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为只能追忆童年的大人

时间:2023-12-14 11:26:16 育儿 我要投稿

  还在纠结那板起面孔说话的前言的读者朋友,请别忘了塞居尔夫人的出生背景。出生名门的她是从小接受俄罗斯贵族家庭教育长大的,在那种教育体系里,循规蹈矩、知书达理才是一个贵族小姐该干的事。所以当她以祖母之姿来为孩子写作,幼年烙下的观念自然无法轻易摆脱。

做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为只能追忆童年的大人(推荐)

  不仅不讨厌,反而处处都是对童年的追忆

  有关十八世纪欧洲贵族家庭中儿童的生活状况,德国艺术史学者寇杜拉·比绍夫曾在《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一文中如是介绍:

  孩子不和父母住在一个房间里,主要由仆人,如保姆、男教师、女教师、宫廷乐师以及雇工照料;尽管有专门为幼童制作的衣服和家具,但原则上还是要使孩子尽可能快地接受成人世界的规矩。

  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首次出版。他在序言里说,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呢。从那时起,许多欧洲人受到启发,开始重新思考儿童教育的问题,当然,那些人里鲜有贵族家庭。

  《苏菲的烦恼》一书的作者塞居尔夫人出生时,卢梭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但很显然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依然还是最传统的模样,并不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而且据说她的母亲还略有些神经质。

  这也就无怪乎,在她的作品中,固然没有摆脱旧日所受教育的局限,主角苏菲身上却潜藏着无数塞居尔夫人童年的影子。我相信,当她沉浸在写作中时,幼年“做坏事”的快乐也慢慢复苏,那种对童年的追忆更情不自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和《苏菲的烦恼》同时期的很多童书,都有一个惯用的套路,就是把书中人物二元论地仅分为好人和坏人,最终导向“善良必定战胜邪恶”的结局。

  《苏菲的烦恼》也有类似的设置,最明显的地方莫过于苏菲的那个梦:在梦中有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恶之园,当苏菲不顾天使的阻拦闯进去后,发现那里的一切都令人痛苦。于是她回头和天使一起踏上去往善之园的崎岖道路。最初的几步很艰难,但越往前路越平坦,景色也越发清爽怡人……

  从塞居尔夫人自己的生平经历看,就像她在前言里写的那样,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改正了缺点,“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终于变做了成熟稳重的大人。然而这真的就是因为选择跟随天使去往善之园的结果吗?

  就连故事里,也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回答。或许花园还是那个花园,只是走过崎岖的道路后,苏菲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不再去苛求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也正如同命运的波折和无奈让曾经顽皮的塞居尔夫人无暇再去顾及小猫小鸡,或是再为几块蜜饯撒娇。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菲的烦恼》除了不可免俗地有着那个年代的童书都会有的善恶二元对立,还满是作者历经沧桑后的对童年的怀念和挽留。

  或许

  这样的她,

  让你觉得不省心...

  但是你确定这是你想要的她吗?

【做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为只能追忆童年的大人】相关文章:

做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早早成为只能追忆童年的大人12-11

别让孩子成为“小大人”09-17

他不是小孩子,而是微型大人11-26

孩子不长个,早早看医生!11-30

给孩子的礼物做个“安检”11-08

怎样让孩子做个尊敬父母的好孩子12-12

撒谎的孩子不是坏孩子10-22

给孩子做个好的模仿对象08-31

宝贝,做个快乐的孩子吧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