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情商高的爸妈都是这样夸孩子的

时间:2023-12-24 17:30:04 育儿 我要投稿

  很多人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无条件的夸孩子,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是“孩子,你真棒”!

真正情商高的爸妈都是这样夸孩子的

  渐渐地,父母发现这样称赞后,孩子变得不能接受任何纠正和批评,有了错误说不得,闹脾气,更别提改正错误了。

  还有一些孩子变得胆怯了,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情坚决不做,不能接受挑战,提高自己。

  很多父母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不应该实行赏识教育?

  事实上,赏识教育是需要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并不了解如何恰如其分的赞赏孩子,不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

  称赞孩子并非盲目的夸奖,机械的点赞,而是一门讲究的艺术。

  低配版:具体,具体,再具体!

  孩子画了一幅画,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说:“啊,你画得真棒!”

  用“孩子你真棒”这样的空泛式夸奖,其实是一种变相偷懒。

  如此的称赞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他甚至可能会觉得妈妈并没有好好欣赏,只是在敷衍。

  而且孩子也无法得知妈妈是从哪些方面评价他,无法学习怎么评价自己。

  在称赞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秉持诚恳具体的原则,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泛泛的、笼统的、无差别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好!

  还是孩子的那幅画,如果妈妈说:“啊,你画的是昨天我们一起读的书里的场景啊,我太喜欢了!

  宝宝,你居然没忘记在远处画上那个山坡和红房子,简直太仔细了!妈妈能看出来你花了很多心思,而且你的记性也不错哟。”

  这些具体的称赞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他付出的努力被认可,而且下一次他画画的时候,可能会想起妈妈的评价,会更仔细或者努力回忆细节等等。妈妈通过这样具体的评价,让孩子发现了自己的这些闪光点。

  所以,当父母真心地去欣赏孩子,就一定能发现闪光点,用语言诚恳地去描述这些闪光点,并且让他知道这些闪光点带给我们的感受。

  而孩子也能体会到我们的真诚,与我们变得更加亲密,我们的称赞也就能真正激励他们。

  因此,赏识教育的初阶版是父母能认清孩子的优缺点,通过具体的赞赏传达给孩子,协助孩子逐步认清自己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对自己产生持续的影响。

  高配版:成长,成长,再成长

  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父母通过赞赏,引导孩子去关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事情的结果。

  孩子在学校期末考成绩优异,妈妈称赞他:“考得真不错,我就知道你很聪明!”

  众所周知,聪明、天分、运气等因素是个人无法控制的。

  父母这种评价方式,心理学家称之为“固定型心理定向”,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天分、运气等无法控制的因素。

  经常进行这样的评价,孩子也会形成“固定型心理定向”。

  如果他考得不理想,他会特别泄气:那是因为我笨,这方面内容我就是学不好,或者我运气不好,老师偏偏考到我不擅长的地方,这样孩子的能动性就丧失了。

  假如父母换一种夸赞方式:

  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妈妈称赞他:“你这次考得不错,因为你之前准备得很充分,而且你考试的时候很仔细,一些容易马虎的地方你都做对了!”

  准备充分、细心认真等因素,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下一次考试他继续努力还会这么做。

  这种评价方式,心理学家称之为“成长型心理定向”,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充分准备、认真仔细等等可以控制的因素。

  父母对孩子评价的方式往往影响孩子将来对自己的评价。

  当我们去称赞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将更多的注意力倾向于切实可控的因素,让他懂得导向成功的这些因素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当孩子认为“我控制这些因素就能成功”,那么,在以后类似的情形里,他依然会尽量去运用这些优势因素激发自己内在的动力,而如果孩子认为我上次的成功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就无法激励他们的内在动力。

  另外,不论孩子在行事过程中面对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父母均可施行赏识教育。

  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一次比赛没获胜,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气馁,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去弥补做得不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会持续进步。

  孩子的聪明不是智商高,而是准确的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将个人智力和能力实现最高效运用和转化的能力。

  称赞孩子的核心其实在于改变孩子的心理定向,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

  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备“成长型心理定向”基础上,父母用心观察孩子,真心欣赏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称赞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和欣赏,从而被激发并逐渐进步,并懂得评价自我。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