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味坚持以打为主,虽然暂时能起到小惩大诫的效用,但长此以往极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恐惧,胆小怕事,更有甚者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和怨恨。
在暴力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们是如何看待的?1月18日,记者采访了多个年龄段的家长。在50后、60后读者的观念里,他们确实打过不听话的小孩,但并非暴打;而不少80后、90后的家长觉得本报报道的个例(《他们“收拾”了女儿10年》)是非常极端的,应该也很少见,虽然他们这两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挨过父母打,但大家都觉得,挨打是因为自己犯了错,且被打得并不厉害。对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认为,有时候轻打是可以的,但打孩子不要超过6岁。
看了不同年龄阶段家长在打孩子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看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家长主张黄荆条子出好人,但又要区分情况,并将年龄限定在6岁之前,而有的家长觉得爱都爱不过来,怎么忍心下手打孩子。在笔者看来,打与不打之间,都折射出了当前家庭教育的困局。
若是一味坚持以打为主,虽然暂时能起到小惩大诫的效用,但长此以往极有可能让孩子们从小就留下心理阴影,产生恐惧,造成性格内格,胆小怕事,更有甚者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和怨恨,埋下报复社会和父母的“仇恨种子”,对其成长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此外,在打孩子的过程中要是没有做到适可而止,一旦逾越了法律红线,就上升成了违法的家庭暴力。
然而若是不打,更是考验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手艺”,既不能一味盲目迁就,用溺爱代替理智教育,把缺点视为优点,把胡闹视为聪明,处处庇护孩子,让孩子滋生“以我为主”的扭曲心理,称王称霸,盛气凌人,如此一来,干出诸如武汉13岁女孩以死相逼,迫使父母无奈放弃二胎的任性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又不能一味简单说教,让孩子们耳朵都听出“老茧”,结果是左耳进、右耳出,全当耳旁风,犯起错误来也是毫不含糊。
总之,打与不打孩子都是一门学问,值得各位家长好好研读。笔者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既要注意自身言行,给孩子们树立学习榜样,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要加强沟通交流,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于积极向上的想法给予鼓励,对于不良的思想苗头及早进行纠正,细心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孩子们所犯的错误,首先要进行自我检讨,毕竟子不教父之过,其次要真诚与孩子们交流,客观指出错误所在,让其知道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切不可随意就是一顿打骂。最后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奖励,激励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习惯。唯有此,家庭教育这个难题才有望跳出“打或不打”误区,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良法善策。
【“打或不打”孩子都是一门学问】相关文章:
外国父母打不打孩子?09-21
你打孩子吗 不打怎样教育好呢09-27
面对撒泼打滚的熊孩子,到底打还是不打?10-30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的!09-25
看完片后是打还是不打好05-12
给孩子买玩具的“学问”11-25
给孩子穿衣有学问10-22
怎么控制不打骂孩子10-16
夸孩子有大学问!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