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主动吃饭睡觉,物质奖励能不能用关键看这一点

时间:2023-11-02 09:00:08 育儿 我要投稿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让孩子主动吃饭睡觉,物质奖励能不能用关键看这一点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玩,几天过去了,老人难以忍受他们的打闹声。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

  「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他们继续大吵大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

  孩子们很生气地说:

  「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有人制定任务提供奖励,有人就会为了奖励去奋力完成任务,这个观点大家都认可,所以说奖励会强化一个人的行为。

  但这个故事中,一开始孩子们没有得到钱却玩得很开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奖励,却生气地再也不来玩了。

  为什么后来的奖励对孩子失效了,奖励削弱了孩子的主动性呢?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先要了解这三个心理需求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孩子的主动性与哪些因素相关。

  想要促进孩子的主动性,先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1.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接纳、尊重和爱

  回想一下你小时候做作业的场景,如果只有做得好父母才夸奖你,做不好他们就嫌弃你骂你,你还喜欢做作业吗?

  答案当然是「不」。

  无论你做的好不好,父母都应该信任你鼓励你。你感觉被接纳、被信任,这样才有再一次尝试的信心。

  这种接纳和信任,就是孩子归属感的来源。

  2.自主感:孩子感受到事情可以自己做主

  儿子2岁多时,我从一个巧克力罐里拿出一个给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里摸啊摸啊,最后心满意足地挑了一个出来。

  罐子里巧克力虽多,但其实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哪一个比其它的更大,他摸个什么劲儿呢?

  因为有选择,是他自己决定的,爽啊,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体现。

  挑巧克力这样的小事还好,家长一般能够理解,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情况,家长难免就把握不好分寸,常常忽视了要去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我的儿子小鸿学钢琴时,经常忘记换手,妈妈看到就会忍不住马上提醒,几次下来小鸿就烦了:

  又要看谱又要换手真的太难了,我就是学不会!

  后来妈妈和钢琴老师商量了下,下次学琴时录下了老师的示范弹奏。

  每次弹奏前,让小鸿重听一边,弹奏时一听到音不对马上可以停下来,自己对照录像里老师的手势慢慢纠正。

  妈妈也不干预只负责在旁边录像,确保小鸿回看弹琴录像的时候,可以跟老师的示范对照起来。

  慢慢地,小鸿的进步非常明显,信心也提高了很多。

  家长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做法,满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

  所谓教育,正在于这些难为之处吧。

  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家长如果用监视(不相信孩子,试图控制孩子,孩子缺少归属感和自主感,似乎总能感到身后那双锐利的眼睛)、设定期限(「几点弹完,我会来检查效果的!」),社会比较(「你怎么总是弹的不如邻居家的小明!」)等做法也都有损于孩子的自主感。

  3.胜任感:孩子觉得自己能行

  「我会画水粉」「我能滑轮滑」「我能和伙伴合作搭乐高大楼」,这些都是孩子胜任感的体现。

  孩子在接触学习新事物时,一开始并不顺利也是正常的,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即便最后还是没成功,但孩子看到之前努力做的被肯定过,下次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就好比,我们玩网页小游戏大部分是输,为什么还爱玩呢?

  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游戏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即便结果可能输了,但上次是580分,这次得了800分,孩子看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无形中胜任感也提高了。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这三点心理需求不可忽视

  自我决定论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反之,若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内在动机得不到满足,原有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为外在动机。

  现在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老人赶走孩子们的故事了。

  孩子们一开始是自主决定去老人家门口玩的,他们对玩感兴趣,乐在其中,属于内在动机。

  但是当他们接受了老人的奖励后,自我选择的主动性就逆转成了为奖励而玩的外在动机。

  因为第二天他们是为了奖励而玩,并非自我决定,自主感减少,「玩」不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而变成一件「辛苦的事情」。

  所以孩子的主动性,与奖励有关系,但不仅仅与奖励有关系。

  奖励是否能起到作用,关键要看物质奖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对孩子来说,如果奖励意味着操控,那他的自主感就会下降,受控感增强,主动性自然降低。

  但如果物质奖励代表肯定,即胜任感,就不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

  促进孩子的主动性

  从这6招入手准没错

  那家长怎么做才能避开奖励的「陷阱」,帮助孩子形成主动性呢?

  其实,任何可以满足孩子基本心理需要的做法,都有助于促进孩子的主动性。

  1.多用描述性的鼓励

  具体的、描述性的鼓励,比笼统的称赞或奖励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这可以增强孩子的胜任感。

  下面是不太理想的做法:

  不错!棒!画的还可以!

  你可以这样说:

  我是第一次看见你画的花这么好看呢,颜色也涂的很漂亮,我们可以把它贴在客厅哦!

  2.慎用「如果……那么……」「只有……才……」

  如果用也要尽量减少操控的语气,这样会让孩子没有自主感。想要增加孩子的自主感,你要理解孩子,亲子情感的联结是有益的。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快要迟到了,但就是不愿意起床。

  下面是不太理想的做法:

  如果你起早点,准时到幼儿园,那么妈妈就多给你讲一个故事,

  如果还迟到,妈妈一个故事都不给你讲了!

  你可以这样说:

  你早点起床,准时到幼儿园,妈妈也能更早点买菜回家做饭。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妈妈可以给你多讲一个故事呢!

  3.及时鼓励孩子

  不管孩子做的好不好,要记得及时地鼓励他,不要忽略他的情绪,这会影响他的归属感。

  比如,孩子尝试搭建乐高还是没有成功,你可以这样说:

  今天表现得很棒呢!

  虽然没有做出机器人,但是我们做出了小汽车哦。

  4.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比如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上学穿什么衣服,明天的早餐吃什么,放学后怎么安排。

  孩子如果参与了约定和协商,他会感到被尊重,也体会到自主感,这都有助于孩子形成主动性。

  5.接受孩子的建议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好,你本来打算奖励他一个玩具,但孩子说以后继续表现得好,希望周末可以去游乐园玩。

  孩子如果提出自己的建议,用了自己想的方法,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的比原计划更好,这自然有助于其形成主动性,父母也应该多加支持。

  6.不要盲目奖励孩子

  孩子本来兴致勃勃地想要画画,结果家长指定孩子画一个小猫就奖励他,这其实是在削弱他画画的自主感,画画的积极性也会变弱。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父母都要奖励孩子,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已经有主动性了,此时物质奖励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主动性。

  上面提供的只是部分场景,爸妈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日常生活,有意识的去满足孩子的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任何能力都是一点点训练起来的,家长们也不用操之过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才是早教的前提。

【让孩子主动吃饭睡觉,物质奖励能不能用关键看这一点】相关文章:

孩子吃饭的主动与被动10-10

防治龋齿 孩子能不能用含氟牙膏09-06

孩子能不能在孕产期出生就看这几点10-17

判断一个妈妈能不能教出好孩子,看这个就够了!10-27

怀孕了能不能用化妆品04-03

女性孕期能不能用护理液09-19

家长的物质奖励太多孩子会变贪婪09-12

不要用物质奖励“激励”孩子写作业09-02

孩子长高看这里09-30

孕妇到底能不能用吹风机?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