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木需要。当然,各个年龄阶段的表现是不同的。婴儿出生几周后,吃奶时便会注视母亲,再过些时候,他会对人笑多以后,婴儿会通过各种声响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当孩子长到1-2岁时,他就喜欢与其他孩子玩耍了。
与人直接交往,是满足幼儿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是幼儿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社会交往能使儿童眼界开阔,并促进其身心发展,促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交往能促进幼儿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孩子在交往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一些浅显的社会道德,并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那些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合理分配,并恢得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的人,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人际关系才会协调愉快。幼儿正是通过与小朋友的交往相处,建立友谊,并逐渐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与社会贵任感。儿时的体验对成年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幼儿可以从打架中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霸道往往不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和合作。因此,不要怕孩子同同伴打架、吵架。这是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正常情况。当然,对打架还是要预防的,打架后要正确引导,否则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人际关系。
但是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较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吃、穿等物质需要,而对孩子精神生活的需要—相互交往却很少给予满足。一些家长过于保护孩子,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怕孩子出去玩会受到别的孩子欺负,或发生口角,所以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他们给孩子划禁区、设框框,让幼儿在家里自成夭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难于与人相处。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找朋友,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人交往,让孩子走向同伴。具体有以下建议:
一、家庭对孩子要爱护,关心,尊重,但不能过于娇惯溺爱。幼儿得到父母经常的姑息迁就,就不愿意再扩大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父母也不要经常不恰当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高傲,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当然,也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打骂,这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自卑、孤独的性格。
二、让孩子学会分享。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分给其他孩子时,大人一定要大力赞扬他。如果两个孩子在争抢一件玩具时,大人除了教育孩子轮流玩外,甚至可以把那件玩具拿走,并告诉他:“既然你们不能好好地在一起玩,那就不准你们玩这些玩具。”
三、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教育。例如,上滑梯要依次等候,一个一个上,大人讲话不能插嘴,等等。
四、要及早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生活能力(说话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多方面的兴趣。因为这些能力都是幼儿之间选择同伴的主要条件。如一个孩子衣服肮脏,不仅是父母失职,还会影响孩子与别的孩子建立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