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第一使命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时间:2024-05-13 04:52:23 心理 我要投稿

  六妈说:

教育的第一使命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成绩优异、特长突出,诚然,这些美好的希冀都可以成为我们培养教育的方向,但始终不该忽视,心理健康,才是教育的第一使命。

  01

  我非常钦佩的一位国际教育界老师,是蒋佩蓉女士。

  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首席面试官,也出版了几本教育著作。

  在一篇文章中,她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亚裔女生,SAT考满分,校游泳队主力,弹一手好琴,学生干部,被哈佛大学提早录取,后来在波士顿顾问集团获得驻香港职位,年薪6位数,同一位博士谈婚论嫁……

  履历闪闪发亮,让很多父母两眼放光。

  按照某种逻辑,这位女生已经活成无悬念的人生赢家。

  故事还有后文。

  婚后一个月,她自杀了,年仅30岁。

  在旧金山的新家,她给汽车排气口接上塑料管,塞进了车窗。

  她坐了下来,一氧化碳在车库里弥漫。

  下班回家的丈夫发现了她,以及仪表盘上的遗言便签。

  对名校、高薪的渴求,不是我们培养孩子的全部意义。

  人对高压和快节奏的承受力是不同的。

  有的人适合,而有的人未必擅长或喜欢。

  如果一个孩子是柳树的种子,而被按照柏树的要求灌溉,有没有用力过猛、本末倒置?

  以至于付出生命为代价?

  大洋彼岸的故事太过遥远,视线拉回国内。

  在我从事教育咨询时,最大叹息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恐慌。

  妈妈坐在椅子上,大谈期待值,再历数孩子的N种缺点。

  犀利眼神瞪着一言不发的孩子:“要好好学。不然就毁了。”

  孩子放下手机,抬起一脸漠然的神情。

  作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孩子应该主导调研搜索,未来大学的方向是什么,我对哪些专业感兴趣。

  恰恰相反,妈妈包揽了这些事宜,并对孩子叮嘱,你只负责学习就好了。

  即使孩子屏住呼吸,全身力气扎进题海,他不知道这样的探索和人生意义有多大链接。

  还有的孩子个性比较强,就出现了家长眼中的逆反现象。

  劈头盖脸的责骂,被他头脑中屏蔽,继续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陈默老师说,孩子为什么会逆反?

  “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你说东他要说西,你说要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软抗”更麻烦。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孩子反抗的能量转移到里面,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02

  我问一个考进国内名校的漂亮大二女生,你有什么优点?

  她茫然地看着我,说“我好像没什么优点。

  我妈说,我因为懒、不自律、侥幸,才进的普通985院校,并不是清华或复旦。”

  孩子考到名校,妈妈依然传递着隐藏的思维“我不相信你。你身上有很多缺陷。”

  长期的不满,堆积成了严重的心理负荷:极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表面上,教育目的达到了:好学校、好专业。

  实际上,妈妈潜意识里是僵化的评价体系:以成绩为衡量指标,帮孩子达成所谓目标。

  极度狭隘的思维,已经和悄然变革的时代需求,不能接轨了。

  一个从美国一流学校毕业的新闻系硕士,回国想找份满意的工作。

  得知薪水还没有国内大学同龄人高,他愤然吐槽:“凭什么?不公平。”

  他像委屈的孩子说出“不公平”的时候,恰恰体现了思维的不成熟。

  人工智能的时代在来临,既往的人才选拔体系正在革新与颠覆。

  因才适用,而不再是因光环是用。

  即使是毕业于牛津、哈佛,如果没有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和动力,也有可能“泯然众人矣”。

  但是同时,时代给予新一代的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未来职业中,倡导生活美学的饮食、设计精致的旅行路线、教授时间管理、演讲等知识领域、成为职业潜水教练,都可以持久地精进、再精进。

  这些探索的道路,比起二十年前一个职业一辈子,的确不够安逸。

  但未来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人已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们学着去拥抱和迎接不确定性,就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03

  为什么时代变了,而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唯成绩是问的落后思维?

  因为,他自己的心理需求没有“断奶”,也没有稳固的价值观,只能随大流来定义孩子,来定义成功和幸福。

  事实上,这只是在通过孩子的成就,来满足自己潜意识的需求。

  家长一旦自我被环境裹挟,心态迷失,教育的本末倒置就发生了。

  频频发生的青春期孩子弑母案,很多情况是一个望子成龙、控制欲强的妈妈,加上迷茫绝望、叛逆疯狂的孩子,悲剧就此酿成。

  教育的第一使命,绝不再是只讲究功成名就,而是培养心理健康、适应变化的孩子。

  而心理健康的核心,体现在哪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里,明确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个体对自己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

  当孩子年幼还不具备自我认知体系时,家长才是第一引路人,去帮他建立“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

  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而非一味批判;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缺乏兴趣时,找出原因提高动力,而非生硬打压;

  “积极肯定”不是空洞表扬“真厉害”,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理解和启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会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渴望。

  心理健康更是各种素质能力的基础:抗挫折能力;理解别人的情怀;审视思辨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终生的学习力。

  这一切的前提,是什么?

  是家长的自我成长,不要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强加给孩子;调整顽固的思维定式,看孩子到底是哪种树苗,给予他充沛阳光、雨露的滋养。

【教育的第一使命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相关文章:

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10-25

如何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01-15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01-14

怎样培养和教育倔强的孩子12-12

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10-08

培养优秀孩子的教育法则09-22

培养教育孩子得注意教育方式10-09

孩子几岁可以开始培养情商教育01-05

7种教育培养让孩子出类拔萃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