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存在需要大人们的感知,在孩子的成长中,比得到关爱更重要的就是被“看见”,这种“看见”是指被父母感知,能够与父母回应,才能够有效减少家庭矛盾,下面分享孩子的存在需要大人们的感知知识。
孩子的存在需要大人们的感知1
如果你结婚有孩子了就会知道,你的孩子有时候总是弄出动静引起你的关注;有时候总是会搞点小破坏,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是喜欢调皮捣蛋,大人们有时候都会觉得无奈。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是在吸引你的关注,呼唤着你的爱。
有一位家长说:前几天,匆匆接孩子回到家。我手中的东西还没放好,就听到他兴奋地大叫:爸爸,你看看。你看看嘛。还一边挥动着手中的小玩意。
可我一直没有看他,也没回应他。没想到他等我从厨房出来的时候,发现他竟在沙发上坐着哭了起来。
当时我就觉得纳闷,我也没有说他骂他啊,怎么会这样?
等我过去问他的时候。他擦着眼泪,把手中折叠的小船递过来。
原来从幼儿园回来,他一直想跟我分享自己的作品,可被我一次次忽视了。
也许,我们都曾这样忽视过孩子。觉得自己的事很多,很重要,你们小孩的事都不是事儿,等等再说。
所以孩子从学校回家,叽叽喳喳地跟父母说自己的见闻。
可忙碌的妈妈不一定关心孩子说了什么。反而想着今天晚上的饭菜怎么安排,或者是明天的工作怎么做才好。
最后孩子发脾气,就会觉得是孩子太爱哭,爱计较。
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你就会觉得其实是父母自己在犯错。
对孩子的爱毫无回应,比语言暴力更有杀伤力。
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孩子一种被敷衍的感觉。
假如你跟人认真说话的时候,听的人看着手机,或者三心二意,我想你心里肯定不舒服。
如果你问老公今天的衣服搭配好看吗?他跟你说等会去吃牛排。我估计你会炸掉。
因为你觉得对方没有关心自己,漫不经心。
其实跟孩子沟通也是一样。
当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跟父母关注的完全不一样。孩子得到的这种反应,心理学家称为无关反应。
当一个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无回应,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说,存在等于被感知。如果一个人总是缺失这种正常的反应,会产生存在性焦虑。
假如一个小小的孩子有了这种焦虑。那他的童年几乎会被阴霾覆盖。他的内心无法感受到阳光和爱。也会慢慢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甚至会变得孤僻自卑。
对幼小的孩子而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其实孩子出生后几个月就会对母亲的表情非常敏感。
他们用手势或者声音发出自己的信号,然后渴望得到母亲温和而积极的回应。
父母就要积极地跟孩子建立这种熟悉的互动,能让孩子感到快乐而满足。
我记得孩子几个月的时候,躺在他的推车里,我会跟他说话,拿一些东西给他示范,给他表演,表情夸张,笑着闹着。
老人们跟我说没有用,你看孩子没什么反应呢。
的确,他就在那躺着,看着我,偶尔给我一个小小的反应。但是你怎么能说没有反应。
假如你们全部消失,不再叫唤他的名字,不再在他的面前晃来晃去,不再抱着他,跟他说话,他就会哭闹,引起你的关注。
就算是在襁褓中的时候,我也常常会贴近他的脸颊,跟他小声地说话,呼唤他的小名,说我爱你。
在孩子醒着的时候,跟他互动,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小家伙像青蛙一样每天弹弹弹,总是乐呵呵的。
在陪伴孩子时,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笑脸,会让他们也学会微笑。
可是孩子如果一直处在一个消极情绪覆盖的家庭环境里,无论这种情绪是不是针对他们的,这些孩子都会表现出难以调解的消极情绪。
他们会担忧,父母是不是已经不爱自己的了。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父母感受、看见。
而且,孩子的情感需求,绝对超过对于玩具或者物质条件的需求。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明白。以为给了孩子名牌衣服、高档玩具,进一所好学校,孩子就是幸福快乐的。
殊不知,孩子的内心一点也不快乐。
有一次,朋友跟我们聊天说起一件事:
因为夫妻俩白天都要上班,有时候回家之后爸爸去书房忙业务的事,妈妈忙着家务,然后看看电视,或者看手机。
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时间陪儿子玩。
每次吃饭的时候,儿子总是超级慢,有时还故意把茶水倒进饭里面,说要吃稀饭。
或者将一个菜拌在一起。
每次看到这个样子,爸爸就会生气地看着他,而妈妈就会责骂他,催促他赶快吃饭。
但是他还是我行我素。
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真的`发现这个孩子在饭桌上不安分。总是要弄一些事,比如那天就把鸡翅膀泡在可乐里面,说要做可乐鸡翅。
当时我看他爸的脸都气青了,只是没有爆发。当他爸爸忍无可忍打算骂孩子的时候,我赶紧暗示他平静。
饭后聊天跟他说孩子那样做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因为你平时太忙了,是不是很少陪他?
