限公司、钜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倍得利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了解职校毕业生工作、生活情况,并就订单培训事项进行商谈,达成了合作意向;趁学生夜晚休息之际,到宿舍看望了部分就业学生,听他们谈感受、提意见,向他们提要求、谈希望。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认真宣传《职业教育法》,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做了大量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在人力资源中心大厅配置了电子显示频和电子触摸频,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宣传《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全县各中学以 中考前学情分析为契机,组织毕业生学习《职业教育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升学目标,引导学生报考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各职业学校每年集中时间、精力深入学校、农户宣传《职业教育法》,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县恺风学校、当代学校建立了网站,利用现代传媒把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县外、省外,既宣传了《职业教育法》,又展示了本校职业教育风采。
2、改革办学模式,多元化投入的职业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县政府及职教主管部门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之契机,以市场需要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发展我县职业教育,在做大做强公办职校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据统计,县教育局管理的职业学校2所,县劳保局管理的职业学校7所,县交通局管理的驾校3所,县卫生局、团县委主办的职校各1所,县委党校、县图书馆等单位常年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基本形成了多元化投入、公办民办一齐上的职业教育格局。
公办职校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xx年县职教中心招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人,达1168人;同年通过省专家组评估,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xx年县政府决定筹措资金2500万元,实施“县职教中心东迁”,该校又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县劳动技校是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太湖县劳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太湖县职业技能鉴定站合署办公,集培训、鉴定、就业为一体,开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10个专业,举办了计算机操作、机械操作等20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班,毕业生和结业学员累计达1万余人;20xx年该校被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为“皖西南城乡劳动力培训安置基地”国债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将成为我县职业教育新亮点。
民办职校初具规模,成为我县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恺风职业技术学校(原为太湖计算机学校)自创办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三迁校址,现已建成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文明舒适的新校园,一所占地面积125亩、建筑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的民办职业学校耸立在高速公路南端。该校正在申报市级和省级中等重点职业学校,成为省、市民办教育窗口示范学校。太湖当代职业培训学校成立于20xx年5月,是黄山市当代职业培训学校投资创办、经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职业教育学校,现已成功地向宁波、杭州、苏州、上海、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近百名机械、电子专业技术人才。中腾驾校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涌现了一批职教能人。县社会就业局局长(兼县劳动技校校长)姚宗生、县恺风学校校长张怀宇、县职教中心生产实训处主任章旺杰等为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姚宗生受命于1985年,白手起家,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走出了一条集培训、就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劳动职业教育新路子。为做大做强恺风学校,出资人张怀宇同志公开向社会承诺,“放弃合理回报”,将学校的全部收入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为架设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数年来,章旺杰单枪匹马跑就业,摆脱了学生就业难。
3、改革教学模式,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满足职业教育需要。各校采取聘用等方式,配备了专、兼职老师,确保正常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初步统计,仅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职业学校教师311人,其中专职教师256人,兼职教师55人。县恺风学校、当代学校选聘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厂老师傅担任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加强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县职教中心、恺风学校建立了教学督导组、学科教研组,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步入了规范化轨道。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县恺风学校成功承办了20xx年“恺风杯”安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
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确保学以致用。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目前,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农学、电子工程、机电工程、涉外文秘、汽车维修、工艺美术、旅游宾馆服务、电脑财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并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入教程。县恺风学校还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20xx年机电、电子专业扩班,增设汽车维修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由4个班减为2个班。
突出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坚持实训教学。部分学校有自己的实训教室、实训车间,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县恺风学校曾组织三个班200名学生到广东省惠州市两个公司进行“专业与工厂环境”实训,学生的实训表现,得到企业生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该校通过融资,投入资金500万元建立实训工厂,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县当代学校投入数万元添置了620、616、618车床及多功能钻铣床等设备,建立学校实训车间,满足了电子和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中腾驾校、爱民驾校投入数百万元配置了教练车、汽车万能实验室、高级驾驶模拟操纵台等实训教学设备,符合部颁“433”二级驾校行业标准。其次,坚持毕业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除驾校以及短期培训班外,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制为二年或三年,其中实习时间为一年。实习期间,注重培养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服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企业还发放额度不等的实习工资。再次,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实施人性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职校学生大部分为未升入高中的中学生,部分学生贪玩、自控力弱,文化基础知识差,健康的情操尚未养成;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经常骚扰学校,对学生健康情操的养成构成潜在的威胁。为此,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从严治校,为学生安心读书营造良好的环境。恺风学校曾有一学生,性情顽劣,江湖义气重,家长无奈。在封闭式管理的校园中,老师谆谆教诲,该生彻底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气,并通过竞选先后担任学校学生会副主席、主席,现就业于奇瑞汽车集团,成为业务骨干。不少学校还摸索出独具特色的管理经验。恺风学校实行“教”“管”分开,从退伍军人中择优聘用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师只负责教学,其管理经验被上级部门交流推广。县当代学校安排专职教师管理学生零花钱,指导学生有计划、合理花钱,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4、强化就业服务,维护学生就业权益
拓展就业空间,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广州、深圳、芜湖等地数十家知名企业,如台资企业华硕电脑集团(苏州)、富士康集团、钜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倍得利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日资企业无锡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荷资企业夏利浦公司,国资企业联想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中日合资企业南京夏普公司等知名企业已成为我县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基地。县当代学校在新生入学之际,就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就业培训合同》,并经县公证处公证,将学生就业作为校方的法定义务。县职教中心在抓好学生对口升学的基础上,确保未能对口升学、又有就业要求的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残疾人也不例外。县恺风学校与众多的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还同华硕电脑集团(苏州)、无锡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达成了订单培训意向,毕业生就业由其“包销”。
