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们未来会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时代里。那个时代的某些事物,是我们所造,由我们作为第一批体验者。这些事物从我们手中诞生后,会脱离我们的控制,自行生长发展。关于如何使用、驾驭它们,我们尚在摸索学习。我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同时也深感我们有责任在创造东西的时候也配上使用说明书。
而现实是,我们成年人目前显然没有做好这些。比如,太多人正在网络与电子设备所创造的信息狂潮中挣扎、迷失,或正在愉快地被淹没而不自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信息、选择都前所未有的丰盛的时代。人类必须努力发展出管理好这些的能力。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一大差别就是,他们是否拥有这种辨别、选择、取舍的技能,是否能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
所以,写这个话题,谈的似乎是家长自己的事,但如果望向未来,可以想见,下一代人生活得如何,将与他们是否在儿时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很有关系。在儿时的经历中,他们目睹到父母是如何做的;家长在给孩子打开这个世界时,是否教了他们相关的管理技能,这些将会决定,他们在未来的信息海洋中,是冲浪者还是溺水者?!
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这是新时代关于孩子教育的新课题。我们没有很多过去的研究和事例可以参照,一切都在进行中,我们必须亲身去探索、总结,而且要快!
现状是怎样的?
我们都生活在被手机绑架、被期待24小时随时待命、即时回复的生活里。多少人已经形成了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关手机,醒来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的习惯。不拿手机去如厕,似乎是在浪费时间。在地铁里,不看手机的人是少数,估计其中有几位还是忘带手机或者电量不足的。人们似乎觉得,在公共场所里,不拿出手机看,就会感到尴尬、慌乱、无聊,甚至觉得自己很孤独、怪僻、异类。飞机上,有人拼死也要捍卫看手机的机会。要求关机好像是在要他命。人类似乎已经实现“人机一体”。有人开玩笑说,马拉松选手最牛的是——可以三四个小时不看手机!
我们为什么如此依赖手机?
人类是擅长、渴求交往的动物。那么,现在,当技术发达到可以使这一天性最大可能地得到满足时,会发生什么呢?
人类大脑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喜欢避重就轻。它要尽一切可能少费劲、少消耗、多节省能量。而主动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都是需要消耗脑力的,于是,看电视、看手机等被动接受的活动,就成了我们减压的方式。所以,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被想偷懒的大脑带离轨道,去拿起手机,看看有什么好玩的信息。
进化中,我们的大脑也形成一种对周围一切变化予以关注的本能——有动静,你必定要去看看有没有野兽在出没。这就是为什么当电视开着,你很难不去看它。现在,我们知道在手机里,一直有新鲜的信息在跳跃着呼唤你,等着你打开去看。
现在,信息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速度在流通,其结果是,你每一刻都可以在手机上获得从世界范围里筛选出来的最新、最吸引眼球的一切。它们并非由哪个权威机构所筛选,而是通过大众依大脑的天性和本能,来决定哪个可以流传得更快更远。所以,它们通常有你无法拒绝的诱惑力。
总之,依赖手机、沉溺于信息之海,这并非是我们某个个人缺乏意志力,这是我们人类的天性使然。我们的欲望被最大可能地满足,就好比是鱼缸里的小鱼,被过量喂食;好比是澳洲历史上的兔子,因没有天敌而泛滥成灾;好比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当它可以刺激自己的奖励回报神经时,它可以不吃不喝刺激到死……所以,如果不学习如何管理,那么我们几乎都会中招。我们不可以发明出汽车,却不制定交通规则。
我们究竟受到了哪些影响?
