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时间:2023-07-23 01:10:30 阅读 我要投稿

  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春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1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是什么

  春节又称过年,传说是因为古代人民在春节这一天战胜了一个叫“年”的怪兽,所以人们就在春节时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一是为了驱邪避害,二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民间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所以人们总是要通过放爆竹和吃饺子等方式进行庆贺。

  我们出生在中国这个文化礼仪之邦,一定要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活动,更多的是人们的精神诉求,如春节就承载着人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憧憬,所以知道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我们必备的文化常识。

image.png  

  1、春节的由来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那就是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经常在除夕之夜到村子里为祸四方,人们不堪其扰决定奋起反抗,所以有一个壮汉就在除夕这一天通过放爆竹、挂红布的方式战胜了“年”,但是壮汉也不幸牺牲,因此之后每一年到春节的时候人们总要家家张灯结彩放鞭炮,以此来驱邪避害、为新的`一年祈福。

  2、传统风俗是什么

  首先在民间当春节到来之际各家各户都要悬挂红灯笼,这不仅是为了驱邪避害,而且还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家庭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其次人们在春节的时候还要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和年画,从而使得家中生机勃勃、运势亨通,最后人们还要在春节的时候吃饺子,因为古代的货币和饺子形状相似,所以吃饺子就寓意着家中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春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2

  春节吃饺子的由来和寓意吗?

  在中国北方人们常说好吃不过饺子,过年如果没有吃饺子像是没有过年,这几句话很明显的说明了饺子对中国人有多重要,这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习惯。

  饺子起源于古代角子。早在三国时期,张仪的《曹魏光亚》一书中就提到了这种食物。据考证,饺子是从南北朝至唐代的月形馄饨和南宋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帮助人们解除瘟疫的张仲景。

  包饺子象征着幸福、好运和幸福。

  春节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大家分工不同,齐心协力,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幸福时刻。包裹的饺子,是带走过去一年所有不愉快琐事的渴望,是对新年美好的期待,是对全家和睦相处幸福的体验。

image.png  

  煮饺子意味着向前冲和繁荣。

  开水在沸腾,热气吹在我脸上,胖乎乎的元宝娃娃在锅里上下翻腾。煮饺子的一家人小心翼翼地用勺子在锅里慢慢搅拌饺子。大家都盼着饺子快点出锅,所有的元宝都到家里了。喜事如花,也期待自己的事业不断进取,永不止步。

  吃饺子意味着家庭幸福、团圆和幸福。

  过年家家户户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吃饭,一起分享快乐。而且,过年套餐里的饺子也不一样。饺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吉祥食物,如红糖、大枣、硬币等。每个人都会在战斗前后试试运气,谁吃了谁今年会更有福气、更幸运、更富有。

  春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3

  春节的来历与风俗简介春节的来历和传说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日子过得真快,眼瞅着就到了除夕,马上进入春节的高潮阶段。小区的树上都挂上了彩灯、相邻两棵树之间挂上了灯笼,大门外贴上了福字,大花盆里的绿叶红花焕然一新,还听到了零星的鞭炮声,节日的气氛渐渐浓了起来。

  现在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儿时过年的景象中,孩子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在过年的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接受知识和观念,积累多年以后,能影响终身。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传承和发展。

  要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几十年后依然保留着清晰的春节记忆,就别忘了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

  年在不同朝代,叫法不同,含义不同,时间也不同,多次更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年的叫法:

  上古时代,年被称为“腊”。

  尧舜时期,叫做 “载”,是天体星辰运载一周的意思。

  夏代称为“岁”,有长一岁的意思。

  商代称为 “祀”, 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

  周代开始称之为 “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

  先秦时期称为 “上日” “元日”。

  汉代称为 “正日”,

  魏晋时期称 “元正” “元辰”。

  1912 年辛亥革命后,叫做“春节”。

  过年的时间:

  最初,人们把冬至这一天定为新年。

  秦始皇把新年改到了十月初一。

  汉朝,春节是一段时间的总称,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阶段。

  民国时期,把农历的新年叫做“春节”,这才是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所以也就1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春节也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孩子们一把正月十六开学,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传说

  给孩子讲过年的'传说,可以开启儿童心智,调动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他增长见识和智慧提供养料。

  过年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可以都讲给孩子听一听。

  版本一:

  年是怪兽,头上长巨角、身上有鳞片、牙齿和爪子很锋利,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从沉睡的海底中苏醒,伤害牲畜和人类。

  有一年,当大家准备外逃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采用贴红纸、点蜡烛、烧竹子的做法把年兽赶跑。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就开始流行起了贴对联、守岁、放鞭炮的习俗。

  版本二:夕是怪兽,年是小孩。年用红绸子,在人们烧竹竿的配合下,把夕赶走。人们为了庆祝胜利,才有了除夕和过年的叫法。

  这两个传说可以通过看两个动画具体了解,详见春节陪孩子看3部国产动画片,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品味浓浓年味儿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习俗

image.png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教授说 : “习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习俗就是习惯与风俗,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与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可以说,有了习俗就有了传承。

  1、贴春联、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来自过年的传说,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现在有的家庭也只贴一个福字,“福”字左边是“衣”服,右边是“一口田”,象征着衣食充足。现在人们都想有福气,平安、健康、快乐都是幸福的表现,贴福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2、吃年夜饭

  《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 “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 ‘年夜饭’。”

  春节就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节都纷纷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吃一桌年夜饭。年夜饭相当丰盛,鸡鸭鱼肉都有,有美好富足的寓意。

  饭菜再多,也少不了饺子。饺子一般是白菜馅、豆腐馅,这是很有讲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财”谐音,有发财的意思豆腐的腐和“福”是谐音,豆腐水饺表示“兜福”“都福”“都富”,也会富有的象征。有的还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谁就有福气。

  3、守岁

  苏轼《守岁》: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吃完年夜饭,人们开始拉家常,现在是看春晚。直到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以后才去睡觉。我们小时候,是十二点后,就开始放鞭炮庆祝过年,然后再去睡一觉。

  守岁是和过去的一年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给孩子传递的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人生哲学。

  4、穿新衣

  《酌中志》 “立春之时,无贵贱……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春节前,都去理了发,换了发型,准备好新衣服。春节这一天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预示着生活的无限美好。

  5、压岁钱

  压岁钱中的岁同“祟”谐音,“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压岁钱的本意是一种祝福,保佑来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一年都很美好。

  压岁钱要包在红纸包中,很郑重,非常有仪式感。现在开始流行电子红包,仪式感就不那么强烈了,给孩子还是要使用真正的红包比较好。

  6、拜年

  正月初一去拜年,也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的好机会。

  拜年就是长辈带着小辈去亲戚朋友家拜会,要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过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给长辈磕头的习俗,有的地方则用鞠躬来代替,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禁忌

  在小时候,过年是非常神圣的日子,不能随便哭闹、不能乱讲话,要不然会被爷爷奶奶批评,说“这样不吉利”。每当想说话的时候,舌头都要在嘴里绕三圈,生怕说错话,带来晦气。

  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一,说话都要谨小慎微。一些表示没有、完了之类的词不能说,要换一种说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说“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这天不扫地、不倒垃圾,人们认为垃圾会把运气和财气带走。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没人打扫。

  还有的地方讲究初一不动刀切菜做饭,只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初一真的不用做饭,除夕包了好多水饺,还有之前做好的现成饭菜,只需要加热一下就好了。

  当然,很多地方已经不太讲究这一些了,不过习俗总是要让孩子知道的。

  过年不仅是有很多娱乐活动、有美味可口的饭菜、有大把空闲的时间的节日,也是教育孩子拥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等传统美德的节日。通过给孩子讲述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过年文化,传承、沿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