强化跟踪服务,维护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职校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就业市场的开拓、就业学生的管理,并在就业学生相对集中的深圳、南京等地设立就业指导机构,或委托当地的劳动中介组织,定期深入到就业企业和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劳动技校将就业跟踪服务中了解到的就业实况制成录象带,在年度学生家长见面会上播放,真正实现学生就业工作“家长放心,学校宽心,社会省心”。为克服人手不足的矛盾,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县职教中心和县恺风学校密切合作,就业服务不分你我,并在就业学生相对集中地域共同设立就业办事机构,资源共享。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法》的宣传贯彻力度还不够
县教育主管部门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摆上同等的位置;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升学无望后的无奈选择”,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学校热衷于对口升学率,偏离了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
2、技能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部分学校没有自己的实训场所,双师型教师不足,严重制约了技能教学的开展。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多数是从普高改行,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延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的传统教育方式,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训,仅在就业前安排一个星期的培训,结果是“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践能力差”。在与部分毕业于县职教中心的就业学生座谈时,他们感慨地说,“实习期间,我们的技能操作表现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不是我们主观不努力,头脑比别人笨,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技能训练”。部分企业负责人也反映,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强,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3、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
与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大规模发展对比,我县职业教育水平还不高,布点多、规模小、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除了各种短期培训班外,全县职业学校10多所,各校之间生源恶性竞争日益加剧,招生成本不断上升。个别学校追求办学回报最大化,虽办学多年,由于收取的费用没有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到我们实地调研时为止,该校的学生教室还是自有家庭住房,学生寝室是地下室,没有学生活动场地,存在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有的学校企图借办学之名套取征地等优惠政策。职校管理和主办单位达10余家,相互之间协作不够,各自为政,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4、学生就业仍在低水平徘徊
由于职校毕业生学历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大多数学生还是低水平就业,短期性、季节性、临时性仍不同程度存在。订单培训进展缓慢,学校还得为学生就业四处奔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进入知名企业就业,学生还得暗暗向企业人事主管缴纳200元--500元不等的费用。男生就业难已成为职业学生就业的新难题,不少学校只得以男女“搭配”为条件推荐就业。
三、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法律。教育主管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拓展宣传深度和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口压力特别是劳动力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的根本途径”。各中学要将《职业教育法》纳入中学生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理性选择”,引导毕业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方式。职业学校要组织师生员工学习《职业教育法》,搞好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把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劳动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法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落实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服务。
2、改革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学校必须打破普教的管理和教学模式。要突破普教的“三处一室”,从招生、教学、安置这个“供、产、销”出发设置机构并赋予职责。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做到“讲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技艺称绝”。要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在“懂”与“会”下功夫。要营造职业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力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接轨,让企业直接参与到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来, 实现职业课程、技能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整合职教资源,做大做强我县职业教育事业
在不新增职教机构的基础上,按科学合理原则对现有职业教育校点布局进行调整。规范办学行为,对片面追求高回报、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管理部门要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明令取缔,决不含糊。整合职教资源,以县职教中心、县劳动技校、县恺风学校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因地、因校、因市场制宜,强弱协作、强强联合,彻底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突出专业优势,突出规模和效益,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切实解决好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的矛盾,扩大职教规模,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县政府要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和重点专业建设,切实办好公办职业学校。认真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全面落实民办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应该综合考虑民办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对个别办学多年的居家式职业学校应依法征税,对其它职校应严格依照《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通过租赁、置换国有闲置资产等形式改善办学条件,防止借办学之名圈占土地等骗取优惠政策的行为。
5、切实加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
县政府及教育、劳动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培育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对职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力度,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等权益,严禁以介绍就业为名向学生收取就业费用;县人力资源中心要向职校提供全方位就业信息。职校要配齐配强学生就业工作领导班子,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训”,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新的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进行网上“就业推销”,开辟新的求职渠道;培养学生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5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的安排,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教科文卫工委,于月日至日对我县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县教体局、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到县职教中心、县开发区部分企业实地开展走访座谈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二是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人获得省三等奖、人获得市一等奖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三是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年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江南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校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余人,除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再加上外出务工、县外职业学校的'争抢生源,实际进入县内职业学校就读不足人,普职比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年县职教中心和职校两所职校实际招生只有人。同时,随着开发区落户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企业用工在数量上缺口较大,招工难问题开始凸现;另一方面县内职校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到县外占有较大的比例,加上所学专业、课程与企业不能有效对接,人才需求进一步脱节,企业在当地难以招到满意的技能工人。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6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保障”,人才的“引、培、借”中,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获得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县的职业培训机构,基本上覆盖了城区、乡镇和各县办大中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为龙头,多行业、多种类、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网络,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除教育部门举办的职业学校外,我县共有职业培训中心一个,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一个,红楼厨师培训班、机动车修理班和蒙妮坦等美容美发培训班9个,此外在津西、晶品链条、电力、粮食、商业等大企业和系统中,还都设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为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安全教育等提供服务。其中,以津西钢铁集团的职业教育工作抓的最为突出,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由专人专抓职业教育工作;