健康被损害
很多人都有了体会,不再赘述。
影响真实的社交
网络给我们机会与更多陌生人建立连接。但同时,网络社交,也会减少我们去进行真实社交的动力和机会。互相点赞、发信息,让我们感觉很好,觉得有很多朋友了。但这和真实的交往是非常不同的。我们成年人或许感觉不明显,青少年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他们容易错失很多实际交往的经验,对社交产生错觉。他们可能觉得朋友间的友谊都应该是这样表面、短暂、变幻莫测、不可靠的。但,真正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时间、共同经历事件,需要分担、分享、互相支持等等无数琐碎的投入,来建立起来的。关爱、信任,都需要这样的真实交往才能产生。
回避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和手机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让人感觉愉快的多巴胺。这也正是我们对手机上瘾的原因之一。于是,每当我们感觉孤独、无聊、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就打开手机,获得满足。但是,这可能让我们错过了去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当时感觉好了,但问题仍然存在!这就如同在感觉不好时就抽烟、吃零食、喝酒。
当如此的解决渠道变成习惯后,人们再遇到问题,很难去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比如找朋友想办法,而是依旧用这样的办法。如此,你总是停留在原地,很难突破、成长。
减少对真实世界的感受
当你吃饭时、和朋友聚会时、等车时、走路时都在看手机,你会失去很多对真实世界的细腻感受。我们会觉得,看手机能收获更多的信息啊。或许是,但同时我们也变得更加不会从身边真实的世界来获取感受与信息。饭菜的味道、街道上的声音、人们的表情仪态……这些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世界变成了灰色的。我们在低着头、恰好错过了身边的景致。
缺乏耐心
网络和电子设备使生活变得快捷便利。快捷的另一面,是培养我们变得不习惯坚持与等待。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随时能获得即刻满足的时代。想要的,点击购买,最快当天送到。想联络的人,动动手指,就能视频通话。想吃的,无论天南海北都可以很快弄到。想知道的,搜一下,就出查询结果……习惯如此,孩子们常常没有学会一件事——耐心。
然而,很多最重要的事情都是需要时间的:学习、工作进步、情感与关系。人要一天天长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植物要经历春夏秋冬。耐心不是忍耐,而是,你对此有信心,有坚定的信念,所以肯于去坚持,不会一刻得不到结果就放弃。经过坚持努力后的结果,会让人体验到更深的满足和成就感。所以,在享受快捷的同时,也要多在真实生活里去做事、感受。
不能主动思考、创造
在过去的年代里,家里电视总开着,提供背景噪音。我女儿小的时候,在姥姥家玩,只要客厅的电视开着,她就心不在焉,大脑处于节能状态,你和她说话她也听不见,就呆坐着看电视,手里即使玩什么,也六神无主的。这时,吃水果都吃得不香。一旦把电视关上,她就又满血复活了,开始投入地玩,玩得也有创造力了。
我们现在看手机也是如此。当我们享受着最新、最有趣、貌似最有价值的世界范围新鲜事时,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放弃去思考、感受、创造,放弃主动生活的权力。手机成了我们逃避独处、逃避思考的避难所。
当我们放下手机,让世界安静下来,我们才重新活过来。然后,在一片沉寂之中,慢慢浮现出来的,是你真正在乎的事情。你会看到,你的意愿、渴望,究竟在哪里。然后你才有了决心,逐渐坚定,变得有力量。
嘈杂之时,你听不见内心的声音。没有空白,你不会想去创造。看不见问题和苦难,你没有动力去改变。
长大之后,我们很少思考;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们很少无聊。一切都被覆盖了、占满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和道路,变得全都一个样子,过着自动化的生活……
有时我想,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或许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将如此被消耗。或许,人们将认为这样就是人生的常态:在无边的被动娱乐中沉溺自己。或许只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主动去创造……
时间被占据、精力被消耗、能量被拉低
新媒体上,大量的信息看似无害,比如,一些小娱乐、小八卦、碎片知识,但它们在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拉低我们的能量级别。我们现在习惯了每天:看大量无关痛痒、无甚价值、不知真假的信息,说一些可说可不说、自己也不知对错、不知为何而说的话,做事或念头也同样缺少简约和取舍。我觉得,这样挥霍自己的注意力,都是在削弱你的能量!
