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从之前把女儿“骂”进名校的“虎妈”到如今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伴随其社会效应的逐步发酵,俨然已经成为当下严苛父母的代名词。以奉行“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家教理念的“狼爸”萧百佑为例,尽管其下三个孩子相继考入北大,但其高度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一度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究竟“棍棒底下出才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值得效仿?什么又是成功且科学的家庭教育?教育部《意见》明确规劝家长不做“虎妈狼爸”,显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这是否意味作为学校一方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显然不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而作为家庭教育有效补充且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在响应《意见》精神的同时,更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虎妈狼爸”,扮演好应有的角色。
剖析该《意见》不难发现,其已明确指出了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四方面举措,如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可以说,这些举措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意在通过学校指导的力量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纠正部分家长过度拔苗助长、不顾孩子个性及成长规律的“虎妈狼爸”行为。倘若学校能够全面贯彻、执行,其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但从更深入的角度思考,这就完美地实现了学校与家长教育理念的统一吗?
解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虎妈狼爸”们对孩子教养“缺教少护、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根源,想必除了家长本身对家庭教育的认知不足外,和当下部分学校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办学思路以及社会“唯学历”的人才选拔观念等有关。试问多少家长会乐意在孩子面前伸出“棍棒”?多半还是执着在“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了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的传统“轨迹式焦虑”里不能自拔!
可以说,当前的家庭教育正被涂抹越发功利化的色彩,而一旦被应试教育绑架,其结果只会增添越来越多的“虎妈狼爸”们。因此,作为学校尤其是办学管理者要积极响应并适时推动整个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品行、身心健康、学业成绩,而非被“升学率”等冰冷的数字牵着走;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虎妈狼爸”们之所以挤破头送孩子进入好学校与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有着密切关联,作为学校应致力于提高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大局,打造家长们眼中的“身边好学校”。
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见》显然不只是对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纠正、指导,其必将从家庭教育改革以及学校育人机制改革的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步伐。而学校一方具备应对“虎妈狼爸”放大招的勇气容易,就看具体的实际行动能否深入下去了!
【不做虎妈狼爸给学校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相关文章:
虎妈狼爸教育方式不科学11-09
虎妈狼爸别拿素质教育不当教育11-07
《虎妈猫爸》教育碰撞11-27
吃苦教育要适度虎妈狼爸慎防极端化11-07
虎爸狼妈式教育,不能针对所有的孩子!11-20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09-14
虎妈猫爸已经过时现在流行海豚妈10-09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实用]09-19
教育孩子该扮演虎妈还是猫爸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