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上的知识,这样还能在某一种情况下看清楚他人的真面目,而且有时候的一些效应,都可能跟心理学有关,一起来看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的知识1
一、“三明治效应”: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
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比如:今天的汤真好喝,就是稍微咸了一点,下次清淡点我能连喝三大碗。
二、“反问句效应”:不想终结聊天话题,就要少说反问句,如“不然呢?”“我怎么知道?”“听明白没?”说这些话时或许别无他意,但其实伤人又伤心,负作用非常大。生活中能用陈述句就不用反问句,因为80%的反问都是拿来终结话题的大杀器。
三、“富兰克林效应”:那些曾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帮你。想要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帮你一次,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所以,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四、“说谎假象”:说谎的人会刻意纠正自己的动作,露出破绽。比如感到吃惊时,他会一直维持吃惊的表情,而不是一秒钟回到正常的表情;说谎者描述事件经过时会故意说得很顺畅,还加以修饰,但往往真实的东西都需要回忆,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心理学的知识2
01
如何面对一个愤怒的人?
一般人觉得别人生气时,会下意识认为那个人非常可怕。
其实不是的,越情绪失控的人内心越有可能伴随着脆弱、无助。他们是感觉外界有伤害了,于是只能竖起防御的刺。
下次当你遇到愤怒的人,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对方:他/她只是一个受伤的人。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每个人为自己产生的情绪、感受负责。
发现了有些情境下的愤怒是伴随着受伤的,绝非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拯救、负责谁的情绪。
而是下次在经历亲人生气、与人争执、自己生气时,我们可以专注在愤怒背后的受伤感,内心一定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或者认为被冒犯了什么、或者有需求但无法直接表达。
而这种察觉,可以让氛围缓和下来,让自己的情绪一下转化成平和与松弛。
02
难过的时候该怎么办?
怎样快速走出负面情绪?
当我们遭遇到拒绝、失恋、痛苦时,总想着要想办法快点摆脱难受的情绪、快点解决自己当下的状态。
怎么样快速走出负面情绪呢?这也许是一个所有人都要明白的事:好好的接纳是快速走出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
接受当前的事实,接受自己这些难受的感觉,接受这个局面,就是最快的恢复方式。
比任何逃避、折腾、运动、暴饮暴食都好使,也更健康。
在心里腾出个空间,容纳和理解你的焦虑、你的悲伤、你的脆弱、你的恐惧。
从小到大,或许我们一直接受的信念和教育,都是对于负面情绪予以排斥、否认、回避,可是这样做其实让人更为消沉,因为这意味着:
我们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情绪都并无对错,它们都有其出现的原因。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在情绪的感受中,看见真实的自己,挖掘出深藏在情绪背后的'某些渴望、匮乏、需求。
03
为什么我们懂了这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道理”你只是懂了一次,而真正决定行动和无意识反馈的,却是在你身体里运行过成千上百次的自动化意识。
那些从别处搬来的“道理”,在真正用的时候压根不会起作用,因为它在你的意识中太浅了。
为了让后来认同的真理植入到脑里成为新的思维,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绝对不是读一次就顿悟,就可以从今以后都过好生活了。
培养一个可见的习惯,我们都明白需要重复尝试去做,培养一个摸不着的思维其实也是需要重复去尝试。
所以,一时做不到,改变缓慢且反复,不用苛责自己,坚持下去,才会真的有所改变。
04
如何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这也许是许多学习“心理学”或者走上“心灵”道路的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答案是:每天花30分钟关注自我内心。
我们可以这样探索:
我最希望自己拥有什么特质?
能带给我幸福感的是什么?
我最有兴趣的是什么事?
我在逃避什么,我在羞耻的是什么?
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
最能让我满足的是什么?
做了哪些事可以提升我的价值感?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是24小时都在和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绪呆一起的人。
我们理应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密的朋友。
而当你不厌其烦地去正视、察觉自我时,这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你也能从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心理学的知识3
1,蘑菇效应(双刃剑,有好有坏)
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是人性冷漠?)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3)多数人忽略。4)责任扩散、分摊。5)情境的不明确性。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一毛不拔)
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
1)损害成本承担者的利益和积极性。2)助长其它成员的惰性。
反映在整体的结果上就是:集体积极性下降,工作质量下降。
4,吊桥效应(不是因为人,而是因为场景)
案例一
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在一座长130米且仅靠2根粗麻绳悬挂在70米高空的吊桥上做了一个实验:那些从桥上走过的人,大多数都觉得自己对站在对岸的異性有了心动的感觉。
案例二
午后,阳光明媚,你正在室外散步,突然一个无比帅气的男生(婀娜多姿的美女)向你走来,什么感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对吗?你一定觉得自己是紧张,感觉恋爱了。
同样的身体状态,被你归结为不同的情绪反应,不过是换了个场景罢了。也就是说,人们其实很难分辨当下的感觉是来源于人,还是因为场景,多半错把场景因素归因为人。这就是著名的“吊桥实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双因素理论”。
其实,过桥或散步的人并非真的对陌生的异性心动,他的心动是由吊桥、外部场景的刺激感引发的。研究者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换言之,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真实遭遇。通过场景设置,唤醒爱人的情绪体验,让他或她快速爱上你。
5,雁阵效应(团结一致,走的更远)
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即雁群这一飞行阵势是它们飞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为它们在飞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省时,一段时间后,它们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
管理专家们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靠着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惟有顽强拼搏、互助协作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一加一大于二;单打独斗无法成就事业。
6,镜子效应(为别人,己更好)
镜子效应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主要用于人际交往。当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会随着你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这是最狭义的镜子效应!同样的,在人际交往中,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相反你对别人不好,别人也对你不好!这就是镜子效应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或许他也不怎么喜欢你,但是只要你试着慢慢的喜欢他,逐渐的他也会开始喜欢和你相处。将心比心,人都是相互的
【心理学的知识】相关文章:
心理学的知识03-31
了解心理学知识04-02
心理学小知识04-02
女性心理学知识03-31
心理学有哪些知识04-01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04-01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04-02
心理学哪些知识量变04-02
心理学要点知识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