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站在成人的视角,认为孩子太磨蹭,打乱了我们的节奏,总想催促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
殊不知,真正被打乱节奏的是孩子。
很多妈妈都跟我抱怨过:孩子做事磨磨蹭蹭,起床慢慢悠悠,写作业拖沓,一边玩一边学。你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
亲子冲突一触即发。
当妈的处于崩溃的边缘。
“磨蹭—催促”天天上演:
早上催起床,
放学催写作业,
晚上催睡觉。
一天三场,天天循环播放。
“孩子磨蹭”是大家一直以来的大问题!
就拿早上起床这件事来说。每天早晨,把妙妙叫醒,我就赶紧准备早饭。往往等我忙了好一会儿,进屋一看,衣服才穿了一半,人家还坐在床上发呆,正神游四方呢!
总算洗漱完毕,早饭也端上桌了。
每天早上吃饭是个大工程,得磨磨蹭蹭吃半天。眼看着快到上学时间了,孩子才吃了一半,又是催催催。
从起床到出门,小孩儿总共只需要做几件事,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却需要我不停地提醒!
每催一次,我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到最后,往往以吼来为这部“催催催”交响曲压轴。这一早晨下来,弄得大人烦躁恼火,孩子心情沮丧。可是到了第二天,历史又一次重演……
我真正意识到催促不能解决问题,是在一天晚上,我照例催妙妙去睡觉。催到第二遍,妙妙还在沙发上玩,嘴上答应着,身体还是一动不动。
这时,一个念头突然跑了出来:几点该睡觉,说过这么多次,这么大的孩子,他其实是知道的。我再这么催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妙妙只会以我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干什么,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识到该怎么做。
简言之,他只会依赖其他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最终会让他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
其实,让我们火大的,不是孩子的磨蹭,而是她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沉浸在“想做的事”里,耽误了“该做的事”。
我首先做的是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不去唠叨。
有一天晚上,我有意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促妙妙睡觉。我想看看,不催的话会有什么结果。
那天晚上,我忍了又忍,好几次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最后的结果是,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来,只比平时的睡觉时间晚了十几分钟。
催与不催,只差了十几分钟,我一遍又一遍地催,到底有多大意义?我对自己不停的催促产生了一种无意义感。
何况,我们催促,其实就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一个劲儿地催他还这样,要是不催他,还不定磨蹭到什么样呢!可是,催的多了,孩子就对催促产生了免疫。
然而,常规性的催促已经不管用了,孩子会想:嗯,大人刚开始催,看来时间还早,还可以玩一会儿。直到动用重量级的“催促+发怒”,孩子就知道:嗯,这回来真的了,看来是到时间了。
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默契:
不催——不动;
小催——小动;
吼着催——才动。
孩子磨蹭的背后,总是有很多原因的,而且大都是我们监护人的方法不对,或者是某些方面没做好而引起的连锁反应,单纯地去催促孩子,去埋怨孩子,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更加不自信,更加叛逆。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给自控力的小芽一点时间,让它慢慢破土长大。
这个等待的过程其实挺考验耐心的。
第二件事,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着急,我为啥要比他还着急?
这么一想,心态就缓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
判断是谁的事,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事。
显然,起床、写作业、睡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催来催去,变成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好像成了家长的事。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这其实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表现。很多教育问题都起源于界限不清。
家长越过界限,孩子自然往后退缩,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接妙妙放学回家的路上,是我们的聊天时间。在开始做出改变后,我增加了一项内容。我会问问他作业多不多,打算用多长时间写完,今晚回去打算做什么事,让他自己安排一下晚上的时间。
这样的对话,会让他有意识地对晚上的时间分配有一个大致的安排——有计划和没计划,由家长安排和由自己安排,两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主动性也是不一样的。
在聊这样的话题时,我会注意保持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就像聊其他有趣的话题一样,妙妙不会感受到来自我的压力。如果用要求、命令的口吻去说,那效果可能就截然相反了。
第三件事,用行为引导行为。批评教育不能解决问题,训斥打骂更不能,只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实践已经证明,批评教育和催促一样,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长用行动引导孩子,在具体的事情中让他体会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结果。
针对妙妙早晨磨蹭的问题,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经过不断地摸索改进,现在的做法是这样:建议他几点几分出门比较合适,我们在这之前收拾利索,在客厅等着他,不催不喊。他什么时候收拾好了,就什么时候再出门。
会不会上学迟到?也许会。那他只能接受迟到的后果。
如果出门晚了,也不会批评或者发火,我会在路上点他一句:你看,咱们晚出来十分钟,就在路上多堵好长时间,弄不好就要迟到。明天咱们争取早十分钟出来,你还能早到校玩一会儿。
有过这样几次,孩子慢慢就会对什么时候出门心里有数了。
有时候,不妨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
第四件事,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小孩子磨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就容易出现这样的情景:你这边已经急得火烧火燎,他那里还在优哉游哉。
妙妙睡前喜欢听一会儿故事,总是听了一个还要听。后来我和他商量,只听5分钟,还给他设置了5分钟的闹铃。记得第一次设闹铃,铃一响,妙妙惊奇地说:啊,5分钟这么短?
小孩子就是这样,当他对时间没太多概念时,你和他说:快点,还有5分钟就迟到了!他却对5分钟有多长没有概念,以为还早着呢,当然不慌不忙了。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借助闹铃,提醒他用了多长时间,慢慢地,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孩子心里多少就会有数了。
造成孩子磨蹭的原因,除了催催催、没有时间观念这些主要原因之外,还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其实孩子也想快,可就是快不起来
大部分处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神经、肌肉发育不成熟,身体的协调性比较差,大脑和手脚的配合不是那么灵活,所以他们在完成一些精细动作时会比较吃力,在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握笔时会显得“磨蹭”“拖拉”。心有余而力不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时候,如果父母再催促、责骂,孩子一着急反而更加手忙脚乱,什么都做不好,然后就会招来父母更多的催促、责骂……最终落入一个恶性循环。
给父母的建议: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不断练习、慢慢成长。你急躁的催促,常常会让孩子乱了阵脚,做什么事都手忙脚乱。时间长了,孩子不但改不了磨蹭的问题,还会因为家长频繁的催促而变得自信不足、性格怯懦。
他不是故意想拖拉,只是性子慢
所以,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父母也该肩负起引导的责任,有策略地放手,让孩子承担按自己节奏做事的后果,建立起成本意识,渐渐学会区分“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懂得权衡与取舍,这才是“非鸡汤式”的理性教育吧!
【孩子太磨蹭?】相关文章:
孩子磨蹭的解决妙招11-22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11-23
孩子磨蹭怎么办?08-26
父母如何让孩子不磨蹭11-10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10-03
尊重孩子的磨蹭,真的有必要?10-24
孩子磨蹭,这么治准没错!10-26
孩子磨蹭,竟是家长催出来的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