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吼孩子,不少家长都中枪,本来想心平气和地教孩子,无奈说着说着音量就上去了。
更无奈的是,老母亲说也说了,吼也吼了,孩子根本不走心,一点起色也没有。
今天给大家好好讲讲,孩子为啥干吼没用,家长又该怎么有效地批评孩子。
孩子为什么
越「吼」越不听话?
1.从畏惧权威到正面宣战
当你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情绪爆发时,真正表达的不是看法和观点,只是单纯的愤怒。
2~4岁的孩子,发育不到位,还只能从自己角度看问题,不能理解家长愤怒的原因。
他们只会感到迷茫和害怕,只能乖乖听话,做个「乖宝宝」。
但随着孩子一天长大,有了自主意识。
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只会激怒他,让他通过向你宣战来展现自己的掌控感:你要求我做的事,我偏不做;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偏要做。
这样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使双方都陷入权力争夺的怪圈。
2.安全感缺失,孩子感觉不到爱
习惯用「吼」解决问题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吼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经常被吼的孩子,不仅缺乏自信,还会自我怀疑:
为什么爸爸妈妈总对我生气?
他们是不是不爱我?
我是一个坏孩子吗?
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被认可的,是被拒绝的。
久而久之,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反正你们也不喜欢我,那我当一个乖宝宝也没用!
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不配合,性格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
让孩子心服口服
这些技巧比吼管用
当你吼孩子时,态度是强硬的,情绪是失控的,你跟孩子间的沟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批评教育的目的是帮孩子认识错误,不是发泄父母的情绪。
真正的教育是绕过情绪进行理智交流,用「回应」替代「反应」。
1.强调后果,不强调状态
孩子一岁半后,已经能够设想事情的后果,并且根据推测的结果来决定处理事情的方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强调状态是没用的。
相反,我们要告知孩子结果和其中的因果关系,引导孩子做出健康的行为。
比如,孩子吃饭时左顾右盼,你说:「你看你吃个饭也不好好吃,真不听话!」这就是强调当下的状态,对孩子来说是无意义的,因为他并不明白「不好好吃饭」有什么不好。
相反,你说「等下午饭时间就结束了,妈妈要把碗收掉了。如果到时候你还没有吃饱,就会饿肚子的。」
孩子知道了「饿肚子」的后果和「不好好吃饭」的因果关系,就会重新考虑「好好吃饭这件事」。
2.控制情绪,对事不对人
当我们被负面情绪支配时,一不小心就会口不择言,会把孩子的行为和本质挂钩,给孩子贴上「不听话」「坏孩子」的负面标签。
当发现自己情绪即将爆发时,尽量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平复情绪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获得孩子立即的妥协或积极回应。
你可以尽量用冷静的方式说出你的想法或担忧:「宝宝,现在满地都是玩具,我很生气。妈妈现在去房间呆一会,我希望等下你能把玩具收拾好。」
孩子都是有共情能力的,当你大方地、冷静地向孩子吐露自己的感受,最能激发他的同理心。
他们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多用建议,少说应该
一些「命令式」的话语,不仅没有尊重孩子,还会妨碍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当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要是你直接吼:「快把玩具还给小朋友!」
这样强硬的语气,即使孩子服从,也并非心甘情愿,甚至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死活就是不还。
相反,巧妙地使用「选择理论」,用非控制的语气给孩子建议和选择,孩子也会更加配合。
宝宝,你抢了乐乐的玩具,乐乐很难过。妈妈陪你向乐乐说对不起好不好?
如果你很想玩这个玩具,你去问问乐乐能不能一起玩?或者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换着玩?
用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不愉快,能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并且体验掌控感。
4.给孩子预留缓冲时间
当我们想要纠正孩子时,不能期待孩子马上纠正,时时给与正向反馈。
当孩子持续做某件事时,你的强制打断会让他们感觉很糟糕,他们需要时间消化信息,面对自己的情绪。
所以,家长在提出建议的时候,不防给孩子预留一定的过渡时间。
宝宝,马上就要到睡觉时间啦,咱们再玩五分钟,就把玩具收拾好,然后上床睡觉好不好?
这样的表达,比粗暴的跟孩子说:「睡觉时间到了,快去睡觉!」让孩子更有选择的自由。
说了这么多,你学会了吗?
不吼不骂,用更加正面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如就先从上面这4步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