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学习轨迹和成就
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在1995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孩子每年听到的词汇量,要比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多3000万个。(不是指词汇数量,而是说话的总量)并且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业能力要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出色很多。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
1、父母的语言环境不同
很多人看到这个实验结果,会认为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导致的,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即父母的语言环境不同:
富裕家庭的孩子接触到的词汇类别多,词汇量丰富,正向肯定的口头鼓励更多。
而贫困家庭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词汇量要少很多,且负面的批评性话语更多,这就让他们产生了“信念差距”,总认为自己真如父母所说的那样差劲,这也是导致这些孩子缺乏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2、不同的语言环境导致大脑发育不同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恶劣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语言处理速度,即熟悉、弄懂一个词汇的意思的快慢。
有着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孩子,平时接触的词汇量多,类别丰富,语言处理速度快,从而学习能力就强。
而恶劣语言环境下的孩子,语言处理速度慢,自然学习能力也会慢很多,这也是产生学习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容量只有成人的25%,到三岁时,大脑容量达到成人的85%,即脑部发育已完成了85%,在这三年中,大脑快速、复杂的成长着。但并不是说三岁以后脑部就停止发育了,而是三岁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初步的证据表明,新生儿的某些脑区结构对语言加工是最敏感的。所以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语言的输入、数量和质量都是大脑发育的主要促进因素。
著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做了一个让人非常难忘的“面无表情”实验:
一位妈妈与坐在椅子上的一岁宝宝嬉戏互动,就像平时一样,温暖的回应着宝宝,可以看到孩子与妈妈玩儿的非常开心。
而当妈妈被要求转身,再转回来要面无表情,并且不能回应宝宝的时候,可以看到宝宝立刻就感受到了妈妈的变化,并且尽一切的可能去逗妈妈。宝宝用开心的笑容、熟悉的手势、拥抱妈妈,希望找回之前的妈妈,但当发现这一切并不能引起妈妈的变化时,宝宝突然嚎啕大哭。
而当妈妈恢复平时的笑容,宝宝也马上高兴了起来。
发育中的大脑对环境中的所有刺激因素都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如果在婴儿期,长期处于高压力、紧张的“有毒”环境中,并且压力水平居高不下时,“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就会进入到孩子的大脑,对核心区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永久性改变,这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控制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而如果孩子长期处在温暖、愉悦、没有慢性压力的环境中,就会让大脑健康的发育,能让孩子以更积极、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
(备注:这种压力是指长期的、永无休止的,而不是偶尔的,比如:宝宝断奶、睡眠,或是家长偶尔的不如意。)
可见,大脑的发育,是生理、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基础,而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的语言环境。所以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互动的基础上。
研究表明: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增长越快,在三岁后测出来的智商就越高。
所以父母对孩子说了多少话,以及对孩子说话的方式,都是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父母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先天潜能的发挥。
1、数学能力
研究者发现,孩子天生就具备“数感”和“猜估”的能力。而以后需要学习的高等数学、微积分等学科的能力离不开语言的支持。
如果父母经常与宝宝进行数学谈话,包括质量和数量、基本概念等,不仅会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要比那些很少听过数学词汇的孩子,对数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要强很多。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黛博拉教授曾写道:
“据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后,他们的数学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是否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所以,在孩子入学前能够做好数学的启蒙,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对入学后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和益处。
2、空间能力
在苏珊·莱文的研究中,父母对孩子的空间谈话越多,包括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将来他们在脑内转动物体、理解空间类比和空间知识的假定推测能力就越强。
科学研究表明,空间推理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的阅读、科技、工程数学等领域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搭积木、玩拼图,甚至吃饭、整理床铺都是培养孩子空间能力的好时机,需要父母能够善于发现观察,积极主动与孩子交流,适时地融入这些空间的知识。
3、儿童思维模式
父母的称赞方式,对儿童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称赞要基于“过程”的努力,而不是“个人”的聪明。
经常被称赞“聪明”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退缩,而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其他非自身的原因。
例如:宝宝在搭好积木房子的时候,妈妈夸赞:“宝宝真聪明/真棒/真厉害!”
经常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不断的尝试,不会放弃,相信自己能做任何事情,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工作中,都会做得更好。
例如:宝宝在搭好积木房子的时候,妈妈夸赞:“妈妈看到房子倒了好几次,但宝宝一直在努力不放弃,现在终于搭好了,宝宝的意志力真坚定,真棒!”
4、自制力和执行力
一个宝宝再聪明,智商再搞,如果坐不住,不听大人的指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的成绩也不会很好。
自制力和执行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是可以学习的,不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就是父母或监护人的话语。
话语不单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还能规范行为。
比如:告诉孩子:别人的玩具要归还;坏掉的水果不能吃,哭闹也不行;不能和小朋友打架,等等。这些行为都是需要言语不停地渗透的。
给孩子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而非“上级”指令,也是培养自制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给孩子提供选择,就是在鼓励孩子自主思考,学会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的发展。
5、同情心和道德观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变得善良,具有同情心和宽容的心态。而研究表明: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宽容品质和道德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基于孩子个人的称赞,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善良。
尽量使用名词,而不是动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执行。
例如:当孩子犯错时,说“你做了一个糟糕的事情”,要比“你真差劲”,对孩子有更积极的影响,因为这会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是犯了一个不可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自己“很差劲”。
四、3T原则帮你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大脑的发育依赖于适宜的环境。所以看似天生聪慧的孩子,其实都源自于后天的培养,即父母通过良好的沟通,挖掘出孩子各种各样的潜能。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呢?书中给出了3T法则:1、共情关注
要求父母有意识的去关注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并且做出积极的回应。
也就是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即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要共情,并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温暖、积极的回应。
具体的步骤是:观察——理解——行动。
比如在你想让给宝宝读绘本,叫了半天宝宝也没有过来,宝宝仍然在认真的摆弄着自己的积木。这时你会继续叫宝宝过来听故事,还是过去跟宝宝一起搭积木?
