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懒、馋、内向、懦弱、没上进心、磨蹭……当家长给孩子贴上这些标签后,孩子就会被标签牢牢粘住,甩都甩不掉!
学点心理学:“标签”效应
先来看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于是组织了一批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并且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专家们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然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在心理学上,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
贴标签容易,撕标签难
“我家孩子太内向了,见到人都不会打招呼”;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别人都会做就你不会!”
“你是不是有多动症?屁股上就像长了刺似的,坐也坐不住!”
……
家长以为这么说孩子,是给孩子指出错误,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然而,这些标签准确地说应该叫做负面标签,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危害一:伤害孩子自尊
家长如果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会影响到孩子的快乐成长以及未来的适应性。
危害二:引导孩子踏入歧途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家长贴的不良标签会成为孩子脑子里挥之不去的魔咒,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
巧用“标签效应”
负面标签对孩子的伤害是渐进式的,一次两次或许不会有严重后果,但家长如果长期这么做,伤害就不可预估了。而正面标签,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引导作用。
1、别随意定义孩子性格
当你的孩子做一些积极的或消极的事情, 注重事件本身,而不要对孩子的个性、性格下定义。例如:
①孩子喜欢随手丢玩具,请对孩子说,这是 “不负责任的”,而不是批评他这样就是“懒”。
②孩子好动,一刻不停,请注意引导孩子的兴奋点,让他能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游戏感兴趣,从而让她逐步养成良好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而不是训斥他“多动症”。
③孩子见人不爱打招呼,请多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他“内向、害羞”。
④孩子做不出题来,可以对孩子说:“请你用心些!”而不是批评他“不用心”。
;
2、贴上阳光向上的标签
“标签”具有强烈的暗示和定性导向的作用,对于自我认知养成期的孩子来说,这种引导作用尤其显著。
因此,家长真想给孩子贴标签,可以贴勇敢、礼貌、讲卫生等标签,例如:当孩子帮大人摆碗筷时,你可以表扬他:“你真是个勤快的孩子,你帮了妈妈大忙啦!”这样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3、 不作虚夸、不实的表扬
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自然应当给予称许,但赞扬不能脱离实际,而应实事求是。因为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一旦发现表扬并非事实,立即会感到十分沮丧,从此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失去了信任,对自己的优点也失去了信心。
另外,对于有些正面标签,特别是那些天生的、没有经过努力得来的特质,还是不要贴标签的为好,例如:聪明,小美女,小帅哥等等,这种正能量不是孩子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因此,对于孩子也是没有什么鼓励和激励作用的。
夸美纽斯说:“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它是易于被震荡和受伤的,甚至成为不可补偿的损伤。”
因此,父母千万别给孩子随意贴上负面标签,最应该做的就是自己不断地变优秀,成为一个好父母!
如何塑造“学霸”孩子
孩子上学后,家长关心的问题便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当今,学习仍是学龄期孩子的主要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学习好”指的是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很强的动力,面对难题时高度兴奋并全力解决,将学习习惯应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这也就是现在网络上常说的“学霸”。实际上,在孩子学龄的初期,家长是可以合理地塑造“学霸”的。
1、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我在日本听到很多心理教育者都会对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多鼓励你的孩子”。鼓励是塑造行为和激发动机最有效的工具。当孩子取得每一点小进步的时候,家长及时给予孩子认可,这不仅激发孩子今后产生更多良好行为,更会极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增加孩子主动学习的行为。但是,很多家长错误以为夸奖孩子“聪明”,孩子就会更加聪明。实际上,过分向孩子强调“聪明”的重要性,容易让孩子为极力维持“聪明”这一形象,畏惧挑战,难以接受失败。因此,家长应将夸奖具体化,警惕浅显地夸奖孩子。
2、不要让孩子在坏情绪中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当一件事与好情绪相联系时,会让孩子乐于做这件事;而当一件事与坏情绪相联系时,会让孩子不再愿意做这件事。有些家长经常批评完孩子,在孩子哭哭啼啼的时候,让孩子硬着头皮继续学习。其实,这种行为无意中降低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在孩子有其他与学习无关的坏情绪时,也不应让孩子继续学习,而是应该先平复孩子的心情,转移孩子注意力,待孩子心情变好时,再让孩子继续学习。
3、让孩子喜欢老师
孩子对老师的喜欢会促进孩子学习的动力,尤其在孩子学习的初期,若孩子对老师足够信任与喜欢,在课上会自然产生一种兴奋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若孩子不喜欢老师,孩子上课会打不起精神,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容易取得好成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家长应避免在孩子的面前说老师的不好,而是要经常夸奖老师,并告诉孩子老师经常夸他,让孩子喜欢和信任老师。
4、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一些家长会认为,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损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实际上,成就感与自信心是可以从一件事泛化到另一件事的,只要家长合理引导,孩子从其他兴趣爱好上得到的自信心会促进孩子的学习。此外,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不仅要表现在课程上,能将学习方法应用到其他活动中,才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5、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老师
在经济社会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也许有些家长会对“学霸”嗤之以鼻。我很欣赏这些家长开放的眼界,但这里所说的“学霸”并不仅仅是指取得好的学业成绩,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与动力,养成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此外,家长们还需注意,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做学校所授课程的“学霸”。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特长,在我们的绘画心理乐园就有很多“绘画学霸”、“音乐学霸”、“色彩学霸”、“手工学霸”……当孩子向家长展示时,他们常常感到惊讶。让我们跟孩子一起探究他们适合发展哪方面的学霸吧~
正如龙应台对儿子安德烈说过的那番话:“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看再合适不过了。
【为何中国孩子都是“笨”大的?】相关文章:
你的孩子为何越学越笨?10-24
孩子为何人小脾气大?09-17
中国孩子为何独立性最差09-22
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09-23
别怒:好孩子都是玩大的11-06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的!09-25
孩子是怎样变“笨”的11-13
为何领导人家里都是生女孩09-23
孩子为何喜怒无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