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高考,人们关注的目光往往大多锁定在高考状元和中榜生所被录取的学校,心理负担最大的落榜生,往往是被我们容易忽略的心理较为脆弱的人群,下面分享心理应激与高考。
心理应激与高考1
高考作为紧张性生活事件,对考生的人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引起心理应激反应。高考前考生承受较大压力负荷,考后彻底释放,易形成较大心理落差。而考后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的过程,又会让考生处于焦虑状态。成绩好的考生担心录取情况,易出现中度焦虑。
分数不理想的考生,易情绪低落、自我封闭,忧郁、悲观甚至轻生。一般心理应激反应在考后两周内能缓解淡化的,属正常反应。但持续时间过长,便会向亚健康和疾病转化,出现睡眠质量差,如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烦躁等症状。
严重的会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内分泌失调等。这些症状若持续2周以上,或呈进展性反应,同时伴有抑郁、恐怖和敌对症状,家长便要提高警惕,带孩子提早就诊。针对上述反应过度的情况,家长考生都需要心理调节。
中榜生可能会较积极地处理身心反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应激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不需要太多的外界干预和调节。而落榜生则常常出现消极反应,针对后者家长尽量不要发脾气、指责、甚至埋怨及冷淡,应帮助他们及早走出阴影。
①关心孩子心理状况,一旦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自己无法调节,带孩子看心理门诊,以求帮助。
②开导孩子。告诉他,一次不成功不等于永远失败。不要把一生的希望全押在高考上,人生的路千万条,关键在于你怎么走。
③鼓励明年再考。现在我国对高考的年龄限制已经取消,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想考,什么时候都不晚。给孩子讲一些经受重大挫折而成功的伟人故事。
④分散注意力。带孩子外出旅游,让他暂且离开弥漫着压力的环境。争取在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使孩子从高度紧张的身心状态回归到正常。
心理应激与高考2
考后的心理问题。
案例一:考后焦虑型
考完后的小丽一直忐忑不安,她觉得自己应当可以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但她又怀疑自己数学考试的答题卡填写错误。随着放榜的日子越来越近,她越发焦虑、烦躁,严重时出现乏力、没精神、食欲减退等症状。
考生要学会自我放松,分散注意力,比如可以听音乐、打球,与三五好友结伴做一些户外运动,找同学好友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等。作为考生的家人也不要过多地盘问,当考生出现情绪低落、心情郁闷等现象时,要尽力保持正常状态,既不要冷淡也不要过分殷勤,以免给考生增加心理压力。
案例二:考后放纵型
小王考完高考那晚,就与同学狂欢了一夜。紧接着又开始新的疯狂:上网、看电视、睡懒觉、外出旅游等。他想把压抑了多年的想玩的`欲望全都释放出来,生活规律全被打破。
专家点评:这类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自己熬到头了,所以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另外有一些家长也对孩子有弥补心态,纵容这种行为,因此这类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有些考生还染上一些不良习惯。
考生允许放松但绝不能放纵。考试结束后生物钟被无节制的生活打乱,这种逆转对考生们的身心有着巨大的伤害。因此,适度放松之后应尽早回归有规律的生活,也可以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案例三:考后抑郁型
小潘高考后感觉自己发挥得不是很理想,老是觉得自己会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本来性格就很内向的他情绪开始变得非常低落,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想着那道做错的题,心情愈发失落。小潘变得情绪低落、少言寡语,甚至闭门不出,连自己最喜欢的球赛也不看了。
专家点评:这类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的强迫行为,自怨自责,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家长一定要及时把握孩子的情绪,对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调节,以防患于未然。
【心理应激与高考】相关文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什么特点07-28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07-25
高考临近如何调适心理09-10
冲刺高考心理更重要09-07
高考前心理怎么调整09-02
高考紧张心理如何缓解08-19
调节高考怯场心理方法08-15
高考放榜后考生的心理08-0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精神病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