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逃学的原因分析,在孩子学习生涯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部分孩子出现逃学逃课的情况。从品德方面说,孩子旷课、逃学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公开违犯校纪校规;从学习方面说,是放弃学生的重要职责——学习。看看学生逃学的原因分析。
学生逃学的原因分析1
逃学的原因有:
一、家庭原因。大部分逃学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和谐,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怀和沟通,有的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从而选择了逃学或者离家出走。
二、学校原因。逃学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成绩不理想,在同伴之间不受欢迎。在老师面前经常受到批评,所以越来越不努力学习,越不努力学习成绩越差,因此产生了恶性循环,最终放弃学习开始逃课逃学。
三、社会原因。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读书无用论,许多人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以为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本来就不爱学习的学生直接选择了放弃学习。
学生逃学的原因分析2
孩子逃学的原因有哪些
1、爱玩的天性
爱玩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特征,有时候孩子逃学是因为父母不让他到外面去玩,孩子没有正常娱乐的时间,就只能采用逃学的方法来满足自己失去的娱乐时间。
2、缺乏信心
有些孩子在学习方面努力了很多次,但是都没有明显的效果,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次次的打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天生这么笨,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这便是缺乏自信心导致的逃学现象。
3、家长对孩子指责嘲讽
在家里,很多父母逼孩子做作业,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还要给孩子另外“加餐”,这就会导致孩子非常讨厌做作业。孩子成绩不好了,父母就会指责或是嘲讽,那么孩子的心里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就会产生逃学的念头。
4、学习跟不上
很多孩子由于学习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内心面对每天的新知识都不堪其苦,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又不够了解,没有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那么孩子就会从厌学发展到逃学、弃学。觉得自己既然学不会在学校也是浪费时间,干脆就从学校一走了。
5、性格方面的原因
逃课的孩子往往性格温柔内向,有事总留在心里而不外露,没有与人抗争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就难免受到别人的欺侮,在同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会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于是孩子就会产生逃学的念头,来逃避在学校这种让他不适的环境。
6、家庭环境不温馨
父母感情不好,或是离异家庭,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正常的疏导,而且大部分逃学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和谐,那么这种家庭环境的`不温馨,也是导致孩子逃学的原因。
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怀和沟通,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就会表现出逃课的行为。
孩子逃学怎么教育?
1、父母首先要进行自我反省。是不是从小没有下功夫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教育方法是否太生硬?是否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是否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不够?试着好好地跟孩子聊聊天,倾心交谈两三次,并在孩子面前检讨自己的过错,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跟孩子一起下决心,一点一点把成绩赶上去。
2、及时与老师或班主任取得联系,诚恳地向老师请教,和老师一起分析孩子的主要问题出在哪,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了解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学习的;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要一科一科地分析,搞清楚孩子学习最差的科目是什么;问一问孩子是否与同学闹了矛盾;是否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等等。总之,问题找得越准越好。
3、父母和孩子一起做“爱学习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厌学,与家长的不求上进也有关系。有些家长兴趣庸俗,既不看书也不读报,整天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还经常带很多人来家里玩……这样的环境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和心态,导致孩子也变得贪玩和不求上进。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最好与孩子安排共同的学习时间,互相监督,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4、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孩子存在着明显的弱科,而且掉队非常严重,可以考虑给孩子请一个或几个家庭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补课。同时,还可以要求该老师多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孩子对父母的话抵触,但或许能听进他人的话。
5、与优秀父母交流,吸取经验。如果有几个孩子合伙旷课、逃学,应和另外几位家长取得联系,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对策,并让班主任也参与讨论,共同制定拯救孩子的计划。比如:共同请家庭教师、指定相互促进计划,共同进行娱乐活动,成立“争气小组”等,把孩子的心拉回来。
6、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孩子。父母可以跟老师商量,让老师鼓励孩子多与学习好的孩子来往,并为这种交往创造条件。例如:将他们安排成同桌;课堂讨论、课外游戏时将他们分在一组,等等。当然,也不能给对方孩子增添太多负担,对自己的孩子要有具体要求,如“自己先看,不懂再问”,“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上课专心听讲”等。
7、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责任感。多与孩子沟通,尤其是青少年,具有自我意识膨胀,自主自己生活的想法,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老师和家长要强调孩子对于班级和家庭的作用,使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责任。加强孩子对规范的认识。随着孩子受教育时间的加长、认识水平的加深,孩子会逐渐理解规范对个体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