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双性化教育”吗?

时间:2023-11-26 15:12:00 育儿 我要投稿

  这个妈妈好烦恼

你对孩子“双性化教育”吗?

  给漂亮儿子扎小辫,他遭嘲笑

  自打琪琪出娘胎起,就被盼女心切的妈妈打扮成了不折不扣的女宝宝,就连名字也起得女性化十足。有朋友给琪琪妈燕子撺掇着:多漂亮的一个小男生,干脆就当女生养好了。欢喜不已的燕子还真就照办了。4岁之前,琪琪大凡走出家门的时候都是要像女宝宝一样扎着两个羊角辫子的。燕子还喜欢用自己的口红在儿子琪琪的额头中间点上一颗“美人痣”,琪琪被妈妈抱着走上大街的时候别提有多惹眼了,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都忍不住往这个宝宝身上看两眼:这个宝宝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啊?好可爱的。

  但当小男宝琪琪扎着小辫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他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问题了。别的小朋友都在嘲笑琪琪眉心里的那一点“美人痣”,下课了还喜欢来摸摸琪琪头上翘起来的小辫子。而琪琪也不堪烦恼,回家向妈妈诉苦了:妈妈,我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呢?他们都说我是女生啊!

  琪琪妈燕子这才不知所措了,原来一直觉得好玩而给儿子搞得小辫子和美人痣现在却成了儿子在幼儿园成长的最大障碍。自己这样带小孩是不是有点走入误区了?

  解析:爸妈性别“偏好”的不良影响 琪琪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很漂亮,所以就按照女孩的标准来抚养。这会助长宝宝心理偏差的发生。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 弄,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但常常办不到,内心十分痛苦。同时他们又无形中被其他宝宝“隔离”开来,因而产生内向、孤 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缺乏应有的父母性“角色”榜样男孩在3~4岁以后应多接触父亲等男性榜样,如果此时得不到应有的男性榜样,性心理发育可能受到挫折,导致性别认同混乱。在有些女性化男孩的家庭中,常常是母亲作主、父亲惧内,这些宝宝自幼崇拜女性,处处以母亲为榜样,就可能潜移默化地发生性别认同混乱。

  这个妈妈很欣慰

  儿子要给芭比娃娃当爸爸

  壮壮5岁生日那天,妈妈带他去商店选礼物。撇下一堆玩具枪、赛车和奥特曼,壮壮一反常态的直奔芭比娃娃的柜台。飞机汽车模型居然让小帅哥不屑一 顾!壮壮妈诧异了。售货员笑着逗壮壮:“男孩也要玩芭比娃娃吗?”“谁说男孩不能玩娃娃!”壮壮立刻反驳道:“娃娃不能只有妈妈,她还需要有爸爸!”在场的人都笑了。

  “芭比”抱回去之后,壮壮既当爸又当妈,给芭比讲故事、唱歌、喂奶、洗澡,忙得不亦乐乎。他没有去学女宝宝娇滴滴撒娇的样子,只是在呵护“宝宝”的过程中细心地充当了一个小男子汉的角色。

  这下子壮壮妈长长松了一口气。原本以为儿子会错位的性格倾向现在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周围有许多女孩开始学舞蹈,壮壮也想学。壮壮妈不顾众人 的反对,把壮壮送到一个舞蹈班学了半年的舞蹈。之所以只学半年,其实还是有所顾虑,壮壮已经到了性别萌芽期,为了强化他自身的性别意识,只好适可而止。壮 壮妈说,送儿子去学舞蹈,主要是想鼓励他向异性学习,促进宝宝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日趋完美。而事实上,经过半年的舞蹈训练,原本是个小胖墩的壮壮其身 体的协调性、音乐的感受力、动作的节奏感都有了明显进步。

  解析:壮壮妈的双性化教育的模式非常成功。既满足了宝宝的愿望,使宝宝在成长中多了一份责任,多了几分欢乐,而且壮壮妈自己也因为孩子的快乐而感到快乐。而琪琪妈对于琪琪在性别上的教育就存在着某些误区。

  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做了严格限制,两性特征互不相容,而“双性化”则是指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方面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相反,那些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却大多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