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谦让”、“分享”,有利于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融入集体生活。 爸爸咬了一口苹果就捅了“马蜂窝”。
邻居家有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叫壮壮,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招人喜爱,谁见了都喜欢逗逗他。父母视若掌上明珠,更是疼爱有加。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他家的宝贝儿子壮壮却和爸爸大闹起来,导致爸爸妈妈两人也吵得不可开交,闹得鸡犬不宁,四邻不安。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天,我一问才得知:
原来壮壮妈妈买回来一些香蕉、苹果。一进门,就高高兴兴地洗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准备给儿子壮壮吃。
这时候,壮壮爸爸随口说:“听说这种苹果样子好看,味道不见得怎么样。”爸爸边说,边从壮壮妈妈的手里接过来尝了一口。
爸爸怎么也没想到,就这“一口苹果”,竟然“捅了马蜂窝”,把儿子惹翻了。儿子壮壮一看吃苹果,却大闹了起来,竟然用食指直指着爸爸的鼻子,声嘶力竭地高声喊道:
“谁叫你咬的?不行!这是我的,你得赔我!”
他妈妈连忙又递过来一个,可壮壮却死活不要,说这个没有爸爸吃的那个个儿大,非要爸爸赔他不可。他爸爸看儿子这么霸道、简直是浑不讲理,一气之下,干脆把个苹果给扔到垃圾桶里了。
壮壮是说什么也不干了,躺在地上哭闹、撒泼。妈妈又跟爸爸吵了起来,指责爸爸那么大人了,为什么那么嘴馋,跟孩子争吃的!
爸爸反过来指责妈妈:“都是你把孩子惯得没样儿!”大人吵,孩子哭,家里乱成了一锅粥。 儿童最初的心理世界是“自我中心主义”
这种场景并不是绝无仅有。在许多家庭里,好吃的吃独食,好玩的玩具独占,凡是好事都是孩子独霸,一切好处都是孩子独享。凡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一旦到了手里,就别想再要过来。孩子心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谁也甭想分享。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独生子女更为严重一些。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就总是把“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挂在嘴边。家长很担心孩子从小就这样自私,不知道与别人分享,将来到社会上怎么能与人共事、合作,怎么立足社会。这个担心不是杞人忧天。然而,孩子总是把“我的”挂在嘴边,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批评、斥责。
这是因为: 第一,简单地予以批判、斥责,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就是讲一些不能自私的大道理,那也等于“对牛弹琴”,孩子也听不懂;
第二,孩子总说“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也就是说,小孩子总说“我的”不都是“品性”问题,也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从抚养孩子的经历中可能也注意到了:孩子一般从两岁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等词汇。其实,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这个“我”字的含义。儿童最初的心理世界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孩子所体验和感知到的印象是浑然一体的,它既不是内部的,也不是外部的,一切体验或感知的事物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也说“是我的”。这足以证明,两三岁、四五岁的孩子总是说“我的”,并不单纯就是“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两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意识到有个“自己”,“我”这个词进入他的生活以后,就会不断地试着运用。他会逐渐地通过大人的启示,对自己的“所有权”有点儿模糊概念了。
大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是不自觉地暗示他们,比如“这个娃娃是给你的,要收好,可别弄坏了!”这样,孩子自己的玩具当然不能给别的孩子玩。而见到别的孩子拿着与自己的玩具不同的玩具,他也要去“抢夺”。在大人的眼里,那是叫“抢夺”;在孩子眼里,那不是“抢夺”,而是经不住诱惑“拿”过来。可被“拿”的孩子的感受就不同了。“这是我的”,当然要紧抱着不放。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十分正常的现象,不必多虑。
你看,幼儿园里总是准备许多相同的玩具,这是为什么?为的是人手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不新鲜,冲突也就不会发生了。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谦让”、“分享”
教孩子学会“谦让”、“分享”,有利于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融入集体生活。
两三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中心”的年龄阶段,面对孩子不能“谦让”、“分享”的情况,切不可操之过急。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要培养孩子心里有别人,能与别人分享快乐,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加以引导。
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家里的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吃的分给爷爷、奶奶。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孩子这样做了,就给予表扬、鼓励。
有小朋友要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或交换玩具玩。孩子这样做了,就给予肯定、夸奖。
像这样不断地加以强化,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体验到分享的愉悦,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有的孩子总是特别的自私,那是跟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直接关系。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总是说“这好吃的是专给你买的”;家里要来小朋友做客,家长事先教孩子把最好的玩具藏起来,不让小客人看到,等等。家长这样做,孩子没法不自私自利。
为了让孩子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对孩子是要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但首先还是培养分享意识。特别是很小的孩子,要先进行诸如“谦让”、“分享”等这样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不要把“谦让”、“分享”跟“竞争”对立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要在社会竞争中取胜,首先需要的是合作;而合作的前提,还必须做到甘苦与共、利益分享。不能只教孩子知道竞争,而忽略谦让与分享。
小孩子还不懂得竞争的规则在什么场合运用,只是一味地灌输竞争意识,孩子很容易滥用。而生搬硬套竞争规则,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滥用,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何教孩子学会谦让与分享】相关文章:
教孩子如何学会分享10-06
怎么教孩子学会分享 教孩子分享的科学方法10-19
如何教孩子学会宽容10-04
教孩子学会谦让10-09
如何教孩子认字10-08
怎么教孩子学会绘画10-06
教孩子学会什么是尊重09-22
怎么教孩子学会观察10-04
教孩子如何防范危险10-01
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争”与“让”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