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岁时,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我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时我为了见爸爸,甚至独自出门。渐渐的,我开始不爱说话了,常常想死,有一点儿小事就不开心,我会不会得了抑郁症?帮帮我吧,我觉得我心中有个大洞,是爱的缺失吗?”
“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这是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的对于家庭教育的一段话。
伴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观念的不断变化,离婚率也在不断增加,而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离异对于子女的心理发展是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所言:“离婚是现代儿童面临着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
婚姻的幸福与持续与否是两个成年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与现状做出的选择。事实上在一个并不幸福温暖而仅仅是因为孩子而勉强维持婚姻的家庭中,即便是在双亲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情况也并不乐观。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因为各种原因而带给孩子一个离异的家庭环境,那么来自父母的一方甚至是双方的态度和教育就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了。一个好的引导让孩子不会自卑、自暴自弃,依旧能够乐观地对待生活;而一个不恰当的引导则会让孩子失落难过,以致可能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不同的父母类型
由于经历了婚姻的变故,各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的方式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大致上来说,离异家庭的父母有以下几种类型:
过分溺爱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主要会将自己满腔的母爱或是父爱全部一股脑儿倾注在孩子身上,还生怕不够或是哪里做得不够好,不能够弥补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这样过分的宠爱常常会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好的性格和习惯。有求必应的教育方式在普通家庭孩子的教育中都会产生许多问题,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就更是如此。这样的做法也会侧面强化父母离异带给了孩子伤害的事实,哪怕这种伤害实质上是微小的。
严厉粗暴型:比较常见的是由于自己刚经历过离异的痛苦,有的家长就会将自己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最优秀的人,希望这种成就感能间接淡化自己在婚姻上的挫败感。家长的这种严苛完美的要求放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一旦孩子出现一点问题,就对孩子非打即骂。这样沉重的、超负荷的“爱”会让孩子难以适应与承受,也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放任自流型:在离异后再婚的家庭中这种情况会比较常见,家长或许会因为有了新的生活重心或是其他种种原因而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这种忽视是可怕的。孩子一旦感受到自己不再被关注就会觉得自己不再被爱,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自我否定或是自我放逐。
怨妇仇恨型:离婚致使家长内心充满了痛苦自卑,对于被离婚的一方更是由爱生恨,由此我们会把很多消极情绪传递给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悲伤、愤怒。而孩子在面对家长的情绪时会产生很多复杂的消极的解读,甚至因此而产生对自己存在的质疑。如果你是一个离异的家长,是否能在上面的几种类型中找到一种对号入座呢?
事实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并不代表就一定在某一个方面弱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因此作为父母,一定不能将其作为一种缺陷去对待。事实上最忌讳的离异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因为离异而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从而在各方面溺爱孩子,或者是对孩子加倍地严厉。
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明程度的增加,现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所需要面对的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等外界的压力已经逐渐减小了,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但同时,相对地,孩子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越来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