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成好习惯从自我认知开始
曾经一起轰动全国的考试事件: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焦急的一边出示准考证一边问:“不是15点才开考吗?”
“准考证上面明确写着高考英语考试要在14:45分前入场,现在你不能进去,”监考人员严格遵守规定说。情急之下,考生的妈妈跪地哀求:“路上自行车坏了迟到了几分钟,请帮帮忙吧,不然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而冲动的考生试图攀爬铁门闯进考场,结果被几名保安拦下。后来,经过审核确定这名考生迟到2分钟不能入场,闻听此讯,考生的妈妈失声痛哭。
在笋干老师看来,任何对自己负责的孩子都不应该有这样低级的失误。如果不清楚时间事项就早点问老师搞清楚;害怕迟到就早点出门,路上别耽搁;时刻确认考试信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闹剧。
提高孩子的认知观念,是养成确认与检查的好习惯的重点。比如上学前看看书包里的课本有没有带齐全;承若别人的事情牢记于心并落实,与朋友约会遵守时间提前到达。这样的孩子不仅学习好,也会更受欢迎。
2.适时榜样教育,注重细节把控
面对孩子犯错的情况,不同的家长有不一样的做法:
家长A:“你说你错在哪儿了?马上向长辈道歉。”硬性揣测孩子分心理,要求他有错认错,这样做可以让对错观念不是很强的孩子知错认错,可是会让孩子留下“只要认错就能过关的认知”,且道歉越来越流于形式。
家长B:“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那你准备怎么认错呢?”“我去给对方道歉,再给长辈鞠个躬”;孩子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就知道了。”
孩子小鸡啄米般的点了点头,爸爸亲自示范说:“这是点头会让人感觉你缺乏诚意。鞠躬时应抬头挺胸,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孩子虔诚地练习了多次,去给长辈认错时果然被接受。
笋干老师建议,教育孩子不能光有耐心,还要注重细节,重在榜样实践。孩子犯错后,家长应该应先讲道理再道歉,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并承担后果。
同时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错误的方法。因为孩子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只要细致人微地指导,就会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
3.好习惯贵在坚持,重在过程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其分为四个阶段。
被动阶段的孩子,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去“管理”。需要父母时刻提醒,“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这个阶段是关键时期,度过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养成初步的习惯。
自发性阶段的孩子,对习惯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认识,但意志力薄弱,可能7天里有2天会忘记洗手,所以还需要父母坚持提醒孩子。
自觉性阶段的孩子,每天吃饭前会主动提醒自己和所有人说,“吃饭要洗手”。此时他们不需要父母的监督,也能进行自我要求,但仍然需要自己的努力坚持,以及父母的鼓励。
自动阶段的孩子,既不需要别人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他们已经养成了稳定自主的好习惯。
不同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时间大有不同,在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放弃好习惯。
4.引入规则评估,奖励要对等
无论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还是坚持下去,都需要一个维度——规则,去约束孩子做出某种过激、出格的行为,以至于功亏一篑,变成坏习惯。
根据孩子做作业,父母可以根据自家娃的特性,制定一份比较细致的规范:
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玩,一小时写作业离开座位不超过3次(协商进行),完成目标可多看一小时动画但不能叠加。若起来超过3次则取消当天看电视的时间,且父母不可退让半分,要恪守原则。
针对试卷类作业,只带试卷和笔去餐桌区域完成任务。桌上清空杂物只放一个闹钟用来计时,作业过程中该区域保持相对安静,父母不要去打扰,让孩子沉浸在高效学习的环境中,养成专心思考的好习惯。
作业答题后让孩子自己检查,错题摘录出来,只抄题目不抄答案,盖上书本再做一遍。
若要家长签字时要问:你确定说没错,我就签字。即使父母看出了错误也不要指出,让他明天的作业本上有一个红叉。面对这一情况,父母只要说:“昨天为什么自己没检查出来?”即可,这样他下次就会认真很多。
实际上,习惯的培养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好也有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这样更利于健全孩子的人格。最需要的是维系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