研究表明,当父母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时,即使孩子只持续了5分钟的热度,依然能够开发孩子的大脑。因为大脑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进行焦点转移。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得到父母长期的“共情关注”,无论是谈话还是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更出色。
2、充分交流
要求父母的交流不能是简单、零星的话语,而是丰富类别的词汇。
目的不仅是教孩子掌握这些词汇,也让他们学会使用方式。
有以下几种充分交流的方式,可供家长学习参考:
(1)讲述
随时随地的对宝宝“唠叨”,也就是家长首先要把自己变成“话痨”。
例如:“宝宝,妈妈要给你换尿不湿啦,换完我们的小屁屁就干爽啦”
不要嫌自己的唠叨,只有我们说的越多越详细,宝宝才会吸收的越多,才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和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2)少用代词
每一个词汇的称谓都代表这个词汇的本身,多说具体的称谓,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还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将来对词汇的理解能力也会更强。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对孩子说:“去那边帮我把那个东西拿过来?”不仅孩子听不懂,换个别的成人也会困惑吧。
(3)言语的拓展、扩充和支架
言语的拓展是指:以拓展的方式来帮孩子完整的表达出来。
例如:宝宝说:“妈妈抱”,你可以说:“宝宝想让妈妈抱抱,宝宝累了,走不动了。”
言语的扩充是指:在孩子现有的词汇水平上,帮助他们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
例如:宝宝说:“这个小熊好可爱”,家长可以扩充为:“这个棕色的小熊娃娃真可爱,毛绒绒的,抱起来好舒服,就是有点儿太大了”
言语的支架是指:家长在回复孩子的时候,做增量。
例如:当孩子说一个词的时候,家长回复两三个词,当孩子能说两三个词的时候,家长可以回复短句。
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探索更详尽、更复杂的交流模式,还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3、轮流谈话
要求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轮流参与交流谈话。这也是建立高质量语言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通过“轮流谈话”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还能通过这种一来一往的互动,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轮流谈话”中,为了更好的展开话题交流,家长尽量少使用封闭式提问,例如:是什么?是不是?等。要更多的使用开放式提问,例如:为什么?怎么办?你认为呢?
开放式问题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常见的语言交流误区
误区一、忽略及时回应的重要性
像本文开头所提及的情况,我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存在。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的敏感性,是形成依恋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精神分析学家和习性学家都认为,婴儿从安全型依恋中获得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对孩子的情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父母不能敏感地回应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非安全依恋,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构建高质量的语言环境,在最基础的“共情关注”原则中,最关键的因素同样是敏感积极的回应。
误区二、使用过多的命令性话语
与孩子多沟通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但是命令性语言除外,因为它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话语,甚至不用说话。
例如:“东西收起来”、“安静”、“住手”,只需要孩子照做就可以了,无需过多回应。
而且这种发号施令,总是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没有与孩子产生“共情关注”。
但是在有关健康和安全的情况下除外。
误区三、忽略谈话的质量
谈话的质量包括词汇的质量和谈话的方式。
给宝宝建立语言环境,要注重丰富词汇的类别和深度。所以如果只是给孩子灌入简单的词汇,那么他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就像存钱罐存满了硬币,也不够付大学的学费。
父母的回应方式:
如果父母经常大发雷霆,或不耐烦地说消极性、指责性的话语,例如:“你太差劲了”、“你怎么这么笨”,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心理暗示。
如果父母能够温暖地、平静的回应肯定性或鼓励性的话语:“如果xx做,你可能会做得更好”、“你真棒”等,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正向积极的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以及亲子关系都有促进作用。
误区四、不要像孩子一样说话
很多专家建议在教孩子说话时,不要学孩子说话,要直接说成人话。很多妈妈也以这样的教养方式自豪。
但科学研究表明,儿向语言也就是婴儿语,可以用来开发婴儿的大脑。
如果11—14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言语,在他们两岁的时候,比起一直接受成人语的同龄人,要多出两倍的词汇量。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父母学着婴儿的音调说话,每个语音在听觉上都被“夸大了”,可以让宝宝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只有先吸引宝宝的耳朵,才能让宝宝关注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人,才能学会集中注意力和家长互动。
【想陪孩子,又忍不住看手机?别焦虑,3T原则教你如何养出聪明孩子】相关文章:
聪明的家长如何陪孩子看病?09-01
教你如何自制玩具陪孩子玩09-04
想孩子聪明别吃酸性食品09-20
教你如何给孩子断奶09-01
如何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10-06
孩子考试焦虑如何应对09-29
“冰箱父母”养出孤独孩子08-23
冰箱父母养出孤独孩子08-25
聪明的孩子是如何产生的?10-03
教你如何给孩子挑选书籍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