我现在人到中年,越发觉得时间和精力的宝贵。你的一生里,让你有能力、也有力气,去做想做的事情的时间,真的太有限!想做成什么事,你的意愿要像一支箭一样,强烈而专注。你要把全部能量集中起来,才有可能做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拖延,都有很多重要的想做的事情迟迟没空去做,就因为不能管理好有限的精力、能量。
一行禅师说,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却消耗身体20%的能量,因此使用意识非常昂贵。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我现在觉得,只有真正美好的文字图片影像,才配让你的眼睛去看,只有真正美好的声音才配让你的耳朵去听。世界上,于你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是极少数。大部分信息和事情,是你可以放心去忽略的。所以,那些满天飞的信息,就不要去碰、去传播了。珍爱生命。
对现实产生错觉,浮躁、急躁、盲从
记得中学时军训,一排同学趴在地上朝靶子打枪。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周围顿时一片枪声,搞得自己特别慌乱,连忙急匆匆地按动扳机。其实,那些枪声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沉住气盯准自己的目标再发枪啊。
现在各种新媒体资讯过载,满是低质廉价的信息。在这种氛围下,你会觉得一切都很快,都像火车车窗外的景物在飞速向后移动。你会有种错觉:如果自己不是同样快,就会被淘汰、落下。但实际并非如此,这多半只是假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你敢于慢下来,能沉得住气,去积累,稳定地发展。生长得太快的,就像是被饲料催大的牲畜,像快餐,很难品质特别好。
也许我的性格决定了,我比较喜欢那种无论外界趋势潮流在如何变换,都能安静踏实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做事的人。其实,如果你真的特别爱你所做的事情,那么你不会太在乎出结果的快慢或早晚。你就是想沉浸其中,把它真的做好!
总之,这是一个信噪比最低的时代。在我们以为拥有更多的同时,我们也在失去太多!
如何做信息的精简与断舍离?
全面追求少而精的生活
在现在这个物质、信息、选择都过剩的时代,追求少而精,不只是在物质上,而是在生活的所有层面。你不是每条信息都不能落下,不是每样美食都要吃到,不是每件能上身的衣服都要买下,不是每个选择和机会都要去把握并尝试,不是与每个有吸引力的人都要去建立情感关系……一切都不是越多越好。有节制是种美德。
减少,不是匮乏,只是刚好。减少,恰恰是为了——能把有限的这些更充分地享用,把少数这几件事情,做得更好!
精简信息来源
卸掉不必要的软件,微博定期取消一些关注,微信的订阅号要勤删,朋友圈少看。就是,主动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来源,提高信噪比。
人都有很强的惰性,不勤于反省和调整,就会按惯性去做事。或许,你需要每周都花时间反观一下自己这方面的情况。必要时,做一段时间的记录,看看自己一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看看各种信息来源有效性如何。经过这种不断的筛选练习,提高从海量信息中辨别出实质的、有效的信息的能力。以后,我们可以把经验总结出来,与孩子分享。
每天设置固定的时间集中查看微信、微博,比如早中晚,而不是随时去查看
你要相信,真非常想联络你的人,自会找到你。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你不会错过的。急需你在半天内必须回复的事,其实没那么多。还有一些事,半天之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它已自行解决!总之,你没有义务和必要,第一时间回复每条信息。我们至少要做到:每天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来静静地想事。关于工作,可以在早上;关于个人生活,或许在深夜。留出一些不被信息和浅娱乐所占据的空间。
减少触发信号
工作或休息时,把手机放到离自己较远的地方;佩戴个什么东西提醒自己:当你伸手要拿手机时,告诉自己可以不清楚今天是什么在刷屏刷朋友圈,可以错过今天的段子和各种晒。被信息大潮落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很多本来就是泡沫……
培养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习惯
主动安排活动、管理时间、选择要做的事和交往的人,而不是被安排这一切。制定一些阅读或健身计划,按照计划去做事,不是随机冲动做事。这就好比,购物前列出清单,而不是看到什么就冲动消费。我们对自己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总要尽可能有更多的主动权,我们都是用生命在玩手机啊。
随时提醒自己你的目标与价值观
你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是什么?时刻聚焦于它!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如果现在用眼过度,视力减退,那我们就是在以老年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样去看,这些信息值得吗?为了以后能有好身体,能和孩子一起远足、旅游,我们是该看“鸡肋信息”而久坐,还是放下它,出去运动?
练习正念生活
更加深入、郑重地对待每一件事情。认真专注地做每个小事、珍视每一次机会,全力投入每一次努力。古人说:执虚器,如执盈。你是否能视若珍宝地对待每一个渺小的时刻,仿佛在做仪式般地做每一个小事?吃饭,就专注吃完这一口再吃下一口,每一口都是神圣的,都要充分品味不能慢待。说话,每句话都好好说,发自内心,有好的动机,言之有物,准确表达。走路,保持好的姿态,感受到你身体的运动……这样,你真正过到了每一天。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所体验到的每一刻,哪怕是晒太阳、发呆、吃东西、走路,只要正念去做,都比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和碎片信息更有价值,更真实。如果边看手机边做事,那我们不是在刷信息,而是在被那些泡沫一样的东西刷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