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1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2、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
3、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
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气象万千。择要而言,可从其核心思想理念、灿烂文明历史、经典文艺创作三个维度予以把握。
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
大凡一种优秀的文化形态,都要具备全面、明确、深邃、高远的思想理念,涉及对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国计民生、人伦道德、人性修养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和判断,指引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
党的报告所列举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个关键词,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构筑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精神底色和精神标识,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赓续弘扬、转化创新。
灿烂文明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躯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从先民们长期以来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升华而成的,是从漫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同时又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开辟更加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如果说,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那么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躯体。
或许只有从履仁蹈义、握发吐哺、徙木立信、负荆请罪、卧薪尝胆、悬梁刺股、鞠躬尽瘁、闻鸡起舞、直言谏诤、尽忠报国等一系列深切著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中,才能更充分地体认核心思想理念的文化品格、实践伟力及其起承递嬗。
正因如此,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经典文艺创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
核心价值理念、灿烂文明历史被人们感知、了解和认同,离不开经典文艺创作鲜活生动的呈现与建构。《望岳》《将进酒》等经典诗歌,勾勒出豪迈自信的精神面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小说,烘托出英雄豪杰的忠义形象;《祭侄文稿》《千里江山图》等经典书画,蕴藏着深挚赤忱的家国情怀……
正如平所指出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经典文艺创作始终秉持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灵动、最富魅力、最能感发情志和沁润心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2
核心阅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始终滋润着华夏儿女,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民族共识,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始终滋润着华夏儿女,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至关重要。虽不能收立竿见影之效,但潜移默化,润人心田,德泽后代。
当前国际竞争趋势日益严峻,其背后最深层次的竞争是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民族共识,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
掌握要义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
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
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
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回答不尽一致。如不进一步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大处着眼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谓“得其大者”是指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这种核心要义是指长期以来被中国人民、中国社会所接受的至今仍然活在我们心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有“大学”与“小学”之分。“大学”也被称为“德性学问”,重在心性之学、德行修养、人格塑造;
“小学”也被视为“文献学问”,重在考据,研究文字、训诂和音韵。前者强调“尊德性”,后者强调“道问学”。两者既相互争辩又共同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但对于当下普通大众而言,传统文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侧重于其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化繁为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繁多,但核心在于儒道两家。学者夏海在《国学要义》中指出,在短时间内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儒道经典,研读儒道概念。抓住了儒道经典和概念,就基本建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四梁八柱。
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本源,是最有价值的著作,儒道的基本经典有《老子》《庄子》和“四书”;概念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包括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等。学习经典要注重原著的学习。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句名言,任何一本解释经典的书都比不上原著本身。不读原著,只读别人诠释注解的东西,恐怕皓首穷经也难识传统文化的真面目。阅读经典可先从阅读权威注解版本入手,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陈鼓应的《老子古今译注》等,弄懂经典文本含义;
再阅读阐发经典核心要义的权威通俗学术著作,如夏海《论语与人生》《老子与哲学》,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经典要义;最后再回归经典文本本身,反复研读,深化理解,融会贯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相关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类07-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07-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什么07-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什么07-15
为何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07-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哪些07-1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07-1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07-14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哪些07-15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什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