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力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分分钟把我们逼疯:“睡前亲亲抱抱举高高3次,一次都不能少,也不能多。”
“我家必须爸爸坐右边,妈妈坐左边,他做中间,不然哭!”
“宝宝吃香蕉,吃着吃着,自己用力过猛,咔,香蕉断了。娃那个哭啊,还好我机智,用牙签插在中间接起来,宝宝没事了,继续吃,还知道避开牙签不戳到嘴。”
“带双胞胎宝宝坐电梯,要去的楼层被别人按了,宝宝瞬间崩溃。怕影响别人,赶紧出去重新等电梯,终于等来了下一班电梯,可惜还是被按了。想着去地下停车场坐电梯,应该不会被按,可宝宝非要在原地等。于是,那天我们在电梯间进进出出半小时才按到一次······最崩溃的是双胞胎,另一个也要求按一次,我的心哭晕在商场啊。”
“回家一定要他来开门,我自己进来了,必须让我出去重新进;玩具必须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我吃个药一定要先把药给他,再由他来给我······”
看着各位爸妈控诉自家孩子的“恶行”,原谅我带着一颗八卦的心,笑了足足一小时。
你家宝宝,也有类似这样固执、胡闹的要求吗?
其实,这是秩序敏感期的力量:这个阶段的孩子,坚持做事情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按自己的设计完成。
如果我们偏离了秩序,他们会固执地要求“重新来一遍”。
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会觉得孩子被惯坏了、无理取闹,进而直接斥责、打击孩子的情绪反应。
这样反而阻挠了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扼杀了他们的自律感,造成不安全感,导致孩子出现情绪混乱,变得焦虑不安!
面对这么有原则的宝宝,我们该如何引导呢?我们怎样利用这种力量,不费吹灰之力,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了解:避免对孩子太粗暴
随着宝宝的成长,秩序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分为3个阶段:
①因秩序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宝宝就立即停止哭闹。
②为了维护秩序,常常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③经常执拗地维护秩序,一切要重新来。
在1—3岁阶段:尊重他的执拗敏感期。物品摆放要有固定位置,做事(吃饭、出门、睡觉、读书等)按着固定的顺序进行。
在3—5岁阶段:尊重他的完美敏感期。不要破坏他对完美的迷恋和追求,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愿。
在这个阶段,也尽量不更换看护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护习惯和游戏互动方式,频繁更换看护人会让孩子处在不断的适应和变化中,给孩子造成困扰和焦虑,影响孩子秩序感的发展。
接纳:别怪孩子太讲究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秩序就是他们的内在需求,秩序感的满足就是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的方式。
这种看似“强迫症”的行为,我们就陪小家伙一起做吧!
如果不小心破坏了孩子的秩序,不要指责,要尽力弥补。如果有些事不能弥补,就接纳宝宝的情绪,允许孩子发泄他的不满和怒气。
如果是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出现就要处理。反复出现时给予惩罚,当然不是骂和打。
可以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可以让孩子单独待在房间的角落,让他体验不被人理睬的孤独滋味,但要提前讲清楚为什么罚他。
利用:从小自律,再也不用你唠叨
●要求孩子有正确的秩序
孩子面对秩序被打乱时的执拗和崩溃情绪,我们常常感到无奈。
但如果我们利用他们的较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是一件美滋滋的事情呢?
幼儿期要培养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帮助别人等。
比如,有的孩子必须要把鞋子放在特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引导他学习家务整理。
比如,当宝宝第一次吃饭就被要求使用餐巾纸、不端着碗走、收好自己的碗筷。
比如,过马路时,要求孩子即使绿灯亮了,也要左右看一下是否有车,才可以行走。
在秩序敏感期,我们对孩子第一次提出要求时,往往一两句话就奏效。
●要求我们自己建立秩序感
有序地摆放家里的日常用品,使用后及时归位,尤其是宝宝的东西,我们不要随便改变它们的位置。
尽量有秩序地做事。比如,从外面回来,先洗手、更换家居衣服,然后进行其他活动;睡前讲故事、洗漱、睡觉等日常活动尽量按着固定的秩序有序进行。
尽量不要对孩子的居住环境做太大的改变。有时候让孩子在沙发上睡觉,有时候让孩子在自己的床上睡觉,又有时候在爸妈的床上睡觉,这样就是在破坏孩子的秩序感。
如果宝宝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整洁规则的周边小区,那么宝宝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和规则的美好心理。
如果宝宝一直生活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即便以后我们唠唠叨叨也很难改变孩子的习惯。
不慌不忙面对孩子固执又较真的秩序敏感期,把家里收拾收拾,尽早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规律、自律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