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新闻里报道,河南一中学从学生手里收走几十部手机,继而放进水桶毁掉。图上孩子们木讷地站在一旁围观,据该校方反应,手机屡禁不止,故而采取这破釜沉舟的方式。看见此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些手机好无辜,而且价格昂贵,这么做真的很浪费唉。没想到接着新闻里便说到,学生家长们都非常支持校方的这一举措,认为“一切为了孩子”,这么干值得。
同样的新闻其实正出现在不久以前,一名十几岁男孩的父亲在暴怒之下收了儿子的手机不让他玩,继而孩子从高楼一跃而下身亡,接着其母也走了极端去世。说到这里我不禁为手机叫屈,手机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本身的出现并非为了毁掉孩子,就像武器一样,是人类人性中丑恶的部分让我们经常有自取灭亡的举动,关这些物品P事?
所以想想那个中学的老师和家长,竟然用这么极端“残忍”的方式对待一个电子产品,思之真心令人发笑。就像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去照镜子,吓了一跳,怎么自己这么脏这么丑啊,于是恨死了这面镜子,砸碎了这面镜子,貌似自己就会变干净变美一样,这有多荒唐。
让我们来想想那些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刻,或者行为极端的时刻,我们总是“恨不得”要干嘛干嘛。而你有没有反省过,这些“恨不得”的背后其实是因为在那个当下,你根本束手无策。而导致你束手无策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罢了。
第一,我们是真的黔驴技穷
当孩子拖拉着不做作业,当孩子捧着个手机不放,当孩子不肯吃饭、不肯睡觉的时候,你有没有那种“恨不得”的内心冲动—想撕了他的本子,扔了他的手机,倒了他的饭碗,让他罚站不让他睡觉......甚至你把这些想法都付诸了行动。
为何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做?因为咱们手里就只有这几把刷子啊。
大多数人从我们父辈那里习得的育儿方式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了,面对现在出生的人精们,我们的三板斧—“哄、说教、体罚”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我们除了这三样傍身技能,已经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了。
可是我们中还有很多人,情愿每天翻翻公众号收取一些碎片,也不愿好好地去跟上时代、跟上孩子的步伐,真真正正有效地去精进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这样的家长,就会永远陷在三板斧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越来越“管不住”。
第二,我们幼稚,虽然被称为“爸爸妈妈”
却根本没有用成人的方式在解决问题
把手机泡在水里的行为简直跟迷信活动差不多,好像手机坏了,孩子就会变好,这什么逻辑啊。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出现在小孩子的身上,因为认知的不全面,小孩子对待周围世界通常都会有非黑即白的观念,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狗狗会咬人,所以是坏的,这个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所以他就是坏小孩......
在孩子们的脑袋里,还没有那种辩证的思维,比如人是多面的,有善也有恶,动物也是,会咬人是天性,但不能说是坏狗狗等等。但可惜的是,很多成年人的思维模式竟然如同幼儿一般—你成绩不好,你一辈子玩完了;那个小朋友爸爸妈妈离婚的,性格肯定有问题,你离他远一点;手机让你不思进取,所以手机是万恶之源,要扔掉、毁掉。成年人之所以这么幼稚,是因为不肯动脑思考,不愿意成长自己。
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会这么思考:是不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最近不跟我沟通是因为什么?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了?那么我该如何应对?手机有哪些好的地方可以利用?又有哪些对孩子的不利影响需要尽量去减少?孩子提出购买手机的需求,我的想法是怎样的,他又是怎么想的,要不要给他买?关于如何使用手机我可以和孩子制定怎样的规则和约定?
第三,情绪管理能力弱、自控力差、行动力差
情绪管理的课程现在很火爆,家长们纷纷去听课,听的时候似乎茅塞顿开,回到家里却又怒气依旧。当大家都在吐槽课程没用、道理都知道、只是做不到的时候,却未曾关照一下自己为何做不到。
在我看来,生气不开心甚至愤怒的时刻基本每个人都经历过,经历一下情绪风暴其实没有错,但是我们得控制自己的行为(做的和说的)—不要伤害他人、伤害周围物品或环境。
所以我觉得家长们首先要学的不是情绪调节的能力,而是自控力。能不能在孩子拖拉、不肯吃饭、玩手机的时候,虽然气得要命,但还能控制自己的言行。言行会伤人,情绪伤自己。所以“我心寒”并不是因为“你生气”,而是因为“你生气时对我的所作所为”让我“心寒不已”。
其次,情绪管理里的几个秘诀,深呼吸、放松、离开现场、喝水,相信大家都已烂熟于心,可是为何在愤怒的当下却不去用呢?这无非就是个行动力的问题。
王阳明曰:“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意思就是:“知道了却不去行动,等于不知道;虽然不理解但去行动了,慢慢在行动中也就理解了。”是以为何有如此多的家长听了课、看了书却还是没法好好育儿,那是因为你觉得你已经懂了,其实根本没懂,因为你没去做。
以上这些导致我们总是采用极端的教育方式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个当下,我们释放了,我们爽了,可孩子遭殃了,手机遭殃了。但我们不管,还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嘛,还一厢情愿地大放厥词—“这都是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