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打出什么?

时间:2023-11-26 08:47:00 阅读 我要投稿

  喊着“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口号的“狼爸”萧百佑最近火了,其热度甚至超过了去年红极一时的“虎妈”。

棍棒教育,打出什么?

  在“狼爸”的棍棒下,三个子女考入了北京大学。这一“卓越”成绩源于他的特殊家规:犯了错误,或学习不好,都要挨打。在萧家,就一个字,打。孩子从3岁起开始挨打。吃饭不听话,打;睡觉不听话,打。学习成绩退步、功课没做好,打。并且,打的时候孩子必须主动伸出手或小腿,不允许躲闪,其他孩子被要求站在一旁“围观”。

  “狼爸”的“棍棒教育”引起公众议论。有人认为,萧家三个孩子考进北大的事实证明,暴力之下确实能出人才;但更多人认为,这种“暴力美学”以抹杀孩子天性及自由为代价,换取了顶级学府的录取通知书,折射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强迫症”;还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羊子”、“羊女”,长大后很可能经不起社会上的风浪。

  在我们身边,像“狼爸”这样带有“强迫症”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巴望着自己的孩子优秀、优秀更优秀,检验孩子的唯一标准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从小到大,孩子们被强烈地灌输着这种意识,让正处于童年想象力最活跃时期的他们逐渐变得听话顺从,服从于标准答案。在萧家,当儿子萧尧表现出极强的植物学天分时,“狼爸”毁掉了他的所有植物,并禁止他阅读任何有关植物学的书。面对这项“暴政”,萧尧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早已经习惯了。”没有抗争,没有反驳,只是被动地接受。即使萧尧已考上北大,但他这种近乎“绝望”的顺从是否代表了一大部分处于“严格教育”之下的孩子的心态?

  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所谓“教育家”太多了,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而“狼爸”俨然成为了“惩罚教育学家”的典范。

  当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处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强迫症”不可避免,但家长们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自发的学习,也许更能激发孩子的潜力?何况,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规规矩矩“装在套子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