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乐理知识

时间:2024-08-05 14:40:02 育儿 我要投稿

  入门乐理知识,音乐理论简称乐理,包括相对简单的基础理论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等等。还有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的有和声、复调、曲式、旋律等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入门乐理知识有哪些。

  入门乐理知识1

  1、音的产生:

  音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人们的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

  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在自然界中,我们人的听觉能感受到的音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

  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泛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音乐中所说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挑选出来,能够表现人们生活或思想感情的,并组成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达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

image.png  

  音的主要性质: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长短。

  2、音色

  (1)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主要性质,在音乐表现中非常重要,其中以音的高低和长短最为重要。不知道您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对于一首歌,不管您人声演唱还是乐器演奏,唱的声音是小是大,也不管您演唱或演奏时用什么调,音的强弱及音色有了变化,但这支歌的旋律依旧。

  可是,如果这首歌的音高或音的长短有改变的话,则音乐的感受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可见,对一段旋律来说,音高和音长短的重要性。

  (2)音的高低决定于物体在一定时间的振动次数(频率)。振动次数越多,音越高;振动次数越少,音越低。音的强弱决于振幅(音的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幅越大,音越强;振幅越小,音越弱。音的长短决定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

image.png  

  音的延续时间越长,音越长;音的延续时间越短,音越短。而音色由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泛音的多少等多种因素决定。

  (3)什么是音色

  音色指音的感觉特性。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接触动感官的重要表现手段。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 谐音组成,其中有基音和泛音,泛音的多寡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特定的音色。

  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image.png  

  3、音的分类:乐音、噪音

  根据音振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音乐中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在是音乐表现中必不可少。如架子鼓发出的声响就是一种噪音,不过,这种噪音有一定的规律。

  音的属性(性质)

  音的属性有音高、音值、音量、音色

  1.音高:由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音值:即音的长短,由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决定。

  3.音量:即音的强弱,由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

  4.音色:由发音体振动方式、形状、成份、发音体品质决定。

  认识音阶:

  简谱 1 2 3 4 5 6 7

  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音名C D E F G A B

  认识音符:

  全音符:X---代表四拍

  二分音符:X-代表两拍

  四分音符:X代表一拍

  八分音符:X代表半拍

  十六分音符:X代表四分之一拍

  休止符:0

  附点音符:X·(带有附点的音符)附点是记在音符的右边的小圆点,表示延长前一音符时值的一半。

  认识拍号:

  2/4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

  3/4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4/4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6/8拍:表示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六拍

  2/4拍3/4 拍 4/4 拍 6/8 拍之间的强弱关系

  2/4拍:强弱

  3/4拍:强弱弱

  4/4拍:强弱次强弱

  6/8拍:强弱弱次强弱弱

  入门乐理知识2

  一、关于用声的误区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

  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

  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

image.png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

  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

  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二、关于呼吸的误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

image.png  

  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

  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

  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三、关于共鸣的误区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

  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

  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入门乐理知识】相关文章:

基础乐理知识入门05-23

乐理知识基础入门05-24

音乐初级入门乐理知识05-23

西方基础乐理知识入门05-22

基础乐理知识入门教学05-23

基础乐理知识入门五线谱05-23

基础乐理知识05-24

自学乐理知识05-24

基本乐理知识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