是啊,我几乎没时间陪他,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不是很多。但每次吃饭他还这样。
感觉他责备孩子不懂珍惜,可实际上是父母不懂珍惜孩子的成长时光。
如果他不这样,估计吃饭的时候你都不会理他,而是想着你的事。所以他要弄一些动静来吸引你的注意,哪怕是责骂,他也觉得是你对他的“在意”呢。
是啊!好像是这样的,我该怎么办?
下次在饭桌上,孩子做这些事,你们大人不要有任何的反应,他会自己改正。当然前提是你们要你改变一下。多陪他,周末带他一起去玩,在家的话,跟他下下棋,或者一起聊聊天,玩一玩,暂时放下你的那些活,多陪陪孩子。
孩子一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
哪怕是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表面看上去自我而冷漠,但是内心却渴望父母的认同和关注。
得不到关注、无法从家长那里获得有效沟通,孩子的焦虑就会被塞进网络里。
很多的父母,在跟孩子相处时,喜欢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都孩子发号施令。
很少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更加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
知乎上关于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的提问,有好几千个回答。
答案的背后,写满了无奈和伤心。
自己的感受总是被父母忽略,每当我有事跟家里说,我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议,而是责备打击我。
想法常常被父母质疑:我说想当护士,他们说我天真,说我无知,说我理想太平庸。
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被全盘否定:这点事都做不好,书都白读了。
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听听孩子说的话。在孩子开口的时候,看着孩子的眼睛,关注他的表情。也让他看到你的脸。读懂孩子的行为,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及时回应孩子,而不要让他们在绝境中独自疗伤。
我们总是感慨孩子成长得太快。可曾想过,其实很多时光,不经意间被白白浪费掉。
那些被孩子打扰的日子,真的越来越少。
英国心理学家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一个人缺少被感知就会产生存在性焦虑,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大人们的关注他的内心得不到阳光,会觉得父母都不爱自己了。孩子的内心都是单纯的,只要大人们稍稍注意孩子一些优点夸奖一下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很高兴。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们的关注和感受。家长们你注意到你的孩子了吗?
孩子的存在需要大人们的感知2
如何帮孩子感知世界
一、 看
科学实验证明,婴儿的视力在6个月时就基本上达到了成人的水平。视觉是人最重要的知觉,婴儿出生后就开始用眼睛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必须从婴儿期就经常不断地给孩子提供视觉刺激,让其更多地看到客观事物,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室内活动――启蒙孩子认识周围事物
婴儿一出生就喜欢看人脸的轮廓,尤其喜欢看妈妈的脸,我们就在元元房间的三面墙上贴挂了漂亮妈妈和宝宝的头像;婴儿还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小玩艺,我们双在元元的小床上吊挂了鲜红的气球、纸花和小灯笼,在板柜上摆放了可爱的小猫、小狗、小白兔等小玩具。用这些东西,辅以成人的指点,来刺激他视觉的捕捉力,吸引和激发他对客观世界的兴趣。我们还经常让元元看画报、图片等,以增强他的视觉能力和认识的快乐感。
2.户外活动――让孩子放眼观赏大自然
元元过了满月,就开始到户外活动了。刮风下雨的日子外,我们每天都带元元出去两次,冬季也要在中午出去一次。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更主要的是能使孩子大大开阔视野。
在元元5个月之前,每次出去我们都不让元元坐婴儿车,因为孩子太小,坐在车里不容易看到外面的世界,不利于开阔视野。我们总是抱着他,慢慢地走,边走边说,一一给他指眼前晃过的东西。而元元也兴致勃勃地看这看那,好象看懂了什么似的,特别高兴。