二是舍得投入,基础设施好。该厂每年都要拿出职工工资总额3000万元的1。5%,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厂内设有能容纳120人的多功能教室和图书室,并由专兼职教师授课,分技术工种、管理人员、后勤处室三大块,常年进行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和素质提高培训。《培训规划》中要求管理人员到20xx年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后勤处室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三是“请进来”,每年都定期邀请河北理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授课。“送出去”每年到同行业、同种类先进厂矿及大专院校带薪脱职学习的达200人以上。“自己办学”,建立总公司、各分厂两级职校,定期培训。“鼓励自学”,专门设有奖学金,凡进修大专、中专班的职工每年分别给予800元、400元的奖励。该厂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达3000人次,这同时也给该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除个别单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抓的较好外,大多数职业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基础设施较差、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多头办学、用非所学、就业难给职业教育带来巨大压力等问题。这都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三、今后打算
1、以《职业教育法》为指针,以《河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办法》为指导,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法在法制化轨道上的'健康发展。
2、规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同时尽最大力量制定鼓励办学的优惠政策,让投资办学人员和参加培训的人员双方受益。
3、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扩大职业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努力减轻就业难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压力。
4、在我局新建的劳动服务综合大楼中,已规划设计出设施齐备、功能多样的职业培训中心教室,迁入后将常年举办锅炉工、电焊工、架子工、起重机操作工、爆破工、电工及企业厂长、经理安全知识等培训活动,我们要努力从自身做起,推动职业教育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培养出大量的、实用的现代化人才。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7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10月上、中旬,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徐光华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体局、人力资源社保局、市总工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实地踏看了市职业中专,走访了两家企业,并赴曹娥街道召开了有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地了解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1.职业教育发展有政策、有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及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政策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保障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实行新兴专业免学费政策,大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制订实施《xx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落实专项发展资金,促进职教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市财政还每年专项投入500-600万元,实行免费和补贴相结合的农民培训政策,切实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
2.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后劲。自XX年,我市启动网点调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发展,现有2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部门办学职校(市总工会办),在校学生近万人,另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7家。其中2所公办职校已发展成为学生数均超4000人,占地均超200亩,实训场所总面积达26300平方米的国家级重点职校。同时,下阶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进两校建设发展,将切实加强校舍、实训基地建设,启动校区二期工程和校舍扩建整修等工程;将控制普高招生人数,推进普职融合,确保职校规模,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这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
3.职业教育发展有特色、有成效。近年来,围绕“让更多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目标,全市职校切实强化职教服务功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上虞实际,围绕企业需求、社会所需,推进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拥有省级示范专业8个,xx市高标准示范专业13个,企业冠名班近50个。毕业学生深受各行各业欢迎,专业对口率超95%,就业率近100%,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同时,大力实施社会培训,加快农民培训转移,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其中全市职校每年就培训企业职工18000名左右。仅XX年,全市就开展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班214期,培训农民12875人。为上虞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困难问题
1.认识还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农门”、“当白领”,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企业和学校联系不够紧、沟通还缺乏,校企协作的范围和规模还不够。可以说,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2.保障还不适应发展。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的持续支撑。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虽然,近年来我市职校教师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但高技能优秀教师尚缺,高学历、高技能名优教师引不进,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始终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职教相关专业的发展。
3.培养还不适应需求。不少职校、培训机构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学历进修、职工培训,面向农村、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但培训以完成任务、拿到证书为目的,广大培训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提升知识能力却成了其次。校企结合、按需培训还大有文章可做。同时,对全日制职校生的培养,也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开发。如何培养高技能、会创新,愿吃苦、能创业的职校生还任重道远。
三、建议意见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引导。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抓产业竞争力的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追踪报道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事例,让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增强参加培训、选择职校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要进一步强化保障,促进持续发展。一要强化组织保障。要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加强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联动力量,建议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发改、财政、人才办、人社、农办、科技、教体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和相应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教体系。二要建立考评制度。市政府要加强对部门、乡镇参与并实施职业教育的专项督导,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等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推行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使用专项审计,督促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三要加大财政投入。要完善财政保障体制,适当提高职教经费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水平。特别是对部门办学的市总工会职校,在收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的同时,在教师工资、办公经费、设备投入、学生公用经费等方面,也应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要加强对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两所职校的支持,及早落实中央奖励资金的地方配套部分。要加快职业中专二期工程实训楼等项目建设,及时落实投资计划,确保及早动工。
