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困扰我的问题很多,很高兴,这几天我连续想通了三个问题。这三个分别是: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
我们到底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
第一个问题,我前几天在悟空问答中一边思考一边审视自己的回答完了,生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出于人类对生命延续的使命,哺乳动物的本能、家庭原因、孩子是希望、是精神寄托、喜欢孩子、为了养老和陪伴等原因的综合。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同步解决的,这两个我一直没有头绪的问题,想通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爱读书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的一段文字,这是原文:
马爷讲了,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阅人无数。因为在看过形形色色的人之后,便对世态炎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社会和人性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从此见怪不怪,不会因为对方各种各样的言行举止而纠结不已。阅人无数是人生很重要的经历。
这位朋友是在表达对马未都“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也很重要”这个观点的认同。
那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是为了什么呢?我的脑袋里突然闪过一道光:是为了做一个明白人!
我们一无所知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都需要别人帮助完成到逐渐长成一个能自理有思想的人、到离开这个世界,来世上走这一遭,是有意义的,甚至像影视剧中常演的“历劫”一样,是带有使命的。如果一无所知的来,糊里糊涂的走了,那岂不是白来一趟?
于是有引申出一个新问题:怎样才算活明白了?不白活?
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开启了自己的人生,就需要遵守自然法则和社会的规则,那我们就得把这个世界给弄明白了、把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给弄明白了,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不能像金庸老先生一样: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至少要:明明白白,悄然离去。这方不枉在人世走一遭。
因此,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是:做一个明白人,以人的身份,把世界看过了,经过思考、理解、升华,看透了、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
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把自己的一生活明白了,但是我们自己还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成为父母了。
当看透了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活成一个明白人时,成为父母的我们,知道不但自己要探索,还要背负帮助孩子“活明白”的使命,像朋友一样,理解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探索自己的人生,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两代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活成一个明白人?
刚才说了我们自己活成一个明白人的前提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阅人无数,那么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明白人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读万卷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出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画旨》:
"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这里所说的卷,其实字数并不多,一卷通常在4000-6000字,万卷书也不过4000千万-6000千万字,现在一本书通常在50万字左右,万卷书就是80本,这在爱看书的人眼里,一年多的时间就看完了。
但是古代识字的人都不多,写书的人更少,因此书籍少,且是文言文,这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万应该是虚词,意为多,所以董其昌的意思应该是多读书,多走出去去看。
读书的重要性已不用赘述,如何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才是重点,让孩子多读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三点:
第一:选好书。
内容空洞乏味的书不但影响孩子看书的积极性,还浪费时间,如何帮助孩子选书其实很简单,古今中外名著一列,基本就不愁没书看了,而且这些书博大精深,值得反复品读。
第二:读书氛围很重要。
读书宜静,便于集中注意力和思考,所以,保持安静的读书环境很重要,除此以外,我觉得有喜爱读书的人陪伴,有感悟时能有抒发的对象就更好了。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小妇人》中的读书氛围,姐妹四人围着火炉,看书、扮演书中角色表演,把自己代入到书中去感受书中人物的感受,妈妈和奶奶在旁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听,灯光静谧安详,这种读书氛围简直太美好了,不但能学习知识,增加理解,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第三:引导孩子多用书。
读书除了充实大脑,满足精神需求,还有很大的实用性,所谓学以致用就是了,学到的知识能用上,可以增加孩子读书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用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使用学习过的知识。
有一次带侄子去郊区游玩,池塘里荷叶田田,荷花盛开,无边无际,特别漂亮,侄子高兴得跑来跑去撒欢,我脑中突然出现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于是引导侄子,你看这看不到边的荷花多漂亮,像不像你学的一首诗里面的景象?侄子想了想说:你是说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里说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我认同的眼神,侄子开始静下心来观看荷叶美景,唏嘘道:杨万里真的太厉害了,这句诗形容这样的景象简直太美了,他当时面对的可能也是这样的一片荷塘,如今我和他一样在欣赏这样的美景,时间却间隔上千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经典书籍实在太多,而且越学习越感觉自己知识匮乏,快消的年代,产生快消的书也很多,这些都容易导致我们变得焦虑,所以,带领孩子读书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保持初心,重在学习,别焦虑!
2、行万里路。
古人走路,坐马车、小船,军人行军日行尚且不过80公里左右,普通人如果游行学习,日行最多30公里左右。
现在的人旅游,一样的路途速度是古代的百倍,几千公里一天就到了,但是效果却不一定和古代的一样好,甚至大打折扣,那些三五成群一起去报团的五日游、八日游、十日游,大多是走马观花,到各个景点打卡,而景点又越来越商业化,这样的旅游除了放松心情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有些甚至连放松心情都做不到。
真正的“走路”,要有所感,才会有所得。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壮丽的诗篇《观沧海》,柳宗元被贬永州,心情抑郁,寄情于山水之间,才得《永州八记》,苏轼流放赤壁,写下超然物外的《赤壁赋》》…
这一比,简直天渊之别。
所以,“走路”不能只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不能只追求“眼睛的快感”,更要追求“心灵的快感”。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写的散文有很多都是描写他一个人呆在老家老房子生活、深入各村庄院落走访了解民俗风情,所见所感,读起来身临其境,趣味无穷,这才是真正的旅游。
所以,带孩子出去“走路”,不一定非要去景点打卡,证明自己“来过”,学习和感受更重要,既然去了,就要了解透彻,有些地方看到的景象,只是别人想给你看的景象,不是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的景象,旅游中要想学到东西,就要慢慢看,深度游。
3、阅人无数。
阅无数人需要无数个阅人的机遇,我特意去查了马未都说“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也很重要”这个观点的资料,这是一个视频,视频中,马爷说想要多阅人建议去做服务性的工作,比如,门童,拉两年门,就能见识到形形色色的人,从而对人性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孩子,显然是没有时间去长期做服务性的工作的,那么在孩子有限的人际交往中,实现阅人最大化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我记得小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好结交朋友玩耍,不爱学习,我爸爸妈妈就不让我和她一起玩,生怕她把我也带的不爱学习,尽管我也没有多爱学习,我们俩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
于是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我们俩背着大人偷偷的玩,在她的介绍下,我还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
现在想来,和她一起玩,我并没有被她带得有多不爱学习,如果不和她玩,我反而会失去认识那些新朋友的机会。
所以,在孩子交朋友、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事上,大人不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问题。
我看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在玩小汽车的男孩子,用小汽车换了一个朋友的布娃娃,回到家以后,父母问小汽车呢?孩子说换了手中的娃娃,父母生气的说:你是不是傻,你的小汽车得要一百多块钱,这个娃娃估计也就十多块钱!
孩子觉得很受伤,在他看来,十多块钱的娃娃比一百多块钱的小汽车给他带来的快乐更多,而父母却告诉他这是错的。
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朋友和圈子,理解和尊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处理方式,雷霆雨露都是天恩,我一直相信网上这样的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孩子只是在经历他人生中应该经历的人而已。
据说最好的家庭关系就是朋友关系,父母在探索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有了孩子,然后一边探索自己的人生一边帮助孩子建立孩子的人生,既然都是探索人生,父母孩子像朋友一样在人生路上携手同行,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我们到底想把孩子教育成为什么样的孩子?终于想通了】相关文章:
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09-25
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08-29
到底该不该让我们的孩子玩玩具?10-21
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孩子好11-09
择校,我们到底在给孩子选择什么?09-18
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句子07-29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成为有耐心的人09-08
我们孩子的未来到底由谁来主宰呢?09-07
成为孩子的妈妈,不代表欠孩子什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