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概念,勇于尝试?

时间:2023-11-28 15:28:55 育儿 我要投稿

  教室里又来了六个新孩子!不管是三岁或五岁,在这两个星期里,他们已清楚的告诉我,他们是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觉得自己有能力,或觉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好。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概念,勇于尝试?

  三岁的小艾任何事都习惯先自己来,实在是打不开、折不了,才来找老师说:“我需要帮忙。”就算需要帮忙,她小小的脸庞上,仍写满了自信。同样是三岁的茱莉,只要东西洒了、鞋子稍微套不上,就扭头哭叫:“我不会做,我太小了。”就算我和助教对她说:“你是大孩子了,先试试看,我会帮你的。”她的回答仍是:“我不是大孩子,你捡起来,你帮我穿。小小的身躯,处处表达着“我没有能力”。

  五岁的罗杰,让我想起二年前离开的小宾。两人同样是不能解读社会行为的亚斯伯格症小孩,但不同的是,小宾总先动手试,而罗杰却拒绝尝试,老是以抗拒的言语或行为来表示:“我不愿意做。”其实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用愤怒和拒绝来掩饰他的无力感。

  孩子看待自己“是有能力,或无助的”,代表着对自我概念的认识。自我概念良好的孩子,受挫力较高,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挫折,只是另一个新的尝试起点。自我概念较差的孩子,遇事容易放弃,会觉得自己没能力,很容易一败涂地。幼儿不会等到长大才开始发展自我概念,而是从一出生、从日常生活的互动中,来奠定“我是谁”、“我会……”的自我概念。

  完成“我想要、我可以”的成就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管他是小艾或茱莉,先天气质是勇往直前或害羞观望;也不管他有没有先天上的学习挑战,像小宾或罗杰,小小孩来到世上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成为“独特、自主的自己”。小小孩都会有不可抗拒的,想要“做”、渴望“完成”的动力。别惊讶,许多才一两岁的小孩,就很坚持要自己穿衣、穿鞋、吃饭,甚至过马路。在生命的前三年里,没有比学会自立和自主更重要的事了!

  孩子从出生,头不能抬,到开始迈开大步行走,每一个让自己自立、自主的行为,都会让他着迷的一试再试。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幼儿执意要自己做那些事,并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困难!好比他不断想办法,要把难以掌握的汤匙转对方向,把晃来晃去的脚掌和袜口对得更准。他既不是为了赞赏,也非为了领奖,只是因为那“我想要、我可以”的本能驱使。

  你一定听过“Terrible Two”(麻烦两岁)的说法吧,许多成人对这个词的解释,只停留在“哦,他就是爱唱反调!就想让我生气。”但我们得学着从孩子想自主的角度来解读那处处唱反调的行为和动机。

  发现“我是我”的自主过程

  孩子发现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东西,就开始了“自主意志”的建构工程。他会发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而每个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思维。有趣的是,某些“自主”的动作居然会引发他人做出“同样”的反应。比如说:“我知道如果我去拿姐姐的娃娃,她会尖叫。”“如果我去摸那个洞洞(插座),妈妈会瞪大眼睛说,不可以!”

  像这样去推测自己和他人想法的异同,去证验自己所想的是对的,所成就的正是孩子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基础点。所以他唱反调,绝非是想故意气死大人,纯粹是心理自主之旅的一个过程,他想证实的是“我是我”。你可能会质疑:“难道我要让他摸插座、自己过马路吗?”不是!别忘了,孩子年纪小,还不能区分事情的危险性,所以成人要很清楚的帮助孩子理清哪些事他可以做主,哪些是没有选择的。比如说,你可以提早叫他起床,让他再三试着自己穿鞋。但坐上车时,没得选择,一定要系上安全带。

  适度、清楚的画出界线,并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主和自信,反而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让他们觉得安全、受到保护。相对的,不提供幼儿界线,反而会让他觉得“超载”,似乎凡事都得靠自己,那会让幼儿觉得无助、不安。

  挫折是成长的“有机肥”

  生理上的自主、心理上的自信,皆需要温床来助长,它们并不会自己长出来。成人的“鼓励尝试”和“无条件接纳”能提供这样的温床,让孩子学习到: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冒险、不怕跌倒的人。

  “鼓励尝试”和“无条件接纳”的第一种含义是:让幼儿自己做。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从孩子很小开始,就给他机会和时间,学习自己吃饭、穿衣、拿画笔、甚至参与做家务。让他从日常生活中,具体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别人也信赖他。第二种含义则是,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就像影子,会跟随我们一辈子,要学会与它相处;也就是接纳随之而来的难过和愤怒,接纳自己在尝试后的失败。所以当挫折发生时,成人可以:

  不带批判的去指认孩子的情绪,让他认识:觉得难受和愤怒是正常、能被理解的。比如:“盖子盖不上,你很生气,是吗?”“你跌倒了,很痛,所以哭得很伤心。”

  等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后,再就事论事,提供方法。比如:“你看,这是盖子的把手,你可以这样拿着盖上来,再试一次!”“就是这样,转,再转……”

  有了这样的鼓励和接纳,孩子其实就会放心,会愿意换个方式再试,也就会有更多机会经历自己努力而来的果实。于是,挫折成了孩子成长时的有机肥料。相反的,我们也有可能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凡事得由他人代劳。比方说你很辛苦,常帮孩子打点大小事。但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学到的却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因为大人觉得他能力不足。所谓“习得的无助”,就是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亲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从很小开始就养成了以放弃的习惯和态度来面对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会降低。

