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老师去年进入幼儿园。刚结束校园生活的她,充满了对教育的热情,但最近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质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了。
原来,玲玲老师的班级来了一名插班生浩浩。暴脾气的浩浩常常让玲玲老师头疼不已。比如,如果有孩子先拿了浩浩喜欢的材料,他会马上抢过来,达不到目的就哭喊不止。衣服穿不上时,他会捶胸顿足。有孩子说他某方面做得不好,他会立即恼羞成怒,动手打人……
玲玲老师尝试过与浩浩的父母沟通,他们说浩浩在家也经常发脾气。有时浩浩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有时干脆打他一顿。虽然浩浩的父母也希望他收收脾气,但没什么效果。玲玲老师很苦恼,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很多教师也许都曾遇到过浩浩这样暴脾气的孩子,我们要明白,哭闹、砸东西等行为,是幼儿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掌握其他表达需求的方式。然而,有些孩子之所以过度使用“暴力”手段,是因为他们从中吃到了“甜头”。
他们发现,当自己想要得到别人关注,但正常的表达不能奏效,于是开始吵闹,结果迅速被关注了。因此,哭喊、砸东西等行为被强化了,慢慢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表达方式。
对这些暴脾气孩子,我们就没招了吗?当然不是。首先,教师和家长需要在日常活动中观察、总结孩子打人之前的征兆。比如,浩浩如果经常在自主游戏时因为材料问题发脾气,那么当他在自主游戏时,教师也需要在一旁观察。如果浩浩喜欢的东西被拿走了,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帮他处理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
同时,教师需要向孩子示范适宜的行为。我们可以说:“老师看见××把你很喜欢的积木拿走了,现在你一定很心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才能心情好一点儿,好吗?”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无法表达出来,我们可以给一些建议:“你可以问问××能否轮流玩。”“我们一起找找有没有更好玩的材料。”这些方法需要教师持续观察、耐心陪伴和反复练习。
其次,一旦孩子出现好的行为,教师或家长要及时表扬。例如,当浩浩参与活动、遵守规则、参与同伴互动时,我们要给予正反馈,用鼓励、拥抱等方式进行强化。当他意识到发脾气以外的方式也能带来关注,粗暴行为自然就会逐渐减少。
再其次,当孩子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时,我们可以适当忽视。如果孩子一味喊叫,我们可以说:“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发脾气,你可以告诉我吗?”如果他继续喊叫,教师或家长需要离开,同时不要通过表情或动作告诉他,我们还在关注他。当发脾气的孩子停下来后,教师要马上对他说:“这里有个好玩的游戏正适合你,来玩吧。”教师把他引导到某个活动中,陪他玩一会儿,可以让他意识到停止发脾气是有价值的。
最后,适当地使用“自我控制时间”策略。在班级内,如果这个孩子伤害了其他孩子,教师应快速检查被打的孩子是否受伤,请其他老师来照看他,然后平静地牵着打人的孩子到“自我控制时间区”,坚定地对他说:“老师不允许你伤害其他小朋友,请你待在这里,直到你准备好重新跟你的小伙伴一起玩为止。”随后教师离开,不与他有语言和目光交流。如果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准备好了,那么他可以继续参与活动。不必批评他,因为他知道自己暂停游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