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儿子总是约了小伙伴一起骑滑板车,两个人见面就兴奋的拥抱,快好成了一个人。
但是对方推了一下他的滑板车,儿子立刻就不干了,跳着脚的哭,追着对方就要动手,我拽着他胳膊也没防住他上脚,皱着眉头,憎的脸都红了。
对方家长见状,就批评他惹事,结果这个小家伙也不干了。指着奶奶就嚷嚷起来:“你别说话了,你什么都不知道,凭什么说我。”
光看吵架,以为两个大孩子了,其实都才三岁半。
整个过程,我看了一个满眼。其实儿子错在先,他先挪了对方的滑板车,从远处给搬到了树底下,对方一扬手,把他的滑板车推出去险些滑进草堆了。
对方以为他是逗着玩,也就以同样的方式反应。
儿子搬他的滑板车时,他是开心的状态,他推儿子滑板车时,也是开心的状态,反倒是儿子,对自己的东西,绝对不允许别人碰触,尤其是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这才导致了矛盾。
而对方小朋友对奶奶的态度,看似无理,却也能理解。明明是孩子之间的逗乐,小朋友有自己的理解和反应,而奶奶把错误归咎于孙子,孩子当然不干了,所以才喊着“你什么都不知道”。
是啊,大人确实什么都不知道。孩子的初衷没有错,孩子的反应也没有错。最终,两个孩子都哭了,约会不欢而散。
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性情”惹的祸。
2、关于“性情”,最直白的解释是这样的:
性:性格、禀性;情:思想情感。
由翟斯和汤玛斯在上世纪60-70年代对九种性情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塑造一个孩子性格和生活方式的9种性情,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特征是天生的,环境和文化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这些性情的发展,但并不能完全改变他。
这个观点与我国古典文化“周易”中所描述的“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则不能久行其正”不谋而合。
这9中性情分别为“活跃水平、规律性、初始反应、适应能力、感觉阈限、心理素质、反应强度、分心程度以及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续时间”。
活跃水平:直白的说,就是一个孩子的运动或活动量,通常男孩子的活动量多余女孩子,即男孩子日常的活跃时间大于不活跃时间。
这是由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的。男孩子杏仁核附近是属于大颗粒细胞,这种细胞特点就是孩子的触觉和运动性较强;而女孩子则是小颗粒细胞,稳定性和记忆能力比较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男孩子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而小女孩就能够坐在一个地方稳当的玩一个小时。
了解了孩子的这个特点,父母就能够明白,孩子的有些表现并不是他能够自己控制的。父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接纳孩子性情中“活跃水平”这样的客观存在,并根据孩子的“活跃水平”安排每天户外活动、自由活动和阅读等时间,给孩子充分释放这种“活跃程度”所引发的运动需求。
规律性: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孩子日常饮食、睡觉甚至排便等等活动,是否有规律可循。规律性强的孩子,他的各种行为可以预见,做父母的可以提前安排,以减少突发状况和避免养育过程中的冲突和压力。而规律性弱的孩子,随机性就比较强,养育难道就会增加。
初始反应: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环境、陌生人等的反应方式。是能够平静而自然的接触,还是抵触感比较明显。
孩子的初始反应不敏感,对于新环境,例如幼儿园、游乐场等地方就能够快速的接纳和融入,在情绪上实现平稳的过渡。
相反,初始反应敏感的孩子,可能就会出现较大程度的焦虑、抵触、抗拒。例如孩子见到陌生人时“躲在大人身后”“拒绝打招呼”等等,都是他这种性情特征所导致的。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其实是初始反应的一种延续,是孩子随着时间推移对一种新环境能否接纳和融入、甚至调整和改变自身应付能力的一种性情特征。
通常情况下,初始反应比较敏感的孩子,可能就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例如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初期,足足哭了一个月,而其他大部分的孩子只有一个星期左右的适应时间。
感觉阈限:通俗的讲就是孩子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直接身体接触性的刺激和非接触性的刺激。例如“别人的碰触、自己摔倒、被烫到”等都属于直接接触性的刺激。外界高分贝的音乐、天气炎热、寒冷等就属于非接触性的刺激。
举个例子,我的儿子绝对不能忍受衣服上沾上一丁点的水,哪怕是刷牙时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也要求立刻换衣服,但是他在雷雨天却能安然的睡午觉。他就属于对接触性的刺激比较敏感和对非接触性刺激不敏感的性情。
心理素质:这个和成年人所理解的心理素质并不相同。孩子的心理素质是描述他天生性情的一个名词。比如有些孩子天生爱笑、有些孩子天生一副酷酷的高冷脸;有些孩子遇事能够很快的过渡、而有些孩子会沉浸在不良情绪中等等。
反应强度:这一点在文章最初的故事中其实已经提到了。盖子对于周围环境、人、行为等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有些孩子会自然的伸出手扶一把,有些孩子只站在旁边看,还有一些孩子会指着摔倒的小朋友捂着嘴笑。
分心程度:即孩子受干扰的程度。有些孩子自己玩耍的时候,不管周围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抬一下头,而有的孩子,只要有一丁点声音,就立马被吸引。看似注意力不集中,其实也是天性使然。
毅力和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专注力”。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
孩子天生是具备专注力的。而为什么后天做父母的会因为孩子做事精力不集中、精神不专注而忧心,究其根本,就是孩子在幼年时期,这种天生的专注力被破坏了。
不信?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在孩子看书的时候,喊他喝水或者吃饭?你有没有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让他吃水果或者去尿尿?你有没有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要求他喝汤或者吃其他菜?
看似微不足道,其实都在无形中破坏孩子天然具备的专注力,而后天却要费尽心机的培养,岂不是自讨苦吃?
3、孩子的这9种性情,看文章中举到的例子,父母们或多或少的都有感触。但凡父母感觉到养育的困难和压力时,回想一下,都会从这9种性情中找到对应的解释。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不能控制情绪,去上心理咨询课,学习控制情绪的方式,这些都不是根本。当父母理解了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且能够接纳,这才是对策。
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诸多矛盾,都是因为父母的心中存在着预期,而这种预期仅仅是基于父母的性情产生的,而并非孩子。就像是一项合同只考虑一方利益和签订,一项规定只考虑一方立场而制定,对对方来说,都是霸王条款,有失公允,对方又怎么会遵守呢?
想要育儿变成挑战还是机会,根本完全在于父母。
用心的陪伴孩子,在日常的相处中,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性情并顺应,然后结合父母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做出引导,才是培养孩子的有效方式。
唯有如此,父母才不会把孩子日常中的“不当”行为认为是“故意和自己作对”,也不会过分的要求孩子要完全表现出符合自己预期的行为,孩子也才能到达我们做梦都无法到达的地方,成长为我们做梦都无法想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