3.要进一步推进建设,打造发展平台。要加快规划,启动职教园区建设,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职教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在滨海新城成立专门筹建班子,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大平台。一是易地新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是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绍兴文理学院下属高职学院,现有意根据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建校园、调整专业,并争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做大增量。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协调推进。二是在职教中心基础上设立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筹)。要借鉴江苏经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逐步理顺我市社会培训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头组织的社会培训全部纳入到技师学院(筹),做大培训市场,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筹建公共实训中心。要及早谋划,多元投资,校企互动,建设一个集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为一体,为高职学校、技师学院和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公共实训中心,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交流、保障体系,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格局。
4.要进一步优化措施,提升整体水平。一要创新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适应上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度”,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创办更多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同时推进,积极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长期进修班,为闲散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良好平台的同时,推行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办学,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实效。要适当调整招生政策,建议通过降低学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措施,吸引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到我市就学就业,在引进生源的同时,解决劳动力资源日渐紧缺的问题。二要推行就业准入。推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市应立足实际,加大力度,逐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对一些具备一定危险性和较高技术难度的工种,要先行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规定,杜绝不培训就业、不持证上岗的现象发生,并逐步向其他行业、工种推广。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整治力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专项检查。三要完善人才政策。要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奖励政策。由人才办牵头,评选xx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xx市技术能手,并享受政府津贴或一次性奖金。要出台技能人才工资制度。对优秀职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给予政治、经济上的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将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要出台教体系统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制订专门政策,设立名师奖励和培养专项经费,增加名优教师招聘指标,并根据职校实际,注重实用,降低高技能人才招录学历门槛,更多地引进特级教师、高级技师。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8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__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__民族职业技术学院(__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 的95.5%。
20__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__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__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__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__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__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
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__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__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__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 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 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9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职业教育发展沿革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2019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习大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文化x”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xx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一是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四)加强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深化职业教育部管理体制改革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4、加强职业高中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10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给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近日,县政府办公室组成专题调研组,就县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县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到县职教中心、县开发区部分企业实地开展走访座谈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职教工作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跃上新台阶。
1、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育育、人社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2、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1人获得省一等奖、2人获得市一等奖、3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3、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4、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xx年xx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xx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xx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校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余人,除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再加上外出务工、县外职业学校的争抢生源,实际进入县内职业学校就读不足xx人,普职比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年县职教中心和职校两所职校实际招生只有xx人。同时,随着开发区落户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企业用工在数量上缺口较大,招工难问题开始凸现;另一方面县内职校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到县外占有较大的比例,加上所学专业、课程与企业不能有效对接,人才需求进一步脱节,企业在当地难以招到满意的技能工人。
