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术体育,不是你“让”孩子喜欢的!

时间:2023-10-31 15:09:44 育儿 我要投稿

  最近收到不少妈妈关于孩子兴趣爱好的提问,包括培养特长素质教育等等。统而言之,体音美。我们听到的成功的例子太多,近的有郎朗、丁俊晖,远的有傅聪、马友友,更远的有史籍中记载的神童,三五岁就由父母启蒙,能诗能写能画。

音乐美术体育,不是你“让”孩子喜欢的!

  是先天的禀赋还是后天的培养?

  一位妈妈这样问道,老师,孩子三岁,如何让她喜欢跳舞画画?我希望孩子能喜欢,因为喜欢才能坚持才能学好。坚持画画,长大后能有个消遣。

  喜欢,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正向情感,这位妈妈说的不错,只有打心眼儿的喜欢,才能不怕麻烦,不嫌辛苦,不惧责骂、嘲笑和失败,坚持做下去。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从中获得的乐趣、愉悦、感动、成就要超出那些麻烦、辛苦、失败等代价,他的回报仍然是高的。

  这个“喜欢”,在六岁以前的孩子这里,就只能并必然是先天原发的,而不是后来有意识地总结认知并主动追求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书法和中国画方面颇有成就,说起小时候爸爸让他练字,四五岁的孩子每天写一个小时,手背上滴一滴水保持不动,别让水流下去,每天都练。

  当时的感觉是枯燥透了,听着外面别的孩子欢呼啸叫,想象外面的空气是凉的、甜的,而自己所在的房间是阴的、闷的、臭的。

  直到七岁上小学后,自己的字被老师和别的家长夸,被选为班干部写黑板报,才隐隐有了自豪和愉悦,后来开始参加比赛,获奖上报,荣誉感就更强了。

  到了中学以后,在别人眼里和自己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一辈子都将与书法绘画绑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练习、创作、研究书法史等相关领域,“书法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不能想象也无从想象自己还能做什么。”

  他的经历说明了先天的情感和擅长,如何在后天的训练和机遇中一步步自己“认了”的过程。

  先天的喜好是一切的基础。我见过太多没有这个被称之为才的天赋却被硬培养的孩子,很快就会在比较中输给有才有天赋的同龄人,自豪感和成就感谈不上了,又不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享受艺术活动,剩下的就只有挫折、羞辱、自卑的体验了。

  这一点在体育活动中尤为明显。我女儿的游泳教练曾评论过某体育官员:“当年拼命练,每天6000蝶,没用,最好成绩北京第五。后来放弃游泳,从政当官儿了。”

  有的家长说那也行啊,通过游泳虽然没有做专业,可是,毕竟带给了他当体育官员的机遇。

  这个回答只能说明家长自己心里是纠结的,一方面说不做职业就是一个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其实还是想把这个当成进身之途。

  喜欢,培养不出来,最多培养出从事这件事情带来的好处,然后去喜欢这些好处,而不是喜欢这件事。如果真心喜欢,压也压不住。

  曾经有位来咨询的家长给我看她初一孩子的作业本和考卷,空白处和背面画着各种日本动漫风的古装人物,桃花呀宝剑呀什么的,画的还真好。

  我说这孩子在画画上有天赋啊,这位妈妈说,天赋管什么用啊?先把作业写了,考试完成了,你看,这不是走神不认真应付事儿嘛,这将来可怎么办啊?

  我们看到这个孩子正是用他喜欢的方式去消遣,去排解无聊和压力。可是,到了这会儿,家长又不愿意,不高兴了。

  喜欢一件事,从中能体验到愉悦和感动,才会用它来抵挡无聊、压抑和挫败,我们的术语叫逃避到艺术中。

  有时是主动的追求、创作以获得愉悦,有时是被动地逃入以获得喘息和慰藉,这是艺术以及运动能带给我们的最明显的好处。

  无论天赋是否突出,所有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做着类似的事情,有的愿意哼唱,有的愿意涂抹,有的愿意动起来,这首先是先天的神经系统上感受功能的不同,造成我们的偏好,之后,需要有后天的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榜样人物、同伴等,对我们的能力施以影响。

  耳濡目染还是报班上课

  当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在国内播出,引起轰动,里面的励志故事因为还没形成套路而显得个个精彩。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女歌手,说起小时候妈妈爱唱歌,有个歌本,上面记满了歌词,母女俩饭后散步或家里闲暇时会拿出歌本,一首首唱。

  这让我想起我的中学时代,班里很多同学都有那么一个塑料硬皮笔记本,记歌词,高大上的记简谱加歌词,1=C,2/4,都一丝不苟的超好,也有的页面是把报纸上剪下的歌谱黏贴上去的。关系好的同学间互相借阅转抄,当然更经常的是在课间和放学的路上一起哼唱,找到一个谱子的欣喜,借给同学的豪爽,答应借给你时的感激,一整本记满了的成就感……我想非常武断地说,这才叫兴趣爱好!

