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怎么办

时间:2023-11-11 08:39:02 育儿 我要投稿

  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这个原因逃不开。也引起了一些问题,如幼儿沉迷于自我的世界,普遍缺乏社会技能,不善于与人合作,不会处理同伴关系等。

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怎么办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友谊技能的建构能力的退步是一个渐进的、被“腐蚀”的过程。而孩子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却在孩子同伴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危险的角色,红色信号不断显现。

  现代居住环境缩小了幼儿的活动空间

  还记得我们刚搬家的那段时间,社区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老人帮忙带孩子,住的是6层的板楼,我们家就住6层,来回下楼梯很麻烦,老人腿脚不方便刚开始也不怎么带我家孩子到楼下玩,也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下楼玩。只有周末放假我们才会抽时间带孩子到小区附近的小公园玩玩,很少能有机会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即使偶尔爷爷奶奶带孩子在小区里玩,遇到同小区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也只是在大人眼皮子严密监控下浅层次的交往,很难发生和同伴之间的深度交往机会。我内心其实是有担忧的,后来和朋友同事聊,发现大家都有这方面困扰。

  独门独户的住宅环境隔断了幼儿与外界的联系

  现代城市住宅大多是以单元结构的,独门独户的高层住宅为主,改变了以往大庭院式的居住状况。其中的居住者也不是以原来的家族、血缘为基础,邻里之间的凝聚力明显减少,家成为他们的堡垒。

  独门独户的住宅环境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独门独户不仅导致了邻里之间成人相互往来的急剧减少,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幼儿与同龄群体的交往。若家长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如安全因素、上下楼梯不方便等),不太愿意带幼儿出门和小朋友一起玩,更加导致幼儿同伴交往的对象、空间受到影响。

  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影响幼儿自然游戏群体的形成

  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途径。自然游戏群体是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活动需要,幼儿自主交往结成的。幼儿自然游戏需要特定的活动场所,群体成员稳定且数量有限,成员之间的交往较为密切且具有持续性,活动较为自由且无成人干预。所以,自然游戏群体能帮助幼儿与其他幼儿进行深度交往,在交往中进一步建构自我、建立规则意识等。

  然而城市人口密集,用来供幼儿活动的场所很少。在有些地区,虽有一些供幼儿玩的场地,但大多设施简单,有的家长说,居住区内连幼儿最喜欢的滑滑梯都没有,现有的设施不适合幼儿玩耍。活动设施的不适合,吸引不了幼儿,幼儿没有兴趣到这些地方玩。

  活动场所的缺少,使幼儿没有与同伴交往、共同游戏的场所,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空间,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便也大大减少,幼儿自然游戏的群体形成受到很大的影响。案例中的小如本是个特别喜欢与人交往的小姑娘,因为新住宅小区里没有吸引和适合她玩的设施,加上没有同龄的小伙伴,却变成了让妈妈担心的社交障碍儿童。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让幼儿失去与同辈深度交往的机会

  二胎政策放开前,我以为奇奇会一直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除了幼儿园的时间外,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陪着奇奇玩。奇奇的爸爸总和奇奇说自己小时候和哥哥、弟弟玩耍的情景,令奇奇羡慕不已,总是感叹,要是我能有个弟弟或者妹妹玩该有多好啊。但即使放开二胎政策,真正愿意要二胎的家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独生子女家庭代际交往替代了同辈交往

  以往家庭中,兄弟姐妹早晚都在一起生活、游戏,幼儿有很多与同辈深度交往的机会。独生子女政策让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儿童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因此,在独生子女家庭内部,幼儿没有同辈交往的对象,他们更多的是与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一起玩。一份有关独生子女放学后和谁交往的调查资料显示,独生子女与同辈群体交往远少于非独生子女,前者为15.2%,后者高达42.7%。[1]独生子女家庭中代际交往占据了绝对的位置,家长成为幼儿互动行为的唯一承受者。

  代际交往的增多使幼儿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

  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下的“4+2+1”家庭模式也让孩子成为家庭里的核心,孩子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受到家长保护。他们限定幼儿的活动范围,帮助幼儿选择交友的对象,让幼儿本就狭小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很多儿童每天是和父母同出同进——早上一块出门,晚上一块回家,这样更加失去了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代际交往代替了同伴交往。

  但幼儿与家长的交往没有与同伴的交往那么平等,家长是以照顾者、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幼儿平等的身份出现,不利于幼儿合作、谦让和分享行为的发展。代际交往使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不善于和同伴相处,合群性受到影响。

