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2

时间:2023-12-19 13:38:32 育儿 我要投稿

  家长应怎样看待孩子的自我表现力

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2

  孩子都有在人前自我表现的欲望,但是,孩子的自我表现往往是幼稚的、可笑的,“没有太高艺术性的”,况且高考又不需要孩子现场自我表现一番,所以,一般家长、老师都吧重视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孩子若缺了自我表现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家长应该怎样认识、看待孩子的自我表现力呢?

  中国历来都有重行轻言的传统,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甚至以不善表达为荣、讷于言为荣;以能言善辩为耻、敏于言为耻。在中国人的词典里,关于表达能力的描述,多是贬义的,如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甜言蜜语、口蜜腹剑、只剩一张嘴……这种轻言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有了好主意,但他表达不出来,或者不能有效表达,别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的好主意只能烂在肚子里,或者被能言善辩的人盗为己用。

  为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美国老师会给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演示汇报、讨论、采访、对话、辩论、演讲的机会。美国孩子喜欢做课题研究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在演示时,能好好的在全班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面前露一脸。

  矿矿每次得到课题研究后,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去演示,而不是怎么做好研究。开始,我常常批评他本末倒置:怎么研究还没开始就先去想是用戏剧的形式还是用演讲的形式、或是电脑动画、或是美工绘画……

  后来我终于想通了:孩子就是孩子,表现是首要的,表现的内容是次要的。能上台表演是首要的,至于跳什么舞、唱什么歌,那是次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内容才会逐渐重要起来。做研究也是这样,对许多孩子来说,要他们小小年纪就首先对研究感兴趣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孩子在不断演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逐渐对研究本身感兴趣、甚至在演示过程中,又“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有所收获。

  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把孩子的自我表现提上考试日程,但这并不能说明自我表现不重要。孩子走上社会,首先遇到的考验就是怎么推销自己。如果家庭从小能给孩子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那就能使他们超越应试教育的局限,今后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中国的孩子,越小越爱问,越大越不爱问。孩子每天就会解答老师的习题、问题,会造成什么情况呢?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大了,不爱提问是正常的事——因为他们会解决问题了,就不用再提那么傻的问题了。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想进一步追问:解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即什么结构的问题)?如果我们做些研究,就会发现那都是些“常态结构的问题”。

  “常态结构的问题”——顾名思义,问题的结构是有规可循的:可以找到答案的,答案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有对错之分的。

  “非常态结构的问题”——问题的构成是无规可循的,有无答案是不确定的,即使有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答案可能是多种,也可能没有对错之分。

  这个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采取的方式是由大人为孩子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孩子去解决,由于这些所谓的问题,都是已知世界的问题,所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只是孩子解答已知世界的能力。老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都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只有那些让老师措手不及、狼狈不堪、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的问题,才有可能超出已知世界的范围触及到未知的领域。

  如果孩子每天只能解答老师的现成的问题,那不等于磨灭了孩子自由的“启疑”的天性、使他们丧失了探索、求知的本能吗?如果孩子不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学习,那和机械模仿、简单重复劳动有何区别?孩子一旦养成了这样不思考、不提问、不“启疑”的学习习惯,那就将长期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甚至会永无翻身之日。

  所以分数挂帅、题海战术、纸上谈兵、填鸭式教学、恶补奥数等等,都不过是“常态结构的问题”的范围内驰骋、横刀跃马罢了,离诺贝尔的“七寸”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非常态结构的问题”越多,才有可能离诺贝尔奖越近。

【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2】相关文章:

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12-19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09-18

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09-15

怎样培养孩子的情绪10-03

怎样培养温暖的孩子12-14

怎样培养孩子的美育10-29

怎样培养孩子的毅力?10-30

怎样培养孩子合群?12-06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12-06

怎样培养孩子情商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