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杭州一个小男孩的小古文火了。很多人都评论说,这篇仿照岳飞的《满江红》写的小古文,虽然文字稚嫩,但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已经难能可贵了。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小男孩的写作初衷,他因为做作业拖拉,妈妈生气不理他,只好另辟蹊径,写古文以求妈妈原谅。
我想,妈妈看到这篇满怀诚意的小古文,估计也就原谅了。
但孩子以后就真的能做到不拖拉了吗
不见得。
孩子磨蹭、拖拉其实有着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在里头,并不是妈妈生一次气就能让孩子彻底扭转的。
应对孩子拖拉,我们可能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孩子磨蹭、拖拉的原因
在提出解决办法前,我们首先分析下孩子拖拉的原因:
孩子拖拉、磨蹭和时间观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你的n岁孩子》——由美国著名的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对数千名孩子做了四十多年跟踪,详细研究儿童行为的变迁与发展,而总结出来的系统研究成果——中,这样描述孩子时间观的发展。
一般地,孩子在2岁半到3岁的时候,时间观念开始迅速发展。
对“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一般都能很准确地说出。在此以前,虽然他们对先后次序的观念有了初步萌芽,但都十分愉快地生活在当下,对于“过去”和“未来”感觉都不强。
不过,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来说,掌握时间概念比较困难,因为时间是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专家建议,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最好用挂历、日历等方式把时间具体化。
4岁孩子对于一天之中要做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前后的时间关系,大多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理解。他们能说出哪天在幼儿园做了什么,但是,大多数4岁孩子还不能准确地说出他们什么时候上床睡觉、吃饭、起床、去幼儿园等。
大多数5岁孩子,已经能够掌握成年人常用的与时间相关的词汇,他们已经分得清过去与将来,知道一天之中跟他有关的事情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
6岁的孩子对时间观念的理解自然比过去更加透彻和深入,对时间顺序这一概念的了解也伸展得很远,他们尤其喜欢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不过,即使长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钟表,对于10分钟大约是多长时间没有什么感觉。因此,你如果告诉孩子,他还可以再玩20分钟就该如何如何,基本上就等于白说。更好的做法是,在20分钟结束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提醒,比如给他上个闹铃,或者告诉他“时间到了”,或者让他看挂钟上的大针已经指到了那个地方。
7岁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不论是兴趣上还是能力上,都有了一个飞跃。他们已能够认出时钟表盘上的时间了,而且还能说出现在是几点几分,知道一个小时有多少分钟。
不过,即使他们对时间的感悟力日渐增强,7岁孩子做事情却是典型的磨磨蹭蹭,他们做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拖拉到一段时间快用光了的时候,才会赶紧匆匆忙忙做出来。
孩子拖拉的现象一般会在8岁左右得到改善。8岁的孩子比以前更加懂得遵守时间,他做事情比以前迅速得多。这使得他不再像过去那般苦于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他们现在可以做到按时上学,也知道守时,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看到这里,是不是长吁一口气
原来,孩子的拖拉、磨蹭现象,和我们大人所说的“拖延症”完全不同,如果不过度干预,随着他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这个现象会逐渐得到改善。
很多孩子拖延、磨蹭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
可问题是,我们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这些认知发展规律,他们可能会对孩子做事慢的现象做出过度干预,反而加重了孩子的“拖延”、“磨蹭”。
催促是父母们经常使用的无效应对方法
孩子因为生理限制,并不会因为父母催促而快起来,相反,催促多了可能会给孩子带去无助的感觉,让他反复体验到“我好像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的挫败感;或者让孩子变得逆反,干脆更慢一点,跟父母对着干。
代劳、包办减少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增加了对父母的依赖心
代劳、包办会导致孩子不做主动加工,只做自动加工。他们可能会把每天上学、起床睡觉、吃饭穿衣、学习看书,都看成是父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时间一长,他们还可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虽然做事慢会被爸爸妈妈骂,但只要我装听不到,他们都会替我做的!