  过度讲求竞争的社会环境

  高度讲求竞争的社会环境给幼儿发展同伴关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父母花费重金剥夺幼儿游戏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去上兴趣班,各种活动引入成人社会的竞争机制和比赛标准等。

  兴趣班的白热化发展剥夺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时间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佳佳,她的妈妈给佳佳报了很多兴趣班,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不定时会去参加书法课,周六日妈妈也是带着佳佳“跑场子”,舞蹈课在东城,钢琴课又跑到了海淀……佳佳每天是下了妈妈的车便往指定的地点跑,上完课又直接上了妈妈的车,晚上到家还要练钢琴,几乎没有与伙伴玩耍的时间。

  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学业竞争的压力也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自然也较高,他们希望孩子多学知识技能,以便将来再入名校时能换得加分的优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和精力送孩子上各类兴趣班。[2]在这类兴趣班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学练,幼儿很少有自由交往的时间,而且这类兴趣班举办的时间大多是双休日或晚上,占用了幼儿很多的时间,使幼儿同伴交往的时间减少。

  现在的许多孩子过着被严密管理、被过度安排的日子,以致都抽不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来进行真实的人际互动了。缺少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孩子就没有了结交朋友的机会和体验友谊的条件,无法学会像他们的父辈或祖父辈当年成长时曾习得的那些基本社交技能。比如谦恭、分享、合作、尊重等,很难发展出与朋友间的亲密的、休戚与共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他们的个人幸福与成就感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活动的成人化让幼儿失去了单纯游戏的乐趣

  5岁的贝贝很喜欢跳绳,幼儿园要组织跳绳比赛,贝贝妈很想让贝贝参加,并且拿个名次。于是每天晚上妈妈都让贝贝去社区的院子里练习,还让隔壁的小姐姐监督,还和贝贝说如果跳绳比赛拿到第一名,就带他去吃必胜客。

  当今的少年儿童会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比赛,家长也乐此不疲的带着孩子参与这些活动和比赛,但是由成人组织与制定的活动,活动过于成人化,规则或标准等都是由成人参照职业运动和比赛制定的,因此高度讲求竞争。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拔得头筹,如儿童足球、趣味运动等都在模仿成人职业运动的标准。

  特别是现在各大电视台都在争相组织各种亲子类或者幼儿类的智勇大冲关、趣味竞赛游戏等,都太过于强调竞争。在这些活动中,大人管得太多,孩子们就没有机会组成自己的队伍,创造自己的规则,不能学会解决冲突和争端,无法抛开取悦父母、赢得奖品或取得奖学金等杂念的干扰而享受单纯的游戏乐趣,自然也无法建立起自然、亲密的同伴关系。

  个人玩具的增加减少了儿童社会性游戏的时间

  奇奇的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奇奇带回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奇奇总是被爸爸买的各种新奇玩具所吸引。有一次,爸爸买回来的电动飞机,奇奇喜欢的不得了,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找小伙伴玩。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总是在尝试着适应社会,他们通过活动与成人或同伴接触、交往,慢慢地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以及行为方式,逐渐使自己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为“社会人”。社会性游戏正是通过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游戏过程,使社会规范、规则、行为方式等逐渐让幼儿得以理解、内化。但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家庭中提供给幼儿个人游戏的玩具也大大增加,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具吸引了幼儿大部分的时间,同时也使得儿童大多数时间是独自一人玩。[3]

  但玩具没法和幼儿进行情感的互动,花太多时间玩玩具,会使幼儿在社会性游戏方面所花的时间大大减少,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许多幼儿不会和同伴一起玩,甚至根本不想和同伴一起玩,严重影响到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幼儿发展同伴关系是把双刃剑

  大众传媒的不当使用让儿童沉迷于虚幻世界

  小宝白天是奶奶一个人照看,当奶奶在忙别的时候,小宝只要拿着遥控器在电视前翻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就不会哭闹。久而久之,小宝迷上了看电视,每天奶奶带小宝出去玩,小宝都不愿意出门。有时出去了,对同龄伙伴的邀请也表现得不知所措,只想催着奶奶回家看电视。

