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有人写:说有个孩子,第一次回老家农村,看什么都稀奇,不认识,能把韭菜认成草,麦苗当成葱。
当时我想,这段子,也太夸张了吧。
孩子们生活的是地球,又不是火星,常识总是会有吧。
谁料家里收割芝麻,俩孩子一见,齐刷刷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什么,咱可是乡下的宝宝,从小在田野上长大,居然不认识芝麻?
俩孩子又齐刷刷说:“怪我咯,你也没教过我们呀。”
呃,说起来,好像真的都是我的错呢。
后来,我们一直都在热烈的讨论芝麻。
二妞更是举一反三,说:“能榨油的还有花生、橄榄、玉米……
“还有一个歇后语,叫芝麻开花节节高……”
你看,稍作引导,科普就很成功。
你看,世上哪有五谷不分的孩子,只有不曾教孩子认识五谷的父母。
其实,现在分不清五谷的,不光是城里的孩子,许多农村的孩子也是一样傻傻分不清。
这当然不能怪孩子,是我们没有教过他们,
戓者说,是我们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
我们太过注重孩子的学习,一散学,就盯着孩子做作业。
星期天节假日,不是去上特长班,就是去上特长班的路上。
一年四季,田野的自然景色,也只是浮光掠影,匆匆一瞥而过。
有几个孩子,真正亲近过大自然呢?
有几个孩子,完完全全的奔跑过田野呢?
五谷不分,这是我们教育下的必然结果。
我们常说道法自然,人要常到大自然当中。
因为这不仅仅是愉悦身心,识花认草,更重要的是能借由劳动明白很多事理。
而事实上,我们对孩子常说的话,除了吃饭,就是:
只要你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要做。
只要你成绩好,就给你买好吃的。
别去田里,太脏了,好好做你的作业去。
种田有什么出息,书念得好才是有出息。
后来,我把这事发了个朋友圈,好多朋友都说,确实如此。
有个朋友找我聊天说:“我家的孩子,不光是五谷不分,更是四体不勤。”
原来,朋友的女儿已上大学,暑假回来,攒了有三十双的袜子,二十件衣服,被单什么的回来让妈妈洗。
朋友叹气说:“这也就算了,平常在家,你别指望他能帮你干一点活。”
“有回生病,头疼得厉害,想喝点水,女儿没办法想,后来直接去买的矿泉水给她喝。本来就病,哪能喝凉水,只好忍着不喝。”
一个大学生,连简单电水壶烧水都不会,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谈,但居然是真的。
我很奇怪,朋友是怎么养大女儿的?
朋友说:“那时不就想,让她好好学习嘛,当然什么事都不能让她干了。”
朋友还说:“女儿上高中时,为了让她多睡会,每天早上,都是朋友亲自给女儿穿衣服穿鞋子,喂她吃水果什么的。”
不能想象!也真是难为她了。
难怪她的女儿十指不沾阳春水。
但这样的结果,真的不能怪孩子,这根本就是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当妈的,从小娇惯孩子的下场。
孔子曾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因为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后来就很难改变。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由此可见,如果父母太能干,大包大揽,孩子必然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是我们教育认知的偏差,现在开始重视,孩子尚小,还不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生活越舒适,就越不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越不懂得体谅父母、他人。
你给孩子再好的生活,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许多家长一定会说,哪有什么事是需要孩子干的呀?小孩子又能做什么事呀?
怎么没有,想要引导孩子,事事皆可为。
吃饭时,帮忙摆碗筷,端菜盆。
吃饭后,帮忙收拾桌子,洗洗碗。
洗衣服,帮忙拿个衣架,拧拧被单。
生病了,要倒点水,递个药片。
煮饭时,帮忙打个下手,剥点葱切个菜。
收拾屋子,帮忙倒个垃圾,浇个花。
等等,都是就地取材的好机会。
只要父母肯,愿意,配合,就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
这才是对孩子正确的教育,让孩子能体会到生存的艰辛,懂得付出与感恩,学会自我努力,关爱他人。
这更是对孩子一辈子珍贵的馈赠。
然而,在以分数定高下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孩子,还有身为父母的我们。
与天地,与自然,与小动物,与各种植物其实都是遥远的。
这样看,不光是孩子,其实我们都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让孩子能体会到岁月的厚重。
洗衣、做饭、端茶、打扫的劳动最后,让孩子更能懂得成长的不易。
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女孩子纯朴善良,男孩子勤劳上进,我们就会感谢今天的认识是对的了。
成长的时光悠悠,教会孩子多读有用、无用之书,了解万物生长之事。
孩子自然会爱自己爱他人,自然会五谷能分,四体也勤。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都记得给孩子这份礼物。
【懂教育的父母都会给孩子这份礼物】相关文章:
父母要学会给孩子留面子09-17
父母行为不当会给孩子留下阴影09-03
爱孩子,父母就得先懂他11-02
孩子为什么都喜欢礼物11-02
过渡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12-01
过渡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