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孩子还小嘛,那么认真干嘛?长大了就好了呀!”
“这不过就是个小毛病!多大点事儿!”
“这次就算了吧!以后能改就行!”
不难发现,面对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或是不好的习惯,许多父母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在他们看来,孩子长大了,这些小毛病就会自然好了。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小时候养成的毛病,若是不及时改正,长大后就会成为一辈子的习惯,想改都改不了!
比如下面这几个小毛病,家长千万不能放纵,否则孩子越大越难改!
1看见什么就想要
不少孩子在出门后常常会陷入一种“走不动”的状态——看见好玩的走不动,看见好吃的走不动,遇到好看的更走不动。
虽说喜欢这些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当父母的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也是很正常的事,但若是不注意把握住度,次次出门都要去满足孩子“看见什么都想要”的心理,只能把孩子的胃口喂得越来越大。毕竟,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多的数不过来。
次次纵容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不仅有可能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也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劳而获、攀比、物质欲过强的心理。比如,看见同学买了苹果手机,孩子就想要买,这就无形中带大了攀比之风,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分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如果孩子要买一样东西,是出于需要,家长可以量力而行;但如果只是孩子内心想要,那么家长就要仔细考虑一下了。
2得不到就无理取闹
见过很多小孩子在面对别人不给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甚至开口骂人、动手打人。
而父母呢,一来出于想要尽快制止孩子的无理取闹,二来多半拗不过孩子的蛮横,最后往往是要么选择了妥协,要么以暴制暴。
但不论哪一种解决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倘若总是对孩子妥协,必定会丧失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权威,也会加大孩子的任性程度。
若是经常“以暴制暴”,更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从内心里自动疏远父母。有时候父母甚至忍不住打骂孩子,就可能会在无意中使孩子受到皮肉之苦。
因而,面对孩子想要却得不到就各种闹时,家长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试着先不理孩子一会,等孩子情绪稍微好点时,再跟孩子好好说,让孩子明白他现在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并且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当然,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不妨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从而让孩子知道无理取闹不仅不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这样他可能就会自动放弃这种行为。
3说谎
明明是自己把花瓶打碎了,却说是家里的猫撞的;明明是自己把作业本撕了,却说是不小心弄丢了;明明是自己想要零花钱,却说是学校要求交费。不可否认,孩子的这种说谎行为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面对孩子说的一些小谎,若是没有引发重大后果,家长们往往也是视而不见。
这就导致,一个个小谎到最后演变成巨大的谎言。时间久了,孩子便养成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摇摆不定的性格,甚至为了偷占小便宜或是逃避错误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断编造谎言。
长大之后,这样满口谎言的孩子不仅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就连出社会都要被打信用折扣。
因而,在发现孩子第一次说谎时,我们就必须严格制止,鼓励孩子说实话,让他明白做人要诚实,要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道理。在孩子说了实话后,家长也不要再大发脾气,而是应该给他肯定与鼓励,让他保证下次不再犯。
当然,有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还得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善意的谎言,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说谎的。比如面对陌生人,最好不去透露真实的信息。
4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时常见到这样的小孩子——去别人家作客,回家的时候顺手就把主人的东西拿走了;跟小朋友一起玩时,没征求别人的同意就把玩具拿着自己玩;出门的时候,看见别人手里好玩的东西就顺手去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