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说话需“千呼万唤”

时间:2023-11-12 18:17:06 育儿 我要投稿

  孩子注意的,就是该说的

教孩子说话需“千呼万唤”

  在日常生活中,爸妈应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及感受,留心孩子注视着的东西。孩子注视某种事物时,就是他正在接收相关的讯息。只有把他注视的事物与说的话联系起来,才能“译码”。因此,您给予的讯息必须是相关的、清晰的。

  例如:孩子触摸热鸡蛋时,家长可以说:“啊!好热呀!”(每次当孩子触摸热烫的东西时,您可以同样响应孩子的反应。)

  母婴

  孩子做事情时,家长可以在一边讲述他所做的事情。这种说话模式能清晰地把当时的一举一动和语句紧扣一起,让孩子了解彼此的关系,增强口语理解能力。

  调整说话方式

  语句简单、清晰,这种说话方式称为“儿童语”,有助吸引孩子的注视,更易理解。要想做到这一点,建议您从以下几点着手。

  使用较高音调:跟成年人说话,我们语调平淡而自然,没有太多抑扬顿挫。跟孩子说话,您可以稍稍提高音调,用较夸张的语气,吸引孩子的注意。

  强调重点字眼:孩子较难迅速或完全掌握整个句子的内容。您可以在说重点字眼时,提高音调,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句子中的重点内容。例如,您想强调“薯条”这个词汇,就说:“吃薯条。”

  句子简短:避免使用太长的句子。简短句子包含的内容较少,孩子较易掌握。至于简化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必须根据孩子现有的口语理解能力,避免说一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话。

  简易文法和词汇:跟孩子说话宜直截了当,避免运用太花哨的修辞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使用的词汇亦以孩子熟悉的、他身边事物内容为佳。当然,简化不是任意的,不是强行将句子分拆,缩短句子。简短但文法又要正确。

  速度放慢:放慢说话速度,字与字之间可稍作停顿。

  重复词汇或句子:适当的复述能加深印象,有助他更有效地接收讯息内容。例如:“妈妈煮饭啦,不是洗衣服,是煮饭。”

  用已知学习未知

  当孩子理解什么是“正方形”,那么我们可以用“正方形”做途径,像对比一般,介绍“梯形”这词汇。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包括正方形和梯形。家长可以说:“先摆个正方形,再摆个梯形。”

  同样,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其他词汇。运用的句式可以是“拿××给我,不是××”、“不是××,是××”,以作对比。当然,两个对比对象必须同时向孩子展示出来。

  在不同的环境下介绍同一个词汇

  有时候,孩子未必真正理解某个词汇,却能听懂您的指令。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孩子依赖环境提示来理解指令。例如,有一杯水放在孩子面前,指着杯向孩子说:“喝水。”孩子便去拿杯喝水。若您发现在另一情境下,孩子听不懂“喝”这词汇,他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喝”的意义。故此,在不同环境下介绍同一词汇是必要的,有助孩子真正理解其意思,而无需依赖环境提示。

  您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如“喝水”、“喝果汁”、“喝汤”、“喝汽水”等,强调“喝”这个词汇,让孩子听见“喝”这个词汇时,不管在哪种情况之下,都能联想起这个动作。

  注意两个“不必”

  不必重复太多次。父母为使儿童学会说话,同样的话语叫儿童说五次、十次,有时反而使儿童厌烦。同样的事在同一个地方不要重复两次以上。但碰到同样的事情或同样的情况发生时,可以重复提醒。不必刻意教学,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不断地、自然地对他说话,让儿童了解语言的意义,便可期待他逐渐会说出话来。

  不必矫正发音。即使说不好,有表达意思的姿态即可,若刻意矫正发音,说不定会抹杀孩子好不容易培养的说话欲望。只要他肯说话,发音不正确的缺陷久而久之会改善过来。家长或大人只要自己提供正确的说话模板即可,但千万不要学儿童说娃娃语。

  少量多次选择时机

  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时间可因人而异。开始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

  小步前进反复练习

  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小儿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记录进展看到进步

  在孩子未开口之前,父母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父母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建议父母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对于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父母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不要轻易打退堂鼓。要知道,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