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时间:2023-04-01 18:56:50 心理 我要投稿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的时候有很多我们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的事情,很有可能都是心理学中的效应,一起来看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1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比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马丁·路德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image.png

  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上课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心理学知识: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有研究表明,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如在识记停止后20分钟,遗忘了需要41.8%时间内所学的内容,两天后,遗忘了72.2%时间内所学的内容,到31天后,只比两天后多忘6.7%时间内所学的内容。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平时学习中往往是按照上课听课,课后做作业的模式去学习、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临近时,才“临时抱佛脚”,匆匆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当然学习效果就不大,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及时复习”的记忆原则。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2

  01

  如何面对一个愤怒的人?

  一般人觉得别人生气时,会下意识认为那个人非常可怕。

  其实不是的,越情绪失控的人内心越有可能伴随着脆弱、无助。他们是感觉外界有伤害了,于是只能竖起防御的刺。

  下次当你遇到愤怒的人,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对方:他/她只是一个受伤的人。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每个人为自己产生的情绪、感受负责。

  发现了有些情境下的愤怒是伴随着受伤的,绝非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拯救、负责谁的情绪。

  而是下次在经历亲人生气、与人争执、自己生气时,我们可以专注在愤怒背后的受伤感,内心一定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或者认为被冒犯了什么、或者有需求但无法直接表达。

  而这种察觉,可以让氛围缓和下来,让自己的情绪一下转化成平和与松弛。

  02

  难过的时候该怎么办?

  怎样快速走出负面情绪?

  当我们遭遇到拒绝、失恋、痛苦时,总想着要想办法快点摆脱难受的情绪、快点解决自己当下的状态。

  怎么样快速走出负面情绪呢?这也许是一个所有人都要明白的事:好好的接纳是快速走出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

  接受当前的事实,接受自己这些难受的感觉,接受这个局面,就是最快的恢复方式。

  比任何逃避、折腾、运动、暴饮暴食都好使,也更健康。

  在心里腾出个空间,容纳和理解你的焦虑、你的悲伤、你的脆弱、你的恐惧。

  从小到大,或许我们一直接受的信念和教育,都是对于负面情绪予以排斥、否认、回避,可是这样做其实让人更为消沉,因为这意味着:

image.png

  我们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情绪都并无对错,它们都有其出现的原因。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在情绪的感受中,看见真实的自己,挖掘出深藏在情绪背后的某些渴望、匮乏、需求。

  03

  为什么我们懂了这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道理”你只是懂了一次,而真正决定行动和无意识反馈的,却是在你身体里运行过成千上百次的自动化意识。

  那些从别处搬来的“道理”,在真正用的时候压根不会起作用,因为它在你的意识中太浅了。

  为了让后来认同的真理植入到脑里成为新的思维,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绝对不是读一次就顿悟,就可以从今以后都过好生活了。

  培养一个可见的习惯,我们都明白需要重复尝试去做,培养一个摸不着的思维其实也是需要重复去尝试。

  所以,一时做不到,改变缓慢且反复,不用苛责自己,坚持下去,才会真的有所改变。

  04

  如何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这也许是许多学习“心理学”或者走上“心灵”道路的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答案是:每天花30分钟关注自我内心。

  我们可以这样探索:

  我最希望自己拥有什么特质?

  能带给我幸福感的是什么?

  我最有兴趣的是什么事?

  我在逃避什么,我在羞耻的是什么?

  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

  最能让我满足的是什么?

  做了哪些事可以提升我的价值感?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是24小时都在和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绪呆一起的人。

  我们理应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密的朋友。

  而当你不厌其烦地去正视、察觉自我时,这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你也能从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3

  1、飞轮效应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总觉得异常艰难,焦虑且毫无头绪,这正是“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 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所以如果有什么明天要做的事,最好今天就开始做。万事开头难,但你如果提前开好了头,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之后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2、登门槛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人们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大家才会慢慢地接受那个较大的要求。

  3、标签效应

  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心理学上一个经典名词“标签效应”,是说人一旦被下了某种结论,就会像商品被贴上某种标签一样,会自觉按照这个结论做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纪律散漫,不听指挥,性格比较痞的新士兵,要求士兵每月向家里写一封信,大意是说自己在战场上如何奋勇杀敌,以及听从纪律,服从指挥的。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半年过后,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士兵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改变了。当我们给自己贴上一个正面的标签时,生活便会一点一点改善,相反,一旦贴上负面标签,甚至夸大负面标签的.伤害,便会把自己拖进负能量的沼泽里。

image.png

  4、闭门羹效应

  这个心理学效应是指,当你提出一个大要求时,对方拒绝了你,然后你再提出一一个小要求,对方基本上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比如,你想像好友借50元,先向他借100元,被拒绝 了; 再开口向他借50元,那他就不好拒绝了。用这一招,也可以轻松将你喜欢的人约出来,举个例子,你想约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吃个饭,那你就先提出跟他一起去某个地方玩,他若是直接答应了,那你就赚了;若是拒绝了前一个,自然就不太可能拒绝跟你去吃饭了。

  5、巴纳姆效应

  星座性格其实是一种“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当你面临一个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进去。

  根据星座对人的描述就是这样,每个星座只是描绘了人类复杂内心的一部分,并且十分模糊,绝大部分人会觉得“好准啊”,是因为人是多面的,觉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实这些东西放在谁身上都适用,认清这个效应,可以避开很多套路。

  6、不要把目标告诉他人

  当你把未实现的目标告诉他人时,大脑会产生一种自己已经达成目标的错觉和满足感,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贺,会让你把空谈错认为实践,从而让你松懈努力,更难完成目标。人们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对外宣布目标,公开做出承诺,朋友会监督我们,父母会给我们打气,我们便会更加努力,但一个遗憾的事实是,除了你自己没人在乎你的目标。

  最好的方法是把目标写下来,放在自己时时能 看到的地方(比如手机壁纸) ,制定一个合理详细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7、契可尼效应:初恋为何令人难忘

  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那些中断了的、未完成的事情却总是无法忘怀。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对自己的初恋总是念念不忘时,不要总是满腹牢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心理每个人都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人的记忆里,更不可能说谁替代谁。你是你,她是她,倘若你一直想着把她替代,那毫不客气地说,你的努力用错了方向,努力提升自己是正道。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相关文章: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04-01

心理学的知识03-31

了解心理学知识04-02

心理学小知识04-02

女性心理学知识03-31

心理学有哪些知识04-01

心理学都有哪些知识04-01

心理学哪些知识量变04-02

心理学要点知识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