  除了电视,IPAD外,现代儿童使用智能手机更加变得普遍,有时坐地铁看到一些小朋友手里拿着手机在玩游戏,或者和大人一起看电视剧,孩子手机成瘾到底是谁造成的?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遥控器时代,当代幼儿的成长更多地受到了电视广播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电视机、电脑、Ipad等走进了幼儿的生活,特别是电视对幼儿的影响很明显。据一份调查显示,学龄前幼儿平均每天看电视4小时。[4]看电视势必使得儿童挤占出原先与同伴的交往时间,使得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和同伴关系相对疏离。[5]

  小宝因为家庭习惯迷上了看电视,剥夺了他和同伴游戏和交往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幼儿以电视为伴,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取代。人-机交往缺乏互动,幼儿不能与其交流沟通,更不能体验其内心感受,同伴交往技能的发展水平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单元楼、防盗门背后的孩子比过去任何时代的孩子都要孤独,他们总是一个人呆在电子游戏机、电脑和电视机前打发时间,甚至有的养育者把电视、IPAD等当做照顾孩子的帮手代替自己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依赖上这些物质,逐渐上瘾。尤其是那些不能从现实交往中获得令自己满意的社会支持和同伴关系的幼儿,更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待在电视屏幕前。幼儿从电视节目中求得精神慰藉的同时与同伴的现实交往进一步减少,越来越游离集体,觉得电视、电脑和游戏机才是自己自由驰骋的世界,哪里还需要其他人呢?当他们觉得有了遥控器便能拥有全世界(虚拟的)时,更不愿意花力气去干一件可能会带来麻烦的事——交朋友。

  媒体肆意放大社会的阴暗面增加了幼儿父母对其同伴交往的担忧

  欢欢的朋友妮妮邀请她到她家玩,妮妮还想让欢欢在她家过夜。可是欢欢的爸爸妈妈特别不放心,不让欢欢去。他们觉得他们不了解妮妮的父母,担心孩子在她家会出事,可是欢欢特别想去,在家里大哭大闹。

  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真切认识到身处社会的真实状况,但是媒体之间的商业竞争,使得媒体的行为越来越剑走偏锋,为了赚人眼球而肆意扩大对社会阴暗面的关注。特别是身处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人们对于儿童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就会比以往的时代更多,而媒体的不断曝光让只有一个宝贝孩子的家长们神经绷了又绷。也因此,父母在孩子去哪里,和谁一起去的问题上,向来都是小心谨慎。

  于是很多父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外面都是坏人”等。家长这样做是出于对子女安全的担心,但他们教孩子一见到外人就自动地提防人家,或始终对陌生人抱着猜疑的态度会一再地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告诉孩子,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不安全的,直接威胁到孩子安全感和敢于面对外界的自信心的建立。媒体总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上,这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陌生人诱拐小孩的事情大大增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在媒体的作用下,我们比过去更多地看到并关注这类犯罪。

  破解现代城市居所和物质环境对孩子同伴交往的“魔咒”势在必行

  1.抚养人要坚持每天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爱上外出活动,在活动中自然的结识小伙伴。孩子们之间的同伴关系是很容易结成的,不需要刻意去寻找认识的小伙伴,在游戏玩耍过程中,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结成暂时的伙伴关系,并且很愉快的投入其中玩耍。

  2.抚养人要帮助孩子组织和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同伴交往圈,让孩子有机会和同龄小伙伴进行深度交往的机会。比如同小区年龄相仿的孩子,父母可以建一个微信群,周末相约一起组织活动。

  3.抚养人可以陪孩子参加一些亲子类团体远足活动,非竞赛类的,比如寻找昆虫啊,或者寻找大自然中的鸟类等类似的户外机构活动。我曾经带孩子参加过一个野营活动,都是有孩子的家庭,大家一起爬山,然后选一个地方扎帐篷,野炊,大人孩子都特别享受。而且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让孩子们自由放松的去玩耍,他们自己建立团队,相互协调团队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过程的收获对孩子一生受益,远大于父母的唠叨说教。

  4.抚养人要多陪伴孩子玩耍和游戏,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抚养人的爱,而不是把手机或者电视当作电子保姆扔给孩子,孩子电子产品成瘾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人没有爱给到孩子。

【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怎么办】相关文章:

孩子自控能力差怎么办10-18

孩子感知能力差怎么办10-21

孩子数学思维能力差怎么办06-25

孩子动手能力差怎么办 如何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10-11

5岁孩子表达能力差怎么办09-03

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怎么办 如何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10-15

交往中孩子遭遇挫折怎么办09-12

阅读能力差怎么办09-09

为啥孩子动手能力差?10-24

孩子自控能力差的原因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