这样下去,父母越来越累,而孩子也少了很多锻炼机会,做事能力变弱,想快也快不起来了。
随意贴标签,可能让孩子变得更慢
当孩子做事慢的时候,父母看得着急了,经常会不经意地说给孩子贴上“磨蹭”“拖拉”的负面标签,如“你就是遗传了你妈妈/爸爸的,做事磨蹭”“你是世界上做事最拖拉的孩子了”“你这个磨蹭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然而,这样的话说多了,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更高效,反而可能强化了孩子的磨蹭心理,做事更加快不了了。
如何愉快地让孩子和大人的节奏合上拍
我认识的爸爸妈妈,几乎没有不为孩子磨蹭、拖拉犯愁的。在积木育儿后台,有关孩子磨蹭的问题也是相当多。
一位爸爸跟我们诉苦,自从孩子上幼儿园以来,每天早上就跟打仗一样,孩子各种磨蹭。
早上起床要喊N遍,洗脸刷牙穿衣也要催,实在忍不了了只好帮她穿好,扛出门去——我也不想代劳,也不想来硬的,可是不扛不行啊,要不然肯定迟到,孩子上幼儿园迟到,我上班也要迟到。
有天早上,实在出门晚了,我就抱着女儿一路狂奔。快到岔路口时,被几个人拦截下来——他们怀疑我拐卖孩子。我哭笑不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大喊:“我是她爸爸!快别拦着我!只有几分钟就要迟到了!!”可人家不信。要不是女儿喊了一声“爸爸”,我估计还真脱不了身。
晚上睡觉也是,刷牙洗脸、讲故事、拉窗帘等睡觉仪式都做完了,她还要在床上折腾很久才睡下。
说多了都是泪啊!快给我支个招吧,告诉我到底怎么才能让孩子不磨蹭不拖拉啊!
就像这位爸爸说的,很多父母并不是不知道对孩子催促、代劳、贴标签不可取,可到了那个时候,实在是控制不住啊——有时,眼瞅着马上就要迟到了,孩子还在拖时间,揍他的心都有了。
确实,在多数情况下,父母抱怨孩子磨蹭,都是因为孩子不懂情况缓急,该快的时候快不起来。一着急上火,就催促、代劳上阵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愉快地让孩子的节奏和大人尽量合上拍呢
和孩子玩比赛的游戏
如,每天早晨起床时,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宝贝,看我们两个谁穿衣服穿得最快;看我们两个谁先到达洗手间去刷牙……”
当你和孩子建立了这种竞赛关系时,孩子就能意识到时间的紧张,并且想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速度——每个孩子都有想变得更好的意愿,在比赛中,他会自动变得更快一点,试图战胜你。
(小提醒:跟孩子玩这种比赛游戏,要多让孩子赢,父母适当示弱,并给予孩子及时鼓励。)
陪伴孩子共同完成某件事
可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慢性子,你说比赛他也快不起来,这时,我们就最好放低自己的节奏,陪伴孩子共同完成某件事。
在陪伴的过程中,可以用语言进行鼓励,比如“宝贝,妈妈相信你能穿好的,一步一步来。”
中间可以再提醒孩子,“嗯,已经穿好一只袖子了,妈妈一定能够很快看到你穿好衣服的。”
就这样,我们并不催促,但是过程中,给孩子一个稍快的节奏,让他能慢慢按照大人的节奏去努力。等他再大一点,就慢慢地快了。
引导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孩子再大点(六岁以后),已经能够看懂时钟了,我们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时间表”,跟他一起学习时间管理。
首先,让孩子知道时间点和时间段的概念。
比如,孩子要在10点之前睡觉,这是一个时间点;但是刷牙需要5分钟,洗澡需要20分钟,这是时间段。
如果孩子问你“一分钟有多长”,你可以让孩子自己不快不慢地数60下。
让孩子对时间点和时间段有清楚明确的概念,并且知道做每一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有助于他更好地计划时间。
第二,让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排出主次,并建立要事第一的规则。
比如,从放学回家到晚上睡觉前的这段时间,我们要做的事情一般有:做作业,看书,看动画片,刷牙,洗澡,睡觉……那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按照这些事情的重要性排出先后,并根据要事第一的规则合理安排时间——哪件事情最重要最紧急,最先做,哪件事情不那么重要或不那么紧急,可以后做,在每件事件上分别计划花费多少时间。
第三,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扮演提醒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刚开始做时间管理时,我们可以在每个项目时间快到时,提前几分钟去提醒孩子。不过,孩子如果有项目没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也不需要做过多指责,我们只需要在睡前和孩子一起对每天的时间管理情况做出评估,并适时地给与表扬就好了。
“你今天做作业比昨天快了10分钟”“你今天睡觉的时间比昨天晚了几分钟”“你今天每一件事情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做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更确信时间管理的好处,从而将时间管理坚持下去。
不过,虽然上述方法能够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磨蹭、拖拉的现象。但不管怎样,孩子在七八岁之前,可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象。
我们需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