  现在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好像就剩下报班上课这一条路了。

  刻意装饰的教室、捏着嗓子放慢语速模仿小朋友说话的老师、事先编好的教材,是大多数人对儿童兴趣班的刻板印象。

  虽然这些年幼教行业作为市场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有了很多的引进和改善;虽然在家长们的呼吁、参与和口味提升的影响下,兴趣班更有趣、更贴近儿童的认知行为模式,但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是,这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带有明确目的的活动,而不是随性的、自然生发的、无计划无目的的表达,而后者才更贴近艺术的本质。

  很多人都承认,从兴趣爱好到成为一个本事、一项技能,是需要过程、需要学习和训练的,但是很多人忽视了过程和训练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凭空建起的。

  作家阿城在一篇意大利游记里说,在威尼斯的城市深处,会有面点师或什么人放开嗓子吼两句歌剧,艳压三大男高音,就好像以前北京的胡同里,偶然会有人来一嗓子京剧,不输谭鑫培一样。高雅的不得了的歌剧其实是意大利生活中人人都能玩票的玩意儿。

  我们所说的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指的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色人等、各种活动、各种资源、各种氛围、各种传统习俗文化流行……没有美术课外班的时候,国内流行织毛衣、绣窗帘、拼椅子垫、自己打家具……生活中美的体验和创造并不少。

  反观现如今,一提艺术,除了去课外班或美术馆、博物馆,就没什么了,总之我要费点力气去找美,而不是美就在手头身边。

  时代毕竟不同,我们没有要大家回到过去的意思,本文要提醒的是,作为家长、作为成年人,除了花钱和花精力给孩子挑老师挑课外班,营造、提供一个村庄、一个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是我们不可忽略的责任,你要做的是呼吁更多的人、组织更多的人放下手机,拿起球拍、画笔、琴弓、歌本、雕刻刀……

  有不少家长也注意到了自身的参与和榜样的重要性,只是,仍停留在了自己的努力上,而我所说的村庄是整体的范围。

  比如,澳洲悉尼这里到了周末,不只是大人送孩子去艺术班和体育活动,大人自己也各种俱乐部各种玩,不仅仅是美术、体育,公共图书馆的读书分享、博物馆的各种展览、经常举办的各种节,例如每年10月中下旬举办的绿苹果节等等,是社区的、集体的、丰富的、全民参与的。

  家长自己的爱好与从事,与社会氛围和圈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家长自身爱好说明了遗传天赋的重要性,此处不多谈,更重要的是家长自己的爱好与从事,自然流露出她的快乐和她的创意,孩子会受到吸引,并愿意且能够模仿,有个近距离的偶像。

  人类的学习模式中,模仿是最早的,也是最基础的行为。

  网上流传有一个妈妈教孩子画画的帖子,妈妈也许是谦虚,自称不会画画零基础,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妈妈从改变环境入手,想尽办法让画画变得有趣,包括取悦孩子编故事等等。她说,为了营造好的氛围,我决心拿起画笔。把自己的画放在客厅桌上,故意让孩子看到,想给她做个榜样,等等。

  大家看出来了吗?如果是家长真心喜欢画画,用画表达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沉醉其中,获得享受和精神回报,还用这么刻意吗?孩子如果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定会跟着学的啊。

  这位妈妈展示了孩子最后爱上画画后的成果,整篇文章透着浓浓的操纵味儿,就是以孩子为核心,费尽心力,让孩子实现自己的预想,透着一股孙猴子逃不出如来佛手心的洋洋自得。

  我好奇的是,万一这个孩子的天赋是体育,但妈妈嫌孩子淘气,非要让孩子从事妈妈认为的画画呢?明明孩子有翅膀应该飞,你却选择想尽办法让他练跑步吗?

  孩子耳濡目染的是你的表达、你的状态、你的言行,而不是你为了塑造孩子而刻意去教育、去布置、去操纵。孩子不是你手里的面团,要由你去塑造。

  你能不能真正接受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

  很多站出来以自家为例讲怎么教育孩子的人,无论是学外语还是所谓素质教育的体音美,开头都自谦自己家和自己的孩子都很普通,结尾却都话锋一转,孩子的成就牛的很,人家还说自己是无心插柳,很轻松就如何如何了。照这个逻辑,人家的孩子肯定是不是出的天才啊!一般真正普通家长就不要被忽悠了!

  可惜还是有很多人不甘心,表面相信自己跟人家有可比性,都是普通人,人家能我也能,实际羡慕人家的成就,被吊足了胃口,心里是奔着出人头地的目的去的,最后倒霉的是孩子。

  我曾经看过一个韩国幼儿专家的视频,讲到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时,问家长,你怎么不自己试试啊?你行你上啊!家长说,我不行,我不是那块料!这位专家语重心长地说,那你家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呀!

