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孩子那么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吗做个及时出现的父母

时间:2023-12-17 16:21:11 育儿 我要投稿

  前几天接到朋友S的电话,

你爱孩子那么多他真的感受到了吗做个及时出现的父母

  说起关于孩子的一个苦恼,她儿子刚满七岁,

  最近在暑托班里学习,有一天老师打来电话告诉她:

  “你的孩子在这里非常不配合,上课不是说小话,

  就是玩橡皮,下课要么满屋子疯跑,

  要么打得同学哇哇叫。”

  平时孩子都是由保姆接送,但这天挂完电话,

  S就立即从单位请假回去接了孩子,

  见了孩子以后她就试探性的问:

  “你喜欢在这里学习吗?”

  没想到孩子怒气冲冲的回答:

  “我才不喜欢这里呢!我想妈妈带我出去玩,

  可妈妈只爱工作,根本不爱我!”

  S说,大热的天,自己请假来接孩子,

  却迎来这番震耳欲聋的控诉,内心非常地难过。

  但是冷静过后,她回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听到孩子说出这样令她伤心的话。

  由于他们夫妻工作都很忙,大部分时间里,

  孩子都是由保姆照顾,他们极少陪在孩子身边。

  过去也常有老师汇报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的事情,

  她都没有引起重视。这次和我讨论下来,

  才觉察出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

  是在发泄内心对父母的不满,

  以及吸引父母对他的关注。

  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是伤害

  朋友的咨询室里来了个9岁的女孩,

  她的问题是不愿意去上学了,

  说学校里总有人笑话她。

  究其原因,是这个孩子已经读三年级了,

  自理能力还比不上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

  一次体育课跑步的时候,眼看同学们都跑远了,

  她因为鞋带松了被拌倒,由于不会系鞋带,

  她在地上足足坐了十分钟,

  等老师来帮她后,才站起来。

  还有一次是春游,在公园攀爬的时候,

  她的发带掉了,不会扎头发的她,

  又只能在原地哭着等老师来帮忙。这样的事情多了,

  班里的人给她封了个外号叫“无能小宝宝”,

  都不愿意和她玩。觉得被孤立的她,

  因此很抗拒去学校。

  咨询师问:孩子是由谁带大的?

  孩子的父亲立即说:我们的孩子可幸福了,

  我们双方的父母都健在,四个老人都抢着带孩子呢,

  我们是六个大人轮着带的。

  咨询师立即明白了,这是典型的四二一家庭,

  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不仅轮流照顾,

  还包办了应该让孩子做的所有事情。

  不过对于这位父亲的那句”我的孩子可幸福了“,

  咨询师不敢苟同,她请父母先出去,

  单独问了孩子几个问题:你觉得在这个家里幸福吗?

  孩子茫然地摇摇头。

  显然,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并非幸福,

  而是被过度的关注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从刚出生到现在,家人除了不断在物质上满足她,

  并未给过她真正的心理营养,

  首先是不断更换成长环境让她没有安全感,

  其次是阻止她学习任何生活技能,

  让她在同龄孩子面前有着深深的自卑,

  她仿佛宠物般的被家人圈养着,呵护着,

  却毫无一个孩童该有的生命活力。

  咨询师最后问孩子:你觉得父母爱你吗?

  孩子回答:我不知道。

  这个答案,对于她自认为做得足够好的父母来说,

  或许很难接受,但这却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

  她没有说父母不爱她,她只是对父母的爱不确定。

  这就反映了她心里对爱有着另一种诉求,

  或者解读。

  有条件的爱,让人怀疑爱的真实存在

  有一次在一个公园里,

  听到一个妈妈和孩子产生了争执,妈妈说:

  “我们说好的来玩一个小时就回家,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回去吧。”

  孩子不答应了,说反正作业做完了要再玩一会。

  不料母亲立即变脸:

  “等你下次考试得了一百分再来和我商量!”

  孩子既委屈又愤怒,嘴里嘟嘟囔囔地反驳:

  “天天让我考一百分,你就是拿我当学习机器!”

  母亲继续驳斥孩子:

  “我还不是为了你将来能考一所好大学,

  能有好前途,你要不是我儿子,

  我才不管你呢。”说完这些,母亲强势地走了,

  孩子只好无可奈何的跟了过去。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非常熟悉?

  当我们要想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

  父母总会以某些条件来作为交换。

  幼儿时这个条件可能是听话和懂事,

  到了入学后,这个条件统统变成是考个好成绩。

  因此我们不禁怀疑:

  父母对我的爱,也许是基于某种条件的。

  关于有条件的爱,在一个7到14岁的亲子课堂上,

  老师针对20组家庭做过一项关于爱的调查。

  当老师问父母“你们爱孩子吗?”,

  所有的父母异口同声的回答:爱。

  但是,当老师单独问孩子们:

  “你觉得父母爱你们吗?”

  结果只有30%的孩子给出的是肯定的回答。

  剩下70%中,绝大部分孩子表示,

  比起自己这个人来说,父母更关心自己的成绩。

  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2亿青少年,

  其中有5千万青少年成绩落后,

  而在这部分落后的青少年里,只有5%的人,

  是因为真正的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障碍,

  其他的95%都是源于他的人际关系,

  而这个关系,首先就是与父母的关系。

  我们都相信,爱孩子是所有父母的本能,

  但是如果表达不当,就会在孩子心里起反作用力。

  很多父母认为给孩子提供够好的物质条件,

  许孩子一个与经济条件相关的美好未来,

  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其实孩子对于未来并没有巨像的概念,

  他们更关心的是父母当下的态度,

  和自己此刻的需要是否被满足。

  父母需要做什么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爱要看得见也听得见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身心同在的一种陪伴,

  通过目光平视,耐心的倾听,

  和敏锐的感受力,去进入到孩子的世界,

  让孩子有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到的感觉。

  经常有这样感受的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

  有些父母担心陪伴过多,会使孩子索取更多,

  对父母有更多的依赖,其实孩子远没有那么贪婪,

  尤其是六岁以后的孩子,

  他们已经入园进入了社会小群体,

  也发展了同伴关系,

  因此对大人的陪伴需求不会有3岁前那样多。

  如果你的孩子过了六岁,还不断要求你陪伴,

  只有两个原因,

  要么就是你在他三岁以内与他有过长时间分离,

  他内心的焦虑不安一直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