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据统计,我国儿童近视率居世界首位,小学生近视率比例达45.7%,初中生74.4%,高中生83.3%,大学生86.36%。近视低龄化且高发,除先天因素外,主要由日常用眼习惯不良所致。本期,四位著名眼科专家就为大家讲讲,护眼是一生都要关注的大事,必须从小做起。
三岁前是关键期
主讲人: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院长、教授 瞿 佳
如今走在街上,随处可见戴眼镜的人,而且孩子这一特殊群体更严重。曾经,戴眼镜是文化人的象征,可随着近视人口不断增长,那两块小小的镜片已经成为很多成年人和孩子眼前挥之不去的阴霾。
家长是保护孩子视力的“守门人”,预防近视必须先了解儿童视力发展特点。大家通常将视力不低于1.0(5.0)作为判断标准,但这个标准对幼儿来说不完全适用。因为,学龄前儿童视觉仍处于发育过程,6岁后相对稳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应采用不同判断标准。一般,刚出生婴儿视力较低,家长离孩子远一点,他就看不清了。6个月的孩子视力还不到0.1(4.0),1周岁为0.2(4.3),3岁≥0.5(4.7),4岁≥0.6(4.8),5岁≥0.8(4.9),6岁及以上≥1.0(5.0),就说明视力正常。另外,孩子发育情况不同,视力标准只能作为参考,要综合验光结果判断。
儿童视力发育,3岁前是关键期,3~10岁是敏感期。此时,家长除了要对视力、视功能、视觉有正确认识,还要科学关注。如果有影响孩子视觉发育的不良因素,要尽量避免,发现问题,早干预早治疗。家长可通过几种情况早期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有问题:4个月时能否注视玩具,8个月时眼睛能否随着物品转动,1周岁能不能看到远处物体,3周岁可以到医院检测视力。
影响儿童视力发育主要有几类疾病。1。近视。我国儿童近视发病率高,遗传、学业负担重、用眼习惯不健康、环境等都是致病原因。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甚至形成病理性近视,出现并发症。不少家长觉得假性近视没关系,真性近视才要关注。学术界认为,假性近视可能是近视发生的初期。最常用的矫正方法是佩戴眼镜,视力清晰后,可能减轻或抑制近视发展。另外,日常应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视物时间,每天晒足2小时日光浴,读书写字保持合理距离、光线良好、坐姿正确,合理补充营养,当近视进入稳定期可考虑屈光手术。
2。远视。近视是眼轴过长,远视是眼轴短、屈光不足。典型远视是看近看远都不清楚,低度远视看远清楚,近处看不清。中高度远视要特别关注,因为在儿童视觉关键期、敏感期,若视觉不佳会对眼部及大脑皮层产生影响,没有清晰的视觉效果,会形成弱视。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就医矫正。
3。散光。散光是眼睛屈光不正常的一种表现,与角膜弧度有关。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不能聚集于一点(焦点),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称为散光。按表现形式,散光可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前者可用镜片矫正,后者无法用镜片矫正。
预防近视做到三个20
主讲人:中华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 杨智宽
眼睛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一扇窗,然而这扇窗却经常蒙尘,特别是我们身边的“小眼镜”越来越多。所以,预防视力问题,必须尽早抓起。
新生儿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也是一种“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这个过程称为人眼“正视化”。
伴随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和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视物或在光线不好等情况下用眼普遍,加上过多使用电子设备、睡眠和户外运动不足,会导致“远视储备”过早消耗,最终出现近视等问题。比如四五岁孩子,生理屈光度为150~200度远视,如果远视储备值与200度差得很多、只有50度,意味着很可能在小学时会得近视。
如果家长只靠感觉了解孩子的视力状况,或等到孩子近视了才关注,为时已晚。近视进一步加深,会导致高度近视、并发症,甚至致盲。
所以,家长平时要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用眼习惯,比如持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歪头写字看书、看书看电视距离过近等,更要尽早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眼视光检查,了解孩子的远视储备情况,及早建立视力跟踪档案。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应做到“20-20-20”护眼法则,持续视物20分钟休息一下,休息时先眨眼20秒,眨眼是一种“刷新”大脑的方式,然后看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或远方。另外,还应做到“三个一”,眼睛距离书本1尺,胸离桌子1拳,指尖距笔尖1寸。
高度近视隐忧多
主讲人:首都医学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检中心副主任 张丰菊
很多人觉得近视不是问题,不必大惊小怪,如果近视发展为高度后还肆无忌惮,那就摊上大事了。
近视是指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不能清晰成像,屈光度为600度或以上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容易引发视疲劳、暗适应功能降低,以及眼部退行性改变。临床接诊病人发现,有的中年患者原来度数是1200度,一两年后涨到1400度,眼轴还在发展,度数仍在加深。由于晶体营养不足、眼底发生病变,可能造成白内障甚至致盲。而且,高度近视患者晚期合并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倍,若合并青光眼后再出现白内障,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预防近视发展是关键。
治疗方面,一定要考虑适应证,最贵的不代表最好,适合病人的才是最佳。患者可到正规眼科机构进行眼底检查,综合眼部健康状况,若没有发生病变,可进行角膜手术;如果角膜条件不允许,可考虑做眼内人工晶体植入或早期晶体浑浊摘除。目前,屈光手术日新月异,患者还可根据个人情况,与医生进行个性化考量后,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护眼设备能缓解近视吗
主讲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教授 吕 帆
为了保护孩子眼睛,家长们煞费苦心,购买护眼灯、眼保仪,这些东西能缓解近视吗?
这类护眼设备对于消除眼睛疲劳有一定作用,但如果真的近视了再使用,对延缓近视发展没有根本作用。如果要明显改善,还要多做户外运动。另外,目前在眼科研究领域已被证明有效并能缓解近视发展的措施之一就是佩戴角膜塑形镜,简称OK镜。
有些人近视后,随着时间推移,度数越来越深。比如9岁开始近视的儿童,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学习压力大,度数特别容易加深。此时,在正规医院验光、佩戴OK镜,可延缓度数增长。OK镜和隐形眼镜外观相似,近视患者晚上睡觉时佩戴,镜片能轻柔、渐进地改变角膜外表形态,使角膜中央曲率变平,降低角膜屈光力。这样,患者白天无需戴框架眼镜也能看清楚。7~10天即可达到预期效果,近视度数可暂时降低75~600度,一旦不佩戴OK镜,角膜“记忆”会消失,度数又会反弹。不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对于部分人来说,佩戴OK镜可阻止近视进展,控制率可达30%~70%。
需要提醒的是,5类人不适合佩戴OK镜:
1、有眼部疾病的人;2、屈光度与角膜状态不符合条件的人,比如角膜非常坚韧、压不动,或者近视度数非常高;3、不能定期复查者;4、不能按医嘱认真护理、清洁镜片和更换镜片的人;5、年龄太小、家长不能很好地监督,也不合适佩戴。
即便是适合佩戴者也要谨慎对待,必须到专业医院、机构验配,购买有资质的镜片,佩戴后遵医嘱,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