  这真是最坦诚的大实话,可惜没人爱听!自己不是龙凤,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自己若已是精英,更不能看到孩子落伍。还有那些把孩子当公主、当小皇帝伺候的,自己沦为宫女太监。孩子最后养得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才真是被耽误了一辈子呢!

  对于真心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的家长,我根据多年来看到的别人家的案例,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别再掉进同样的坑了:

  孩子如果真的有天赋,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不要从小就期望过高。

  天赋也分大小,马友友七岁能在肯尼迪中心演奏,但是成千上万的大提琴手,还是在乐队里伙着坐伙着演,业余时间教些小学生挣外快,这是主流。

  要相信孩子自己,你能尽心尽力就够了,千万别努着,别为了孩子押得过多。如果你发现你们让孩子的事儿变为全家和你人生的中心,那就说明是错了。

  郎朗家是押上了一切,但是,他有几个不可复制的幸运点,首先他的天赋必须承认极其高,还有,他十六岁遇上的导师如他第二个父亲,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家的孩子就未必能遇上。

  不要把家变成教育机构,不要自己变身老师或教练。

  如果你自己有这个本事给孩子启蒙,带着孩子画画、唱歌或者打球,请一定记住,这是因为从事这些令你们开心,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千万不要把家变成教育机构!无论你把这些活动安排得多有趣,也不要心里想着你是孩子的老师或教练,是为了教育孩子才做这些的,除非你们家是武术世家等着孩子传承衣钵,那你就大大方方地承认你就是要规划和决定孩子的人生,让孩子就是死也是个明白鬼。

  千万不要一边说是为了孩子幸福快乐,一边毁了孩子的幸福快乐,让孩子连个家连个亲生爹妈都没有,人生充斥着老师和教育。

  一定要平衡好时间。

  有的家长和专家说的好,每天三十分钟就够了,没多长时间。

  但是你仔细一算,钢琴、跆拳道、画画、外语,每个都三十分钟,还有学校的作业,孩子的时间就全没了。

  周末还要去郊外骑马,这个运动也是很有意思的,自己家不养马或者没有自己专属的马,就别赶这个时髦了,偶尔去一次拍两张照片发发朋友圈,足够了。

  当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没有留白让孩子闲暇的时间,孩子的人生就注定了大写的被动两个字。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从小就是被安排、被规划、被软硬兼施的要求服从,他长大以后会什么样就不用多说了吧?

  甚至不用等到长大,孩子一定从小就会以各种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意志,去体现自己做主的掌控感。

  这些方式,在家长的全面封堵下,只剩下玩游戏、各种强迫行为、抽动自己的身体、追星、整容等等了。

  放孩子一马吧,至少留一半的时间,让孩子爱干嘛干嘛。一直不停地吃东西,不给留消化时间和排泄时间是不行的,这人人都知道。各种学习,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关注孩子的年龄,不是越小开始教育就好。

  请家长们等到孩子七岁再开始正规化的训练,人生头七年,是孩子熟悉他周边的小世界和世界中的他人的时间,这是人的心态、感受、习惯养成的一辈子的基础。

  不是说7岁以前什么都不学,什么班都不报。现在国内的大城市里,如果不给孩子报个班,就不怎么看得见同龄小朋友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太多的家长把孩子看大了,0到3岁的孩子当成5岁培养,幼儿园的孩子当成小学的教育,小学的孩子当成中学生去要求。这不是拔苗助长是什么?

  家长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扩展的思维。

  培养孩子气质不是只有通过从小跳舞这一条路实现的,还有别的办法;将来孩子喜欢什么自己去学,也并不晚。

  社会上多少成人的乐器、声乐、书法绘画等等的班啊。就是到了老年,自得其乐想学个钢琴,照样可以啊!

  北京话说,有钱难买愿意,等孩子自己愿意培养兴趣爱好打发时间培养气质的时候,孩子自己报班自己买单,才是真的尊重孩子,给她自由和空间。

  家长真的不要太善心大发,指望在孩子小时候凭一己之力把孩子一生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解决不了。搞不好,还变成了控制。

  兴趣爱好对普通人来说,本是锦上添花的事儿,请先织好人生这匹锦。

【音乐美术体育,不是你“让”孩子喜欢的!】相关文章:

你对孩子发火,是因为你心太累,而不是孩子错了10-28

孩子近视,还不是因为你10-07

你对孩子期望越高,是不是失望越大?09-02

放任孩子的哭闹,你并不是后妈10-11

你是不是依旧如此哄孩子睡觉?09-30

你这么care孩子是不是天才,你在害怕什么?10-23

怎样让男孩子喜欢你08-04

让孩子喜欢你的九个秘诀09-17

你的孩子喜欢搞“破坏”吗09-18

孩子越来越胆小,还不是你吓的!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