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孩子的人生就开始了。我们爱孩子,希望把他培养成令我们骄傲的人。那怎么才能上好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呢?
在培养孩子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是他,我们是我们,从一开始,我们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想怎么喂就怎么喂,想怎么养就怎么养,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虽然,孩子在婴幼期,生活全由我们照顾,我们不给他穿衣喂奶,不给他洗澡、换尿片,不给他一个舒适的环境,他一天都不能独立生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支配、控制孩子。
孩子生来就有他特有的脾气秉性,喜好特点。有的孩子好静,吃了就睡,不吵不闹不烦人;有的孩子生来爱哭爱闹,不把父母折腾得精疲力竭誓不罢休;有的孩子能吃能睡、能闹腾,天生身强力壮;有的孩子天生柔弱,不好好吃,不好好睡,哭的声音都令人揪心;有的孩子天生“机敏”,一点饥饿、响动、不适就会大哭小叫,不达目的不罢休;有的孩子天生“愚钝”,外界的什么声音、响动、变化都引不起他的警觉;有的孩子天生黏人,随时都要有人陪在身边亲他爱他抚摸他;有的孩子则“独立性”很强,自己玩自己睡……一个孩子一个样,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就此断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出生前,以孕妈妈为轴心,妈妈怎么舒服、高兴、方便怎么来——只有强健的母亲才能孕育强健的婴儿;孩子出生后,就应以小婴儿为轴心,婴儿怎么舒服、高兴怎么来。这就需要我们父母读通读懂孩子这本书。
在生孩子前,大部分父母都读过婴幼儿保健、教育方面的书,受过专门的产前教育。读必要的书,受必要的教育,是当好父母的前提——谁也不能否认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仅会读书,仅有书本知识对养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照抄照搬书本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有害的。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对别的孩子管用的书,对自己的孩子不一定管用。为什么有的山野农夫农妇,没有读过一本书,却养育出了一个(或几个)令人羡慕的孩子呢?就是因为他们读懂了自然、人生、孩子这本书,他们的教育方式顺应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使孩子成了最好的自己。
由此可见,不会读孩子这本书的人,就不会教出一个好孩子;不会读家教书,但会读自然、人生、孩子这本书的人,也会教出一个好孩子;读家教书的目的,是帮我们读懂自然、人生和孩子;只有把理论、实践这两本书都读通读懂的人,才能养育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
如何才能读懂孩子呢?这需要我们不断观察、分析、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缺什么,需要什么,想怎样,感觉怎样,我们都要心中有数,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和照顾。孩子天生活跃一点、闹腾一点、磨人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说明他感觉机敏、情感丰富、求知欲强,是个聪明、外向、好交往的孩子。孩子的哭声就是他要参与活动的信号,善待哭闹孩子的父母是好父母,他们能读懂孩子的心思,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反馈,促使孩子不停地“说”,从而调动孩子想学、想参与的积极性。
孩子从小不哭不闹不黏人并不是什么好事,这样他就不能引人注意,不能引人注意,就会错过与人交往、学习的机会。所以,只有外人——花钱雇的人,才会希望孩子越静越乖越好;爱孩子、懂孩子的父母是不会反感、厌倦、憎恶闹腾的孩子的——孩子越闹腾,亲子间的交流、接触越多,感情也越深。
当然,父母也不能被孩子的哭声吓住。孩子的哭声是有学问的,什么哭声是饿了渴了尿了,什么哭声是吵瞌睡了,什么哭声是身体不舒服了,什么哭声是想与人亲近、交流了,什么哭声是骄横跋扈,想控制人了……只有悉心倾听,仔细分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父母读懂了孩子的哭声,既可使孩子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又不至于被孩子的哭声吓住;父母掌握了孩子的哭声,就掌握了孩子最初的成长规律。
有的父母,唯书本马首是瞻,怎么喂,怎么养,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完全“照本宣科”、“照章办事”。且不说这种“科学”喂养进不进行得下去,就算进行得下去,那不过是在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严谨的实验就能养出一个严谨的孩子?哪个科学严谨的人是由父母照本宣科、照章办事养大的?!这样的“科学”喂养,最多不过能养出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毫无思想情感和个性的人——与其那样读书,还不如什么书都不读,就读孩子这本书,就信自己和周边人的经验和直觉。
【怎样上好孩子的第一课?】相关文章:
怎样给孩子补钙09-06
怎样给孩子指示09-24
怎样给孩子退烧09-21
孩子是怎样被“惯坏”的?11-06
怎样教育孩子10-02
怎样陪孩子过暑假怎样陪孩子过暑假09-03
怎样“刺激”孩子让孩子更聪明09-10
孩子不专心怎样教育孩子08-25
孩子胆小怎样提高孩子的胆量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