2、技能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设备缺乏,严重制约了技能教学的开展。特别是县职教中心由于教师多数是从普高改行,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育“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产业和专业、岗位和课程、车间和课堂等没有有效对接,加上我县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规模较孝水平较低,特色不明显,在全盛全市还处于落后的位置,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3、职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统筹。我县职业教育学校创办于世纪年代初期,虽然起步相对较早,但中途几经折腾,发展几乎停滞。目前,我县有公办、民办所职校,专业设置趋同,重复建设现象普遍,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降低了办学效益。
三、下一步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将我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适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1、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对接产业,服务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堂对接车间、课程对接工艺。坚持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原则,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零距离”,促进校企、产教对接,实现校企双赢,合作共赢。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育人用工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共建共享。
2、整合职教资源,打造职教品牌。建议建立由县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职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好全县的职业教育。对我县现有的职教资源和两所职校,建议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造精品、特色专业,形成规模发展、集约发展、优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扶持龙头职业学校,创造条件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等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实验设施,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训教学水平。要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在积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形成多元投资、共建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实现教学和实训实习的链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完善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的外聘教师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4、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全县上下、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支持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的比例,推动全县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
职业教育是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职业教育工作必将迅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县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11
一、背景
20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科学指定出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市局决定就教育均衡发展及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结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及教育纠风等几个方面工作进行调研。
二、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绥中县唯一的一所职教中心为重点,另外抽调了绥中南线的万家中学,前卫中学,绥中西部山区的加碑岩联合学校,葛家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东部沿海的塔山中学,涵盖了绥中县职业教育的点与面。
调研主要采取听汇报、座谈、问卷、实地考察、提问相关问题,查要相关资料等形式。收回职业教育有关的基本情况的汇报材料一份,采集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其合理性;课程设置及其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学习质量及其评价;学生就业及其质量;初中升入职业学校的情况等五大方面的情况。
三、绥中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
1,学校的基本情况
2,经费投入情况
近两年来,学校投入经费5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增添实习实训设备等。校内设有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电工电子,电器运行与控制实验室,模拟餐厅,多媒体等专业教室。校外有园艺,旅游服务,学前教育,塑料成型加工技术,财会五个实习基地。校园网正常运行。
3,普惠制及学生职业资格认定情况
07年普惠制培训学员876人,毕业班学生全部参加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达98%以上。
4,示范专业建设情况
5,出现问题
学校抓招生就业,抓教学管理,抓技能培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300名学生猛增到1500多名。学校的快速的发展,办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附加费的30%不能全部投入,不能专款专用。
(2),师资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师任用制度应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以满足学校实习实训的工作需要
(4),解决教学楼配套工程宿舍楼建设,解除学校管理与安全的'隐患。
6,发展设想
四、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绥中县职教中心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1)政府加大了职教中心的资金,设备,教师的投入,使职教中心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绥中县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职教中心的招生工作,政策倾斜,给各初中学校下达升入职业学校的指标,以此增加各个中学中考的指标并把升入职业学校学生数作为考核中学校长的重要条件,有力地加快了职教中心的建设。
(3)学校拓展思路,适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开辟多个专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要求。
(4)学校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学有所长提供保障。
(5)普惠制培训的逐步落实,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辐射功能的加大创造了条件。
(6)示范专业建设和打造为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绥中县职教中心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政府资金投入的乏力,制约了学校的管理,辅助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校发展遭遇瓶颈。
(2)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使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应给予允许招非师范毕业生来充实职教队伍的政策;评聘工作不能落实,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专业设置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存在着各个学校设置专业及其合理性与教育行政部门能否管理制约的矛盾。
(4)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素质,用工需求开设和教学大纲,教学研训部门的统一要求相差甚远的矛盾。
(5)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和学习质量存在着普遍较低的问题。
(6)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技能培训不达标,不能完全和岗位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致使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着短期就业行为。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12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界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全会的主题,着眼于我们的工作实际,做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校长,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各式各类的针对教职员工、学生、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我分条理析,甄别筛选,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现状的基本原则,本着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写出调研报告,核心性质的问题是三个方面,一是学以致用,一是精细管理,一是硬件建设。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XX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硬件设施曾一度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设施的落后,使我们无法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节拍,知识在更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以往问卷调查中,师生反映最为强烈的便是实习工位不全,设施落后,对此,为了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我校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四处奔波跑项目,千方百计找资金,努力加大在育人环境、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09年“国债”项目,投资900余万元新建焊工实习大楼和宿舍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完成,交付使用,我校将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米;为了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在市局争取到了60万元专项资金,此项款项将全部用于购置焊接和机加工设备。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又在积极申请20xx“国债”项目,主要用在电工专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两校合并后,由于专业多,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需要我们加紧努力。力求合乎职业教育要求。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13