5个月到10个月时,元元已经能够看到远处的东西了,我们这才用上婴儿车。坐在车里,元元可以前后、左右地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管他是否听得懂,凡是他能看到的东西,都指给他看,反复地给他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让他一遍遍地感知。此外,我们也开始教他指认花草树木、汽车楼房、日月星辰等,进一步加深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元元10个月时,只用一星期就学会独立行走了,我们再带他到户外活动,就领着他走,或让他自己走。他的能力强了,也就有主动探索的欲望。看见鸽子从空中飞过,他马上用手指着,咿咿!呀呀说个不停,还想跑着去追鸽子。1岁半时,元元能自己骑三轮童车了,这时,他更喜欢到户外玩了,并且像人小探险家似的,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特别对事物的细节感兴趣。我们也有意带他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去玩,还带他坐各种游乐器具、划船等,使他有机会更深入地体会周围环境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如鱼在水里游、船在水上漂等。
二、 听
科学实验证明,出生不久的婴儿就能辨别声源,区别人的声音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能确定方位。婴儿还特别喜欢听母亲的声音,因此,培养孩子的听觉,应从母亲教婴儿做起。
每次元元吃奶后,都是在妈妈哼着的摇篮曲中入睡的。他5个月起,能主动倾听播放的音乐,并且身体有伴随动作,有时还在音乐声中静静入睡。他对声音比较敏感,不到半岁就以分辨出家里人的声音了。
我们带元元到户外活动,不仅让他看,也让他听,听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鸟鸣、人的说话声、汽车的喇叭声等。我们还带他到火车站附近,看火车,听火车的'呜呜――声;到乡下亲戚家,学小狗汪汪叫、小猫妙妙叫,他认识了更多的事物,倾听了它们的声音,还为以后知物识字和看图识字打下了基础。
元元会走路以后,喜欢对东西敲敲打打,我们利用这个特点,给他创造条件,让他拿筷子敲盆敲碗,玩带声响的玩具,使他从声音上辨别这些东西的功能。每当他听到碗筷碰击的声音就知道要吃饭了,从而使他懂得了一些事物和声音之间的联系。
元元听大人说话,我们是从让他听懂词音开始,再逐步听懂词意。在他还不会说话时,我们有意地对他多说话,让他听语音,看大人的口型,尽早建立语言听觉和语言视觉的联系。当他学说话时,我们给他耐心地示范,让他把音发准、发足,先用一个词、两个词来表达意思,再逐渐形成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培养听力的基础上,让孩子学说话的,这样,他才能学得准、学得快。
三、摸
孩子通过触摸周围的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许多物理性能,有助于由表及里地认识客观实体和它们之间的差别。
凡是元元看到的东西,我们都尽量让他用手摸一摸。通过摸,他感知到汽车的外壳是硬的,座位是软的,轮胎有弹性等等,这样,他对事物的印象就更清楚、深刻了。
每当我们给元元洗脸、洗澡时,都先让他自己用手试试水温,在他认可后才洗。通过这种办法,使他知道了水有凉的、温的和热的,并且知道热火烫人,喝开水要晾一晾。
四、嗅
出生二十四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对不同的气味做出不同的嗅觉反应。但培养孩子具有猎犬一样灵敏的嗅觉,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元元住的房间,我们总是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带他去玩也要选择环境好的地方,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益于提高孩子的嗅觉能力。他一到户外去玩,闻到有刺激性的、难闻的气味就会说:臭、臭!走!并且,还很容易分辨出空气中的花香、厨房里飘出的菜香。
五、尝
给孩子用舌头去分辨酸、甜、苦、辣、咸等味道的机会 。在孩子品味的过程中,大人要对他描述味道,这亲不仅能提高孩子味觉的敏感度,还能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的存在需要大人们的感知3
1.5~2岁孩子感知觉、动作的发展
随着视觉的发育,孩子已能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能识别圆形、三角、正方、多角等图形,能区别垂直与横线,到2岁时视力可达0.5。
听觉方面已能粗略地区别音调不同的声音,到2岁时,可精确地区别不同声音。到了这个年龄,大动作的发育又更加进一步,这时期孩子不仅走路自如,还开始会跑、会攀登、会踢球、扔球,到了2岁时,还能独脚站片刻,双脚并跳,独自上下楼梯。
手的动作也更加灵活,会搭6—7块方积木,会一页一页翻书,会在纸上划出不同方向的线条和交叉线条,逐渐会用杯喝水,用匙吃饭。孩子会走会跳会跑后,家长要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在广阔的空间里任凭孩子奔跑跳跃,活动全身,锻炼对身体控制平衡的能力。
在大自然中还能扩大孩子的视野,刺激视觉的`发育,另外自然界的风声、鸟声对听力的发展也有好处。锻炼孩子手部的能力,除了利用玩具、让孩子摆弄物体外,还可以通过锻炼他生活能力来达到对手部动作的锻炼,如用匙、用杯、洗手等。
【孩子的存在需要大人们的感知】相关文章:
孩子成长心理有四大需要09-20
2岁大的孩子需要把尿吗09-09
孩子腹泻,需要关照09-21
孩子需要笑容教育09-24
西方国家男人们都是怎样照看孩子的09-10
我们需要聪明孩子更要智慧的孩子09-15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09-20
菜鸟练瑜伽存在7大盲点09-27
孩子最需要爸爸的时期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