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管越反”的青春期,父母最容易犯7种错,贻误孩子终身。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继婴儿期之后生长发育最快的时间段,也是孩子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育虽然逐渐走向成熟,但大脑和心理的发展,还在进行当中,把这个阶段比喻为“大于小孩,小于大人”。
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愿,自我意识也更强,因此亲子关系容易变得紧张,矛盾升级,也让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
青春期孩子的行为,充满着令人担忧的可能:
可能因为交友不慎,染上一些恶习,例如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甚至是吸毒;可能在与荷尔蒙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带着品尝禁果的巨大风险,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
在孩子与家长频频发生的冲突中,每一位青春期的父母,都曾有过心力交瘁的时刻。
面对中高考这样的人生关键节点,青春期孩子的种种行为和情绪异常,家长也非常容易焦虑:
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曾经乖巧懂事、可爱天真的宝贝,如今怎么变成了一副“讨债鬼”模样?
我发现孩子早恋了,马上就要高考了,影响学习可怎么办?
孩子打游戏成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怎么办?
孩子经常和我们发生矛盾,喜欢离家出走,怎么办?
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在后台收到的来自父母们的求助,这一个个“怎么办”的背后,都是爸妈们深深的焦虑和无助。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焦虑的家长不只一个。
十分“熟”的身,八分“熟”的脑
谁的青春不难捱?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界定在了10-20岁之间,但根据英国爱丁堡大学最新的研究指出,大脑发育成熟需要大约25年的时间。按照这样时间线索展开,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即便长到20岁,拥有了完全成熟的身体,但是大脑的发育,可以说也只是“八分熟”而已。
“越管越反”的青春期,父母最容易犯7种错,贻误孩子终身。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继婴儿期之后生长发育最快的时间段,也是孩子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面前,孩子还需要独自面对身心的剧烈变化,和越来越敏感的人际关系。
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这是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的问题。
解决的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的,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与他对话的方式。也就是说,当孩子成长到十几岁,进入青春期,我们与他沟通的方式,也应该升级为与“青春期孩子对话”的方式,而不再是与“幼儿对话”的方式。
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与“幼儿对话”的方式中,由于对方还只是个弱小的孩子,生活和心理建设都完全依赖父母,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父母更多是照顾者的角色,甚至是一定意义上的“包办”角色。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他的一切需求,都必须由父母来提供帮助和满足。所以在双方沟通交流时,父母可以更多地指导、甚至是要求幼儿。对方通常都会接受,或者不得已最终也只能接受。
而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我”的概念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与“青春期孩子对话”就意味着把对方当成有独立意识、自主个性的人,甚至是需要彰显自我个性的人。父母在沟通中,要主动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并且在行动上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杜绝采用命令或者要求的方式。用平等的对话和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体验到被包容和支持的感觉。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沟通前提,让沟通进行得更加顺畅。
在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中国的父母普遍容易犯以下这些错误,应当及时地纠正过来:
错误1:习惯于代替孩子做计划、做安排,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和个人意愿。
许多家长由于过于担心孩子犯错误,不够信任孩子,就直接不给孩子独自尝试的机会。但孩子到了中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变得渴望去探索。甚至“跃跃欲试”本身就是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本能。如果家长不懂得放手的话,孩子永远没有尝试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从失败中获取教训,或是从成功中获得经验。
错误2:强调父母的权威,需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意志。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强调父母的权威的,但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应当随之更新。父母的权威,应该体现在把控大的原则和边界上,而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控制者、审判者的角色。过于强调服从,会磨灭孩子的个人意志,加剧紧张的亲子关系。
错误3:经常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
任何情绪的产生都不是没有来由的,即便在父母看来大不了的事情,有可能在孩子心里也是一道难以突破的难关。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最不应该说的话,就是“有什么了不起”,“这有什么值得难过/生气的”,“没事、不怕、不要紧、坚强一点”。这些看似在“安慰”的话语里,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这会让孩子有深深地不被理解的感受,久而久之,亲子之间容易产生隔阂。
错误4:“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爸妈的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一句“都是为你好”似乎就把父母放在了代表“正确”的一方。殊不知,每个人人生的道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青春期的孩子,伴随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孩子的批判意识增强,他们还是用怀疑、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不再对家长一味地盲从,开始用自己的标准重新对父母进行定位和评价。
错误5:不懂得保护孩子的隐私,甚至认为孩子不应该在父母面前有隐私。
我们曾经和情商夏令营的孩子们分享过一个有趣的命题,那就是“怎么藏日记本”?为了防止老爸老妈偷看日记,孩子们的招数常常五花八门,斗智斗勇令人啼笑皆非。
一个孩子曾经分享了她的经历:说自己洗澡的时候母亲时常进出浴室,她实在无法接受就表达了抗议,没想到母亲居然说:你人都是我生的,这还怕什么呢?
面对不懂得保护孩子隐私,甚至天然地认为孩子不需要隐私的父母,我们真的需要更多地提醒:聪明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就应当享有自己的隐私的空间,与他们保持恰当的距离。这一点,不应该因为是孩子的父母,而有所区别。
错误6:帮孩子挑选朋友。
家长有时候会根据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因素去评价孩子的朋友。但中学生其实是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了,如果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一定是因为朋友身上有令他欣赏的品质,或者是两个孩子相处愉快,能够影响彼此。如果家长没有全面了解情况,仅仅根据学习成绩就对孩子的朋友“评头论足”,会非常伤害孩子的情感,从而引起激烈的矛盾。
错误7:不顾孩子意愿将孩子纳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因此就会非常自然地将孩子带在身边,参加自己的社交活动。但当孩子到了中学阶段,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孩子就有意愿自己做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参加的活动。但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不能意识到,仍然想以前一样,把孩子“带”在身边,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出游,这会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
6岁以前是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父母是“照顾者”的角色,精心呵护孩子的成长,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错失;而进入小学后,家长开始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孩子学习成长。
可是当进入中学之后,家长需要剥离“照顾者”的角色,并放弃一些“指导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旁观的“教练”,放手让孩子到场上去“勇敢拼搏”,并在场外默默地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并能在关键的时候叫停比赛,将孩子拉回来讨论上一场的得失利弊,达成一致后重新调整状态,然后再次上场。这才是家长与青春期孩子良性的互动模式。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么办】相关文章:
孩子越管越懒散?11-03
孩子越管越不听话怎么办?11-01
父母越说这俩字,孩子越叛逆10-22
家长越妥协孩子越贪09-22
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10-24
孩子为何越补越虚?10-01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09-16
不想孩子越惯越混蛋?11-01
孩子越打骂反而越哭闹?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