围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对深入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x人,其中高一年级x人、高二年级x人、高三年级x人,共x个教学班。开设园林绿化、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专任教师x人,本科以上学历x%,高级职称教师x人。为补齐我区职业技术学校短板,建设达标中职学校,根据统筹安排,在新建城附近划拨土地x亩,用于建设一所达到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的现代化职业学校。大力推进职教改革,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今年秋季学期,按职普比5:6制订和落实招生计划,并为省、市职业院校输送x余人。推进产教融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布局,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淘汰不合时宜的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与华邦园林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实习就业合作,并正在与乾瓦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洽谈学生实习就业合作事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x县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专业人才“引进难”。职业学校难以引进硕士研究生到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在同区域同等条件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一般偏向到普通高中任教。技能型人才引进通道不畅,学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缺少政策保障机制,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无法入编进入学校从事专业技能教学工作。
问题二:校企合作“缺深度”。县内缺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学校依托东西部协作主动对接广东等沿海地区优质企业、头部企业不足,部分专业缺乏就近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比如,与县内主导产业白酒产业的产教融合度低,白酒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地方企业招工主要通过社招、劳务派遣等模式,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用工量较少;多数地方产业无法支持实训基地共建和学校教科研工作。
问题三:培训资源“不集中”。目前,全县的职业培训资源分散在人社局、农业农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经贸局等部门,多数部门不具备充分的师资、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和技能等级鉴定资质,培训资源往往流失到社会培训机构,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资金使用率较低。
问题四:激励机制“不健全”。还没有牢固树立“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理念导向,职业教育各类技能大赛激励机制不健全。比如,x职校每年组织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师生均超x人,获得省市优秀技能指导教师的每年均超过x人,但是没有设置专项激励机制。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一)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柔性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员额制”补充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推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机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财政经费。
(二)大力支持开展校企合作。
支持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示范基地建设,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政策落到实处,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抵免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各地出台职业学校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的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整合培训资源。
落实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以职业学校为主体,成立县职业教育中心,统筹整合全县职业培训资源,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提升职业培训质量。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培养培训企业紧缺人才,形成县域(区域)职业培训资源集聚优势,推动职业培训提档升级。
(四)健全激励机制。
完善允许职业学校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对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师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14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家
三、对策建议。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摆布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既是较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资源大市,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市成为人力资源工资考试、自主招生。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学校培训”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除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外,其他行业企业所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头办学、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政府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院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形式的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发展;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一所职业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30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合作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以争创“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抓手,实现我市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当前,要突出办好市区三所高职院校,按照“保持优势、突出特色、适度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合理定位,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办强办大“龙头”,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8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加工、煤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围绕这8类基地建设,重点培育80个骨干示范专业,力争30个专业进入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院校中进行招工,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市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县市区和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市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同时,应当明确规定,新建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施必须达到设置标准,否则不予审批;现有职业院校,凡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的,原则上不审批新的基建项目。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全市职业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全市开展“一企联一校,一村联一校”试点工作。同时,设立“市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认定一批以校长为主的职教专家队伍,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十一五”末,全市“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事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依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职业教育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儿童护理调研报告02-13
招商引资工作调研报告03-21
最新物流行业调研报告02-05
物流行业企业调研报告02-05
职业教育心得体会01-22
职业教育关键能力是指哪些07-1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02-13
宣传文化工作的调研报告03-21
谈职业教育心得体会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