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行车安全驾驶技巧,夜间行车,由于自然光线差,照明不佳,导致观察困难、判断时间增长、错漏增多,加上人体机能水平降低,操作可靠性下降,因此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今天分享夜间行车安全驾驶技巧。
夜间行车安全驾驶技巧1
相对白天而言,夜间行车,车辆灯光照射的范围小,驾驶人的视野受限。另外,夜间驾驶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明显比白天差,视距变短。所以,夜间行车相对白天难度增大,为确保行车安全,驾驶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出车前应认真检查车辆技术状况,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若无法排除,则不得出车。尤其对灯光线路要仔细检查,并携带应急灯等必要的器材和备件。
2、正确使用灯光,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3、夜间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小,行人和自行车的干扰也相对较少,驾驶人一般比较容易高速行车,因而很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夜间行车由亮处到暗处时,眼睛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必须降低车速。在驶经弯道、坡路、桥梁、窄路和不易看清的地方更应降低车速并随时做好制动或停车的准备。如遇一下雨、下雪和下雾等恶劣的.天气时须低速小心行驶。
4、夜间行车时,视线不如白天开阔,且常遇危险、紧急情况。为避免发生危险,要适当增加跟车距离。尤其在多尘道路上跟车行驶时,更应拉大车距,以免前车扬起的尘土影响灯光照明,遮住视线。
5、通过繁华的街道时,要注意霓虹灯及其他各种灯光对视线的影响,在雨后沥青路面上行驶要注意光线反射对视线的影响。遇到上述情况应当降低车速,细心观察,谨慎驾驶。
6、在道路无照明地段、路况不易辨清时,车辆必须减速并在道路中间行驶,驾驶人应以路边的交通标志或电线杆、树木等物作参照系加以判断。如系险要地段,要下车观察,摸清情况,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可通过。
7、夜间行驶中,如遇前照灯突然不亮,要沉着果断,稳住转向盘,立即采取停车措施,同时开亮示廓灯、雾灯,必要时也可使用转向灯。如前照灯不能修复,可暂时用其他灯光代替,但必须谨慎地慢速行驶,并随时做好停车的准备。
8、夜间行车,驾驶人应具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为,避免疲劳驾驶。如在行驶中感到困乏,应就地停车休息,待体力、精神得到恢复后,再继续驾驶。
夜间行车安全驾驶技巧2
一、夜间行车的特点
㈠自然光线变差,观察困难。
夜间自然光线变差,这是与白天行车的一个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夜间行车主要靠车灯照明,光度较低,照明不良,人的视力暗适应性能力降低,视力下降50%以上,加上道路环境明暗变化和车灯强光刺激等因素影响,因而给驾驶员的观察带来诸多不便,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观察距离缩短。目前多数国产车配备的远光灯为7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50~60米(100W大灯约80米左右),近光灯5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15~20米。虽然夜晚明亮的环境下,人眼对大物体较易感知,但距离比白天缩短了约53%。此外,由于人的夜间视力分辨力下降,目标颜色的深浅差别消失,只能根据亮度来分辨物体颜色,一般来说,白色的物体较易发现,发现距离约82米,能确认的距离却只有42米。即使使用100W远光灯,当车速60m/h时,发现目标用的时间约为5秒,确认并作出处置的时间约为2、5秒。上述是夜间行车条件的一个困难之处,它要求驾驶员必须正确认识和领会控制“安全车速”定性与定量科学概念的重要性。
2、观察范围变窄。在没有路灯照明的条件下行驶,观察范围仅是车灯光束所能照及的有限路面,且受路面不平、上坡、下坡、转弯和会车等影响,难以掌握道路环境的'全面动态,这给方向机动和避碰操作带来一些困难与风险。
3、车灯强光刺激,引起晃眼、眩目。夜间行车常要会车,光线明暗变化显著,影响人的视力。据学者测定,人的视力从明处走向暗处,约需2分钟才能趋于稳定,其中逆向暗适应性时间(指会车后)一般约10秒,在此段时间里,眼睛难以按要求分辨道路和物体,很容易发生意外。
4、视觉容易疲劳,产生错觉。由于光线和照明不良,观察时须集中注意力,而会车时引起的周期性眩目,使视网膜频繁调节暗适应,视觉容易疲劳。此外,视野被照明的范围局限,加重了视力的紧张感,降低了人的耐力和心理的稳定性,容易产生错觉,如视度较差时易误近为远、误小为大、狭窄道路当作宽阔道路、误坡道为平路等,有时明暗、黑白变化也会诱发各种幻觉。所有这些,增大了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加速了驾驶疲劳,使驾驶员疲劳征兆的出现时间比白天缩短了50%。
㈡参照物和辨别时间减少,判断失误增多。
夜间由于光线暗淡,视野狭窄,参照物减少,目标背景清晰度较差,导致反应时间增长约0、7秒、可见距离缩短,因而判断目标的时间大为减少。此外,对道路车辆动态的辨别,仅靠目标本身的灯光,常看不到目标原体、类型(大小、形状)及其真正动态,导致判断失误增多。
㈢人体机能降低,操作可靠性下降。
夜间行车,在人的昼夜节律未调节过来以前正是人体生理节律上的低潮期,实际上改变睡眠习惯本身就足以引起疲劳,据学者测定,白天的睡眠效果仅及夜间的26%,而夜晚则易疲劳困倦,记忆力、视力、听力等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协调性变差,特别是下半夜易出现瞌睡,导致车祸。
㈣诱发意外事件的因素增多,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增大。
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四条:首先是由于夜间能见度的大幅度下降,有的驾驶员缺乏直觉能力与非直觉能力有机组合的驾车本领,导致观察、判断错漏增多;二是驾驶员在生理上、心理上、技术上以及在车辆的特殊保养上,未做好相应的转换工作;三是对道路环境、行车条件以及夜间的交通参与者(车辆、行人)等各种正常与异常变化情况不熟悉,面对各种意外而无能为力;四是对夜间驾驶疲劳和事故诱因(如心急赶路、盲目开快车等)防范不力,人的记忆、思维、反应能力和操作的可靠性下降,很难及时预见和发现一些潜伏隐患,常招致措手不及或忙中出错,事故概率也随之增高。
【夜间行车安全驾驶技巧】相关文章:
夜间行车的要领09-08
夜间行车三忌09-09
汽车安全驾驶掉头技巧09-03
特殊天气安全驾驶技巧09-07
雨天泥泞路上安全驾驶技巧08-25
高速公路夜间行车应如何正确使用车灯09-01
大雾大雪与行车安全08-22
雨天如何安全驾驶09-05
夜间游泳好吗07-11
夜间的去游泳07-11