  常听成人说:“他长大就会了!”事实并非如此。成人的不信任,不但减低了孩子手眼协调的精进机会,也剥夺了孩子从经验中锻炼接纳挫折、再站起来的受挫力。成人尽量做、帮孩子事先过滤掉可能的困难,只会一次次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好像天要塌下来了,而自己却无法解决。于是,孩子成了“小草莓”,一碰就受伤。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小茱莉的例子:东西洒了,她的无助信念让她习惯了不去尝试,因为她自认没能力完成。而从小身处大人事必躬亲的环境,更让她日渐养成凡事“理所当然”的要成人来做与“命令”他人的习惯。要如何让大人去执行她想要的事呢?她习惯用哭闹的方式,因为那很管用!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若多分一些时间给他,耐心引领、鼓励他多尝试、克服困难,这样的孩子比较可能在不停寻找方法、不怕困难的信心中长大。而这样的可能性,就从此刻他手中的那个汤匙、那双袜子,以及那个瓶盖开始……

  学得慢怎么办?

  为什么家有学前儿的父母,经常处于“他已经几岁,怎么还不会……”的担心?是什么样的压力和观念,让父母失去了“发现”孩子成长历程的惊喜与热情?

  年复一年两地奔波,平日在美国教书,暑假则回台湾演讲。我发现:“为什么台湾和美国两地父母问我的幼儿教养问题,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父母来找我,整个谈话重心,大部分都在表达他们的惊讶。他们惊讶自己的宝贝,居然知道这么多、会做那么多。台湾的父母找我问问题时,起头句通常都是:“他已经X岁多了,怎么还不会……?”不管是阅读、画画、收玩具,还是礼貌和分享,每一件事都让父母担心。更别说他们从媒体里,不小心听到的:“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开始……就已太迟”这种种的威胁了。我常觉得,现代的父母好像是在惊吓中带小孩长大的。

  以前,总觉得那些不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文化差异,没啥可大惊小怪!但是这些年来,我愈来愈讶异地发现,这个被我“小看”的文化差异,深深的左右着我们对幼儿的了解;这个感觉上“理所当然”的文化差异,其实有个很不同的价值观—“尊重小孩”,从底子里区分着教养方式的不同。

  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比如说,你一定听闻“从婴幼时期开始,就要与孩子共读”的这个论点吧?

  在我们还不真正熟悉“尊重小孩”的内涵下,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把“共读要早”这件事,与“如何教小孩,他们才不会输在起跑点”上的概念,做想当然的连结。结果,每年我在台湾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不是“婴幼儿还不会识字看书,需要那么早跟他共读吗?他们能懂吗?”就是“我要怎么与婴幼儿共读,才最有效果?”

  以“尊重小孩”为价值观的教养,是以信任、接纳,甚至欣赏小孩的能力为前提的。所以父母在与“不识字又不识图”的婴幼儿共读时,比较少会去担心孩子还不知道这个或那个的缺失,反而是去注意小孩“会什么”:哇,我的宝宝会一直呵呵笑;嘿,他会假装吃那图里面的东西;好有意思喔,他会一直想翻书,一看到书中的小鸭子就会去拿自己的那只……欣赏孩子所会的和他表现出来的小小成就,就会惊喜孩子每一步的成长过程,就会相信并接纳孩子每个时期的看书“能力”。

  相反的,以“儿童是小大人”为内涵的教养,指标放在已成熟的行为。所以成人在看孩子的一言一行时,会以成人的标准来检测孩子。在这样的教养内涵下,父母与“不识字又不识图”的婴幼儿共读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挑出孩子的不足之处了。所以,许多父母会问我:“他为什么坐不住?不够专心?只想自己翻书?一直重复?如何让他爱看书?……”关注孩子所不会的,就会担心孩子的起步已输了、或是哪里出了差错。

  不妨直说,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熟悉“尊重小孩”的内涵。这个不熟悉,可能让我们在执行那些五花八门的、进口的、宣称重要的教养方法时,惊慌失措。这个不熟悉,也可能让我们就以自己熟悉的操作方式硬套在新观念上,甚至导致断章取义的文化移植。结果呢?弄得我们丧失了常识,也愈来愈怕带小孩。

  欣赏孩子所会的和他表现出来的小小成就,就会对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感到惊喜。

  其实,只要仔细去分析年年进口、各式各样的不同教养口号和教学法,不但消长甚快,面对的施行问题也都有很类似的景况,你就不难了解,为什么移植是这样的困难。因为,硬性的移植,很容易落到水土不服的下场。而在消化和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和努力又很缓慢,也要有耐心来磨,不可能一蹴而就。

  例如几年前,我受邀到台北学生的一家蒙特梭利幼儿园里,看她们的教学现场。有一个四岁的小孩,跳到了工作柜上,不肯下来。班上的一位老师,慢慢走到柜子旁,轻声细语的一直对孩子说:“请你下来,这样很危险。”那个孩子,一定是听惯了这样的“劝导”,充耳不闻,也置之不理。事后,我问那位老师为什么会那样处理?她回答说:“我想尊重小孩。”

  接着,她问我:“老师,要是你,你会如何处理呢?”我半开玩笑说:“引导过一次还不听的话,我会给他有限定的选择,请他自己下来,或者我会像老鹰一样,把他抓下来。怎么下来,他有选择;但要不要下来,他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保护幼儿的安全,是成人最重要的责任!”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概念,勇于尝试?】相关文章: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性别认同10-11

如何培养勇于探索的孩子08-11

自我概念是如何形成09-09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打嗝11-15

如何帮助孩子积累词语10-05

要如何帮助孩子识字09-30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09-22

如何帮助孩子长高09-28

如何帮助孩子控制愤怒情绪?10-30

如何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