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会让孩子厌学

时间:2023-12-25 16:47:42 阅读 我要投稿

  早期教育,顾名思义,是对低龄儿童实施的一种教育。由于我们习惯了“多快好省”的生活方式,早期教育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早期教育的事实与问题究竟如何呢?

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会让孩子厌学

  早期教育的依据: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幼小动物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做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劳伦兹将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在劳伦兹看来,“母亲印刻”现象的出现,表明小动物辨认与追随母亲具有关键期,这种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过程中一个固定而短暂的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小鸭也不愿意再追随母亲了。

  心理学家、教育家充分借鉴和运用了关键期概念: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里,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能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例如,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1~3岁是口头语言学习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错过了关键期能弥补吗

  当然,应该注意到,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例如: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狼孩卡玛拉由于从小就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后来虽然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的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然而,有研究者认为,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各有不同,在某种领域的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特定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相应减小,形成和发展相对比较困难些。例如,音乐技能的学习关键期在10岁左右结束,如果一个人在此之前学习一种乐器,那么他经过较少的练习就能够演奏这种乐器,并且很容易保持这种技能。然而,如果一个人在10岁以后学习乐器,他仍然可能成为出色的演奏家,只是他必须进行更多的练习,付出更大的代价。

  早期教育的步子不应过大过急

  在人们的心目中,儿童是不成熟的。不过,新近有一些研究结果认为,不成熟可能在儿童生活和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适应作用。

  从总体上看,不成熟期的延长有更明显的好处。人类社会复杂性高,可变性大,这就迫使人类比其它物种要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和行为的塑造来获得成功,需要一个延长的童年来获得成功所必需的知识。尤其是神经系统发展的延迟,为进化过程中机体的新变化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为个体认知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是在条件较差的收容机构长大的儿童,会有发展不良的痕迹,但个体的缓慢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弥补缺陷的可能。若给予适当的刺激,他们能学会新的反应方式。如果儿童出生时就有较成熟的大脑,或发展速度很快,那么儿童就会失去智力、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可塑性。

  看来,尽管我们也需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但儿童成长的特点决定了早期教育的步子不应该迈得过大、过急。或许儿童期的经历,对儿童而言就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注重什么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早期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早期教育的步子又不宜迈得过大、过急。那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首先,因人而异地开展早期教育。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并据此制订一些方案。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强,多学些、学快些自然不错,反之,必然是揠苗助长,效果适得其反。

  其次,要关注早期教育的内容。有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让幼儿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是目前早期教育中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统计结果显示,在参加了特长培训班的孩子中,以学美术的最多(41.88%),其次是英语(31.07%),第三是乐器(24.05%)。从家庭早期教育的调查来看,家长在家中教孩子的主要内容有(可多选):算术(87.93%)、识字(72.95%)、绘画(40.46%)等。

  究竟这些教育内容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如何?几年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对浙江省220余名3~7岁幼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认知能力测查。与此同时,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和筑波大学的专家们也对同龄幼儿进行了相同的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18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在分辨数概念、分类、时间、序列等方面较日本儿童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不如日本儿童。

  这一对比,恰恰凸现了我国早期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以数字、文字为主的“学前教育”,而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想像力和创造力,影响了孩子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具体表现为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而想像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将来孩子学习能力缺失、学习动机不足的关键所在。

  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换来的代价却是孩子的厌学。这一点,希望家长们千万要注意。

【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会让孩子厌学】相关文章:

父母期望太高或会导致孩子厌学10-03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09-07

怎么教育孩子的厌学09-07

缓解孩子厌学心理09-09

孩子为何出现厌学11-23

孩子为什么厌学08-19

如何对待厌学的孩子09-15

孩子厌学是为什么11-05

孩子厌学怎么办【精选】09-14

孩子厌学怎么办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